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劉侃評書

    夷陵之戰作為後三國時代的分水嶺,標誌著老輩英雄們的相繼謝幕,一大批二代精英粉墨登場。此戰劉備用一世英名和大好基業(好像沒攢下什麼)進行了一場豪賭,最後輸了個底兒掉。夷陵之戰陸遜為什麼不對劉備斬盡殺絕、趁機滅了蜀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下面有小編分析分析!

    夷陵之戰

    三國演義中說陸遜困於八陣圖,導致無法追擊。真實的歷史中,完全是沒有這回事。陸遜沒有乘勝進軍,原因有三。

    原因一:

    陸遜覺得此戰雖然獲勝,但自身也有損耗,長途進攻川蜀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曹魏會趁隙攻擊,背後捅一刀,而坐收漁翁之利。再者,劉備進入永安後,收攏的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所以陸遜撤了。這一年已經是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了。

    原因二:

    夷陵之戰,歷經一年零一個月,從章武元年七月劉備起兵開始,到來年八月兵敗,雙方在夷陵山脈附近展開了血戰。東吳雖然獲勝,佔有荊州全境,但兵力仍有較大損失,蜀漢則是元氣大傷,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蜀漢因此而更加弱小,當初的隆中對再無實現之可能,為了讓蜀漢能夠再還陽,出兵攻魏。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也足足花了五年時間來收拾劉備留下的爛攤子,本就不多的光陰閃耀著丞相的忠義。此後40年,三國鼎立已成,就連疆域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就足見夷陵之戰對於三國的重要影響了。

    原因三:

    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有許多改寫。劉備的損失實在是觸目驚心,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後來魏國和吳國的江陵之戰並沒有寫,原因是本來在此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的朱然、潘璋被羅老寫死了。

  • 2 # 沒用

    陸遜一旦殺了劉備,他就下崗了。

    你又不是自己創業,玩什麼命呢

    大概其把任務完成了就可以了。

    說那些歷史典故分析局面根本就沒有用

    透過古人的行為訪問一下,現在的社會不也這個德行了

    想找原因,有的是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每個人的個人行為都透射著個人內心的潛意識

    什麼形勢所迫,大局觀了,什麼意義了

    歸根到底就是建立在自己沒事的基礎上再去做

    100%的事情,你要是做了,能把你累死

    80%的事情完全可以多做一點

    只想著自己多積極

  • 3 # 跨界心視野

    原因一:自身實力不允許,夷陵之戰雖勝但是殘勝,東吳損失慘重,已屬於檣櫓之末!

    陸遜覺得此戰雖然獲勝,但自身也有損耗,長途進攻川蜀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原因二:打破了三國力量平衡,擔心曹操斷其後路!

    夷陵之戰雖然東吳最終勝利,但此時曹操力量依然最強,對劉備趕盡殺絕,打破三國力量平衡,曹魏會趁隙攻擊,背後捅一刀,而坐收漁翁之利。

    原因三:劉備佔據三峽上游天險地利,和大漢皇帝人和,退居永安,但實力依然強大!

    劉備進入永安後,收攏的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原因四:飛鳥盡良弓藏,陸遜之前大都督周瑜、呂蒙的結果,讓陸遜有自己的打算!

  • 4 # 使用者李森

    吳蜀。夷陵之戰陸遜獲大勝,劉備逃至白帝城,不久病死。獲得完勝的東吳統帥陸遜為什麼不乘勝追擊直搗白帝城殺了劉備呢?不是不追,而是試探性的派了偏師李異等人的小部去攻擊白帝城,又受到劉備殘部頑強阻擊,趙子龍所率援兵也將趕來,攻城將變得十分困難。陸遜也己經是疲憊之師,再戰也無勝算,是不得不放棄追擊而撤軍的原因之一。

    其二,主要是北方強大的魏國,早己對東吳虎梘耽耽。如果吳軍勝利以後,舉大軍全力以赴攻入蜀國腹地,必然造成後方空虛,魏國如趁機攻吳,陸遜將會兩面受敵,滅國之災就會降臨。這是陸遜放棄再追擊劉備的第二個原因。

    其三,蜀國地形險要,山障重重易守難攻,吳軍生於平原水鄉,善於水戰,而不善於山地作戰。進攻蜀國無異於以卵擊石,在剛剛打完大仗,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去冒然進攻,實屬毫無勝算之舉。陸遜作為軍事統帥對這樣的後果,一定是很清楚的。不再繼續追擊,見好則收也算一步好棋。

    所以陸遜放棄對劉備的追殺也是自保的明智之舉。

  • 5 # 賀蘭山缺

    夷陵之戰蜀國死傷大半,火燒連營700裡。後來沒辦法才把戰車只要能燒的東西全部堆在一個山口燒起大火東吳軍隊沒法越過火山才停止追殺。

  • 6 # 多臻貴

    夷陵之戰,東吳遂勝,但遠不具備滅亡蜀漢的可能。

    首先,劉備率軍按照史書僅有不超過七萬,孫權便主動求和,退還奪佔的荊州兩郡,說明東吳的軍備實力嚴重不足。

    可惜,劉備的攻勢並不順利,與孫權僵持期間,導致士氣低落被陸遜所擊敗,劉備無面目對益州父老,因此憤恨而在白帝城身亡。

    劉備與陸遜僵持,使得東吳內部計程車氣也疲敝,同時,曹軍也在密切的在江南佈局,對孫權造成壓制。

    陸遜確實想一鼓作氣滅亡蜀漢,進而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為東吳疆域穩定影響巨大,但被趙雲與諸葛亮的救援所阻斷。

    所以,沒有必勝把握的陸遜,不願繼續與劉備為敵,反而是與蜀漢進行和談,交還戰俘並歸還大量的戰備物資,這便是東吳的戰略。

    東吳境內,不僅武將獨立,門閥士族林立,還有山越為患,加之開發晚經濟差,人口更不是曹魏對手,因此對於東吳而言,曹魏才是真正的威脅,蜀漢能夠繼續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 7 # 小程看歷史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曹魏勢力的存在,防止南下來襲。夷陵大戰劉備率領蜀中幾乎所有的主力傾巢而出,對東吳是突然襲擊。東吳也是倉促應戰,為難之際陸遜是臨危受命,統領起東吳有限的兵力與劉備大軍展開對抗,好在陸遜具有較強的軍事才能,懂得利用天時,所以最終能夠贏得夷陵大戰。

    也就是說在對抗劉備的戰爭中,東吳也是出動了本國的幾乎所有的力量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時刻注意到曹魏勢力的存在,荊州江東這些遼闊之地,曹魏集團早已對其虎視眈眈了,無論是孫權還是陸遜都能考慮到這一點。

    兵法雲“窮寇莫追”!雖然劉備在夷陵大戰兵敗,但此時諸葛亮得知訊息也已經有了動作,陸遜也不可能沒有忌憚,劉備所率的蜀軍殘餘勢力全部退回到了白帝城,瞭解地理的可能都知道,從夷陵再往西邊前進所面臨的都是巍峨的大山和川峽的險峻。

    東吳如果繼續進軍,可謂是前途莫測,如果遇到伏兵能不能全身而退都不好說,要知道陸遜帶領的也是吳軍所有主力,如果一旦全部喪生於此,那他們的大後方就將會被曹魏趁虛而入。那這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嘛,有可能劉備消滅不了還讓自己的本土丟失那就太不划算了,對於東吳來說他們最大的敵人還是曹魏。

    對於蜀漢也同樣如此,所以兩個弱者之間也不可能拼個你死我活了。東吳和蜀漢之間的拼殺屬於是他們之間的內部矛盾,面對曹魏這個強敵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都會慎重,所以這也是夷陵大戰之後,劉備死後,諸葛亮重新恢復孫劉聯盟的原因。陸遜只是東吳的一位統兵將領,但關係到東吳的命運之事,還是掌控在孫權手中,所以出於國家的利益,孫權是不會讓陸遜繼續追擊的。

  • 8 # 平鍋影視剪輯

    在三國中夷陵之戰是蜀漢衰敗的標誌,夷陵之戰後劉備與世長辭,劉禪接位,蜀漢便一天不如一天了,那麼夷陵之戰中陸遜為什麼看到趙雲就停止追擊了呢?原因有三:

    1、趙雲智勇雙全,當年趙雲單騎救主,七進七出長坂坡,既然趙雲親自來救駕,那麼想要殺死劉備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

    2、窮寇莫追,陸遜生性穩重,不知道趙雲帶了多少兵馬,是否還有後援,所以就不在拼命追趕。

    3、三足鼎立,唇亡齒寒的道理陸遜還是非常清楚,一旦把劉備殺了以後和蜀漢就不死不休了,曹操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 9 # v江湖故人v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在這場戰爭中,劉備主力被殲滅,幾乎全軍覆沒,但陸遜為什麼沒有發動追擊戰,對劉備趕盡殺絕呢?這裡有這四個原因:

    一是戰場態勢方面在陸遜火燒連營後逐漸從追擊戰演變為攻堅戰。

    劉備在戰鬥結束後,積極收縮兵力於白帝城永安附近迅速回防,趙雲也積極率領援軍迅速挺進,此時總兵力達到兩萬餘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如果此時陸遜追趕,很可能陷入哀兵抗敵的持久戰泥淖中無法自拔。

    二是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多,雙方消耗頗多,雙方都耗不起了,繼續追擊的話,部隊得不到休整,會拖垮部隊,甚至譁變。

    特別是劉備在前期打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勝仗,雙方都在期盼對方先倒下,最終劉備集團轟然倒地,因為是火攻,陸遜未能在糧草和兵源補充方面有多餘的戰果,取得的荊州地區又不能快速的轉化為軍需物資和勝利果實,如果繼續耗下去,可能彈盡糧絕,難以為繼。

    三是繼續打擊至蜀國境內,估計難以硬生生的吞下去。

    蜀國相對於其他兩國是個窮地方,滿打滿算不過20萬戶人,又是內陸多山地區,蜀道難於上青天,天險甚多,不利於大兵團追擊作戰,貿然孤軍深入有可能陷入汪洋大海的人民戰爭中,只有尋求時機一口一口去吃。

    同時,追擊的目的是殲滅有生力量而不是去奪這個川蜀鳥不拉屎的地盤。

    四是擔心曹魏背後一刀,中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詭計。

    孫權在與劉備戰鬥前就極力防範曹魏集團,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可以說曹丕此時就是黃雀,一直在關注著戰場的的一舉一動,就等著一個時機坐收漁翁之利了,三國中爾虞我詐的事情多了去了,就算是重修稱臣也隨時可以出爾反爾,孫權對這點看的自然是十分清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男女不願意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