-
1 # 我欲隨波不逐流
-
2 #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基本詞意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詞語解釋】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君子的遺風,影響五代以後而中斷;小人的遺風,五代以後傳統中斷。在“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外,尚有”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是”富不過三代“的來源。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
3 # 般若修行
《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具體意思兩句可以並在一起理解,“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先天的後天的外在的內在的。對此民間有句話:概括地極為深刻:“富不過三代” !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成就了大事業的人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因為子孫們坐享其成不思進取)。
-
4 # 案頭蠹魚
一、出處: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離婁下 三十三章
二、釋義:這裡的“君子”和“小人”不是好人和壞人,是指有無地位、官職。澤:恩澤,流風餘韻。斬:斷絕。淑:取,得。
孟子說:君子建立起的功業,到第五代就消弱了,小人也是這樣的。我沒能成為孔子的弟子,是私下跟別人學習得來的。
三、分析孟子的意思是,先輩的賢德、才學、功業不會一直被後人承繼和超越,世家也不會一直延續功名利祿而不衰。
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一代人創下的基業和品德能夠恩澤後代,但不能保證世代相傳。
咱們現在喜歡說“富不過三代”,而孟子說“五世而斬”,這“三代五世”未必總是靈驗,卻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
我們看看孟子之前的那些帝王世家:1.夏禹治水,定九州,平天下,後兒子啟即位,啟晚年生活腐化,喜歡飲酒作樂,不務朝政。
他兒子太康即位,不僅不做改變還變本加厲,終於失掉了國家。
從禹到太康,還沒過五代就給丟了。
少康中興又毀於孔甲,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最終夏王朝滅於暴君夏桀。
2.商湯興兵伐桀,建立商超。寬厚仁德,勤政愛民。可傳到嫡長孫太甲時就失了祖宗風範。
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被伊尹放逐到桐宮。好在反省了三年,悔過改新了。
太甲再傳到孫子雍己帝的時候,諸侯已經不來朝拜了。
雍己的侄子中丁即位後,兄弟和他們的兒子之間相互爭奪權位,造成延續九世的混亂。
盤庚遷都,恢復了一點成湯的德政,可最終還是毀在了商紂王的手裡,出了一個千古罵名的暴君。
3.周文王一代明君,周的奠基者。武王伐紂,備受擁戴。並且建立各種制度,定國安民。
後面成、康兩王即位,靠著周公、召公的輔佐,天下安定。到了康王兒子昭王時,“王道微缺”,連昭王的死都成了謎團。孫子穆王即位時已經“王道衰微”了。
文王基業,也隨著“烽火戲諸侯”而灰飛煙滅了。
四、總結“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與其做繼承人,不如做奠基者。無論家庭出身如何,不可坐吃山空,也不能自暴自棄。做長輩的也應該多教孩子如何做人,錢財地位不是萬世不變的。
最後以曾國藩的話結尾:
“凡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想幹涉。”
-
5 # 廣慷Talk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 (第二十二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意思是:君子的遺風,影響五代以後而中斷;小人的遺風,五代以後傳統中斷。我沒有能夠作孔子的門徒,但我卻遵照孔子的善道教誨為學行事。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語出《戰國策·觸讋說趙太后》:“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譯文為: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 故而也有文章引用“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或者“富不過三代”,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出處不同。
在《孟子·離婁下》中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指君子辛苦打拼的事業,他所帶來的好處與福澤,最多延續五代之後,就要消退。
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位,而其他兒子則被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可以繼承諸侯的位置,其他的小宗則被封為卿大夫,以此類推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等級分封,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即使祖宗貴為天子,五代之後小宗子孫就會變成平民,再也享受不到任何社會特權
相關典故:
《三國志·袁紹傳》便稱:“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後漢書·楊震列傳》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實際上袁、楊兩個大族都敗在曹操執政時期。袁紹與袁術是被曹操消滅的,而楊彪有個兒子叫楊修,也被曹操所殺。殺楊修以後,“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後漢書·楊震列傳》)楊彪為什麼講沒有金日磾先見之明,因為漢武帝寵其二子為弄兒,其後 弄兒壯大,與宮女戲,為日磾見,惡其與宮女淫亂,遂殺其子。東漢時的世家大族維持不了五世。
-
6 # 半庭秋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原來一開始美好的東西,經過幾代人之後就消失了。
主要跟人的思想,身處的環境,以及境遇的關。
有一些美好的東西估隨著人的思想,社會變革,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地淡化,甚至覺得的沒有必要。
比如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意思是古人認為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如果自殘甚至連剪髮都是最不孝的事。
而現代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獨立的思想與見解。
再者“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的婚姻由父母安排,講究門當戶對,並要經過媒人下聘,八抬大轎才算明媒正娶,如果不是都叫: 無媒苟合 則父母華人賤之。
而現代人就沒了這些繁文縟節,只要有一結婚證就統統合法了,受法律的保護。
再從財富上看,第一代創業的人是最努力的也是最坎坷的,所以他們懂得珍惜與努力,小心翼翼地做人做事,省吃儉用為下一代存下一筆財富,但是第二代的時候,因為經濟條件好了,所以也沒吃過什麼苦頭,相對於第一代來說他們就沒有那麼強的抗壓性,一面對坎坷就比較容易放棄少了一份堅持,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開始養尊處優了,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堅持,奮鬥了,所以財富就會變得一代不如一代。
故: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其中五世只是泛指而不是明確幾代的意思。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意思是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經過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就是說財富的傳承傳不過三代人,言外之意就是說,將財富留給自己的後代其實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透過什麼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能否富過三代,決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財富傳承問題,實際上它對社會穩定、國家昌盛、民族振興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家庭中最值得傳承的東西呢?那就是“道德傳十代”,意思就是道德的傳承可以超過十代人。可能這句話有一點兒誇張,但是不得不承認,一個家族中長輩的思想對於後代的影響真的非常大。這句話源自於孟子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後來就演變成“道德之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所以說:有德之人,方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