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嘗歷史百態

    公元234年,諸葛亮帶著遺恨病逝於北伐途中,蜀國內部出現了魏延與楊儀的權利之爭,同時主持蜀漢軍政大權的蔣琬改變了以攻為守的國策,停止北伐,這一連串的蜀的變化,應該是蜀國最為空虛之際,但是司馬懿為何不伐蜀?

    1、按照《晉書》記載,這個鍋要魏明帝來背,《晉書》記載,在魏延與楊儀爭權之時,司馬懿曾提出伐蜀,但是被魏明帝阻止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真的司馬懿想攻蜀的話,估計魏明帝也阻止不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司馬懿本身在魏國朝廷的問題。正所謂“鳥盡弓藏”,為了自身的權利不得不保留競爭對手。

    2、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毌丘儉等後叛魏,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公孫淵叛亂。

    在諸葛亮病逝之後,魏明帝收回了司馬懿的兵權,升為太尉。魏明帝在討伐公孫淵失敗之後,重新啟動司馬懿平叛。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在諸葛亮去世之際,內部矛盾衝突,成為了當時魏國的主要矛盾。

    3、239年,也就差不多是諸葛亮去世後的第四年,魏明帝去世,年僅8歲的曹芳登基。根本無力控制朝局,輔政大臣曹爽與司馬懿自然要一爭高低。朝政之事大於天,在沒有解決內部權利問題,談何罰蜀?

    4、司馬懿一直受到猜忌。

    從諸葛亮病逝被收回兵權,到啟動司馬懿解決公孫淵的問題,再到魏明帝去世,又被罷免,最後到曹芳登基作為輔國大臣,這一次次的權利更迭,證明了司馬懿在魏國一直都在受到猜忌

    說了這麼多其實關鍵的一點還是,魏國的內部矛盾轉移了伐蜀的注意力。

  • 2 # 9紫氣東來

    應答,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普通人都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把對手消滅了其本身的價值也不存在了,更何況當時真正的軍事大權還在曹爽手上,曹家的勢力和老部下的實力不可小看,而司馬懿一直受懷疑對像,曾被諸葛亮的反間計而告老養病,裝病,暗自叫二子練自家兵,乘曹爽外出打獵時一舉拿下全家及親信,兵權到手後司馬懿才大刀闊斧的實施自己計劃,他再也無需考慮任何人的阻止,朝庭上下都被控制,這就是他不急著滅蜀的原因,從此為國家一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司馬懿不愧一代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几上幾下,韜光養悔,硬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曹操的劍下游走,笑到最後,三國謀士眾多,傑出的不在少數,而司馬懿讓人更為崇拜。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又有幾人為敗軍之將歌功頌德呢?強者為王到真的。僅個人看法。再見!

  • 3 # 弈海飄流

    一句話,沒那功夫!諸葛亮死後,魏國發生了遼東公孫淵的叛亂。司馬懿自告奮勇,率本部四萬人馬,用了一年的時間,平定了叛亂。回來後,魏主曹睿病死了,命劉放,孫資,曹爽和司馬懿輔佐太子曹芳繼位。曹爽的有個手下何晏獻計:當年曹真屢次受司馬懿的氣,被他氣死了!現在何不明升暗降,奏明皇上,加他為太傅,奪了他的兵權。十年後,司馬懿才發動“高平陵之變",殺了曹爽全家,重新奪回了在魏國的兵權。

  • 4 # 吉祥流年

    司馬懿的特點就是很能隱忍,等候最佳機會。並且,司馬懿有雄霸天下之野心。

    司馬懿和諸葛亮交兵多次,勝少敗多,後來,不敢與蜀兵正面交鋒,以據守為多。

    諸葛亮死後,是司馬懿滅蜀的一個最佳機會。但是諸葛亮死了,司馬懿去了一個勁敵,從心裡上放鬆了。再者,兩國連年的戰爭,消耗巨大,使兩國的百姓苦不堪言,兩國都迫切需要修養生息。加之,遼東的公孫淵叛亂,司馬懿被曹睿派去平定叛亂,歷時一年。平定叛亂後,班師回朝,曹睿駕崩,新君曹方繼位。沒多久,曹真之子曹爽削奪了他的兵權,這個時候,他就是有心伐蜀,也沒那個實力了。這樣子,司馬懿在家隱忍十年,抓住曹爽帶皇帝出去打獵的機會,發動政變,從新掌權。這時,司馬懿老矣。

    這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沒有徵伐西蜀的原因。

  • 5 # 寒夜讀史

    第一,司馬懿那時候只是一個將領,決不決定滅國他說了不算。

    第二,諸葛亮死之前對於後事安排的很妥當,除非傾國之力,不然也滅不了。後期鄧艾滅蜀也是機遇所致,再來十次也未必成功,偏偏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碰到了。再有益州立場的譙周巧言惑主,不然蜀漢佔據地利。

    第三,還有就是出於自保,司馬懿如果在曹睿當權時期伐吳滅蜀成功,那最後除非給他起兵滅魏的機會,不然最終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下場好一點也就是老死病床

  • 6 # 暮雨夜行歸何處

    簡單一句:司馬懿根本沒有資本和精力去做那些事兒。

    第一:司馬懿一直被猜忌,前期的他人輕言微。司馬懿在曹操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投奔曹操了,從後來的事兒,我們都知道他的能力確實很強,但是為什麼向來知人善任的曹操不重要他呢?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操手下已經有像荀彧和賈詡等很多能力出眾的人才,司馬懿剛來,實在沒什麼根基,也沒什麼展露自己的機會,人輕言微;另外一部分就是因為前期曹操去找他來輔助自己時候,他的不配合,讓曹操有點兒猜忌他。甚至到曹睿在位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受重用的是曹氏宗將曹真這樣的人,司馬懿雖然有統兵的權利,卻沒得到君主的高度信任。

    第二:司馬懿當時的重心不在國外而在國內。上面已經說過了司馬懿在當時的曹魏政權內部並不是核心,沒有掌握到大權,只是被曹睿用來帶兵抵擋諸葛亮的來犯。司馬懿的起勢歷程是打曹真死後才慢慢的被重用,被曹睿任命抵擋諸葛亮,再到之後的平遼東,最後在高平陵政變成功的把大權握在了手裡。但那時候的司馬懿也已經垂垂老矣,這樣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司馬懿的大半輩子多數是用來一步步擴大自己的權利,等到他真正的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已經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搞別的了。

    第三:情勢不允許。但是的蜀國雖然沒了諸葛亮,但是在內部沒出大亂子並且依靠險峻的地勢,足以自守;而孫吳更不必說,孫權還沒死,江東一直很太平,而且依靠長江天險,也可以稱為固若金湯,司馬懿根本就沒有機會進攻。

  • 7 # 劍膽琴心01

    司馬懿一直都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大權獨攬。

    司馬懿雖然是曹魏三朝託孤重臣,但是看看三次託孤就知道他的處境了:曹操託孤司馬懿,賈逵,夏侯尚,曹睿;曹丕病重,命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為輔政大臣;曹睿臨終時授命司馬懿和曹爽。從這樣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司馬懿始終是被牽制的。曹魏一方面因為本族宗親不如司馬懿有奇謀,有能力,不得不倚重他,另一方面又防範他功高蓋世,加以制衡。

    五丈原諸葛亮病逝,是司馬懿滅蜀的最好時機,然而曹睿未準,只好作罷。首先曹魏一直實行西守東攻的策略,再者,曹睿也不可能完全放權給外姓的將軍,他看到司馬懿挫敗諸葛亮,深得軍心,已經是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了。如果得到益州,卻失去對司馬懿的控制,那才是真的得不償失。(後來的鐘會就是例子)

    再後來等到曹睿病逝,曹爽更是大肆培植黨羽,獨攬朝政,他挾持少主,遷禁郭太后,招致天怒人怨,朝中大臣們都希望司馬懿出來主持大局。可是這個時候的司馬懿被排擠的更不好過,曹爽派人日夜監視他,意欲除之而後快,幸好司馬韜光養晦,以裝病瞞過了對方,隱忍十幾年總算安然無恙。等到高平陵事件後,司馬懿才算真正掌權,可是這時候他已經太老了。

    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平蜀滅吳的大業,只有等他的兒子們去完成了。

  • 8 #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蜀漢的諸葛丞相因勞累過度,之後病逝於五丈原!但是蜀、魏兩國交戰多年,使得雙方國力和人力都消耗的不輕!雖說曹魏強大些,但是它也需要喘口氣,如司馬懿滅蜀伐吳想完成統一,此時還不具備這個實力,時機還不成熟!一個是蜀漢根基尚在還未動搖,再就是雖說諸葛亮不在了,但他把交接工作都安排好了,尤其是接班人姜維,經其培養多年,也已成長為一個軍事高才,深通兵法,隨諸葛丞相多年北伐,對於老對手司馬懿也是相當瞭解,早已把各個險關隘口都把守好了,基本不給其留下進攻的機會!西蜀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易守難攻,當初吳蜀反臉夷陵大戰,蜀國敗的那麼慘,精兵強將傷亡很是慘重,按說此時是滅蜀的一個很好機會吧!那時就是這位司馬懿出了一個計謀,動用曹魏兵力及聯合東吳等其它外部兵力,共呼叫大軍五十萬,分五路進攻蜀漢,真是氣勢兇兇,換一般人恐得嚇個半死,這還能擋得住類,眼看蜀漢在那時就將要滅亡,而軍事奇才諸葛丞相來了個安居平五路,輕鬆將此危機化解!就是在這樣情況下他都沒有滅了西蜀,而此時吳蜀早已恢復了聯盟,難道這時他已一國之力深入西川險地,恐是司馬懿此時還是不敢的,因為他沒有大的勝算!再就是東吳,多年戰爭主要是蜀魏兩國交戰,而東吳基本是起到牽制曹魏的作用,參與的戰爭並不多,所以很好的儲存了國家實力,再加上有長江之天險!司馬懿此時滅一個國家都很難,其那還有能力伐蜀又伐吳去完成統一之能力!所以在其最大的對手諸葛亮死後,其作為一個老謀深算之人司馬懿,聰明之舉還是趕快回防其內部的政治之敵,防了他三代的曹魏家族去吧!

  • 9 # 西府趙王爺

    攘外必先安內,司馬懿自己屁股都還沒擦乾淨,如何去建功立業?

    首先,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死在北伐的征途上,當時他與司馬懿正處於對峙階段。蜀建興十二年(234年)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司馬懿屯兵渭南相據,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北伐至此結束,蜀軍撤退。不過,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卻沒有反過來進攻蜀漢,究其原因,不是司馬懿不想,而是魏明帝不準。

    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曹叡未準,此事只能作罷。

    其實對於魏明帝曹叡來說,雖然他和司馬懿基情滿滿,但是,對於不是曹氏宗族的司馬氏,魏國皇帝還是有所防備的。由此,在諸葛亮的威脅消除後,魏明帝曹叡等曹氏宗族顯然不希望司馬懿透過進攻蜀漢來進一步擴大勢力。

    當然了,這只是原因之一,雖然沒有了諸葛亮,但吳蜀兩國依然不好收拾,並不是魏國伐蜀伐吳完成統一大業的最好時機。比如公元236年,諸葛亮去世後,東吳孫權北伐曹魏,派遣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在此之後,東吳陸遜、諸葛恪等人也都有進攻魏國之舉,這促使魏國不敢輕易調集重兵進攻蜀漢。

    還有就是司馬懿沒有時間,因為司馬懿在後來又被調離了魏蜀邊境,去往遼東平定公孫度去了。緊接著,平定遼東回來後,好基友魏明帝曹睿就駕崩了。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

    緊接著,司馬懿受到曹爽的排擠,被打壓排擠,並沒有太多征戰的機會,其間也就在孫權伐魏的時候,出去蹦躂了兩年。再往後,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司馬懿連朝都不上了,更不要說伐蜀伐吳了。

    所以說,司馬懿一直都沒有機會去幹這件事兒。最後等到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徹底反叛,掌握大權,但這時候他已經老了,差不多七十歲了。而且奪權之後,朝中內部的整頓還需要時間,司馬懿更不可能對外征戰了。

    最後,等他收拾妥當,老天爺卻等不起了,將他給收了去。嘉平三年(251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所以,總結來看,最開始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沒有伐蜀伐吳完成統一大業,是因為曹家當權,主動權不在他手裡。後來他又忙於與曹爽爭權,即使心有餘也是力不足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下的田土適合種植花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