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一路有你145869662

    誠信作為一個道德範疇,也具有自己的內在結構,誠信的本質,即存在於它的內在結構中。

      在最一般的意義上,“知”與“行”的統一構成了誠通道德的基本結構。從誠通道德的起源中可以看出,誠信是基於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而產生的,在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進行合作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堅持誠通道德,人們才能夠彼此信任,只有彼此信任,相互間的合作才能夠長期進行下去,這就形成了人類關於誠信的意識;這種意識要求人們在合作中真誠相待,不向對方傳遞虛假資訊或掩蓋事情真相,尊重對方的權益,彼此間信守承諾或約定,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等等,從而又形成了比誠信意識更為具體和系統的誠信規範。

      意識和規範,構成了誠通道德的“知”,在這個層面上,誠信成為協調人們相互間

    利益關係

    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道德不能只停留在原則層面上,還必須體現在行動上,也就是必須進行道德實踐,具體到誠通道德,就要求人們在相互間的合作中體現出誠信的意識和規範,否則,它就不可能真正達到調整人們相互間利益關係的目的。這樣,將由實踐中形成的意識和規範再應用於實踐,就形成了誠通道德的“行”,並因此而使誠通道德形成了它的基本結構——“知”與“行”的統一。誠通道德的本質,就是由這一基本結構所決定並且在這一基本結構中體現出來的,即它是一種從道德上整合人們相互間利益關係的現實機制。。

      誠信的這一本質包含著極為豐富的規定性。作為一種道德,誠信明顯地表現出了它的主體性特徵,即它是作為主體的人所做出的一種自覺和有目的的選擇。

      所謂自覺的選擇,主要表現為人們在處理相互間的

    利益關係

    時理智對慾望的控制。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在自然規定性上,人都有自己的慾望和情感,這種慾望和情感,表現在社會行為上就要求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私利;但在社會規定性上,人又只能在

    社會關係

    中存在,這又要求他具有理智或理性,在尊重他人、信守承諾、履行責任的基礎上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如果一味地採取欺詐手段或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而無限制地謀取自己的利益,必然會遭受他人的背棄或報復,因而理智要求他控制自己的慾望,自覺地遵循誠信原則。

      所謂有目的的選擇,是指人們對誠通道德的選擇具有明確的

    動機

    和目的,堅信誠通道德可以幫他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合作,從而更好地實現他的利益。在這一點上,誠通道德的主體性又可以說是一種手段工具性,即人們對誠通道德的選擇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種實現特定目的的手段,但這一點也正好說明,誠通道德是人類的一種自由意志的選擇,因為正是在意志的作用下,主體自覺確定目的,又依據這種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及行為方式。

  • 2 # 清心照人

    信,誠也!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信則立,不信則廢。無信用之人,處處碰壁。信用是做人的脊樑,行商之人,信用是最大的資本!無信之商,難以走遠。百年老店,就是佐證了信用的價值。

  • 3 # 趣撩歷史

    人們常說“人無信而不立”,但是現實社會往往許多人非常短視,為了利益而忽視了誠信。這種事自古就有,古人總結的非常好,下面看看大家從古人的智慧裡能得到什麼啟發。

    周鄭交質為《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的第二篇,第一篇《鄭伯克段於鄢》裡的鄭伯鄭莊公在這裡又出現了,同樣還是扮演者被批判的角色。鄭武公、莊公父子都是周平王的卿士,執政之官,掌握實權。平王擔心鄭國一家獨大,想分權給虢(音通國)公,於是周和鄭之間有了齟齬,互不信任。然後雙方交換質子,周王子狐到鄭國當質子,鄭公子忽到周朝當質子。周平王駕崩,周朝人想要把卿士的權利分配給虢公,然後鄭國開始各種作,先是四月鄭大夫祭仲(上篇《鄭伯克段於鄢》中也曾出場,與鄭莊公進言答對)領兵搶了周朝溫地的麥子,秋天又搶了成周的稻子。從此周朝和鄭國開始有了嫌隙。然後作者透過“君子曰”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內心不想真的做到誠實、守信,即便再盟誓質押也毫無用處。只要雙方開誠佈公互相諒解,以周禮來締結盟約,雖然沒有任何質押,但是誰也不能離間彼此的盟約。如果大家都誠實守信,那麼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裡,用低窪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其中“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與後文《國風》及《大雅》中的篇章對應,“澗溪沼沚之毛”對應《國風》中的《采蘩》,“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對應《國風》中的《採蘋》,“潢汙行潦之水”對應《大雅》中的《泂酌》。)更何況君子要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照周禮去做,又怎麼會用得著人質啊?《國風》中有《采蘩》、《採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都是來表明忠信的重要性。

    讀後體會一,春秋筆法。“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周平王說沒有這事,然後周朝和鄭國就交換質子。這真是神轉折啊,從王曰:無之,到周鄭交質這中間會發生多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可想而知,如果拍成電視劇估計能弄個3~5級不成問題。而這裡一筆帶過,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真是欲語還休,讓人玩味。

    讀後體會二,結尾一句“昭忠信也”表明作者態度,作者希望人們能夠依禮而行,忠信為本。透過描述雖然周鄭交質,但是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周鄭交惡,來說明忠信的重要性。

  • 4 # 神一樣的碰磁坐不改名

    鄉村老頭不會講大道理,也不會引經據典,但鄉村人會講誠信,上輩傳下來的,叫一諾千金,老少無欺。先講個傳說,鄉村老頭為兒子做一件事,如辦到了,將殺一頭豬,結果兒子辦到了,老頭在殺豬時,老婆說,跟兒子說的話也要兌現嗎?老頭說,取信於人,連自己兒子的承諾都辦不到,何以服外人?我們中國為什麼講誠信為本?說話不算話,算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動漫作品中有哪些讓人覺得非常噁心的主角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