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家裡來了小客人,一眼看中孩子最心愛的玩具,孩子卻護著玩具不給玩,這樣兩難的境況,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基本上都會遇到。有的家長會想辦法引導孩子將玩具分享給小客人一起玩,畢竟不會分享的孩子容易被孤立,孩子要學會分享才能受歡迎;也有部分家長會堅定顧及孩子的感受,果斷禮貌地拒絕分享。讓孩子慷慨大方地分享心愛的東西,難道是必須的嗎?你認為家長到底該不該為了培養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讓出心愛的玩具?
8
回覆列表
  • 1 # 費歐娜陳

    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強迫自己的孩子讓出玩具,當自己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能說因為孩子小處在教育階段,強行的以成人的方式來強迫孩子分享,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先跟孩子商量一下,看看孩子的意願,在跟孩子商量的過程成我們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講一下道理,一般的孩子都會明白的,而且孩子心靈純潔有了好東西都會很願意分享。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快樂。因為看見別人得到自己分享的東西高興而高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好的習慣,是我們慢慢引匯出來的,不是透過我們成人高高在上的威嚴強迫出來的。

  • 2 # 愛特寶爸

    小時候逢過年過節只要是三姑四姨七嬸比我小的小孩見到我喜歡的玩具都是哭鬧著要到手,一個不情願就給爸媽和親戚貼上“不懂事”、“不愛分享”、“不尊長輩不愛小輩”的標籤。年幼的孩子總是強迫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當然這也許在大人眼中是再小不過的事情,不過隨著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不經商量輕易強迫的行為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今天@寶爸的內容是:有商量地讓孩子樂意分享自己的東西。

    1歲之前,孩子的物權概念不明顯,他們樂於分享,認為這是一件無所謂的事,出現你叫他分享他就立刻給到你要的。1-2歲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還分不清楚“你的”和“我的”的區別,我喜歡的就是我的,給你給我一樣。2-3歲是孩子自我構建的重要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開始意識到哪些東西是自己的,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這段特殊時期也被稱為“物權敏感期”,孩子會把自己玩具護得緊緊地,拒絕與人分享。等孩子進入幼兒園,接觸更多同齡人,有了社交的需要,孩子不斷地體會和照顧他人的感受,分享的行為自然會越來越多。

    因為親朋好友過來做客,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只覺得大人之間互相親近,不好意思開口,再看著自家孩子一個勁地哭,內心尷尬只好勸孩子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在大人看來,把玩具給小夥伴玩一下有什麼關係,但在孩子看來,這種分享意味著失去。很多孩子願意分享給經常照顧他的家人,因為這些人讓他感到安全,對於道德禮儀的考慮而做出分享,孩子還遠沒有那麼“懂事”。

  • 3 # 媽媽沒時間

    分享是一種美德,想要培養孩子愛分享的品質,出發點是對的。但我們要問問自己,是想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分享,還是隻要他做出這個行為呢?

    如果是想讓孩子自願分享,就要先給足他安全感,分不分享由孩子說了算。

    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否則,孩子就會擔心別人搶自己的東西,為了保護玩具,而選擇什麼都不分享。

    相反,如果孩子很有安全感,知道分享的決定權在自己,他就會比較放鬆,也願意把玩具分享給喜歡的人。

    如何培養分享的品質?

    能不能和別人分享,除了和孩子先天的氣質、性格有關,也和年齡、發展階段有關。

    最開始,孩子不懂分享的意義,會表現得很大方。

    一兩歲時,孩子開始理解“你”和“我”的差別,知道東西給了你,我就沒有了,又會變得小氣起來。

    再往後,孩子3歲左右,透過父母的引導和示範,懂得了分享的真正含義,又會開始願意分享。

    我們要理解孩子會有一個“小氣”的階段。在這段時間接納他,允許他來決定分不分享。孩子順利渡過這個時期,就會真正開始分享了。

    想要讓孩子愛分享,除了常見的方法,大人以身作則,給孩子做示範外,還有三個技巧。

    1、讓孩子選擇願意分享的物品

    比如朋友來做客,可以提前讓孩子挑出可以一起玩的玩具,把其他心愛的玩具收起來。

    2、讓孩子決定分享給誰

    我們大人分享的時候,會根據關係的遠近親疏來決定分不分享,孩子也是一樣。

    他可以對喜歡的人分享,比如家人、好朋友,而不必對所有人分享。這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做法。

    3、可以分享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我們的概念裡,分享就是給予,等於失去。但其實,分享還可以是另一種形態——共享。

    比如分享食物,可以一人一半,大家一起吃。分享玩具,可以一起玩、輪流玩,而不是把東西送給對方。

    當分享不意味著失去,而是拉近彼此的粘合劑時,孩子就會願意分享了。

    希望以上的建議能幫到你。

  • 4 # 小微變變變

    家長干預,為培養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讓出玩具。這種做法在我看來不可取,原因有三:

    首先,不利於自我概念發展期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識

    特別是4歲以下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形成期,他們的表現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從“我”出發,分不清“你”、“他”的概念。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只要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都會說“是我的”,會有搶的行為,但這種行為沒有惡意,因為他還沒有建立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不知道這東西不屬於自己。

    其次,反而會令孩子滋生“不分享”

    如果家長硬是介入,強要孩子把玩具分享出去,這樣的後果是下次孩子拿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會更加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因為家長的行為讓他感到“分享”於自己是有害的,他會下意識地拒絕這樣的“分享”。

    最後,影響孩子性格

    家長強行讓孩子分享玩具去滿足別的孩子,對有些孩子來說,會讓他們形成思維定勢,變得越來越膽小,不敢反抗,不敢拒絕。

    那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既保護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又能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如果他的玩具被別人搶了,必須堅決地找對方要回來

    因為這不是一個玩具的事,而是教孩子確認這個東西是否屬於自己。從一開始,家長就以明確的態度堅決地捍衛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會漸漸明白:這個東西是我的,誰也搶不走,搶走也還會回來。有了清晰的物權概念後,他會樂於分享。

    孩子的玩具,如果你想給其他小朋友玩,要先徵得孩子同意,如果他不願意,不要逼他分享。

    在干預孩子的行為時候,不要帶道德評判

    不要說“這個孩子霸道”“那個孩子膽小”。只是觀察,描述事實,加以引導。

    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有些孩子因為還不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會透過一些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想和其他孩子玩時,會搶他們的玩具。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學會社交,從家中的日常互動教起,再到外面社交場合和其他孩子實踐學習。

    父母言傳身教

    家長平時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比如在家中對食物的分享行為,在外社交時物品的分享互助,這些行為,無形中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模板。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裡,好的壞的孩子全學了。

  • 5 # 家有小萌娃呀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但不能強行要求孩子每次都分享,尤其是面對孩子喜歡的玩具時,孩子可以選擇不分享。家長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破壞了親子關係。

    孩子到了2歲左右開始形成物權意識,這個時候,孩子對所有者的權利非常明確:這東西是我的,我不允許誰都不能動,家長要理解孩子對自己物品分配的權威,不要讓孩子強迫分享。相反,當孩子非常清楚“這件東西屬於我”的時候,才更加願意分享,因為他知道最終會回到我這裡來。

    家裡來了小客人,小客人非常喜歡孩子的玩具,可以跟孩子商量,能否分享給他玩,如果孩子不願意,就算了,不要從孩子手裡直接搶過來送給小客人,這樣雖然家長的面子保住了,卻傷害了孩子,估計孩子以後再也不願意讓這個小朋友到家裡來了吧,而且一段時間也會跟家長鬧脾氣。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

    1、提前告訴孩子,明天會有一個小朋友到家裡來,他可能會跟你一起玩玩具。如果你有不想跟小朋友分享的玩具,可以提前收起來。

    2、教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讓孩子準確的描述出自己的情緒外,還要學著思考他人的情緒,比如家長可以這麼引導:我知道這個玩具你很喜歡,捨不得拿給妹妹玩。但是你看,他也很想玩,你要是不給他的話,他會是什麼心情呀?如果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說:如果不給她,她會失落。接著家長可以繼續引導:那該怎麼辦呢?“如果孩子說:“那就讓他失落把,這個玩具就是我的”,即使孩子這樣回答,家長也不要責怪孩子。研究表明,只要孩子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就算剛開始不願意分享,之後會慢慢變得慷慨。

    3、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可以教孩子解決當下難題的方法:比如拿其他玩具代替,或者主動跟小朋友制定一個規則:每人玩幾分鐘, 之後再交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圖22逼近土耳其空域,要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