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心明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長之路是孤獨的、沒有止境的,前行之路只能讓孩子自己走。對於老師、家長、孩子三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家長和老師只能在一旁指引,讓孩子不至於迷失方向,讓孩子有勇氣向著更遠的地方前行。老師和家長都是孩子路上的引路人,老師和家長絕不能互相敵對,如果兩者關係不和諧,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失去方向。家長和老師只有互相合作,彼此配合,相互理解支援,孩子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一路前行。

    在教育這件事上,從來不允許單打獨鬥。單靠老師,給不了孩子獨一無二的愛和人生教育;單靠家長,給不了孩子系統全面的知識指導。老師和家長必須互相支援,尊重,配合才能成就教育的最佳關係。家長通情達理,教育才有力量。老師認真負責,教學才有秩序。孩子勤奮努力,不虛度光陰,才有美好未來。最理想的教育,必須是認真負責的老師、通情達理的家長、勤勉努力的學生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老師未必完美,不管教多久的書,遇到難搞的學生依舊會頭疼不已。他們會被學生氣得暴跳如雷;他們會因為學生的頂撞偷偷抹淚;也會嘮嘮叨叨說很多話,把自己的經驗全部傳授給學生。但是看著學生們成才,自己也很驕傲。家長的教育方式未必有多好,或許會有發脾氣不耐煩的時候,但是家長給孩子的愛是獨一無二的,給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老師負責課堂上的傳道受業播撒愛和希望的種子,家長負責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和老師互相信任,相互配合支援,孩子的教育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成功。

  • 2 # 阿娥你好

    記得看電視劇《亮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和政委趙剛倆人一開始也是為配合工作深感頭疼,李雲龍是出了名的難搞,趙剛之前沒有能合得來的政委,趙剛一上任,李雲龍故伎重施,被趙剛識破後,倆人各讓一步,商量好由團長管軍事,由政委管生活,後來倆人在艱苦的對敵鬥爭中結成深厚的戰友情誼,成就一段佳話。

    好的家校關係即如此,老師負責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家長負責關照孩子的思想心理和飲食起居,孩子負責學習和考試、透過升學實現個人價值提升。

    孩子的成績高低和心理內耗息息相關,注意力消耗在和學習、升學無關的事情上多,成績肯定會落後;心理內耗越少,越專注於課業學習和自我提升,成績越理想,什麼學霸、學神都屬於學習效率高、時間、精力主動且集中在學習上這種。

    簡單說,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和家長各司其職,需要配合的時候通力合作,理想的家校關係,老師和家長能互相尊重對方,並能感知對方為成就孩子做出的努力,孩子心無旁騖、一心向學,不理想的家校關係,和任何一種不和諧關係一樣,不吝推諉指責埋怨,孩子精神內耗嚴重,心理容易失衡,最後都會顯現在成績上。

    好的關係互相成就,壞的關係相互拆臺,反應在家校關係上,可以肯定深受其害的一定是孩子和孩子的前途。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在孩子的教育上,老師和家長的角色和分工還是非常明晰的。老師主要傳授的學科知識,比如語文老師教語文,數學老師教數學。而家長的重心則應該放在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上,比如孩子的意志力,專注力,閱讀理解能力,學習習慣,思辨能力等的培養。

    家長仔細看一下下面這張教育金字塔就會明白自己的責任區塊:

    這個金字塔中頂層的教育頂層設計和底層的核心素養,都是需要家長來實施和完成的,也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責任和義務。

    中間層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主要是由學校和各類的教輔機構在實施。家長有這方面的特長和能力,也可以來做一些實施,比如家長精通音樂,也可以自己來教孩子音樂。

    當孩子的核心素養培養好了以後,再去學習知識和技能,就會變得非常的簡單。那如果這些核心素養沒有培養好,去學習知識和技能,就會變得困難重重。比如像現在小學生普遍存在的注意力缺陷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家長沒有重視孩子意志力和專注力的培養造成的。孩子的意志力和專注力很差的時候,就很難學好各門功課和技能。

    核心素養就好比是地基,只有地基打紮實了,才可以蓋摩天大廈,否則的話,不打地基,也就只能蓋個茅草棚。

  • 4 # 若心自在

    孩子從上學第一天開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師最喜歡的那個學生,非常在意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態度,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的特殊照顧。其實老師對班裡的每一個孩子能做到一視同仁,除非是遇到難伺候的不講理的家長。如果家長質疑老師的教育方式,不配合老師的工作,那老師肯定對該生能不管就不管,只要學生不是太過分,基本上就放棄了,沒有哪個老師願意冒著被打的風險再去管教該生,雖然明知孩子是無辜的,但家長是不體諒老師的。老師會對學習差的學生補課多一些,對搗亂的學生教育多一些,對錶現好的表揚多一些。對待每個孩子,關注的方式不同,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存在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老師不是家長,所以不會沒有原則的遷就溺愛孩子,老師比家長更有理智的處理孩子的問題。當孩子沒有受到特殊關注而產生失落感時,家長應保持冷靜,運用智慧做好“補臺”的工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悄悄地與老師進行溝通,到學校約老師面談是最好的,全面瞭解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編一個“善意的謊言”,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如果家長不能保持冷靜和理智,情緒上流露出對學校老師的不滿,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發一通牢騷,使孩子對學校和老師產生了成見,那後果是不堪想象的。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

    作為資深班主任,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無一例外。

  • 5 # 我是杜佩玉

    雖然談及到分工,我們就應當分出誰是主角誰是配角。

    所以我們認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是主角,學校是配角,孩子的一生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德行為習慣幾方面。

    而另一方面,孩子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接受系統的知識教育,這些知識教育在傳輸過程中老師起了一個最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在知識傳授這一個方面來講,老師孩子知識傳授的主角,家長是配角。

    分清了角色之後,那麼我們就按部就班的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行事就可以了,所以說家長和學校應當分清自己的責任,不要搞得一塌糊塗,讓孩子無所適從,讓家長在社會上掀起了各種軒然大波,讓學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知道如何入手。

    用一句傳統的話,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是分工不分家,雙方應當互相攜手,互相配合,把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有用人才。

  • 6 # 教育同心圓

    先說“合夥人”的分工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兩件事:一是學會做人所需的人文素養,二是學會做事所需的文化知識。

    在分工上,家長主要負責教會孩子做人的本分,老師主要負責教會孩子做事的本領。換句話說,家長偏重育人,老師偏重教書。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同時,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上只是有所偏重,不能那麼絕對,家長在注重孩子品行教育的同時,還要配合老師做好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樣,老師在教好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品行。但兩者的核心還是要以育人為主。家長是養育,老師是教育,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再說怎樣處理好“合夥人”的關係

    雖然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但由於兩者身處不同的教育領域,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難免會有分歧,在關係處理上有時也會發生一些矛盾。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想想兩者的教育目標。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出人頭地。同樣,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成龍成風。

    其次,換個位置想想。作為家長,我們應站在教師的位置看教師;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走出教育的圈子看家長,相互之間多點尊重和溝通,少點推責和抱怨。對於學生(孩子),教師“傷不起”,家長更“輸不起”。

    總之,要想教育好孩子,就需要家校攜起手來,共同繪製一個以孩子為圓心、以社會為大背景的同心圓。並在繪製的過程中,多溝通,多交流,相互尊重,齊心協力,在同心中同力,在同力中同行。而不是相互埋怨,相互指責。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

  • 7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我既是一名從事英語教育20年的教師,所以在學校裡我是別人孩子的老師,在家裡我是自家熊孩子的家長,這兩個角色的分開和合作的關係我最能體會,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吧!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作為老師,第一步就是“教書”。將知識透過合理的方法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並輔以足夠的練習,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

    第二步就是“育人”。老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當然,老師不是神,他要面對的是眾多學生,所以他的教育不可能到達學生的每一個地方,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理所當然的主角,主要負責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比如:

    1、有講安全、守紀律、講禮儀的習慣。

    2、有獨立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3、有認真考試和細心檢測的習慣

    4、有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

    5、有自覺講衛生,不亂丟垃圾亂吐痰的習慣。

    6、有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的習慣。在學習方面,很多年輕的家長恨不能找出孩子作業上最細微的錯誤,幫他們一一訂正,實際上這是越俎代庖的行為,勢必會影響孩子第二天的聽課。我們家長負責的主要是監督孩子學習的任務,至於作業的訂正那是老師的責任。

    我的孩子剛入學那段時間,每每遇到難題目就來找我,做完後又來找我檢查,均被我一一拒絕,我準確地告訴他我只負責維持紀律和簽字,其餘都是老師的事。慢慢地他就養成了按時作業,獨立思考,自行檢查的良好習慣。

    老師和家長這對“合夥人”要各司其職,同時要相互溝通,精誠合作,讓孩子既成人又成才。如果說孩子的成長是一駕馬車,那麼老師和家長就是這駕馬車的左右輪子,這對輪子要緊密結合,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強大的合力,這駕馬車才是馳騁得更遠更好!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芋頭燒雞的做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