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照根
-
2 # 問道黃老
你說的不錯,一個是資訊時代,大家都不喜歡看長篇大論的東西,都喜歡短平快的內容;二是《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賅,辭旨宏深,後人不及。
總體來說,這不是一種好現象,因為這種現象,除了說明科技的發達給人們生活提供了便利外,同時人們也因科技的發達而變得慵懶、浮躁。但根源不在工具,而在於人,是人的惰性、懶散、不求進取有了藉助的工具。
當然,這不是說髮長文就有正當的理由。發文也要根據使用者需要,能短則短,髮長文易,但發短文不易,因為短文更要歸納提煉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只能洋洋灑灑,前後都是廢話,只有中間一部分說到點子上。
第二個問題,時至今日,《道德經》的智慧依然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我們不能把老子的智慧限制在學術和哲學範疇。我只說在現代科技上的具體指導作用。日本農學家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業,就是完全以老子思想為指導發明的一種農業新模式,不僅在日本大獲成功,而且被引進歐美、東南亞、非洲等地。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是美國著名科學家,他就說過,現代科學家歷經幾代人辛勤探索的結果,原來在老子那裡早就有了結論。這個結論就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霍金的宇宙假說,也是受“有生於無”理論的啟發,做宇宙本源探討的。
德國學者克諾斯培還說:解決當代發展、裁軍和環保等問題,都能從老子那裡得到啟發。
這樣的而例子俯拾皆是,搜一下就知道。
所以,老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遠閃耀者中國智慧的光芒。
-
3 # 陸觀察
無論是在網際網路上或是報紙上,長篇大論的文章,是沒有人去看的,資訊時代,人們的生活節湊很快,既沒時間又沒興趣去閱讀那些又臭又長的文章,不知別人如何看,我是這樣。
-
4 # 如海25
總是長篇大論的人一定是有知識,但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說最恰當的話,否則就不叫有智慧。歷史上有智慧的人咱就不提了,只說現實中的人,你看馬雲,再看任正非,他們說話有時很少,有時很多,但都是必須要說的時候才說,而且說出來,大家還很愛聽。當然也有隻做不說的成功人士,但又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你說出的話,不要讓人煩。說話讓人煩的人有知識但沒有智慧。用現在的話說叫情商低!
-
5 # 神仙不老翁
這就不一定了,有的東西需要簡明扼要的說明就行了,但是有的東西需要長篇大論才能闡述清楚,就必須長篇大論,
所以還是要分具體的情況,和具體的事分別而論,不能拘泥於一事。
-
6 # 客家鄉音
《小詩淺論》
懶婆腳布嫌長臭,
匕首投槍穩準精。
幾句詩言包永珍,
何需學舌毀名聲。
-
7 # WILLSON39
文章的作用在於宣傳、交流,目的是讓人閱讀並讓人看懂。因此,除了特定的文章,比如學位論文、研究報告、工作報告等,需要面面俱到,因而文章較長以外,其它的文章應根據讀者的需要,闡明觀點即可。事實上是越短越好的,這才是真水平,才是有知識和智慧的體現。
老子的《道德經》,孫子的《兵法》,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講,毛澤東的“老三篇”,都是短小精幹的經典之作。甚至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遺傳基因DNA雙螺旋結構、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劃時代的論文,都只佔了一個版面、有1千餘個單詞。
在現在的資訊時代,文章多如牛毛,除了專題性的研究報告以外,讀者不會花五分鐘以上去讀一篇找不到中心思想的文章。因此,除了專題文章應該和可以長一點以外,一般的問答等文章,能夠在1~2個手機版面、10~20行左右、不超過500~600字,能簡明扼要地說明問題就可以了。(圖片源自網路)
-
8 # 山澗一清泉
總的說,大道至簡。能用一句話講清楚的就不必說十句話。
比如道德經5000言就講清楚了,可是佛經卻要車載斗量,沒有人敢說佛家思想超過道家,反而大多數人皆認為道家比佛家高明些。最多說儒釋道三家雖然言語不同,但義理相通,都殊途同歸!
但有些事又必須長篇大論,非一兩句話講的清楚。比如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MC2,簡單說就這麼一個式子,可是愛因斯坦不展開論述,估計沒什麼人能看懂,就算他展開論述,當時也沒幾個人能看明白!
總的看來,個人以為如果是哲學上的理論,越精簡越好,比如人世間一切問題就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去除人心,培養道心!所謂人心,即人慾,所謂道心即天理!可若是科學研究,還是應該有必要的演算推理過程!
-
9 # 絲語情話
網上發文,之所以長篇大論,是因為網上資料太全,大詳細了,可複製,可貼上,手到擒來,以彼之文,還適彼身,太方便。看看現在的長文,內容重複,相互引用,有多少是出自本人的所思,所想。
再就是,同一話題,反覆抄作,你方唱罷我登場,好象文章越長,字數越多,就顯得有智慧,有水平。反正資料多的是,不用白不用,用了有水平,何樂而不為。
當然,有些平臺有篇幅要求,要達到多少多少字,這就助長了長文的出現,形成了湊字數的不良風氣。其實,大可不必,一個議題,或題,只要是觀點明確,立場鮮明,獨俱特色,語言簡潔,那就是好文章,為何須要拘泥於篇幅、字數呢,又不是寫論文,寫專著。此風不可長,得剎!
-
10 # 守絀田園
[大笑]好像偉人用吃包子做過比喻,左咬一口沒餡,右咬一口沒餡………
[捂臉]好像還用老奶奶的纏腳布做過比喻,又臭又長…………
偉人是立足於文化為誰服務的問題上,工農兵根據實踐需要迫切想得到文化知識。但是,那類似於三聚氰胺做成的奶子………不說了,為啥舊中國常受列強欺負?
-
11 # 跨文化
有理不在聲大,有志不在年高。同理,總是長篇大論不見得有知識與智慧。
第一種情況,有知識但沒有智慧。
哲學家馮契教授主張“轉識成智”。“兩腳書櫥”肚子裡的知識多,並沒有智慧。
第二種情況,沒知識有智慧。
比如農村老太太,她們沒文化,勤儉持家,甚至有封建思想,但是她們注重環保,不吃野味(也沒錢去買野味),很少去街上閒逛。很多疫情中的農村老太,生活沒有因為全民抗疫而受到衝擊,我行我素,自在逍遙。養成了平靜安穩的生活習慣,就不覺得逛街有什麼樂趣了。
城裡人看鄉下人,以“沒文化的大老粗”相稱,其實在疫情面前,城市人的生活停擺,安靜下來,倒覺得自給自足的農村人生活不依賴外界,更加“抗疫”。
第三種情況,有的幹部開會時喜歡長篇大論,既沒知識又沒智慧。
幹部沉迷於“文山會海”,對工作不利,也不利於漲知識、得智慧。有一次,在紀念馮契教授的哲學會議上,我聽見上海的一位教授(以前當過領導)說,他也曾經給人做過“重要發言”,其實並沒有什麼重要性。也就是說,他曾經的重要發言,可能是長篇大論,卻沒有知識與智慧。
-
12 # 湖北人在湛江
不一定。有些人發表的文章看起來篇幅很長,其實錯別字連篇,通篇廢話,標點符號錯的一塌糊塗,讓人不忍卒讀。這樣的文章再長也是臭婆娘的裹腳布,畫蛇添足。
-
13 # 雪上飛馬一羅孟強
說起長篇大論,有許多文化專業人事,古代的哲學思想都理解不透,表達內容長期有偏差,不知是怎麼拿到文憑的,不知是不是憑關係搞到文憑,有了文憑為什麼還在原地踏步呢?可能是外出實踐經驗太少,不瞭解社會真實現象,個別人的世界觀都有嚴重缺失,比如:某個公司老闆,抓到了機遇掙到了錢,他總覺得自己就是萬能,任何人必須聽從指揮和按排,以自己為首獨段一切,結果過後才知道完全是錯誤行為,特別是說幾十億光年外的宇宙在盆漲,簡直是太可笑了,並且有的人還故意超控,不覺得臉紅,還有人說世界上最後一滴水是人們的眼淚,可是他就不知道水是由單獨水分子組成的,能量大部分是在互相轉換,特別是用現代方法去推理古代人的內心世界,也有可能是他沒有吃過苦,不知窮人的酸甜苦辣,唉!不說了也許我說得是多餘的,行好自己的路,樂觀主義思想看待一切才輕鬆。
-
14 # 使用者7425324425697
一件事情從最簡單的語言,也就是別人能聽懂的大白話講出來就可以了。稍微複雜些的也可以舉個例子來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比如現在有些漫畫製作的很好。現實生活中的事情不外乎人情世故。做理論研究者除外。
-
15 # 當代寫作
知識是形式,智慧是內容;
知識是肉體,智慧是靈魂;
知識是四肢,智慧是大腦;
知識是血管,智慧是血液;
知識是月亮,智慧是太陽;
知識教你如何生存;智慧告訴你如何生活。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識。 知識是跟別人學來的;智慧是自己悟出來的。 知識是學習得來的結果;智慧是覺悟出來的結果。知識只能告訴我們真假,智慧能告訴我們善惡對錯。 可以花錢去讀書,去尋找知識;但你無法花錢去購買智慧。知識可以從別人那裡取得,智慧只能來自於你自己的存在。
如果沒跳出自己的思維格局,帶著成長的心去學習,你只是在消遣你的時間。學習知識是偷不了懶的。
就像我們練習瑜伽體式一樣,你天天練習自己感覺舒服的,不太費力的體式,而不在原有基礎上去開發新的極限,去挖掘身體的潛能,你的體式練習也不會有進步。如果你一直排斥陌生的知識,不想下功夫去思考和吸收新的知識,去打破和重新整合知識結構,那麼你對瑜伽知識的學習也是片面和碎片化的。
-
16 # 文化上師
大道至簡。
知識和智慧是兩回事,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知識相當於食物,智慧相當於你吸收轉化的營養。長篇大論看是要說明什麼東西,如果是要介紹一個體系,可能需要長篇大論,如果要說明一個道理或者觀點,能夠深入淺出,可能一個比方,一句話就說明白了。
隨著此次新冠疫情的洗禮與5G網路的開通,手機已成了萬能的居家辦公與生活的必備工具。而由於裝置的容量與微信等習慣,篇幅過大的文章,還適合當下的資訊時代嗎?
《老子》用五千言,所闡述的知識與內容,就如此地浩瀚廣博,這是代表著我中華民族文字的博大與深廣的智慧。我們今天的文化知識,能正確地理解與運用這一偉大的智慧嗎?
回覆列表
近來也看了些長篇大論的文章,看得頭暈眼花。這些文章本無新意,拿字、詞顛三倒的反覆排列組合進行彎彎繞,無非是想把老觀念繞出新意來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