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褐懷玉珞珞如石

    南韓的弱,只是相對於其他的戰國六雄。

    弱韓,弱燕戰國時期,各個大國之間心知肚明

    南韓身為三晉之一,也是有過輝煌的

    南韓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南韓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南韓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南韓素產鐵,當時最大的鐵礦宜陽鐵山就在南韓境內

    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南韓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一度有勁韓之稱。

    鄭國內部的混亂,給了南韓可乘之機,公元前385年,南韓攻克了鄭國的陽城。韓哀侯韓屯蒙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攻克了鄭國的首都,並將都城遷到那裡。

  • 2 # 西崑崙851230

    因為鄭國自從鄭莊公堅持春秋禮法被其他諸侯國擊敗後,已經落後於時代,國力漸漸衰微,戰國時期是兵家大發展的時代,春秋時代的堅持舊式禮法的戰爭以後被兵不厭詐的殲滅戰取代,總之就是不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革所以被淘汰

  • 3 # 三生有畫

    戰國七雄之中,南韓,燕國最弱。燕國地處北方,面對的是齊趙兩國,以及北方的戎狄匈奴。

    南韓核心區在河南一帶,北有魏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東邊有齊國和鄭國。正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也無地可拓。鄭國為什麼能夠活到現在還沒有滅?

    鄭國是周公的封地。在西周時期,可是大國,牛逼的很。一度控制著西周的國政。後來權力鬥爭失敗,鄭國國君才回到封國。並且和周天子發生大戰。

    周天子率領諸侯軍隊,竟然被鄭國打敗,天威大損。從此各地諸侯開始,不再怎麼聽周天子的召令了。

    鄭國直到春秋早期,都還是大國一個。只是後來衰落,霸權被春秋五霸相繼奪取,從此成為二流國家。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其他小國,還是要強大的,沒那麼好欺負。

    但是南韓先從申不害法家變法後,南韓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十萬新軍,天下各國,也不敢小看。此時滅掉鄭國,拓展國土,也就不難了。

    不過南韓變法成果,十萬新軍。最終因魏國崛起,被魏武卒打敗,申不害被殺,南韓變法沒有繼續,從此一蹶不振。

    國土面積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南韓滅鄭國時,南韓剛立國不久,戰力還強;而鄭國在晉楚爭霸及秦晉爭霸中已經被蹂躪得奄奄待斃了。剛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南韓趁著年輕力壯,一舉擊倒衰老不堪的鄭國,並不是難事。但南韓接上了鄭國的班,成了七雄中最差勁的一個國家。

    南韓能滅鄭國實在是因為鄭國太弱了。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陽,鄭武公與秦襄公共同出兵保護王室東遷,與犬戎惡戰百場。秦國因此大功而立國,鄭國國君則因此成為王室三公之一,藉著王室名義消滅了不少小國,實力壯大了。鄭莊公時代,鄭國是一個霸主,想打誰就打誰。後來鄭國內亂加春秋五霸崛起,鄭國如皮球一般一天一天干癟了。到戰國初期,被三晉之一的南韓一戰而亡!

    正所謂兩弱不能相亡,南韓實力還是比鄭國強,因此能滅掉鄭國。南韓歷史上拿的出來吹牛的事,就只有滅鄭與申不害變法兩件事了!

  • 5 # 上將噯福斯

    南韓吞併鄭國,發生在戰國初期。

    從公元前423年到公元前375年,長達50年的時間裡,南韓對鄭國發動了多次戰爭,直到吞併鄭國。國力極大增強,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鄭國之所以能滅鄭國。

    是因為,南韓蓄謀已久。早在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之時,南韓就堅持要“成皋”之地,因為這裡進攻鄭國的好地方。後來鄭國消滅鄭國,果然是從成皋開始的。

    還因為,鄭國內亂不斷。一會是鄭公殺宰相,一會是宰相的黨羽殺鄭公,國內亂糟糟一片,能不亡國嗎?

    鄭國在外交上也有重大失誤,鄭國外交過於依靠魏國。結果魏國攻打楚國的時候,南韓趁機攻滅了鄭國。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戰國初期,強國都在忙著搞兼併,誰也顧不上管鄭國這回事。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戰國七雄其實都不是弱小的國家,不然也不叫戰國七雄了,不過這幾個國家中,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南韓和燕國算是最弱小的,也確實是這樣,南韓和燕國在整個戰國曆史上確實沒有什麼存在感,燕國也就是五國伐齊的時候,南韓呢,也就是滅鄭國。如果南韓不是做了這一件事,可能在整個戰國曆史上也就不會有他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南韓才可以躋身七雄之列。

    鄭國在春秋的時候確實很強大,算得上一個小霸主了,特別是在公元前707年,周恆王聯合陳國、蔡國、虢國、衛國五國聯軍討伐鄭國,聯軍與鄭軍在繻葛進行一場大戰,很多人都以為鄭國要完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鄭國打贏了,而周恆王都差點被鄭國給打死了,這時候鄭國是真的很強大,在鄭武公和鄭莊公的治理下,鄭國也開始迅速崛起,當時鄭國的經濟繁榮,商賈遍天下,但是在鄭莊公死後,鄭國大亂,各個公子之間爭權奪位數十年,而且又和晉國,楚國,宋國等國交戰,國力衰落,此後鄭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被晉國和楚國瓜分了。到了三家分晉這個時候,鄭國只有新鄭附近了,總兵力不過十萬人,雖然說三家分晉的時候,南韓的地盤最小,軍隊也最弱,但是和這個時候的鄭國相比,地盤上比鄭國大四五倍都不止,軍事上,比鄭國多兩三倍不止,鄭國怎麼和他打。

    而且韓滅鄭前前後後大了幾十年,從公元前423年韓武子開始攻打鄭國,到公元前385年,南韓攻克鄭國首都新鄭才結束。

    在這期間其他國家也根本沒法顧及到鄭國這麼一個小國被滅了,這個時候戰國初期,三家分晉才剛剛結束,魏國正在進行改革,大力發展,而且也一直在和秦國打仗,爭奪河西之地。齊國,楚國都是一樣忙著改革,自己圖發展呢?

    南韓滅鄭對於南韓來說是不得不進行的一場戰爭,當時三家分晉之後,三國之間領土交錯,南韓的首都都在魏國的地盤,南韓四面都是強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自身的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只有滅掉鄭國,自己才能有一線生機,之後滅掉鄭國以後,南韓也是把首都遷到了鄭國的新鄭,南韓才能勉強在戰國時代生存下去。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南韓雖弱,卻也是少年國家;鄭國雖強,卻是老大國家。這中間最大的不同是,南韓的社會活力更加旺盛,外交政策更趨務實。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內亂頻發,嚴重浪費了國力,最終被南韓滅掉。

    南韓滅鄭,是戰國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如果單從國家規模和實力來說,南韓並不具備攻滅鄭國的條件,尤其是在列強環伺的中原地區,南韓此舉無疑是改變地緣政治的冒險賭博,是鄭國一系列的內政外交的失誤,加上當時國際環境對韓有利,才讓南韓的冒險政策成功。即使如此,南韓滅鄭,依然是充滿了坎坷,甚至南韓也差一點被鄭國反殺。

    (鄭國位於虎牢以東)

    鄭國是西周晚期才分封的一個國家,一開始封在了陝西的渭原,靠近宗周,是畿內諸侯,鄭桓公是第一位鄭伯。當時西周王室衰微,鄭桓公為此十分憂心,作為家族族長,一國之君,他需要未雨綢繆。他找到一個博通古今的大學問家,叫做太史伯,諮詢國政。

    鄭桓公說:“王室多故,餘懼及焉。與其何所可以逃死?”

    太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王室力量不足以依靠,戎狄的力量即將興盛,因此不能夠遷往西北。

    鄭桓公說:“如果東遷到江漢平原呢?那裡是蠻夷楚人的地盤,而且有漢陽諸姬可以做為依靠。”

    太史伯說:“江漢平原南部的楚人勢力方興正艾,對於戰略轉移的鄭人來說,與這樣的強敵對抗,不是明智的。”

    鄭桓公說:“那麼移往南陽盆地呢?漢陽諸姬可以阻擋楚人進入南陽盆地。”

    太史伯說:“南陽盆地北部已經有申國了,在申國周圍都是蠻族,同樣不容易立足。”

    鄭桓公說:“那麼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鄭國的立足之地嗎?”

    太史伯說:“濟(濟水)、洛(洛水)、河(黃河)、潁(潁水)之間比較安全,那裡沒有大國,只有虢國、鄶國兩個小國,容易對付。”

    鄭桓公說:“虢國是公國,與天子親近,如今去攻打,道義上說不過去吧。”

    太史伯守:“虢國、鄶國兩國見利忘義,只要稍加賄賂就可以取得立足之地。這樣的國君必然會做出違背禮法的事,到時再行征服,就可以完全佔據土地了。”

    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的建議,取得了河南中部地區的十邑之地作為立足點。幾十年後,犬戎攻破鎬京,虢國、鄶國沒有勤王,被鄭國抓住把柄,攻滅了這兩個國家,正式在河南中部立國。

    (春秋初年,鄭國是三小霸之首)

    鄭國在春秋初年發展至鼎盛,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可是盛極而衰,鄭國延續了周王朝的分封制,使得國內卿族力量越來越強大,逐漸架空了國君的權力。鄭穆公的子嗣被稱作“七穆”,基本把持了鄭國的官僚系統。因此鄭國國政日益混亂,國勢大衰。

    鄭國之所以衰敗,是因為鄭國選擇錯了立國地方。鄭國所處的中原一帶,處於四戰之地,而且周邊都是強國,根本沒有拓展空間。北邊是晉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宋國和齊國,西邊是成周和秦國。鄭國不管在哪個方向,都不能獲得拓展空間。可是,鄭國的分封制度,要求鄭國必須要有足夠的外部利益輸送才能保持國家的向上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鄭國逐漸陷入了內耗,即使偶爾出現了幾個試圖團結民眾的領袖,也不能改變鄭國日益衰敗的趨勢。

    與鄭國大封公室相反,晉國在春秋初年經過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晉”事件後,歷代晉國君主都對公族表示了不信任,公子成年都得遷往別國。這使得晉國沒有強大的公族作為國君的依託,國君不得不依靠卿大夫貴族來管理國政。在家族政治佔據主流的先秦時代,這樣的政治局面最終形成了晉國6大夫執政的格局。

    韓氏是三晉中最為弱小的,但是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晉國朝局中笑到最後,說明韓氏的實力也不弱。韓獻子幫助“趙氏孤兒”,使得韓、趙兩國世代交好。最後,趙國以騎兵取勝,魏國以武卒霸蠻天下,南韓則以箭陣聞名。

    (韓獻子時韓氏發跡)

    三家分晉前,韓相段規曾對韓康子說:“分地時一定要成皋。”

    韓康子說:“成皋是貧瘠不長莊稼的地方,要它有什麼用?”

    段規說:“一里那麼大的地盤卻可以牽動方圓千里的政權,是因為地形有利的緣故。一萬人可以打敗三軍,是因為乘敵人不備的緣故。大王如果能採納我的意見,南韓一定可以消滅鄭國。”

    韓康子說:“好。”

    成皋,是現在的滎陽一帶,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叫做虎牢,是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南韓在立國時,就已經確立了未來的開拓方向。南韓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它所面臨的局面與鄭國是相同的,都處於四戰之地,缺少擴充套件空間。南韓周圍的秦國、魏國、楚國都是惹不起的存在,就算是相對弱小的鄭國,也是二流強國,有兵車千乘,不好打。分家後,三晉之間約定,趙國向北,魏國向西,南韓向南,擴張土地。南韓就此渡過黃河,佔了一些成周的土地,與鄭國直接接壤,國境線犬牙交錯。因此,韓鄭之間,必然會爆發戰爭。南韓的領土在河南中西部地區,與魏國東部領土隔著鄭國。

    此時的河南地區,從西到東逐次是南韓、鄭國、魏國、衛國、宋國,河南南部是楚國,北部是趙國。

    從公元前423年南韓伐鄭,到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南韓歷經韓武子、韓景候、韓列候、韓文候、韓哀侯,歷經半個世紀,前後四代人努力,終於將鄭國滅掉。

    公元前403年韓景候被賜為侯爵,南韓就將都城從宜陽遷到陽翟,與鄭國都城新鄭只有200裡,目的就是在韓、鄭邊境可以光明正大的集結重兵。鄭國對此也並不是沒有準備,他們徵發了全部的戰爭潛力,兵力可達10萬,不敢懈怠。南韓攻鄭,結果沒打下來,反而國內生亂,被鄭國反攻,圍住了都城陽翟。這在戰國兼併戰爭史上,可算是獨一份了。

    此後的南韓採取了追隨魏國的策略,敗齊、擒宋、救魯,在中原一帶,可謂風頭一時無倆。公元前376年,南韓與趙國、魏國瓜分了晉公最後一點土地,晉國最終滅亡。三晉為了結盟,在南韓的小城屯留聚會,也邀請了鄭康公。鄭康公想借聚會之機,與各個強國修好關係,因此帶兵2萬前往會盟。

    南韓卻在背地裡調動兵力,一舉攻入鄭國都城,為半個世紀的戰爭畫上了休止符。鄭康公正在開會,突聞後方生變,立刻向魏國、趙國求救。魏國、趙國剛剛立國,對南韓極盡拉攏,對於南韓的行為採取了預設的態度。鄭國的南部鄰國楚國則是因為數年前吳起變法失敗,國內貴族70多家都被殺,國君與貴族之間的嫌隙已生,也無力北向爭雄。齊國則在2年前被南韓擊敗,且攝於三晉之威,不敢有所援助。於是,鄭國求告無門,宣告滅國。南韓奪取了戰國最發達的工業中心,並與自己的工農產業相結合,實力迅速上升了一個層次。

    (南韓滅鄭後達到鼎盛)

    鄭國被南韓滅了以後,鄭氏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間,以原國名為姓,便是鄭姓之始。一年後,公元前375年,南韓將都城從陽翟遷到新鄭,對鄭國的貴族大加籠絡,快速穩定了人心。

    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魏國公子爭立。公子罃(就是魏惠王)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公仲緩奮力一搏,意圖與長兄爭奪王位,勾結韓趙兩國進攻魏國。於是趙成侯和韓懿侯親率兩國軍隊大舉攻魏。

    聯軍西進攻打魏國國都安邑,公子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聯軍勢盛,大敗魏軍,進而包圍安邑。魏國面臨滅國之危。這時候,南韓一句話就能決定魏國命運,雖然南韓最終撤走,可是天下卻留下勁韓的稱號,因為只有南韓步兵在正面抗住了天下第一精銳步兵——魏武卒。此後的南韓,曾多次伐秦。

    敗齊、擒宋、滅鄭、攻魏、伐秦,在戰國中期,南韓戰績彪炳,正式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序列。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南韓的弱是相對的,它比鄭國還是強多了,不然也不會被位列七雄之一。只不過,南韓與秦楚趙齊魏燕六國相比,它又確實是最弱的一個,所以才會讓很多人覺得南韓韓弱小。

    這道理和今天的南韓是一樣的。今天的南韓經濟總量約1.5萬億美元,領土和人口大致就和我們的浙江省差不多。因此,和中美英法俄日德這些強國、大國相比,它很弱小。

    但要是放到全世界範圍之內來看,它並不弱。作為一箇中等發達國家,南韓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十一位,僅次於加拿大。南韓擁有發達的工業和科研,賬面上的軍事實力始終躋身於世界前十。因此,南韓的綜合國力能輕鬆擊敗世界90%以上的國家。

    同理,戰國時的南韓對於周邊弱小的諸侯國來說,也是龐然大物。鄭國雖然在春秋初年厲害過一段時間,但之後就已淪為三流國家。撐到戰國時,就已經是十足的小國了。別說和南韓比,就是和魯國、宋國、中山國這類次等諸侯比,也還是差了些。

    因此,以南韓的國力,滅掉鄭國算不上有多困難……

  • 9 # 林屋公子

    南韓只是在戰國七雄裡面相對弱,但是要滅一個鄭國還是不算太難。

    戰國初期,三家剛從晉國獨立,趙國和魏國都比較強,南韓雖然相對弱點,但是能夠鼎足而三,也不至於太差。更重要的是南韓作為新興國家,君權相對比較集中,國家能夠直接控制的人財物比較多,這樣就能調動起廣泛力量進行建設和戰爭。戰國初年各諸侯變法改革實際上也就是這個需要。

    而鄭國是什麼情況呢?雖然在春秋初年一度莊公小霸,但是很快也因為分封所累。鄭穆公七個兒子的後代被稱為“七穆”,互相輪流執政,也有傾軋政敵。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國長期陷入內鬥中,而又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所以鄭國在當時很難發展起來。

    另外大家注意到,三晉都發源於山西,但是都先後遷徙到中原。說明當時往東發展是戰略需要。趙國從晉陽翻過太行山到邯鄲,魏國也瞄準了鄭宋之間的大梁。兩者基本都沒發生爭鬥。留給最弱的韓空間不大,所以就只能消滅鄭國了。只是等三晉決裂後,南韓繼承了四戰之地的形勢,才會越來越弱。

  • 10 # 君山話史

    1、在戰國初期,南韓實力並不弱。

    南韓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繼承晉國之尚武傳統。以錢穆先生的看法,在戰國初期,南韓之實力,可列在前五名。

    公元前444年,韓與魏聯手,消滅了盤踞在伊河、洛河以北的戎人部落。公元前405年,韓與魏、趙聯手,在廩丘之戰中大敗齊軍,齊軍陣亡2萬多人。公元前400年,韓與魏、趙聯手,大破楚師於乘丘。

    在三晉反目成仇後,公元前369年,韓與趙聯手,在涿澤之戰中大敗魏軍,這是魏國曆史上最大的慘敗之一。魏罃(魏惠王)的主力被韓、趙聯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韓懿侯與趙成侯兩人意見不統一,韓懿侯竟撤圍而去,魏國才躲過一劫。不久後,韓懿侯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周王室,剛上臺的周顯王狼狽不堪,哪有實力與韓、趙兩國對抗呢,只得夾起尾巴向兩國求和。原本就已經衰弱不堪的周王室被分裂為二,史稱“東周”與“西周”。

    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到,在戰國初期,南韓對外戰爭勝多負少,實力不容小視。

    2、在戰國初期,鄭國越發衰弱

    鄭國在春秋時期是一箇中等強國,不過,自從著名政治家子產去世後,實力迅速衰弱。到春秋末期,鄭國與宋國爆發十四年戰爭(公元前495年—前482年),國力大為消耗。

    進入戰國後,公元前468年,晉國知瑤率領部隊攻城略地,抵達桐丘。四年後,即公元前464年,知瑤又率大軍捲土重來,包圍鄭國的都城。

    三家分晉後,魏武侯三年(公元前393年),魏國出兵討伐鄭國,佔領酸棗並在此修築城池。除了三晉對鄭國虎視眈眈之外,南方的楚國也蠢蠢欲動,公元前400年,楚國為了爭奪鄭國,與三晉大打出手。公元前398年,鄭國被楚國打得大敗,鄭繻公只得殺死宰相駟子陽,以討好楚華人。

    3、南韓滅鄭國

    韓鄭戰爭始於公元前423年,當時韓尚未被周王正式冊立為諸侯,韓武子率軍隊進攻鄭國,殺死鄭幽公,鄭華人另立國君,堅持抗戰。

    公元前396年,鄭國爆發內亂。被鄭繻公殺死的宰相駟子陽的餘黨反戈一擊,發動政變,殺死鄭繻公,重奪大權。經此變局後,鄭國的實力大大衰弱,這給了南韓可乘之機。

    到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給了鄭國致命一擊,最終實現吞併鄭國的夢想,使得這個立國四百三十年的姬姓諸侯國壽終正寢。之後,韓哀侯遷都到鄭國首都新鄭,由於南韓佔據了鄭國的地盤,一個國家兩塊招牌,有時稱“韓”,有時稱“鄭”。在《孟子》一書中,把韓宣惠王又稱為“鄭宣王”。不過,此鄭非彼鄭,春秋時代的那個鄭國,已經灰飛煙滅了。

    滅鄭是南韓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於戰國初期史料奇缺,僅有極其簡單的記錄,故而被後世所忽視。

  • 11 # 歷史倪說

    戰國之初,南韓參與了三家分智、三家分晉,其實力絕不容小覷。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南韓面臨的問題是解決鄭國。於是,南韓君臣趁著兵強馬壯,將開疆擴土的目標投向鄭國,準備一舉將鄭國收入囊中。

    韓康子去世後,韓武子即位之後的第二年,趁鄭國新君鄭幽公姬己初立出兵鄭國,結果鄭國戰敗,鄭幽公身死。鄭人立即擁立鄭幽公的弟弟姬駘即位,史稱鄭繻公。韓武子去世以後,即位之初的韓景侯立即出兵鄭國,奪取了鄭國的雍丘,逼著鄭國將國都遷到京邑。第二年,鄭國得以喘息主動興兵討伐南韓,在負黍擊敗韓軍。

    之後韓、趙、魏獲周天子認可列為諸侯。韓景侯跟隨魏文侯討伐齊國,南韓的注意力才暫時離開鄭國,鄭國再次得以喘息。在南韓被列為諸侯三年之後,鄭國在楚國、宋國的支援下主動挑戰南韓,出兵圍攻南韓的陽翟。此時,南韓的戰略重心東移,試圖藉助魏國討伐宋國,除掉鄭國的後援,從根本上孤立鄭國,所以此時對於鄭國的搗亂,南韓採取隱忍不發的態度。

    不久之後,鄭國發生了內亂,鄭繻公殺了鄭相子陽。過了兩年,子陽的支持者再次聚眾作亂殺了鄭繻公,擁立鄭幽公的弟弟姬乙即位,已經歸屬鄭國的負黍趁亂投韓。

    鄭國內亂讓南韓上下興奮不已,趁機大舉討伐鄭國,奪取鄭國陽城。韓哀侯即位以後,認真分析了國際局勢,堅定地認為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來臨。南韓迅速做出安排,制定了短期內滅掉鄭國的階段性目標。韓哀侯即位的第二年,南韓興兵討伐鄭國,一舉奪取鄭國都城,鄭國滅亡。南韓吞併鄭國,向東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了南韓的長久發展,南韓將都城遷到原鄭都,“並其國,享其都”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戰國之初,南韓、鄭國勢均力敵,形勢的發展也沒有刻意傾斜於一方。但是後起之秀南韓攜分智、分晉之威審時度勢,一舉戰勝周王朝老牌諸侯國鄭國,首開諸侯國間相互攻伐竟至滅國之境地的先河。南韓滅鄭國事件,加速了“戰國七雄”的形成,更進一步為實現一統創造了條件。

  • 1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南韓只是國土小,按照軍事實力而言,南韓的國力可是不弱

    南韓能成為七雄之一,憑藉的可不是嘴皮子。南韓的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由於國內有許多優良的鐵礦,南韓打造的武器裝置是七國最好的。這也是南韓能有有限軍隊躋身七雄的原因之一。

    再說說鄭國

    鄭國從前也是春秋時代的強國,鄭莊公也是春秋初期的一大霸主,鄭國國力一度冠絕列國,在鄭武公時期,鄭國其實已經奠定了鄭國霸業的基礎,他們經過商業開展,將自己出產的加工產品銷往周圍各國,再用賺到的錢從周圍的諸侯國購買糧食、原料,這種經濟開展模式讓鄭國國力迅速的提高,變成了春秋初年最為強大的諸侯國。

    但不幸的是,鄭國的運氣一直不咋地

    進入戰國之後,鄭國先後捲入了與南韓和楚國的拉鋸戰,同時一直與鄭國結盟的秦國也被魏國封鎖,無法支援鄭國,老大哥齊國被趙國糾纏,可以說晉國分裂出來的這三個國家攪亂了整個戰國,此時的戰國六雄各有各的熱鬧,基本上沒有人關注衰落的鄭國,這就給南韓吞併鄭國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國際環境

    而且此時,鄭國又發生了內亂

    公元前398年,鄭公殺死了宰相駟子陽,兩年後駟子陽的人又殺死了鄭公,支援了鄭幽公的弟弟為鄭康公。公元前394年,鄭國的負黍又反叛鄭國,歸附了南韓。鄭國內部的紊亂,給了南韓待機而動,公元前385年,南韓霸佔了鄭國的陽城。韓哀侯韓屯蒙繼位後,消亡鄭國的時機已經老練,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徹底消滅了鄭國

  • 13 # 高會民

    春秋戰國,烽煙久久不散。在一次又一次攻伐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脫穎而出。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和秦國七國實力超群,成為這個時代的七位霸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各國之間少了英雄間的心心相惜,而相互攻伐。即使不是一時霸主的國家,也沒能逃開戰爭的襲擾。南韓和鄭國就曾長期對峙,最終南韓成為贏家。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題中所說的南韓是"最弱的"一國是怎麼一回事。南韓發端於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國正式得到周天子冊封,南韓作為諸侯國的身份得到確認,韓景侯正式成為諸侯。

    然而南韓地處中原,東部和北部被魏國包圍,西部與秦國接壤,南部與楚國隔江相望,旁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國家中心——洛陽。南韓四周除了國還是國,毫無擴充套件空間。在戰國七雄中,南韓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於土地有限,缺少發展空間。南韓不僅強盛的時間短,還在後來成為其他六國的"欺壓"物件。魏國和齊國鬥爭,南韓就成了其中的炮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發生的馬陵之戰,就與南韓被夾在中間而垂死掙扎密切相關。戰國末年秦國和齊國較量,實力不濟的南韓也無奈成了衝突降級區,艱難求存。

    由南韓在戰國百年間的遭遇來看,南韓確實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國。也正如題主所說,南韓確實打敗了鄭國。只不過,這件事其實發生在戰國七雄產生之前,在更久遠的周烈王元年(前375)。

    鄭國本算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發展起來的大國,深得周天子親近和信任。當時鄭國的自然條件也很不錯,農業產量也較高。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天時地利兼具的國家,卻因為中央政治鬥爭激烈、王權更迭頻繁、內部鬥爭激烈,而逐漸從中央開始式微。

    鄭國雖然走向沒落,但其周邊國家卻在努力追尋出路。南邊的楚國越發脫離周天子掌控,不斷吞併南方諸部落;北方的晉國易主趨勢越發明顯;東北的齊國隨著改革的推進,出現了齊桓公這樣的霸主……其實鄭國的處境和後來南韓的處境類似,都是夾在大國中間,缺少發展空間還要時時擔心被滅國。

    正是這麼兩個處境不利的"小國",最終對鄰國發起了攻勢。早期兩國其實平分秋色,韓、鄭都有勝有負。甚至在鄭繻公十六年(前41 414),鄭國在負黍大敗韓軍。鄭繻公二十三年(前407),鄭國軍隊還在陽翟圍困韓軍。然而最終是南韓取得了勝利,這就和南韓的幾點優勢分不開關係。

    首先,南韓在經歷了三家分晉後逐漸走向正軌,社會相對穩定。我們前面提到,鄭國在春秋後期國君更迭頻繁,政治鬥爭激烈,國內動盪不安。而南韓在周威烈王時期得到周天子承認,逐漸以一個諸侯國的身份發展起來。

    政局的穩定意味著一國內部有著良好的發展農業和商業的環境。確實,南韓在韓景侯正式被冊封為諸侯到韓哀侯消滅鄭國期間,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逐漸增強。

    由於地處中原,和多國接壤,南韓商業活動極其繁盛。北方的馬、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幾乎只要人們需要,就能在南韓的市場上找到。換個角度來看,只要南韓軍隊需要採購物資,他們就能從多種渠道獲得補給。這給其軍隊提供了發展便利。

    而另一方面,商貿的發達意味著國家稅收的增加。也就是說,南韓中央能給軍隊提供更多資金支援。對於古代戰爭而言,兵馬可以不動,而糧草必須先行。南韓逐漸強大的財政實力給了南韓長期和鄭國交鋒的底氣。

    此外,南韓的農業在這一時期也發展迅速。韓哀侯時期,南韓普遍採用施肥的方式來改良土壤。這不僅能直接把荒地變成沃土,還大大提高了糧食單產。沒有南韓農業作為後盾,南韓不可能消滅和自己疆域差不多的鄭國的。

    其實,早在韓景侯時期,韓、鄭兩國就曾多次交手,雙方各有勝負。在到韓哀侯滅鄭的四十多年間,南韓也總結了不少攻打鄭國的經驗。鄭國將士也不傻,不會輕易放過來進攻的南韓軍隊。但鄭國國內不像南韓,鄭國無法全心全意的去應敵,而還要分出精力來解決國內矛盾。

    面對生死存亡,一心二用顯然是不合適的。南韓和鄭國境遇相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情差距卻一點點拉大。他們就像是龜兔賽跑,鄭國在春秋一盛之後就"自暴自棄"。而南韓卻一點點追上,最終消滅了這個對峙多年的對手。

  • 14 # 澹奕

    南韓再弱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況且鄭國也沒強哪兒去,鄭國在春秋時期雖然說曾經繁盛,但很快就衰落了下去,相對於南韓來說,鄭國的實力實在是弱小。

    鄭國是春秋時代中原地區的主要大國之一,其地位與實力都非同一般。

    要知道,鄭國的第一代君王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在諸多的諸侯國中鄭國屬於最高等級的公爵國,其國君不僅是諸侯王,而且還擔任著周王室的司徒。

    在當時的文字當中,“鄭”由奠、邑兩個字組成,意思就是主持祭祀的地方,可見其地位。

    如此之高的地位,註定鄭國非同尋常的命運,平王東遷的時候,鄭國與晉國都有功勞,在此之後鄭國的國力達到了巔峰,甚至發生了著名的“周鄭交質”事件。

    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成為了春秋初期中原之霸,但並沒有維持多久,後來鄭國就一落千丈。

    鄭莊公有很多的兒子,他去世之後鄭國就因為諸公子爭位而陷入了內亂,並且延續了很久,經過長期的折騰,鄭國實力大不如前,偏偏此時天下的格局發生了大變。

    南方的楚國不遵天子之令自立為王,兼併漢水諸姬,北方的晉國在曲沃代翼事件之後逐漸安定,趙魏韓等卿大夫愈發強大起來,東邊的齊國也因管仲改革興旺起來。

    鄭國的力量越來越弱之後,周圍也越來越強,偏偏這個時候,鄭國還在衰落。

    從鄭襄公時期開始,鄭國國君大權旁落,朝堂幾乎完全掌握在七個卿大夫家族手中,而那時候各國之間互相攻伐,地處中原的鄭國經常受到牽連,兵連禍結。

    公元前453年,發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北方原本最強大的晉國被瓜分,而三晉之一的南韓佔據了南方地區,成為了鄭國的新鄰居。

    可那時候南韓的處境也很艱難,因為南韓是三晉中最弱小的,土地最小人口最少,更尷尬的是南韓被其他的諸侯國緊緊包裹,生存空間非常狹窄。

    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南韓將目標對準了不斷衰落的鄭國。

    從公元前423年開始,南韓就開始對鄭國進行攻擊,鄭國那時候也是實在衰落得不行,基本上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直到韓景侯後期,因為韓魏結盟攻打齊國,才讓鄭國得以喘息。

    先秦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任何雙方打起來,都可能引起第三方諸侯國的干涉,為了讓自己對鄭國的進攻順利進行,南韓籌備了很長時間。

    比如在攻打宋國與齊國之後,南韓將諸多的戰利品送給了鄭國,而每次送東西去的時候,南韓都會留下一定數量計程車兵,偽裝成百姓潛伏在鄭國都城之中。

    對於南韓來說,當時最可能妨礙自己滅鄭的就是三晉中的另外兩家,趙國與魏國。

    訊息傳來,趙國、魏國與鄭國自然非常吃驚,但趙國與魏國卻並沒有幫著鄭國。

    對於魏國來說,自己的土地被南韓一分為二,如果與南韓為敵,那麼魏國東西之間的往來就會被阻斷元氣大傷,就很難再成就中原的霸業。

    而對於趙國來說,三晉結盟也是進攻中原的重要基礎,不能與南韓撕破臉。

    身處異國他鄉的鄭康公,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直接被南韓囚禁起來,而南韓也趁熱打鐵將鄭國給吃掉,並且遷都新鄭,對鄭國諸多貴族進行了安撫,徹底消化了鄭國。

    南韓能夠滅掉鄭國,是經過了幾代君王的準備才完成的,南韓雖然在三晉中比較弱小,但比起更加衰弱的鄭國還是強很多的,從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南韓取得了最終的滅鄭之戰。

  • 15 # 單純的小鷹

    為什麼說人家弱?天下勁弩,皆出於韓,韓卒之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他還說: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加上宜陽鐵礦。人家可不是廢物。

  • 16 # 最後的騎兵09

    南韓吞併鄭國,也不是一朝一夕,在南韓還沒有獨立成為諸侯時,就有滅鄭的決心,為此花費了四十多年時間。

    鄭國,始封鄭桓公,是周宣王最小的弟弟,同時又擔任周王司徒,犬戎攻破周王都後,鄭國隨周平王也東遷中原立國,立國四百三十二年,傳二十二君。

    鄭莊公在位時將鄭國推向高潮,連周王室也不放在眼裡,居然箭射周王,迫使周王與鄭國交換人質,東征西伐獲得小霸王之稱。

    不過,鄭國空有霸王的名號,領地卻沒有擴大。

    鄭莊公之後,鄭國一直陷入爭奪君位的內鬥,君位傳至鄭繻公時,在韓武子支援下繼任,也不甘心鄭國淪為傀儡。

    鄭繻公二十五年,與宰相子陽發生衝突,導致君位更替,韓哀候抓住時機突襲鄭國,將鄭都作為韓都,實現吞併鄭國的夙願。

    南韓,脫胎於晉國,在晉國發生著名的趙氏孤兒案中顯露頭角,力挺趙氏,最終與趙、魏兩家聯合瓜分晉國領地。

    和趙魏兩家比,南韓確實弱了點,但南韓在晉時,一直掌握軍權,因此南韓實力也不算太差,因為地寡兵稀,迫切需要生存空間。

    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得到周王承認,正式建立南韓。

    還是公卿的韓康子時,就確定吞併鄭國的計劃,韓武子首先實踐,雙方互有勝負,韓景侯時,鄭國甚至奪取負黍,包圍韓都。

    其實,這也是韓大陸部權利更替的結果,暫時轉移目標,才讓鄭國取得一些勝利。

    在南韓正式成為諸侯後,內部迅速穩定,加快吞併鄭國的步伐,不僅奪回失地,又趁鄭國權利更替,一舉滅鄭。

    南韓吞併鄭國,雙方一開始也是勢均力敵,從韓康子、武子、景侯、烈候、文候、哀候六代人幾十年的謀劃,持之以恆才吞併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受歡迎的水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