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織昂
-
2 # 張大萌
因為父母與我們關係更親密,相處程度更深。
在這種程度的相處下,我們的私人領域很容易被對方觸及,我們會感到很不舒服,但父母覺得他們是在關心我們。
因為父母從小看著我們長大,我們的性格他們太瞭解,我們的思維方式他們太瞭解,甚至我們的難言之隱他們也太瞭解,所以就很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
相比之下,朋友之間的相處,大家更懂得把握分寸感,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裡,一般都會過界,所以面對朋友,我們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對朋友很友好。
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方式,是自身內在關係模式在他人身上的投射。
我們對待朋友的模式,是這種內在關係的投射;對待父母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只是更加徹底,無法偽裝,所以對待父母的那個自己可能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祝好!
-
3 # 使用者HANTAIRI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從小就跟著父母長大的,已經被父母的關愛習慣了。
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欺負了,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主,又的孩子被這樣的父母養成習慣了,長大之後自己心情不高興了,跟父母耍賴。
因為他們想著自己做的事兒都是對的,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樣的人,長大成人做不了大事,跟別人合不來,沒有朋友,對社會有影響的......
-
4 # 心理醫生張彥平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像你所描述的情況一樣:
自己在外人面前,還可以扮演角色,假裝堅強,但越是在自己的至親面前,卻表現得沒耐心,沒好氣,發脾氣,甚至出口傷人,過後又內疚和自責。
這是因為:
你知道他們是無條件愛你疼你的;
你知道即便是自己做錯了,他們也會無條件地包容你;
你知道在他們面前無需扮演角色,無需戴著面具,只需要表達真實的自我……
這也沒什麼,只是不要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所謂“孝道”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不要讓父母替自己擔憂!
你發洩了,你痛快了,你沒事了,你走了。
卻留下父母在風中凌亂……
-
5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形成早在嬰兒期就已經建立了神經迴路,0-2歲這個時期親子關係的依戀期屬於關鍵期,所以這個時期顳葉皮層的發展最為迅猛。例如一個貪玩的孩子,到了晚上的時候就會乖乖回家,而且選擇和誰在一起睡覺是固定的,這個和孩子一起睡覺的人就是依戀期的情感歸宿,當然是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礎上的。
我們到現在也會發現:有的人住賓館或者火車臥鋪上很難入睡,那就是安全感在起作用的。
3歲左右開始,一個孩子的道德感會逐步形成,從羞恥感開始,這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最基本的規則感,道德感是社會規則感最基礎的認知發展,這個階段說話的時候,就會自主控制,有的話只能給父母說,有的話只能給朋友說,開始區分對待。
我們為什麼把自己的不良情緒都給了自己的親人?那是因為道德感會讓人控制自己的情緒,你心情失落的時候,總不能在大街上大哭吧!除非情緒徹底崩潰,也就是說已經徹底無法控制了,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在用理性和道德感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而情緒控制的結果就會導致不良情緒的堆積,這種堆積會讓人無比痛苦,為了減少這種痛苦,人會尋找釋放不良情緒的途徑,當你無法找到你自己覺得很安全的途徑時,最終只能選擇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呢?因為嬰兒期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幾乎就是所有人認為最安全的釋放途徑。
也許你可能考慮給朋友傾訴,但是如果你認為朋友在你傾訴後無法為你保守隱私,你就無法建立這個安全釋放途徑,最終只能放棄。
傾訴或宣洩的人往往扮演了“垃圾桶”的角色,把自己的不良情緒都傾倒在垃圾桶,因為父母一定會為你保守隱私的,而向父母發脾氣是違背道德感的,所以大多數人衝父母發脾氣後,會產生內疚感,這是一個正常人的心理活動過程。
同樣的現象在夫妻關係中也很常見,經常吵架的夫妻其實就是各自宣洩不良情緒,因為這種吵架是建立在情感的安全感基礎上的,不吵架的夫妻反而彼此已經失去了安全感。
但是不管怎麼說,向父母發脾氣並不是最佳的情緒宣洩途徑,應該尋找更符合道德標準的宣洩途徑。
-
6 # 映夏424
因為父母 從不會傷害你 他們只會愛你 無論你怎樣 要不然怎麼會有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 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少對父母發點脾氣 因為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
7 # 77的小公主
感謝提問:因為你知道父母不會記仇,會原諒你所以的錯,和父母發脾氣的都是窩裡橫,沒多大出息的,父母養大我們不容易,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你養我小我陪你慢慢變老。
小公主祝每對父母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
8 # 給您賀喜
與您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1、知子莫若父,因為父母對我們太瞭解了,對我們的弱點和不足瞭如指掌。當我們做錯了事或有做錯事的苗頭時,父母總會第一時間發現並毫不猶豫的指出。而我們總會認為父母的這種做法阻礙了自己的計劃,不但沒有給我們鼓勁,反而有種洩氣的感覺,這時就會造成對父母的不理解併產生牴觸情緒。
2、性格原因。這種人性格要麼太強勢,要麼太孤僻。對生活和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無法自我消化,在外表現強勢不願與別人交流。在家與父母交流時稍有觀點不同,就會將父母變成宣洩的物件。
天下父母皆愛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當自己的觀點與父母產生分歧時,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分析父母的建議,哪怕是觀點不同,也不要在父母面前鬧情緒,因為父母對孩子沒有對和錯,只有愛與奉獻。
-
9 # 李正生
回答:成年人在父母面前總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是個心裡,性格修養問題。我分析一下原因:
在父母總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原因有二個。一個是從小父母驕生慣養壞的。平時他也明白,就是遇到事控制不住。己形成脾氣,性格了,很難改正了。另一個原因,是心裡修養問題。必須加強學習,磨鍊。俗話說:"慣子如殺子"。還有一句話"窮養兒,富養女"。這兩句話,都告訴我們。孩子從小父母不能驕生,慣養。凡從小父母崇大的,長大後都不孝順父母。凡從小對孩子嚴教,嚴管的,長大都孝順。 -
10 # 閩南小鐘
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發在最親的人身上,因為只有他們最理解我們,最不會傷害我們,也最能發洩的物件,因為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會包容我們,然而我們都錯了。。
-
11 # 二月風eryuefeng
血親之間,即使經年不見,再見也很快就會親親藹藹相寬相慰,這種關係具有天然性。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血脈傳承,我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堅定而牢固。
因為關係堅定而牢固,我們往往忽視要花精力去維護,甚至無意中去損壞,比如不自知地隨意向父母發脾氣;
因為關係堅定而牢固,我們往往不會在他們面前去偽裝或者修飾自己,開心或不開心盡數抒懷暢意,卻不曾料想這是真實的自己的樣子,只是這真實傷害了父母;
因為關係堅定而牢固,我們知道父母不會跟我們決裂,知道他們的年華沉澱出的成熟定會給我們想要的包容,卻不曾想那些心酸的成熟也易被我們的任性刺穿。
就像剛來到這個世間的小羊羔常常會踩踏母親的腳一樣,我們拙笨而隨性的樣子終究會在成長和進取中漸漸被消磨。
朋友,我們一起吧,一起快快成長進步。
-
12 # 原來是汪巍
這個問題我從專業的角度來幫你做心理分析一下。
首先,你在父母面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是因為你控制不住,而是因為父母勾引你的情緒。也就是說你之所以會發脾氣,是因為從小到大你父母把你訓練成這個樣子的。只要觸發到某個點,你自然而然就會情緒上湧。
第二,之所以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來自父母的不理解。任何一種情緒的背後都有他的心理需求。比方說你父母經常批評你,說你不上進,說你不結婚。但是有哪個人不想有情感的需求呢?所以當父母指責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開始出現了,其實這樣的情緒是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你的, 而父母卻一味的只說他們想要的,你感覺到特別的委屈。
第三,父母也不知道怎麼跟你相處,他們的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是他們已經用慣了這樣的方式跟你溝通,而你也用慣了對父母“反擊”的方式。所以這樣日積月累主要觸發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援,你的情緒就控制不住。
第四,你可以思考一下,你在面對父母的時候,你最容易發火的是什麼事情?你最需要的需求是什麼?你父母的需求是什麼?你怎樣表達父母會不繼續指責?我希望父母怎麼說我會沒有情緒?這些都是瞭解自己的一個方式。你對自己越瞭解,可能下次的情緒的次數就會慢慢降。主要還是從感性轉向理性,但這個過程需要一個自我認知的緩衝。
第五,除了父母以外,如果出現相同的不理解,你的內心會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如果表面控制了,內心會不會有情緒波動?如果有的話,那你就要思考你的原生家庭,是怎麼給你帶來這些困擾的?為什麼每次在同一個點上面總是容易情緒化?最後我想說,壞情緒不是控制的,壞情緒是管理的,找到情緒背後的需求,越瞭解自己就越能夠讓自己內心舒暢。
回覆列表
人們往往對越愛的人心理期望會越高,比如跟不熟悉的一個朋友一起吃飯,他點了一個你不喜歡吃的大蝦,是因為他不瞭解你,所以你不怪他。但是父母明知你不喜歡吃大蝦,還給你做,你才會很生氣……再有一點,別人對你做的你不生氣是因為那人對你無關緊要,你也沒對他付出什麼,但你父母是你的至親至愛,你把他們放在心裡很重要的位置,自然也會更希望他們理解你,人往往都需要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