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青春期逆反心理諮詢:自主發展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提醒同樣到了12、13歲,心理學上把它叫做“第二自主發展期”,也就是說,這是孩子第二次自我意識飛躍發展的時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青春期”。青春期心理表現如下:

      1、體驗自主性,反抗現有的社會的規範青春期就是“第二自主發展期”,同樣又一次說“不”的年齡,想自己做決定。

      2、情緒易激惹,誇大自己的感受這個年齡階段是生理上性的成熟,一夜之間使得少男少女們突然意識到軀體的成熟,而此時他們的心理尚未成熟。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對稱,導致了個體強烈的煩躁情緒,也就是進入“青春的易激惹期

      3、特別自戀,表現得特別關注自身。比如這個期間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腿,腳,特別是臉!看看自己是不是帥?是不是美?

      4、自我的認同,表現為各種追星。這時候他們會在家庭以外,去尋找新的理想客體。表現為各種追“星”,比如歌星、舞星、體育明星等,或者在一些物體上表現,比如說某些特殊的髮飾,特殊的衣服,特殊的某項運動,特殊的音樂等等,都會如痴似醉地追求,他們開始透過追星來尋找自己,後來發現這些都是小case。真正的尋找自己,是要透過異性的眼光。他就逐漸轉向尋找異性的新客體,大家習慣把這種現象叫“早戀”,我個人覺得不合適,他雖然 “早”,但不是真正心理學意義上的“戀”。他是透過異性的眼中看到“我是誰”,然後知道“我是誰”,所以他會尋找很多的異性新客體,不同的異性新客體來證明“我是誰”,目的還是尋找自我。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認為青春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轉折階段,“自我認同”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確認“我是誰”,“我應該是誰”,“我要成為誰”,他們在這些意識裡,有些自相矛盾和混亂的情況,要了解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就要了解他們內心的矛盾是什麼,以及這些內心矛盾的類別和性質。

  • 2 # 羅桂田心理諮詢

    一個人的成長、長大的過程中有兩個明顯的叛逆期,2-3歲一個,13歲左右一個。這個是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存在。。就心理問題而言,心理問題涵義上分有廣義的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說所有活著的人都會有心理問題。。。狹義上的心理問題是指的是超出正常範圍的心理問題。。。這樣看,,孩子的叛逆肯定在心理問題的範圍之內。。我們需要判斷的是是否在正常叛逆範圍之內,,,如果孩子的叛逆心理與行為是在正常的範圍之內,那就是正常的生長、成長中的過程,就無須干預。。如果孩子的叛逆(時間、程度)超出正常範圍,家長跟孩子都需要學習成長提高改變,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幫助,以幫助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度過這個困難期。。。有句話: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 3 # 小小思維家

    怎樣區分“正常叛逆”和“心理問題”?

    社會功能沒有損害的就是“正常”,社會功能受到損害的就指明有“心理問題”。

    青春期由於身心發展的巨大變化給生活適應帶來的影響,是很多精神障礙的首發時間,比如焦慮障礙、心境障礙(抑鬱、雙相)、適應障礙、物質濫用等,家長和青少年都需要對此警惕。當察覺孩子有心理問題的苗頭出現時,家長最好能做到帶孩子去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那裡進行及時的評估和預防干預,避免心理問題演變成精神障礙。

    父母該怎麼對待青少年的叛逆?

    有的父母難以接受孩子表達出來的攻擊性,會反過來用嚴厲的言辭甚或是暴力的行為來處理孩子的攻擊性,以實現維持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父母這樣的處理手段,在潛意識層面上實際上是父母對孩子實施的“報復”,是非常不恰當的一種教育方式。

  • 4 # 彭華勇家庭教育

    孩子叛逆,過去不多,因為過去都在農村,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本質上,孩子青春期叛逆一些,和父母關係有矛盾,很多是正常過程,過了青春期一般相對就緩和了!

    但這並不是說不存在問題!因為,叛逆是家庭問題的凸顯,孩子越叛逆,家庭內部問題越嚴重!

    所以,問題如果沒有超越個人、家庭的自動調節能力範圍,那麼,它慢慢會緩和,因為個人、家庭都有一個承受、調節範圍。

    那麼如何才能根本上轉變這種問題呢?

    我曾經輔導的一位家長,她兒子讀初二了,厭學,在家玩遊戲,沉迷手機。不能多管、也不能多說,說多了就著急,惡語相加。

    之後,有好幾次,老師反映孩子逃課,下午不上課,批評沒啥用,回家反思了一週。最後,還是家長求著老師,好說歹說,給他機會。

    後來,聽學校小賣部的老闆說,她才知道兒子初一就抽菸了,經常買,而且煙癮比較大。這位媽媽不禁常吸一口涼氣。

    自己從小對兒子管教比較嚴格,不準兒子嚼檳榔、吸菸,沒想到,兒子全乾了,而且自己還矇在鼓裡這麼久。

    和兒子大吵一頓,差點就動手打起來,兒子摔門而去。這位媽媽好無助,自己一直辛辛苦苦帶著兒子,老公常年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來一兩次,想不到兒子卻變成了這樣!

    經過和這位媽媽的溝通,發現家庭關係存在比較大的矛盾。由於爸爸常年在外,媽媽一個人撫養孩子,對孩子期望又比較高。

    所以,媽媽情緒波動比較大,從小對孩子要求也嚴格,而爸爸很少和孩子溝通。而且,夫妻關係也不太好,有些矛盾。

    所以,解決孩子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家庭關係。

    健康的家庭關係就像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彼此平衡穩定;孩子出現問題後,家庭關係就是銳角三角形,甚至是鈍角三角形了!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為每一個成員都需要調整,尤其是溝通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的調整。孩子之所以出現教育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去教育方式嚴重錯誤,所以全面學習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我也強調了孩子出問題,家長與其到處求醫問藥,不如先狠狠地看十本家庭教育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細節、PET父母效能等。

    最後,就是疏導釋放家庭的負面情緒。孩子教育出問題,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這個家庭負面情緒爆棚,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有必要及時疏導釋放情緒。

    這個家庭經過調整,一年後,孩子情況好多了,雖說成績一般,但和媽媽關係好了,家裡也沒那麼多矛盾了,學習也正常了,總體上是非常好的。

    改變是困難的,尤其是成人,孩子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最難的點就是大人的改變。家長有些是完全不知道,覺得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

    有些是知道孩子的問題需要家庭改變,但認識不深刻。有些是明白,但永遠落實不到行動。沒有行動,改變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總而言之,有效才算重要,會愛才是真愛!迷路了,首先要知道路怎麼走,然後具體到行動上,怎麼走!最終才能走出重重迷霧!

    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

  • 5 # 孫濤TwT

    其實所謂的孩子叛逆和心理問題並不存在。

    什麼叫叛逆,就是孩子不聽家長的話,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事;

    什麼叫心理問題,就是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行為或者言語。

    最終原因是家長不理解,而不是孩子有問題,就像現在某個領域巔峰的人,他們都被說成是有某些心理問題或者疾病,其實只是大部分平常人沒辦法理解他們的高度而已……

    而孩子的天性,能量之強大是無法去預估的,因為他們年紀還小,懂得知識很少,所以他們收到的束縛也少,人最原始的內在力量無比強大,不要去試圖教育孩子,僅僅是去理解……

  • 6 # 淅爸育兒記

    被認為是叛逆的孩子,心理一定有缺失;但心理有缺失的孩子,不一定都叛逆。

    他叛逆,逆的是家長的操控,想展現自我,被判定為叛逆的行為只是他投射出這個缺失而已。

    還有,個人不是很喜歡叛逆這個詞,一個人想當自己,想有自己的選擇權,決定權那就被稱之為叛逆?不過是他的行為不符合你的要求而已,真正叛逆的家長。

    孩子忤逆你的意思,你該高興,一方面證明他開始有獨立的想法,並用逐步埋向獨立。另一個方面,被壓抑的才是最可怕的。

    想象一下,被人罵了之後,明明心裡極其憤怒,但是卻對罵他的人笑臉相迎,裝作若無其事。這樣一個人在身邊,你會不會覺得如坐針氈?

    至於情商高的風輕雲淡,那是看透本質,視對方行為如跳樑小醜。

    對於懷疑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家長,建議帶上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不是去看孩子的心理問題,是透過心理醫生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因為你的思維習慣決定了你自行捕捉不了孩子的真實需求),找出家長自己的心理問題,沒錯,是家長的心理問題。

    包括了操控欲、焦慮等等。

  • 7 # 孕育大咖

    小A的故事

    同事小田的村裡鄰居小A,2000年的獨生女,家庭條件中上,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

    到了高中時才回到父母身邊,和父母有比較激烈的衝突,有時候她會把家裡的傢俱給砸了。和父母頂撞是加常便飯了。

    她母親也是強勢之人,每次母女針鋒相對,不依不饒,最後以小A的離家出走而結束吵架。

    而這次小A的媽媽叫來了舅家的人,把小A捆綁起來送到精神病院了,在那裡呆了一個月。

    據小A說,她一進去就被電擊了,那種痛苦讓她變得乖乖的,一個月後被父母接回來了。

    但她無論如何也不敢和父母住一起了,暫時跑到小田這裡住了。

    聽得我寒毛直豎,一萬個不敢相信,這分明是電影中的情節,和父母吵架這都算精神病?

    學生抑鬱案例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中學一名學生槍殺了12名學生和一名教師後自殺。

    在十年後,這位學生的母親上了TED,講述了這段痛苦,她說她完全沒有料到發生那樣的事情,那天早晨兒子很正常去上學了。

    後來她把兒子的從小的細瑣小事都拿出來,到處尋找心理醫生進行究底。

    當醫生告訴她孩子可能早已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和其他一些精神疾病時,這位媽媽說她不能相信,她根本沒有察覺到兒子得了抑鬱症。

    對此,我並不認同這位媽媽的說法,學校、家庭一定是會發現有蛛絲馬跡的,那麼嚴重了還沒一點感覺?事實上,抑鬱症的診斷有病程的要求,是連續兩年有抑鬱症狀,如果能稍微多注意一下,一定是有發現的。

    以上兩個案例,一個是被精神病了,一個是不知道孩子已經得了精神病。

    如何簡易辨別?

    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有一些激烈的行為和情緒,很多家長很擔心,經常看到網路上的那些精神病孩子的悲慘結果,家長如何判斷簡單辨別是單純的叛逆還是有了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疾病呢?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正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正常和異常之間沒有絕對的標準,同時正常和異常也會相互轉化的。

    在臨床心理學上,對心理和行為是否正常從幾個標準進行:以經驗作為標準;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的標準;統計學標準。

    對於心理 健康究竟包括哪些特徵,美國學者坎布斯認為: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別人;面對和接受現實;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

    特別強調心理健康是個動態的平衡,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況,不能簡單的一時一事下結論,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狀態。

    讀起來是那麼回事,但真正如何執行,如何去辨別,什麼是以經驗為標準,誰的經驗?大多數人的經驗嗎?如果大多數人錯了呢?社會常模也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常模,社會文化不同,常模必定不同。

    國內的心理學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且一直以來並沒有得到重視。而心理學不同臨床醫學,心理是很難用儀器或實驗就能得出結論的,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心理,甚至更多。加上不重視,應該不是不重視,是條件不允許,但你連飯也吃不上還談什麼心理呢?

    心理疾病=精神病/神經病 或者 神經病=精神病

    這是當前國內大部分人的認知,也恥於去看心理醫生。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心理教材大部分都是於成人的,針對青少年的少之又少,而青春期作為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關鍵的階段,他有他自身的特點,並不能和成人類比。

    近幾年,心理學熱門起來,湧現出很多心理培訓機構和家庭教育培訓,生意火爆,也冒出了很多的心理諮詢師、心理專家、解決問題孩子專家。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甚至你帶上你的思考進入去學習,很快你就發現,目前是非常混亂狀態,很少有機構或培訓專門針對青少年心理進行研究的。

    我曾經到某醫院的心理科去體驗檢查,據說這個醫院的這個科室是非常有名氣的,專業的,而去了後,發現離專業差的太多了。

    整個科室平時值班只有2人,一個負責心理診斷(目測年齡還不到30歲),一個負責心理測驗(目測畢業也就一兩年),就這麼2個人,中間都出去了,讓我等了近2個小時才繼續。除去等待的時間,真正診斷的時間合起來不到半個小時。我也只好醉了,心理診斷重點在溝通交流,測試只是輔助診斷的。

    而對於那些解除網癮,矯正青少年心理的機構更是五花八門。我相信部分機構初衷是好的,經過功利商業化的運作,也都變味了。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標準或聽從醫生的診斷結論給青春期孩子套,你孩子可能被精神病。

    從青少年自身發展特點,可以從這三個層面:叛逆;心理不健康或異常;精神病。其實判斷標準界限也並不是很清晰的。

    當然,如果家長和學校都學習了基本的發展心理學,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歷程,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想叛逆是不存在的。

    對於正常的叛逆,在他的年齡段做他自己的事情,正常上學,正常交往,只不過有時會逃課,玩遊戲,學習成績下降,有時候可能讓家長難以接受,但大體還在正常軌道上。

    對於心理不健康或異常的,有可能表現為和社會常規脫離太多,別人能上學,他長期不上學;別人能正常交往,他怕社交,不願出門;有些是過於社交經常不回家;或白天黑夜顛倒玩遊戲,作息飲食嚴重和常人不同;情緒嚴重不穩定,甚至和父母大打出手等。

    而對於精神病,首先需要看看家族是否有精神病患者,先排除遺傳,然後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有必要接觸心理學朋友或心理諮詢師,也別全信,自己要有判斷。若出現了嚴重的胡言亂語,行為癲狂,自殺傾向等,需要尋找專業醫院進行檢查,限於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勻,加上前面所說原因,所以對於醫院的診斷,仍然需要自己的判斷,當然該吃藥就要吃藥的。

    經過上面簡單的判斷,然後選擇是否該去醫院或者心理醫生,無論是哪一種,治癒的唯一良藥是父母真正的愛。

  • 8 # 諮詢師張迎軍

    首先要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正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正常和異常之間沒有絕對的標準,同時正常和異常也會相互轉化的。

    其次在臨床心理學上,對心理和行為是否正常從幾個標準進行:以經驗作為標準;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的標準;統計學標準。

    最後對於心理 健康究竟包括哪些特徵,美國學者坎布斯認為: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別人;面對和接受現實;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

  • 9 # 學無止境2007

    叛逆是個偽命題。什麼什麼是叛逆?就是父母不能忍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著孩子必須依著自己畫的路走。而青春期的孩子恰恰是要跟父母進行權力爭奪的時期,他們在這種權力爭奪中學會與人相處,長大成人。

    心理問題就嚴重了。最常見的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特質,或者抑鬱或者焦慮。人格障礙指的是人際交往障礙。比如邊緣型人格障礙,跟他親近的人會覺著這孩子咋這麼作呢?作的讓人發狂。其實他們是長期慢性空虛導致的。心理問題有很多,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來判斷,切不可一味的認為孩子不聽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老年再婚試婚是必須的嗎?試婚費10萬起步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