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建學心理諮詢
-
2 # 伊春美食美客
悲觀的人說生活就是一片汪洋,有的時候讓你生活當中嗆幾口水,然後頓然醒悟生活的水太深。
樂觀的人說生活就是一片森林,負氧離子充足,鮮花競相開放,讓你看到的到處都是春暖花開。
所以說,面對生活有的人看法不同,有的人對生活的態度也不同,有的人願意遵循著別人生活的目標和軌跡向前摸索著前行。有的人面對生活想選擇的是自己走自己的路。不管前面如何的坎坷,樂觀的人永遠不會隨波逐流而會興奮的向前闖。
所以有的人小的時候,總認為老師說的是對的,總認為媽媽告訴的是對的,總認為領導說的是正確的。所以說這種人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總是按照別人的意願在生活,這樣的生活雖然很少有風險,但是卻失去了做人的樂趣,生活的快樂。
所以有的人小的時候就願意我行我素,來來去去就像風一樣,即使撞了南牆,也選擇的是瀟灑的繼續。所以說不為別人活著,要為自己活一回。
-
3 # 一轉之念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為自己活還是為別人活!在我們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見過的大部分人的痛苦在於:怎麼都活不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尤其是父母眼中的樣子,最終對自我認知的迷失,厭惡自己進而投射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體現出來的是:總能找到配偶的毛病,總髮現孩子的不夠好!又因不能改變他人而痛苦!
那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從我們成長的經歷可以發現,我們從小到大受教育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被允許活成自己的過程。最近網上流傳的一篇文章“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這樣的一篇文章,被很多人喜歡,紛紛轉發。為什麼會喜歡,就是因為認同文章所說的,不能讓孩子按自己想活的樣子去活!認為那樣的人生就是廢掉的人。然而作為人類,都會有一個終極需求,這個終極需求就是:存在的意義、自我價值的實現。存在的意義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外在形式似乎是透過他人認可來界定。然而其內在實際的本質是,我以我本來的樣子呈現,並被看到,才有真實的存在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一棵柳樹,當它很清晰自己是棵柳樹的時候,它會自然的呈現自己的特質:隨風搖曳的柳條,從冬天的裸枝、到嫩綠、到深綠、到凋零,週而復始中,它會享受其間的每一個階段的美,而不在意他人的意願。並不以嫩綠為美,凋零為醜,活得自信又自在。自然也會有欣賞它的美的人存在。那麼假如從柳樹小的時候,開始被教育:你應該像松柏那樣長青、像櫻花那樣美麗、像桂花那樣芬芳、像楓葉那樣絢爛之後,變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開始努力像松柏、像櫻花、像桂花、像楓葉,然而,重點來了,你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變成別人眼中的其他樹,最後連自己是誰都已經忘掉!一旦忘掉自己是誰,自然也就忘卻了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特質,與生俱來的美!
為了不讓他人失望,最終讓自己失望,在深深的自我懷疑之後,只留下那棵四不像的柳樹,吶喊著:看看我吧!我真的很努力啊!
回覆列表
面對生活,你更願意活在他人的期望裡不讓他人失望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而安?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他們既沒能滿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內心陷入貧乏。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人卻被囿於各種框架和設定。
女子無才便是德。
到了年齡就該結婚了。
這個時候應該買房了。
女人應該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才好照顧家庭。
……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要往哪裡去?
多少人沒有目標、內心空洞,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即使過得充實,但都不是由心而發。
你,是否也忽視了自己的內心?
在心理諮詢中,不少人表面上因為情感困擾、職業迷茫而求助,TA們可能很困惑,想要尋找一個確切的答案。但隨著諮詢的深入,他們會了解到,自己的困惑並不在於現實問題本身,而是因為找不到自我。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興趣,不瞭解自己真正的能力所在,因為從小到大,在學校、專業、工作、地點的選擇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響,很少真正自己決策,去了解自己的內心。
但人生中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去判斷、瞭解和決定。
當陷入迷茫時,就需要不斷地分析自己,不斷加深對自我的思考和認識。只有真正找到自己是誰,才能從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層的、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無聲告白》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追求真實的自我,需要思考,需要勇氣。
其實迷茫、焦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件好事,它是一種清醒的痛苦,要好過混沌的快樂。無論如何度過迷茫,你要做的終究是加深對自己的瞭解,不斷接受變化,發現未知的自己。
我們處於凡世,想要有趣而充實的生活,只有尋找自己的聲音,打破他人的眼光,才能得以遇見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