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書中有一段內容是這麼寫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還有一些理論介紹說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我上學的時候就理解成了只要讀書好好學習,以後就什麼都有了。可是後來在社會上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有些事書上說的也不對。就成了盡信書不如無書。那都是書中說的話怎麼就出了矛盾了?知識就是力量,和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到底該怎麼樣正確的理解?
11
回覆列表
  • 1 # 文學視野

    書是知識寶庫,包羅永珍,是人“博學”的基礎,也是人成長的階梯,缺少不得。但是“書”需要人消化理解,與人的實踐相結合,融會貫通才能對人產生最大的幫助。

  • 2 # 元之創客

    哈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不錯啊,你不理解,並不是這句話有問題,而是你認識問題的方向不正確。

    書是收集和傳播理論知識的載體,書的概念也很廣泛,書是理論知識的代名詞,不管是有字書還是無字書,都是我們吸取能量的來源。凡是能夠記錄文字理論知識的都稱為書,比如:紙質書之外記錄文字的甲骨文,石頭,牆壁,樹木等,都是書的概念。書是理論知識的載體工具,所謂的理論知識都是來源生活實踐,沒有生活實踐,就沒有理論知識的總結與昇華,理論知識又是指導我們具體生活實踐的指南。

    當你把生活中的體驗總結出來並記錄的時候,就是理論知識的形成,也就是書的範疇。我們常說經驗就是財富,實際上書中記載的就是我們的生活實踐的總結。文字表達和語言表達都是書的概念,你學習理論知識就是在學習和實踐。

    不管在任何時候,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人上人,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有財富,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受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

    所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不但有理,而且還是真理!

    一個億萬富翁,如果是一個白痴,他也駕馭不了自己的財富,早晚都是別人的,更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同情!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 3 # 夜鷹語錄

    原標題:古代文人告訴你如何理解讀書的意義

    傳統中國對如何讀書有過很多討論,其中,朱熹的《朱子讀書法》流傳甚廣,成為近世士子的讀書指南,元代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即以此為基礎,後又演化出徐與喬《五經讀法》、周永年《先正讀書訣》等等。與前現代社會的諸種事情一樣,讀書之法也存在古今之變,這其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儒學主導下的傳統中國,古人讀書不完全如現代社會那般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如果僅僅從知識體量角度而言,那時候總量並不算大。《論語》首章講“學而時習之”,這裡的“學”是自己體悟覺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說“古之學者為己”,而不僅僅是獲取外在知識。所以,古人特別反對把讀書只是當成“辭章記誦”來獵取功名,認為那樣背離了讀書的本意。朱子反覆提倡讀書要“涵泳”,讀書應該做到使人“存心復性”“學以成人”並能“經世致用”。所以,在傳統中國的儒學政教體系裡,特別重視如何讀書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陳善在《捫蝨新話》中曾對讀書法有個精闢總結:“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讀書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說的能夠“知人論世”,熟悉作者的語境和個人品性,這樣才能“見得親切”,真實把握原作者的意圖,知道古人的用心之處,以古人為師,矯正自己的言行,進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自我治理,這樣才能把書讀進去。如果只是讀進去,而不知運用,成為詞句的奴隸,那隻能落得個“兩腳書櫥”的稱號,這不是善於讀書的人。要“用得透脫”,就是要能夠立足於自己的時代和語境,把所讀之書消化透徹,對自己所處的當下之世有仔細的考辨,認清時勢,消化所讀之書,這樣讀書才能達到經世致用的效果。

    王國維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是從美學角度立言,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在這個“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的過程裡,讀書人的主體角色值得認真思考,他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不是遊談無根的誇誇其談者,虛心涵泳,然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躬踐之”。讀書的過程,是讀書人在所讀之書與現實之間進行不斷對話和詮釋的過程,讀書人“入乎其內”,體會原書的精神,吸收書的營養,同時要能“出乎其外”,用之於天下國家,在這過程裡,讀書人自己的狹隘生命體驗得到了擴充,即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同時,為改變現實,又必須對書進行創造性詮釋和轉化,使自己當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書之中,使古書具有了生機活力,成為改造現實、規劃未來的參考。

    這個讀書法有著鮮明的儒學特色,貫徹了儒學所強調的“學以成人”和“經世致用”思想,這也是與孟子提倡計程車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存在方式是相對應的。到了明代,從小學(明代叫社學)開始,到科舉求官,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教科書,讀書的過程是“證諸先覺,考諸古訓,尊所聞,行所知”的歷程,從小就開始這樣反覆訓練,“日以義理浸灌其心”,長大了自然就可以達到使“心術歸於正”的目標了。

  • 4 # 愚翁良知

    先說說怎麼看書,再說書的作用。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看書的五大要領。人們親力親為才能獲取經驗和直接的知識,人不能事事都親力親為,所以人們獲得的經驗和直接知識很少,這就需要博學多看書多學習,獲取間接知識。間接的知識,首先要審問是否正確,不能夠囫圇吞棗,什麼都信,毒雞湯也往肚子裡喝。認為是正確的東西還要慎思,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選取有用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下一步就是明辨他有什麼用處,應該怎麼用,然後再去做(篤行),這才是看書學習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書本上的知識是別人的,屬於間接知識。任何人的知識都受時空的侷限,都受作者本人的侷限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只是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參考和思路。要真正的付諸實施,還要親力親為,不斷的取得經驗才能變為現實。書不可不讀,但也不能變成書呆子。讀書蟲必須變成飛蛾,才能擺脫書的束縛,去踐行才能真的有收穫。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讀書不是為了應用,大多也都沒有用。讀書是為了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提高能力和智慧。做體操是為了鍛鍊身體,讀書是為了鍛鍊大腦,是身心成長的需要。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不過是為了喚起年輕人的學習興趣,是一個善良的謊言,是老夫子跟你開了一個小玩笑。

  • 5 # 山風詩雨

    書是學習 是溝通 是交流 比如現在就是和大家交流

    當你人生走入死衚衕 想不通時 書並是經 經並是書 看書是學習 是溝通

    當你煩悶 需要發洩時 寫書是交流 是感情的出口

    當你有夢 有嚮往 書並是顏如玉書並是黃金屋

    當你想改變時 你是鯉魚 書是海 唯一能過龍門的並是知識

  • 6 # 牛哥談人生

    腹有詩書氣自華。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一個人只要是書看的多了,就會慢慢的擁有了一種讀書人特有的文化氣質和內在涵養。對於這種觀點,我選擇保留自己個人意見。

    如果一個成年人看的書,都是些天真膚淺與開蒙啟智的童話書、漫畫書和小人書,都是些風花雪月或刀光血影的言情書、武俠書和故事書,都是些為考試過關或謀生技能的專業書、技能書和工具書,想借此來提升素養與氣質,呵呵,可能嗎?

    一個人想要透過看書來提升自己的文化氣質和內在涵養,就應該多去看點能引發自己產生各種思考的文、史、哲、理方面的書籍。看書,應該是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學習與提升,而不該純粹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或排遣空虛,

    文字與書籍出現的意義,就是先人為了讓後人能得到自己總結出的的生存、生活與社會經驗。所有的書籍記載的都是作者自己經歷過的事件以及所產生的思維與感悟。所以說,看書,就是在體驗另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要想讓自己的心智儘快的成長併成熟起來,自己就要在有限的閒暇時間裡去見識或體驗大量的社會實踐。說白了,就是多看書,多看有益的書。

    看一本好書,可以讓自己到去到一個自己不曾去過的地方、能夠見到許多自己這輩子則見不到的人,這一切都能有效豐富自己的生活,更能大大豐盈自己的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次特殊的體驗。看書,可以更多的調動自己的思維參與進別人的人生中,並且完全不受時間、環境與心情的限制。

    在現在這個法制社會人權社會,看書學習這件事情,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人有權去阻攔另一個人看書或是思考。

    就看書這事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正我認為,一個人對看書的理解,就是他對人生的態度。

  • 7 # 青山不老人自在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鍾粟,

    書中車馬多如簇。

    書中盡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 8 # 冬瓜CQ0707

    書,一種知識,一種理論,可以指導實際,也可以是一種教育,讓人學習,讓人心靈得以充實愉悅,也可以是學習賺取金錢的橋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就會得到怎麼樣的見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的一輩子不易啊,結婚為了什麼,離婚了一無所有沒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