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扣思維空間
-
2 # 寵著玥寶寶
謝邀,沒有什麼懲戒方法是好的教育方法,只有對的教育方法才是好的教育方法。龍生九種,各不相同,。想達到目的,先去了解學生,知道了學生自身的情況,再去尋找合運的方法,。懲戒的目的是讓學生放正錯誤,不是為了懲罰學生。只要達到目地就行,別總想怎樣去懲罰學生。
-
3 # 明哥99999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這話空洞嗎?
先培養習慣,後培養興趣,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以後給他你能提供的最好教育。
-
4 # 趙鑫英語課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溫而厲”是指孔子對待學生的態度既溫和又不失嚴厲。這裡不妨借用一下,意指懲罰教育是在嚴厲嚴格中蘊藏著為了促進學生髮展的另一種充滿著溫暖核心的教育。
那麼,怎樣讓懲罰教育這味良藥不總是苦口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藝術地運用懲罰,與有效的賞識教育一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列舉一些讓懲罰教育“不苦口”巧妙而藝術的做法,供參考:
有一種懲罰叫“安撫”
“給你一個教訓,讓你長個記性。”這是我小學語文老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聽聞此言,我們都很怕,擔心他手上那根長長的教鞭落下來,不輕不重地打在手掌上。痛倒算不上什麼,丟人。誰誰誰又被老師抽鞭子了,傳出去多難聽啊。
我成績一向很好,背書寫作文在班上名列前茅,所以沒捱過語文老師的教鞭。
但有一次,我還是挨抽了。這裡有個小插曲。
因為大家知道我成績好,從來沒捱過語文老師的教鞭,所以幾個人合夥搞惡作劇,故意在我的作業本上亂改一氣。作業講評時,從未受罰的我,頭一回被老師點了名,然後,我走到講臺邊上,按老師要求,伸出右手,開啟手掌,任老師抽了三鞭。
第一次挨抽.並不像其他同學說的那樣不算痛。我感覺很痛,更感覺丟人,立即爭辯起來:“我沒有寫錯!肯定是誰搗的鬼!”老師沒聽我的,反而更嚴厲地訓斥:“還狡辯?再抽三鞭!”可憐我那小手,又被抽打了三下。
事後,語文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的手掌摸了又摸,暖語安慰,讓我備感欣慰。語文老師說:“知道你是不會寫的,但事實上你真的錯了,哪怕那是其他同學篡改。錯了就要挨懲罰,這點不能變。懲罰了你,也間接地懲治了他們!”
果然,我挨抽之後,其他同學也跟著認真起來,朝著好的方向轉變呢。
傅維利教授指出:“懲罰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訣是真愛,讓愛產生教育的智慧。”為了使懲罰達到預期教育目標,我們應該建立懲罰同體觀。所謂懲罰同體觀,即在學生看來,教師與自己是處在同一立場的,對自己實施懲罰是從學生自己的利益出發,是為他好。上述案例中,教師事後對學生暖言安慰,作用就在於此。這樣,學生也就能親其師,信其道,勇於改錯並積極主動接受懲罰。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一些懲罰的量度即使有些嚴厲,也會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即使懲罰的量度較輕,也會被理解成“老師故意找我的茬”,而產生進一步的對立或對抗。情感基礎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同的教育者面臨同樣的情境,使用同樣的懲罰方式和量度,會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師能讓學生感覺到“被懲罰著,也是美麗的”,那你一定是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有一種懲罰叫“喚醒”
一天上寫字課已有七八分鐘,有兩名學生才揹著書包進到課堂。這兩個孩子經常遲到,並不是時間不夠,是他們總在路上玩耍忘記了上學的時間,每次碰到他們遲到,我除了告訴他們早點兒到之外,就是再次強調上課時間。可是他們是今天記住了,過天就忘,仍時不時遲到。
看到他們進到課堂還氣喘吁吁的樣子,我並沒有讓他們坐到座位上,等他們喘息平穩下來對他們說:“今天你倆的小臉紅撲撲的,真好看!快笑一笑,把你們的笑臉留在照中。”說罷我拿起隨身攜帶的相機為他倆拍了一張。
倆孩子茫然地看著我,在座的同學也有些摸不著頭腦。我便告訴同學們:請他倆對著相機笑,由於遲到不好意思,他們怎麼也笑不出來。我拍下的是他們尷尬的樣子。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老師今天將你們做錯事的表情留在相機上,是希望你們以後每天都能帶著快樂的面容走進課堂,好嗎?”兩個孩子使勁點頭,之後再也沒有遲到過。
教育的本質在於以生命喚醒生命。懲罰的智慧在於喚醒良知,點亮心燭,照亮人生。肖川說:“在我們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對待暫時在某方面後進的學生,要更多地給予他們溫暖的感化,讓他們多一分真誠的感動,喚醒、啟用他們心中潛藏著的對於美好生活與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是與對人性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聯絡的。”有一種懲罰叫“引導”
一位學生在宿舍裡經常惡作劇,說俏皮話,鬧得大家無法睡覺,教師便“罰”他為“睡前娛樂一刻鐘”節目的主持人,使他成為遵守宿舍紀律的模範;一位學生一貫不按時值日,教師“罰”他當一週的衛生委員,使懶惰從此與之遠離;一位學生上課時不聽講卻描摹山水人物,教師“罰”她當班級義務辦報員,使班級的黑板報變得豐富多彩……
一位學生平時做事緩慢,而且上學經常遲到。老師多次勸說,教育效果並不明顯。想到他體育不錯,於是教師“罰”他每天早晨提前到校,在操場上跑兩圈後再回教室上課,以一個星期為限。同時,交代同事和同學,看見他在晨練就多給他鼓勵,表揚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達樣一來他認為自己是在晨練,而並非是在接受懲罰。一個星期後,他有了明顯的改變,成績也有所提高。在校運動會上,他還為班級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更增強了他全面進步的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老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 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時,也要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成為‘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
懲罰以愛為中心,不僅要指出不足,更要給予學生希望,從“汙點”或“缺點”或“弱點”中發現“亮點”,最終引導成“優點”。有一種懲罰叫讚美
一個班級的門鎖眼總被人塞進東西,教師在細緻調查後,確認是鄰班兩個被他批評過的男生所為。
一天放學後,這兩個男生又往他們的教室門鎖裡塞火柴梗,這位教師不動聲色地走了過去,兩個學生慌張起來,以為老師會大發雷霆,可這位教師裝作沒事的樣子,說:“請你們幫忙把鎖眼裡的東西掏出來。”兩個學生沒辦法,掏了很久才掏出來。這位教師首先表揚他們的心細手巧,然後說:“這是誰幹的,他這輕輕一塞,卻害得你們掏了半天。”說完,他還謝謝兩位男生。
孫雲曉明確指出:“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所以,懲罰必須當機立斷,“當場”實施教育,身臨其境的效果是最好的,否則就會時過境遷,降低教育的效果。
有一種懲罰叫“轉換”
幾個小孩正在起勁地搖一棵小樹,一位教師跑過來大聲呵斥道:“撒手,小樹被你們弄死了!下午罰你們勞動,給小樹澆水培土,聽到沒有?”幾個孩子嚇得低下了頭。
面對同樣的情景,老教育家孫敬修是這樣“懲罰”的:他沉思片刻,慢慢地走到小樹前,並把耳朵貼在了小樹上。孩子們感到莫名其妙,問孫爺爺在幹什麼。孫老說:“你們聽,小樹在哭呢,你們把它的命根快搖斷了。”孩子們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孫老繼續說:“那麼,我們去拿鐵鍁和水桶好嗎?”孩子們飛快地拿來了水桶和鐵鍁,孫老和他們一起給小樹澆水、培土。以後,“受懲罰”的孩子們一個個都當上了小樹的“衛士”,經常為小樹培土、澆水。
同一件事情,同樣是懲罰,孫老師的懲罰透過情境切換,巧妙
地把“壞事”變成了“好事”,被教育者透過情感的切換,也美妙地從“壞人”變成了“好人”。教師所呈現出的溫暖的善意和人文的關懷,使孩子們在“潤物無聲”中欣然接受了懲罰並改正錯誤,讓孩子們感到接受懲罰也是在獲得一種享受、一種幸福。(嚴育洪)
回覆列表
《1》用心陪伴。
這裡所說的全身心的陪伴,並不是讓家長們放棄自我,特別是媽媽們,更應該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追求自我。每一個階段我都有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計劃。
有些媽媽們,有了孩子很容易把焦點全放在孩子身上,每天盯著孩子是否吃飽、是否穿暖,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可到最後,孩子還不領情。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我們花盡心思培養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吃穿用的事情,不必太過上心,應該對精神關注的較多一些。
《2》放眼世界
教育的格局應是放眼世界,不要讓孩子拘泥於眼前一時。
學習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我們要擁有的是終身的學習能力。而且想學什麼東西,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即使你開始的晚了,頂多就是大器晚成,如果不開始,那就是一無所成。
《3》探索大自然
一些幼兒園的孩子,小小的時候就報了各種興趣班,如小小主持人,演講班,畫畫班,其實大部分家長也意識到了,讓孩子學習一些興趣班,不是為了讓他考級,而是想讓他有一個自己的興趣。
建議6歲之前的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探索力,要讓他們慢慢摸索。這個時候應該多接觸大自然,他們這個階段,就像森林裡面的小蟲子,慢慢爬行,慢慢摸索,在他眼裡一草一木都是如此新奇。而我們大人總是太著急,拿自己的經驗想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什麼是錯的,好讓他跨過彎路,可以直接奔跑。
不管到什麼時候,我們一定要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心。
《4》停止語言暴力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
一項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的語言暴力之間有很大聯絡。尤其是兒童,長期遭受殘忍對待,對他們成長髮育的童年時期影響是非常大的,喚醒人們對這一現象的重視,是一種社會責任。北京奧美聯合瀋陽心理研究所及瀋陽知名藝術家謝勇,將“丟人” ,“是人就比你強”,“怎麼不去死” 這些語句做成模具,可拼湊成槍、刀和斧頭。透過創意的方式,將無形的傷害化成了更易感知的武器。
作為養育者,我們要禁止語言暴力,不可帶著自己的情緒罵孩子,孩子做錯了事情,就事論事批評,多溫柔鼓勵。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是鮮活生命的成長曆程。
生命美極了,當教育能讓你去發現,去欣賞到它的豐富、深度及可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