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右史研究員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及深奧,因為沒有充份證據和權威性史料作出論斷,司馬遷沒有見過比較具體的西周史文,對這個問題不敢定論,只能多方面結合寫《齊太公世家》。我們只能在《周書》《詩經》和《史記》獲得些許資訊。關於武王克商剛畢姜太公因何離朝建齊國,由周公輔理朝政,春秋典籍查不到答案,各種說法只是據史推測而已。迄今為止,沒有一部較具體的西周史及劇種,就是這個原因。

    僅有的《封神演義》,題目已經定性,封神即散漫浪漫,演義就是虛構戲說。這已顯露一個關鍵問題,武王沒有劃出一塊好地封賜太公。該書描述:姜子牙按照封神榜分封眾神,最終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神位,而他卻忘了自己的封置,覺醒時,榜上位置已滿。不封白不封,要封就蓋於所有者,將天、地、人三界皆在我管束之下,故而稱齊。

    東夷不稱齊,古文齊即臍,指人體的中心點,意為以我齊國為統治中心。把紀國這祖傳的宗主國壓下來,齊國一名始於此。壓紀事小,以太公其時的爵位誰奈他何,該演義主要就是諷刺武王沒有正式封太公於齊,只是預設而已。

    戴樂志《姜太公》、王玉哲《遠古史》稱,武王克商畢,姜太公見其父老子小,周公輔政,一朝駕崩定然出現內訌,趕早離朝避其家禍。周公一直在輔理朝政,但依傳統兄終弟及就輪著管叔當政,這一矛盾誰都無法解決,外族更不能站在某一邊去幹預,走為上策。

    武王克商畢定然留太公在朝輔政,怎奈太公走意已決,違背武王的心願,亦就無顧及劃出好地封太公。況且太公故里周圍的孤竹、徐淮、商奄、薄姑等邦國皆舊商信徒,其時不太順周,那麼就主隨客便。這在後來周公東征便得到驗證。

    太公一走,擔子全由周公來負,武王第四年就去世,如何託孤史無記明,也都不言而喻。回頭考查《詩經齊風甫田;雞鳴》,傾訴初到齊地,連塊好田都租不到,蚊蟲蒼蠅甚多。太公不帶走宗兵,僅有家甲懇荒營丘營生,萊夷卻前來干涉,一山不容二虎。原來的平田均有主,要擴大地盤必占人家的地,這在後來紀侯向周夷王控訴齊哀公,哀公被處以極刑得到驗證。史無說明控訴什麼,一是齊搶佔了有主之地,二是爭奪紀國這宗主權。炎帝裔之狄、翟、呂、盧、洪、汪、萊、伏、竹、薄、紀等族皆姜姓,宗主紀侯是有責任管治的。太公離朝僅五個月就回朝報政,先理後兵說明他要武力擴地。

    更有力的證據是,周公東征時期,太公暗中助力支援,東征畢,成王命召康公傳令齊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侯伯亦可徵之”。這一傳令意味齊國地盤確實狹窄,這麼高的爵位去懇荒太無面子,有辱周王,也埋下隱患。東征完畢封建魯、郕、衛諸國,紀國立即掛魯、狄盧翟靠郕,以作後盾來抗衡齊國。這些事情,周公、成公只能睜眼閉眼,故周公子孫的封地,除了曲阜鄰齊,餘皆遠離齊國,避其佔領。成國上谷本是朝廷農基、天下糧倉,最終亦是歸於齊。

    簡單答此一題就說了這麼長,通常都是說周王封太公於齊,別國是坐享其成,齊國就沒有這麼輕易,得到的地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由於史料匱乏,錯斷甚多,說周公攝政就是代理,攝政等同執政。說太公為三公之一,未建周朝無設三公。周公平亂、東征時太公不在朝,均無參與,不公開露面協助周公,依理就只能固守原有地盤,才有成王傳命允許齊侯霸地。

    《詩經召旻》對太保召公手掌成王,被周公爭取過來,然後調虎離山封於燕非常不滿,說你們雙方都是賊,為了爭奪權益波及到公正人召公,“維今之人,不尚有舊”,指責太公在關鍵時刻沒有出來和解,以致三監遭害,召公受到誅連。

  • 2 # 辯證哲學論

    按理來說,誰是輔佐幼帝最好的選擇,這個得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而論。

    漢武帝,送霍光“周公旦背子圖”寓意希望霍光行周公之禮,另外兩人,一個是匈奴王之子金日磾,一個是馬倌上官桀。沒有選劉姓皇族進行輔佐漢宣帝,主要是漢武帝對此三人的忠誠和能力非常肯定,另外劉邦曾言“非劉姓為王,天下共擊之”,所以,異姓覬覦王位,各方劉姓諸侯會合兵而攻之,所以,他們輔佐年幼的宣帝比劉姓更穩妥。

    漢昭烈帝劉備,讓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也是因為劉備對他們的忠誠和能力的信任,而劉姓的親緣更無合適人選。

    順治帝安排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輔佐。

    如果是傳位給年長的皇帝,那麼,基本沒什麼問題,大臣們會竭盡所能的為朝廷賣力,關鍵是輔佐幼主,往往會有人覬覦神器,謀權篡位。

    這裡就出現了周武王為什麼沒安排姜太公輔佐周成王的重要原因。

    司馬遷《史記》“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謀計居多。”

    可見,太公望的功勞之重,可以說是功高蓋主,那麼,如果周武王再讓太公望輔佐幼主,誰能制止太公望的權力呢?這將會置姬家江山於火炭之上,岌岌可危。所以,武王選擇了弟弟周公旦和族兄弟召公奭來輔佐周成王,甚至周成王之後,召公奭還輔佐了周康王。而姜子牙這邊呢,被派遣至齊地,用了五個月平定齊地,安排妥當,讓自己的第四子接管了自己的位置後,自己帶著長子姜伋最為人質,回到了周都城鎬京(西安),來制衡自己的權力,最後終老鎬京。所以,不只是周武王在防備姜子牙,其實姜子牙自己也一直以“報文王知遇之恩,忠心於周”的方式來做的,儘可能的讓姬家相信他姜尚,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同時,姜尚也做到了這一點,姜伋後來作為輔佐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的主要大臣,死後被封為齊丁公。

    有人認為沒有選擇姜尚輔佐周成王是年齡問題,我們仔細看姜尚後來為了保護自己和家族而做的取捨,以及親自帶兵剿滅反叛平定齊地,就可以知道姜尚身體仍然健康,思維仍然清晰,作為周武王的“尚父”仍然被武王所忌憚。同時,周武王死後27年,活到139歲的姜尚才死去,此時周成王都死去4年了,所以,年齡不是問題。

    綜上所述,周武王沒有選擇自己的“尚父”姜太公輔佐周成王,還是因為姜太公,功高蓋主,權位過重,怕沒人壓制住他,所以才沒有選擇用他輔佐成王的。

  • 3 # 文物樑子

    怎麼不全面考察歷史呢?

    武王伐紂,歷史重新洗牌。在全國進行分封,等級各不相同。姜尚被派往今山東,受封為齊侯,成為姜姓第一侯國,成為姬周統治東部的依靠力量。直到八九百年後,進入戰國時期,山東一直與長安周保持友好關係。齊楚燕韓趙魏秦中,一頭一尾,秦統一六國,秦與齊似乎沒有直接正面交戰,齊國沒有進行軍事意義上大規模對抗。

  • 4 # 尋料

    姜子牙是個有故事的男人,但因為現代無良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喜歡神化姜子牙,其實不然,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

    可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大器晚成,就是指姜子牙。

    那天,姬昌外出狩獵,卜了一卦,卦象顯示,此次狩獵,能得到一個王佐之才。於是在渭水邊釣魚的姜子牙,就這樣被發現了。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姜子牙對內輔佐姬昌積善修德,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提倡生產,訓練兵馬。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 。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

    後來,姜太公又輔佐姬發打敗了商朝,建立了周。

    建國後,就出現了分封,四處分封國家,拱衛王室,姜子牙封到了齊地。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從以上可看出來,姜子牙作為周朝的開創者之一,功勞赫赫,武王也十分重用。

    但為何周公是輔佐成王的主要大臣?

    周公是姬發的弟弟,從小仁愛,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

    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後來攝政六年,還政於成王,天下人啞口無言。

    周公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和劉備很像的是,姜子牙與諸葛亮扮演的角色很像,但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武王為何讓周公輔佐?

    其實,劉備本人,有識人之明,不然靠他的本事,在三國是很難混下來的,而且變成皇帝,更是說明他和劉邦很像,能託孤於諸葛亮,是認識到諸葛亮不會是謀逆的人,再者,他們兄弟三人,都已經不在了是一種無人可選的悲哀。

    但武王不同,他有很多很有能力的本姓族人,既然如此,姜子牙的作用就變得不是很大,周公說到底是姬家人,可選性大大增加,自家人很有能力,難道還要選一個外姓人去輔佐王?

    顯然,答案是很顯而易見的。

  • 5 # 穿水讀書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其實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和解釋。關於周朝的歷史記載也比較少。所以我們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中作出一點推測。

    在進行分析之前,我們需要先修改一下問題。首先姜太公的貢獻不一定最大,能力也不一定是最高。為什麼呢?因為姜子牙只是名氣大。姜子牙名氣大的原因是他這個人的經歷比較傳奇。在我的文章《在電視上是個頑童,在歷史上他是怎樣的?我們來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中,我們會發現姜子牙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封神演義》中採用的說法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因為《封神榜》這本小說很有名,不少讀者閱讀後會發現姜子牙出場率最高。讀者會產生這種想法:周武王就是靠姜子牙打敗殷商的。周武王建立大周,主要的功績就是來自姜子牙,其他人都在打醬油根本沒做什麼事。然而實際上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可能。在古代的戰爭中,不可能光靠一個人來決定戰爭的走向。也不可能所有的英明決策都是一個人做出來的。所以姜太公貢獻最大,能力最高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他所起的作用應該只是出謀劃策而已。其次,周武王並沒有只讓周公輔佐成王。周武王病死的時候,實際上是託付了四位輔政大臣。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太史佚。這四個人被稱為周初四聖。周公旦負責指引成王。姜太公負責監護成王,召公負責更改成王的過錯。太史佚主要負責提醒成王遺忘的事情。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周公旦會成為主政大臣,指引成王?我們來猜猜周武王的想法。周武王選擇周公旦作為主要的輔助大臣,有幾種可能。第一個可能是周武王腦袋發昏,純屬瞎選。周武王選擇周公旦沒有任何理由,就是當時心情一高興。但我們想想鐵定是不可能的。一個能夠建立大周的人,內心的思維邏輯一定非常縝密,不可能感情用事。所以周武王選擇周公旦是有原因的。這條猜測被排除。第二個可能周公旦的德行比較好。在我的文章《周公旦的一些事》,我們知道周公旦從小就非常孝順,對待百姓非常仁慈,與周文王其他兒子不一樣。周公旦本來就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但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所以只能輔助周武王。所以周武王可能覺得周公旦人品好,不會發生篡位的情況。我覺得這種可能是有的。第三個可能是周公旦的才能比較優秀。周公旦在武王伐紂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存在感的,而是也參與其中。只是《封神榜》中沒有寫出來。在擊敗商朝後,周武王舉行儀式宣佈紂王的罪行時,周公旦時作為護衛在場的。所以周公旦並不是沒有才能,相反能力應該是非常突出,深得周武王的信任。所以我覺得這也有可能。第四個可能是周公旦與周武王關係比較親密。相比於其他的三個大臣而言,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武王的親人。其他三個大臣雖然共事很久,但從親密度上來講比不上週公旦的。我們經常會說親戚朋友,不說朋友親戚,就是這種傳統思想的體驗。所以我覺得這種因素也是有的。你看看,周公旦人品不錯,又是周武王的親戚,能力也很強。你說周武王會吃飽了撐的,不選他當主政大臣嗎?後來周公旦見成王年紀太小,就暫時做“攝政王”。等成王長大能夠處理朝政後就把政權歸還。充分證明周武王的眼光是不錯的。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分析。因為我這裡沒有更多的歷史資料,所以我也只能到這兒了。

  • 6 # 機哥聊野史

    首先我們來看姜子牙,據傳姜子牙的祖上曾是大禹治水中的功臣之一,曾被封在呂地,也是顯赫一時。可惜到了姜子牙這個年代家族已經沒落,所以年少的姜子牙吃過不少苦,好在有祖上傳下的良好基因,姜子牙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軍事謀略都很有天份,是治國安邦的奇才。不過雖然他滿腹才華在混亂不堪的商朝的卻無處施展。我們知道當他透過直鉤釣魚奇遇西伯侯姬昌的時候已是滿頭白髮年近70的老人。他一路為姬昌出謀劃策建立霸業,之後又輔佐周武王滅商紂建西周,在其封地齊為大周守業八百年。

    再來看周公,身為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對周朝的政治建設所起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首先在周王討伐商紂時,他為自己的兄弟出謀劃策同時注重提醒父王在自身道德上的修養。是武王的精神支柱。而在武王去世後,他念及侄子年幼,選擇挺身而出,為成王處理國家大事並在最終國家穩定後毅然還政。在他在位攝政期間實施分陝而治,這一舉動在當時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並且為周朝進一步的開疆擴土。之後更是透過“三監”勢力的清除借勢東征,一舉將周朝的領土擴大自東海至淮河流域。在政治上更是建立了宗法分封制,並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修訂了一系列完整的禮制和樂制。這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對當時社會意義重大,在隨後的中華文明中也是影響深遠。

    這麼看這兩位的功績都是無人能替的,我們知道,姜子牙是人們公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被人們評為“宗師”級人物,但是他的成就主要在軍事方面。而周公不僅僅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不僅在軍事政治上對周朝影響重大,他所建立的各種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更是前無古人。賈誼曾經這樣評價過周公:“孔子之前,皇帝之後,與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聽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周公對中華文明所起的作用是少有人可比的。因此,周公和姜子牙比周公更勝一籌。

  • 7 # 甘露閒人

    周武王為何讓周公輔佐成王,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血緣宗法制度下的必然選擇。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以叔輔侄,天經地義。武王在伐紂之後沒多久便身染重病,當時天下初定,正是主少國疑之時,殷商舊人如管叔、蔡叔等諸侯蠢蠢欲動,四方諸侯也等著站隊,在這個關鍵時刻,身為武王之弟的周公旦,自然是攝政監國的不二人選。

    二、武王伐紂時,周公手持大鉞,召公手持小鉞,一左一右護住武王,所以,在武王諸弟中,周公和召公的地位最高。武王去世後,宗室之中,最有威望的就是周公。在後來的處理三監之亂的過程中,周公也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

    三、姜太公並非姬姓宗室,雖然深得文王武王信任,但終歸是外臣,不適宜擔任攝政監國的職責。

    四、姜太公所擅長是的陰謀奇計,政務並非其所長。

    五、天下初定,武王將姜太公封在齊國,實際是需要他在東方之地進行武裝殖民,鞏固東部政局的穩定。

    六、最後一個原因,姜太公實在是年齡太大了。

  • 8 # 江漢秋穎

    “后稷文王世幾傳,武王方得天下全。成康昭穆及共懿,孝夷之後厲兼宣。幽王見殺平王立,以上凡經四百年。”宋朝、楊簡的一首《歷代詩、西周》說出了西周四百年江山的榮辱興衰,從武王推翻殷商得到天下,建立西周歷經十二代帝王,最終亡於周幽王之手。

    西周能強大到後來推翻殷商。第一,得益於西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在他的統治下西周繁榮昌盛,國力強大,為武王后來推翻殷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是有無數的能人異士輔佐,比如有名的典故“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就出自文王渴望人才,禮賢下士。於渭河岸邊尋訪到姜太公後,驚歎他為奇人,然後逢為國師。

    姜太公卻是能人,他博覽群書,熟知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精通治國安邦之道。不光輔佐文王強盛了西周,還幫助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新朝。所以他的功勞的確是無人能及,都只能望其項背。西周建立後仍然被武王尊為太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

    周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周成王年幼,還是個嬰兒。當時西周天下還很不穩定,姜太公與周公旦,召公奭(shì)一起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重外孫周康王姬釗登位。直到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西周首都鎬京,享年139歲。

    因此我感覺這個問題提的有毛病,歷史上姜太公其實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為了西周的天下和社稷,勞苦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怎麼能說武王只讓周公輔佐成王呢?

  • 9 # 初心如舊

    姜太公文武雙全,能力更強,為啥武王委託周公輔佐成王?

    按照司馬遷的描述,周武王是一位具有宏圖大略的政治家,在滅亡商朝之後,並沒有安於享樂,仍舊勵精圖治、廢寢忘食,立社稷,改正朔,實行分封制,採用以殷制殷等策略,對於新國家的未來,武王考慮更多。這要詳說原因不少,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隔代代溝。姜子牙(前1156-前1017)開始隱居在蟠溪,以釣魚為業,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費了好大心思,才恭請出山,協助周文王,治理西周屬地。這樣,姜子牙從輩分上,是周文王那一輩,屬於武王父輩,雙方在思想意識、看待問題,處理事情上存在代溝,武王與姜子牙交往時間有限,瞭解不深。如果再託付成王,就成再隔一代,即爺爺與孫子的關係,那在很多理念上,就會產生衝突和不適應,不利於國家發展、穩定。

    第二,年齡懸殊。所謂忘年交,畢竟比較少見,一般情況下,年齡相近的朋友,更容易溝通交流,成為至交。另外,成王年幼,託付終身,就需要年齡相對小點的,姜子牙那麼高的年齡,把成王託付給姜子牙,萬一姜子牙前面走了,豈不是落空了嗎?要知道,姜子牙比武王父親--周文王還大四歲。相對來說,周公是武王弟弟,撇開能力不說,年齡優勢就大的多。

    第三,血緣關係。周公不僅能力出眾,品行高尚,辦事認真,處事公正,而且是弟弟,無論血緣親情、還是輔佐國政,那個角度都合適。還有,武王兄弟眾多,成王年幼,如果以後叔父中間,出現圖謀不軌,周公處置更容易平息事態。事實上,後來管叔,蔡叔作亂,多虧周公處置得當。假如姜子牙執政,處置就會有許多顧慮,寬嚴都會落礙,不好把握。

    第四,前朝遺訓。據記載,二月戊午日,武王作《太誓》,對官兵們講:“殷紂王聽任婦人之言,……疏遠親族弟兄……”。二月甲子日,牧野誓師時,武王又發表講話說,如今商紂只聽女人的話,廢棄祭祀祖先……拋開親族兄弟……。在一月內的兩次講話中,武王都痛斥紂王,疏遠、拋開兄弟,這說明 : 基於前朝紂王殘害箕子、微子、比干等親人,激起民眾憤慨的教訓,武王對家族親屬,比較看重。當然,這也是後來用人、包括皇權傳承中,一項很重要的規則。比如曹操、曹丕時代,曹氏、夏侯氏吃香,就是明證。(006)

  • 10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為什麼是周公不是太公

    雅人讀史偏於禮,俗人讀史重於利,武王滅紂興周,周公旦輔佐治理天下,呂尚遠赴齊地上任開國,後世皆以聖人讚賞有加,一哥俗人,認為不是那麼回事。

    一看二人出身,周公旦是文王之嫡四子,貴族血統,出身官n代、高富帥,當官是其應盡的本份;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凡夫俗子一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說其又老又窮,想當官只得“以漁釣奸周西伯”。這老頭為了求見文王也真是做足了功課啊。

    二看二人的功績,呂尚功績在先,功一,“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是說呂尚參與了救贖文王事,司馬遷認不大準,以“或曰”述之。功二,“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參謀長乾的不錯。功三,“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直接參與了擴張戰爭,且大多勝利。功四,參與了兩次伐紂戰爭,且第二次時“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打破了迷信,終於取得最終勝利。而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雖有過譽但也說明此人於周功績不在呂尚之下。

    三看二人的為政理念,僅舉一例,二人的治國理念,周公旦實行的是“尊尊親親”的用人唯親,用血緣關係來捍衛延續其統治,以禮樂來管理教化人民,而齊太公則重實際的多,入鄉隨俗、簡化制度、平易近民、富民強國。

    四看二人與老大的關係,一個是親弟弟,一個是老師兼老丈人,不過看來古人還是認為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啊,老丈人叫爹不是爹啊。很快呂尚在勝利後被淡出了權力中心,而周公旦卻留任中央、世代為卿。

    說至此不得不說說分封制,當時的情況是周天子佔領了現今河南、陝西大部的國家核心區域,其外圍殷商的舊勢力還沒有徹底根除,許多部落、部落聯盟還以原始的形態存在,周王朝若一個個去征服,實在有點難度,分封諸侯拱衛王室也是最好的決策,當然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當仁不讓的,中央及中央周邊肥美之地自是哥哥弟弟子侄們的,外邊的本來就不是周的,就以五帝后裔(陳、杞、焦、祝等國)、先朝遺民(宋)、美麗傳說之地(吳)等寫個“服”字定下來,再其後才是功臣,分封也實在少得可憐(除老呂外,記載不多),後世分封的秦、楚是啥地兒,你懂得,當然會有人說老呂分封在山東,多好啊,知足吧,夠意思了,實哉不然,一是山東當時是東夷之地,地貧人稀,落後蠻荒;二是地處邊緣、遠離政治中心,想回中央彙報坐戰車也得個把月;三是東邊臨大海東南是夷族,北面是燕國(周家三把手召公的封地)、南面是魯國(周王朝實際老二週公旦的封地)、東面是衛康國(擁有八師的武王小弟衛康叔的封地,這部隊原先是給紂王的兒子武庚準備的),看樣子人家對老呂放心不下啊。

    至於周公,其實也並非如傳說中的美麗,自家的哥哥弟弟“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就是成王本人也有點不太相信,“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這事太史公語焉不詳,令人頭大,不過周公以其高明的政治手腕與得當的權謀位極人臣、世代為卿、被封大國,看來周公同志哥真是被後世“美顏”了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中才貌德藝完美的女藝人人選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