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行且聽風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的重要首領,其部隊的口號是“吃他娘,喝他娘,開啟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然而正是這個口號,讓李自成迅速擴充了部隊,滅亡了明朝,但是同樣也是這個口號,讓他失去了天下,最後兵敗身死,那麼這個口號為什麼又這麼大的作用呢?喊了這個口號,他的隊伍吃什麼呢?

    李自成

    其實,一開始李自成的部隊規模不大時,其並沒有什麼口號和方針,而是採取了流動作戰的方式,四處流竄,而在崇禎十三年,李自成進攻河南後,開始有明朝的知識分子加入,這些知識分子的加入讓李自成開始萌發統一天下的野心,那總得有口號吧,於是一個為河南地區遍地災民打造的口號就這樣誕生了,作為當地吃都吃不起的災民,卻還得承擔朝廷沉重的賦稅,早已經對朝廷不滿,而李自成的“吃他娘,喝他娘,開啟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勞苦百姓的熱情,於是李自成的部隊開始發生質的變化,迅速擴充,最終滅亡了明朝。

    那麼部隊不能從百姓那裡納糧,部隊吃什麼呢?尤其是隊伍擴充後,其給養更是增加了很多。解決的辦法就是打土豪,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地主囤積了大量的糧食財富,而農民軍重點打擊了地主富豪,那麼收穫頗豐,這些收穫可以完全支援李自成的部隊,尤其是攻下北京之後,更是透過拷掠,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可以滿足部隊和李自成政權的正常運轉,而李自成政權成立後,也繼續執行自己的口號,百姓不納糧。但是這一政策雖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是卻徹底激發了地主階級,於是地主階級聯合滿清政權,集體絞殺了李自成政權,可以說李自成是“成也口號,敗也口號”。

    李自成與農民

  • 2 # 船到橋頭自然直65891806

    任何造反行動,都會有一些口號招徠人心。在被飢餓威脅下的民眾,當然會一呼百應,揭杆而起。實際上口號僅是口號而已,龐大的軍隊,尤其是造反頭頭坐了天下之後的巨大開銷,哪裡來?搶都搶完了還上哪去搶?最後還是納糧上稅,取之於民。所以任何封建社會的造反運動,都不過是換個皇帝,跟著造反的廣大農民,不過是被利用的工具,最後該幹啥還是幹啥。

  • 3 # 伏羊羅漢

    李自成的口號很簡單,就是殺富濟貧!目的就是拉攏窮人跟他一起造反打天下,風水輪流轉,皇帝輪流做!吃富人的喝富人的,窮人不用再納糧,跟著他搶就行了!

    李自成的思維基本就是停留在山大王的水平,強盜邏輯而已!所以李自成很快就失敗了,敗在貪婪!當他坐上大順王朝的皇帝寶座上時,已經跟他的“窮兄弟們”格格不入了,憑啥你當皇帝我們要衝鋒陷陣?逼得大順皇帝李自成不得不親自領兵迎戰吳三桂,最後一敗塗地,逃命途中被一農夫一鋤頭打死了!

    中國有句古語,只能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因為創業之初大家需要互相依靠才能生存,一旦成功後,就是你爭我奪的敵對關係了!

    所以,只有正義的事業,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你所做的才是有意義的,永恆的!

  • 4 # 歷史笑春風

    李自成在起兵初期,為了生存,採取的是流動作戰的原則。這個時候,他沒有後方,沒有輜重,只有採取隨處徵發的辦法。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他身邊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突入豫西。當時河南久旱,饑民遍野,民不聊生。李自成的隊伍迅速擴大。這個時候,李自成採取了收民心,取天下的策略,到處攻打城市,開倉賑濟災民。並散發歌謠,說闖王來了不納糧。並且定下均田免糧的政策,規定三年免徵。

    但是,如果還是過去的小部隊作戰,這樣做是可以的。可是李自成的軍隊發展到了百萬之眾,不納糧,如何維持自己的生存呢?

    總的來說,有幾種辦法。一是對富戶的徵發,開倉濟貧,剩下的以充軍實。當時號稱“打糧。”

    二是,攻打官府城市,依靠繳獲敵對分子的財產。比如李自成攻打洛陽,殺福王,繳獲大批福王收刮的民脂民膏。其中一部分,“米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濟饑民。使得李自成聲名遠播,隊伍迅速擴大。

    三是,比餉。在進北京城後,所有明朝留下的官員,四品以下留用,三品以上送各營,嚴刑拷打,逼迫拿出錢財助餉。

    四是,發展生產。在以襄陽為根據地後,李自成派駐官員,招徠流民,發給耕牛口糧和種子,分田耕種,三年後徵收糧食。

    基本說來就是以上幾種方式。其中的比餉給大順王朝帶來了很壞的影響,逼反了吳三桂,造成山海關大戰的失敗。但是,按照劉宗敏的說法,“軍興日費萬金,若不強取,安從給辦。”這也是沒有辦法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吃他、喝他,肯定是有劫富濟貧的物件,這是第一點;

    不納糧,這就是很明顯指出闖王隊伍打擊的物件就是整個封建統治階級,不但是官府,還有便是地主老財。

    劫富濟貧,飽了自家肚子,賙濟了窮苦人,壯大了隊伍。

    所以李自成口號極富煽動性,鼓動底層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甩開壓迫自已,囤積糧食的統治者,選擇闖王隊伍,重開天地。

    特別是管吃管喝,還不納糧,多好啊,多麼自由快意。

    在明朝末年,深受剝削壓迫的人們有如找到苦海明燈,紛紛加入揭竿造反的團隊,在窮苦人越多的地方,這樣的現象就越多。

    這點與劉邦的所謂約法三章差不多,秦國故地是最忠實於秦國法度,但劉邦的簡單三點立馬將其百多年的法度徹底摧毀,化繁為簡,深入人心唄。

    符合人心思變的道理。

    因此,李自成的口號符合當時社會狀況,適時提出這麼一個動員號召,立馬在政治上得到極大的響應,甚至不是一呼百應能夠形容的。

  • 6 # 史匠

    起義軍沒有口號或者口號不誘人還怎麼招人,李自成這個還算正常的。

    來看看韓山童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聽起來就邪邪乎乎的。

    後來百姓還真在黃河邊挖出了一隻眼睛的石頭人,想起韓山童的話就相信了,於是就跟著韓山童造反了。

    所以不管是韓山童,李自成還是陳勝,都是為了召集人才弄了個收人心的口號。

    言歸正傳,簡單來說說關於李自成的:吃他娘,喝他娘,開啟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可以看出李自成口號的主旨是:不分貴賤,全部免糧。

    百姓聽到跟著李自成這個口號,在那個動盪的時代當然開心了,跟著李自成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多。

    可最終呢,口號喊的響亮,卻沒有一個實行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作戰手法都是流竄作戰,打完一個地方換一個,這就導致了跟著李自成的百姓沒有一個定所,沒有自己的土地,自己吃的都沒有更別說交糧免糧了。

    這樣的作戰手法也就導致了在吳三桂入關後,面對清軍一敗再敗的後果。

    至於李自成吃的糧食,自然是那些戰利品了。

  • 7 # 溫和的長者

    明朝末年出現了一種武裝流民靠搶為生的現象,他們遊走不定,席捲到哪裡,哪裡的社會安定就會出現問題,搶劫,屠殺,姦淫,暴亂,各種犯罪遺患無窮。朝廷對此先是圍剿,後是招安,打壓哄騙,用盡了人力財力物力,其結果,撲滅了這股,形成了那股,撲滅了那股,這股不久又再次捲土重來。由於北方中原大面積自然災害糧食欠收,大明數百年地方豪強土地兼併,徭役賦稅超重等因素,普通民眾還有城鎮小手工業者失去賴以生存的穩定根基,起先民不聊生,隨後逐漸形成以搶求生的流民,最後發展成反對朝廷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的農民軍就是這樣一種由眾多流民組成的一支勢力強大的反政府武裝,他們打到某地就取地方仕紳豪強及腐敗官府或朝廷朱姓封王的全部錢糧充為軍需,同時,拿出一少部分賑濟災民壯大實力,然後再攻取下一個富庶的目標。這就是,李自成,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真實情況。

  • 8 # 一個喜歡思考的學者

    吃大戶

    明朝自開國以來,親王、郡王等王室宗親遍佈天下。

    在嘉靖年間,按照規制,一個親王每年供祿米五萬石、鈔兩萬五千貫、錦緞四十匹、紵羅三百匹、冬布和夏布各一千匹,其他各種開支不勝列舉,在皇親國戚遍佈的省份一年的存糧也未必供應得了皇親國戚的祿米。

    明朝土地兼併嚴重,官紳、皇親國戚兼併的田地超過可耕地的一半,沒田的農民只能做大戶人家的佃農。

    更重要的是,凡是皇親國戚、官紳的土地都不用繳納賦稅,等同於耕地不足全國一半的普通百姓在養著整個國家!

    嘉靖時期,人人都說嚴黨貪汙國帑,是國家蠹蟲。

    殊不知,不繳納賦稅,又肆意盤剝百姓的官紳和皇親國戚,他們才是明朝最大的蠹蟲。

    所以,那些不用納糧的官紳,待遇優厚的皇親國戚手中積累了巨大財富。

    而普通百姓手中的財富早已被盤剝乾淨,他們其實也無糧可納。

    李闖就是看到了這一點,乾脆宣佈不納糧,這就等同說出了廣大百姓的心聲!

    普通百姓無糧可納,那就把那些官紳、皇親國戚佔據的巨大財富通通搶過來!

    所以,不納糧只不過是李闖的一個政策。

  • 9 # 歷史至上

    李自成透過對士紳階層施行“追贓助餉”獲取了許多錢財,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費用,足以支撐軍隊初期的支出。還有戰爭勝利的戰利品,比如逼死崇禎皇帝之後對朝廷的搜刮,但是他沒想到崇禎也是個窮光蛋,根本沒搜出多少錢。

    於是錢不夠的李自成只能食言,開始把手伸向了百姓,本來有點民心的李自成又失去了民心,在百姓看來,大明和大順沒什麼兩樣。走了豺狼,又來虎豹。

    李自成不但失去了士紳階層的支援,又失去了百姓的支援,最主要的是吳三桂也被逼走了,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了。

  • 10 # 葉飄刀

    吃大戶唄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有一個特點,就是所謂的打土豪,而且因為在農民起義的初期,大多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就使得農民起義少有固定的根據地。

    這就好比看武俠小說的大俠,大俠各個天天劫富濟貧,那他自己吃什麼,自然劫富濟貧是有的,農民起義軍有時候開倉放糧也是有的,但得先吃飽肚子才行。

    而且農民起義軍到一地,洗劫大戶糧倉,然後收割農田之後,這裡有錢有勢的大戶,要不逃了,要不死了,糧倉裡邊的糧食沒有了,地裡的莊稼沒有了。

    老百姓就算不死,本來也沒有多少糧食的,以前靠給地主種田混個不餓死,現在地主給幹掉了,地主田裡的莊稼沒有了,地主的糧食也沒有了。老百姓留下了只有餓死,只能跟著起義軍去搶其他地方了。

    這就是起義軍可以迅速壯大的根本原因,以破壞生產,席捲民眾。

  • 11 # 壹刀令

    明朝末年,“天災”遇上“人禍”似乎正在預示著這個延續了200多年的王朝即將破產。

    崇禎年間,陝西地區連年乾旱,災荒不斷,百姓們傴僂提攜,被迫遷往他鄉謀生,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流民,有的人在途中餓死的餓死,病死的病死,官府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反觀那些地主、官僚,卻往如平日一樣,該吃吃、該喝喝,日子過得那是一個滋潤,似乎這場天災對他們來說就如局外人一般。

    災荒對大地主、官僚來說可能說是“局外人",但災荒後必然而來的人禍,他們可就成為了“受害人"。

    連年災荒導致農村地區起義不斷,一些鄉村的領頭人物,各自發家組隊,三五成群,抱團來對抗地主、權貴,搶奪他們的財產、抄掠他們的家底,而其中又以李自成最為出名。

    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在陝西發動起義,一路招兵買馬,使得一些富豪、權貴為了保命,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豪宅地產,舉家逃亡。

    而李自成還打著“均田免賦”的口號,吸引來了大批逃荒的流民,在民間廣為流傳著“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歌謠,可見,李自成的確幫農民做了不少好事兒。但隨著流民越聚越多,吃飯的問題便成了起義軍的頭等大事,那李自成又是怎麼解決糧食問題的了?

    一是開啟官府糧倉、賑濟百姓。

    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雖說戰鬥力不如官府兵員,但仗著人員縱多、聲勢浩大,成敗關乎自己能否活命,打起仗來個個都賣命出力,全力以赴。

    再加上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官府在災年收取的糧食,雖說沒有豐年多,但也足以應付救急。

    但官府糧倉的只進不出,最終引起了民生哀怨,官不為民,民必厭官。縣城裡的百姓早已受夠了官府的欺壓,而李自成此時的出現,便成了他們精神的依靠,生活的希望,所以對於李自成來說,攻城拔寨也是較容易的事兒。一旦佔領縣城後,起義軍便開倉放糧,以補充軍用。

    二是專搶土豪地主,富豪大戶。

    我們從封建王朝的發展歷程來看,最讓帝王們頭疼的事兒,莫過於土地的分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帝王的屁股是不可能坐熱的。

    明朝也不例外,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許多農民破產,無地可耕。正所謂有:“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之稱。一些大地主甚至佔了一個縣城土地的十之八九,非常富有,而所在地的農民卻只有"敢怒而不敢言"。

    李自成每攻取一座縣城,對農民是“秋毫不犯”,但對那些大地主、官僚卻連根拔起,抄沒家產,把家底翻的個底朝天兒,隨後大筆一揮“令飢者遠近就食”,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軍隊糧食需求問題,又贏得了人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是緊抓生產,為軍隊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

    《石匱書後集》裡這樣對李自成記載到:“撫流亡,通商賈,募民墾田”。

    李自成率領起義軍一路南征北戰,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安排人手墾殖佔領的土地,還積極鼓勵開荒,自主生產。明朝總督熊文燦,還親眼見到過李自成的“生產成果”:明朝治下曾民不聊生的湖廣蘄黃地區,被李自成佔領了不到一年,就有“倉有稻糧,沿江饒給”的美譽。

    試著將這幾點聯絡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李自成解決隊伍吃飯的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抓住了時代變遷的機遇,註定能在歷史的車輪上留下痕跡。

  • 12 # 一隻養生喵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呈燎原之勢。其中勢力最為龐大的當屬“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大順軍。當時在中原地區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是這樣唱的:“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從這首民謠中可以看出,闖王李自成在當時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不過這裡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闖王來了不納糧,那闖王的軍隊吃什麼呢?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都非常燒錢。雖然李自成的軍隊大多都是自願加入的貧苦農民,但給大家一口吃食,偶爾發點軍餉鼓勵一下,這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李自成為了爭取得到更多農民的支援,曾宣佈三年免賦的政策。這樣一來,李自成就失去了穩定的財政收入,那他如何應付鉅額的軍費支出呢?答案只有四個字:追贓助餉。說得更直白點那就是搶。

    明末時期,大多數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明朝那些藩王、宗室、功臣貴戚們的生活卻是越來越滋潤。他們利用手頭的權勢,巧取豪奪農民手中的田地。在他們的帶頭作用影響下,許多官紳也紛紛效仿。結果就是天下大部分財富都聚集到了極少數權貴階層手中,絕大多數的明朝百姓日子越來越窮。

    正是鑑於這樣一種情況,李自成和他的軍隊每攻下一個地方後,首要目標就是以追贓助餉的名義,沒收這個地區的藩王和官紳們的家產。此種做法對於絕大多數貧苦百姓來說,自然拍手稱快。而對於李自成來說,藩王和官紳們世代積累的鉅額財富又足以應付當下的軍費支出,所以就能對普通百姓實施三年免賦了。正是這個極獲民心的政策,讓李自成的勢力從眾多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李自成靠三年免賦的政策迅速贏得了民心,使得他在很短時間內就佔據了包括京師在內的明朝半壁江山。但是,追贓助餉的辦法也最終導致李自成丟掉了本已到手的江山。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大明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他已經準備順理成章的接替皇位了。所以他命令全體官兵要做到秋毫無犯,違者立即處死。一切有損他這個未來皇帝威嚴的事情,都在禁止之列。不過,李自成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天大的難題。他原本以為崇禎皇帝藏在宮中的財富跟各地藩王相比,肯定不是一個量級。以往沒收一個普通藩王的家產就足夠應付軍隊很長一段時間的軍費開支,如今沒收皇帝的家產,那肯定可以應付好幾年的開支了。可當李自成指揮手下在皇宮裡來回翻了好幾遍後他才發現,原來崇禎皇帝是個徹底的窮光蛋,李自成將宮裡的金銀酒器、餐具、大門上的門環、裝飾用的金銀絲線都給拆下了,可加起來總價值還不到十萬兩銀子。這就把李自成給愁壞了,他率領大軍一路浩浩蕩蕩殺入京城,除了推翻明朝腐朽統治的崇高目標外,大家都有個更現實的目標,那就是發一筆橫財。可眼下別說是發財,從宮裡搜出的這點前給將士們當軍餉都應付不了多少時間。

    原本李自成打算坐穩江山,要儘快收買人心,因此儘量不觸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官紳階層,將是幫助他統治新國家的左膀右臂,所以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將他們搶個一窮二白了。可是眼下的現實情況卻徹底碾碎了他的理想。待到李自成的軍隊在紫禁城中搜尋了一個星期都沒什麼收穫後,手下的將士們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不滿情緒。李自成深知一旦這種情緒蔓延開來,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因此他最終決定還是讓大家走老路:追贓助餉。不過,讓大家主動把銀子交出來顯然不現實。於是,李自成的手下趕製了五千副夾棍,用殘酷的拷問手法,逼迫官紳們交錢,在索餉的過程中,不少官紳都因用刑過度或是實在交不出銀子而當場喪命。在把官紳們都徹底榨乾之後,李自成手下的將士們又把目標盯上了北京的商家、富戶。一些士兵甚至直接進入普通老百姓家裡搶東西。一時間,整個京城都籠罩在一片恐懼的氛圍之中。

    最終,李自成的軍隊共獲銀七千萬兩,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天文數字了。但李自成在京城各界人士心目中,從一個未來的新皇帝,變成為了徹底的“闖賊”。三年免賦的政策,讓李自成沒有穩定的財政來源。追贓助餉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不僅不具備持續性,而且徹底失去了士大夫階層的支援。“闖王來了不納糧”,最終害慘了闖王。

    參考文獻:毛奇齡《後鑑錄》、彭孫貽《平寇志》

  • 13 #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李自成起義軍從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下半年開始在河南一些府縣建立地方政權,1643年在襄陽建立中央政權,次年正月在西安正式立國建號,對窮苦百姓長期推行的都是“免賦”政策,其軍隊和政權所需除了日常繳獲,基本都是以追贓助餉代替按田畝計徵的賦稅。

    各地文獻都表明大順政權委派的官員到任後幾乎毫無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紳追贓助餉。如進佔廣平府之“次日,拷掠鄉紳,以官職大小定銀數之多寡,慘不可言”。高陽縣令王瑞圖到任後,“奉賊令逼索鄉紳,名曰助餉”。靈壽縣“偽令郭廉持符至靈壽,勒鄉紳捐餉,恣為橫暴”。肥縣縣令石傳聲下車伊始即“置鄉紳於獄,比餉銀”。臨城縣令段獻珠履任後,“索餉銀,毀坊扁免荒稅”。

    北京聚集著明朝廷大批中央機構的官員,從三月下旬開始,未被大順政權選用的官員大抵發往各營追贓助餉,“言卿相所有,非盜上則剝下,皆贓也”。四月初八日,李自成發現這一舉動在政治上已經造成不利影響,下令停止,被押官僚無論完贓與否一律釋放。但為時已晚,隨後的山海關決戰中,大順軍主力受重創,各地的官紳地主紛紛開始反叛,原先歸附了大順政權的明朝武將幾乎全部降清,成為清軍入侵中原的強大助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可以讓一個二十多歲的男孩卑微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