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孩對應該最親近的家人不親近,而且碰面,父母叫他問候也不出聲,主動和他聊天,他也不一定回覆,有時見到家人都害怕,什麼情況?為什麼不親近,為什麼不聊天(和父母很多話講)?
31
回覆列表
  • 1 # 壹卿媽媽

    像孩子這種情況,作為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生氣,責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慾和好奇心強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做到解惑,還要做到耐心,我個人認為早教書對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說一下我的經驗吧,之前我家寶寶也是這樣,有點蠻橫,不管別人說什麼,要麼不理別人,要麼就是打斷別人,很不禮貌,我和寶爸用了很多教育方法,差點動用武力了,還好我家之前透過朋友介紹布奇早教書,裡面有一篇就是專門講解這方面問題的,裡面有個寶貝成長屋子,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要認真聽別人講話,你可以去去布奇官網去看一下電子版的,希望對你又幫助

  • 2 # 家裡的綠蘿

    對小孩子來說,除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最親近的人,像,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姥爺姥姥,姨姨舅舅……!

    但是呢,對小孩兒來說,從小誰抱ta,哄ta多,又給ta買好吃的,好玩兒的多,極少打罵ta,這樣的人,幾天不見,孩子就會想的直叨叨,見了面,不用父母說,ta也會主動熱情的去問侯,圍著身前身後的轉!

    比如說孩子的爺爺奶奶,在孩子小的時候根本沒照顧過ta,甚至只是在孩子出生時去看了一眼,再見面孩子都好幾歲了,是,爺爺奶奶是爸爸的親人,但孩子的認知不是這樣的,因為見的少了,不熟悉,即使父母讓ta叫人他也不會叫,害怕是因為陌生。所以就算上趕的和他聊天,他也不會聊。

    不是有句話說,親人常見方親近!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孩子非打即罵,特苛刻的人,就算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跟他不親近,不會喜歡他。

    我個人認為等孩子大一些,懂事了,父母讓他問候的時候,即使心裡有些牴觸,但面子上還是會過的去的!

    不是都說種啥得啥嗎?我想種了善因,也許會得善果吧!

  • 3 # 如心所愛

    孩子有這個問題我覺得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去積極引導,看到問題不要認為這是問題,在成長路上每個孩子路徑都不一樣!

    我家孩子小時候也這樣,到現在活潑開朗和家人很親近,中間我們做的就是接受,鼓勵,積極引導!

    情感上多去擁抱他,愛他,去教他怎麼表示愛,孩子慢慢就潛移默化了

    多給孩子看書讀繪本,找相關係列怎麼和別人打招呼,怎麼禮貌待人,孺子可教的,隨著年齡長大,變化會很驚喜的!

    孩子成長路上會有很多驚喜的!

  • 4 # 初中數學園

    李玫瑾老師育兒講座提到沒有耐性和自私的孩子,上學後一定有問題。

    如何防止孩子自私,沒耐性,要從孩子4-5歲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例如從小吃飯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就不能吃飯。規矩一定要立好,且執行到位。再如讓孩子給家人一個個送東西吃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家庭意識,要讓孩子心中有他人。

  • 5 # 棉花糖57596855

    找出孩子與人溝通中的問題 不禮貌 不理睬是什麼原因 首先考慮父母身上和家庭環境因素 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更順利的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 從小給孩子良好的引導 家長做到對孩子的時時關注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6 # 金媽媽充電學堂

    古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

    意思是:不學禮儀禮貌,就難有立身之處。自古就有“孔融讓梨”的典故,禮貌待人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誠然,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待家人不講禮貌時,自己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覺得慚愧,沒教好孩子。

    但我們教孩子講禮貌,是有年齡限制的。

    一、孩子多大時,可以教孩子講禮貌了?

    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時就可以。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左右就開始具有自我意識,著名的“映象實驗”表明,如果在21個月以後的孩子鼻頭上標記紅色,這些孩子能透過鏡子發現自己的標記,伸手摸鼻頭。

    反之,21個月以下孩子並不具有觀察自己的能力,他們的世界跟別人的世界是混合在一起的。這時,教他們講禮貌徒勞無功。

    二、利用秩序敏感期養成講禮貌習慣

    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你如果認真觀察身邊的孩子,會發展這階段的孩子,相當的講秩序。

    比如,平時是媽媽餵飯的,如果今天改為奶奶餵飯,他可能就不願意,一定要媽媽喂。

    又比如,媽媽睡孩子左邊,爸爸睡右邊。某次換過來,寶寶會大鬧,要換回原來位置才安靜下來。

    這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比如吃飯前,等家人到齊才能吃飯;家人回到家,要有意識教孩子叫人等等。

    小結:

    孩子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暫時學不會講禮貌,也無需太焦慮。需要知道,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 7 # 讀者品味人生

    一開始先不說我的觀點,先給讀者看個小案例。事情是這樣的:那天一家人吃火鍋,八歲的孩子對蝦和魷魚很感興趣,所以他拿著兩隻蝦在手裡玩。同時用筷子夾著一隻蝦,一半放在火鍋裡,一半露在外面,說要煮出一隻半生不熟的蝦。這時外婆用筷子夾食物,不小心碰到他的蝦了,蝦整個掉進了火鍋裡。他很生氣,朝著外婆大喊大叫:“你把我的蝦弄掉了,賠我蝦。”很沒有禮貌也很大聲,我幫他一邊找蝦,一邊跟他說:“如果我們能坐下來安靜的吃飯,大家都會覺得你很紳士哦。”他就生氣地說:“別跟我來這套。”

    首先孩子的表現,孩子生氣了,大聲地對家裡的老人呼呼喝喝。然後,我們就很容易在無意識中被孩子激怒。倘若當時外婆沒有抑制自己的情緒,呵斥孩子,會是怎樣呢,我想這會更加讓孩子難以忍受,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因此要加以引導孩子,而不是當場呵斥孩子。

    孩子的行為的確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時,更需要我們採用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奏效。才會讓孩子感到自在,感到合理,而不會心裡感到不安。

    孩子有些行為的確不盡人意,這就更需要我們用耐心、用智慧去引導。

    因此遇到這種事情請讀者們“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最後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不是一時半會拿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做到做情緒的主人!!!

  • 8 # 元寶爸爸聊育兒

    看題主的問題描述,感覺這個孩子的年紀應該不是很小吧?TA表現出來的是對家人的牴觸、抗拒,要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找到根本原因,再有針對性的解決。要找原因,還得根據TA的具體表現來分析。

    與外界的交流怎麼樣?

    孩子對家人不禮貌,愛搭不理,那TA與同學、朋友的相處怎麼樣呢?與陌生人的溝通怎麼樣?

    如果孩子與外界的交往基本正常,有TA自己的交際圈,說明孩子的交際能力沒有問題。對家長的牴觸,可能是因為,孩子正處於心理叛逆期。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管教最為牴觸,不希望被束縛,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管。這時父母出於關懷的噓寒問暖,出於擔心的問東問西,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可以嘗試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對待TA和事物,更多的表現出理性,就事論事,把感性的關愛,藏的更深一點。幫助孩子平穩渡過叛逆期,完成成長的蛻變。

    如果孩子的身邊缺乏朋友,與陌生人的交往也表現出焦慮和拘束,平常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那可能孩子更需要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父母如發現孩子這樣的表現,建議找心理醫生跟孩子聊一聊,看看是否有抑鬱症的可能。有問題要正視,積極面對,積極治療,不要逃避,不要諱疾忌醫。

    如果孩子只是對特定的某些人表現出恐懼和抗拒,那建議父母多方瞭解一下,背後可能不為所知的隱情。比如,哪位親戚可能無意間表現出的嘲笑、批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有心結沒有解。心病還須心藥醫!

    結語:孩子對家人的禮貌、親近,還需環境的影響、家長的榜樣,和睦、快樂、尊禮重孝的家庭,會讓孩子逐漸放下心防,融入其中。對孩子表現出的問題,家長需要耐心,細緻的觀察,需要科學的引導。

  • 9 # 明言明記

    小孩沒有禮貌怎麼教育?

    環境和榜樣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你對你的父母非常有禮貌和孝敬,那你的孩子也會同樣的對待你反之,如果你們沒有做好榜樣,你的孩子同樣也會這樣對待你。

    孩子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愛看手機,孩子也會看手機,父母愛玩遊戲,孩子也會玩遊戲。

    所以,為了孩子更好,希望大家都做好榜樣,好的榜樣勝過千言萬語,說的再好,沒有榜樣也是無濟於事。

  • 10 # 笨小孩dy

    你的照片問題已經給出了答案

    為什麼不問候?為什麼不親近?為什麼不聊天?你這強悍的指責式發問已經給出了答案: 你不值得!

    一個比喻告訴你箇中道理: 假設你“老闆”除了問責,指責,下命令,提出業績要求-----一副天天老子說第二,沒人稱第一的架勢,從而和孩子沒有建立起平等,尊重,包容,信任的人際關係。你那天不在他那上班了,你還回尿他嗎?

    想象一下: 你孩子個頭已經比你高一個頭,你打不過了,你還會這麼囂張跋扈的待他嗎?

    從孩子自己發出冷戰是不滿可以猜測: 孩子應該在10上下兩歲這個區間左右!

    失去信任,權利爭奪是常規內容!想贏得孩子,以下幾點考慮一下:給孩子道歉,誠懇的!給孩子經常表達感謝!學會尊重、理解、包容,重建信任連結。

    一句話: 對於有責任心的家長而言,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大人自己有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臘八節的傳說有很多,你知道臘八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