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的家鄉在四川,受袍哥文化的影響。袍哥人家喜歡說暗語(黑話),很多黑話後來演變成日常用語。在我很小的時候,經常聽到爺爺說。現在,其中大部分詞語,老一輩的人還能說起、明白,但是到了我們這一輩就基本消逝了。
4
回覆列表
  • 1 # 讀書增智

    我是山西文水人,我發現我身邊也存在方言面臨消失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很多父母外出務工,有條件的基本上就把孩子帶到身邊生活。這就意味著孩子會在本地上學,接觸的都是本地人。父母一般去的都是大城市,比如說北京,瀋陽等,語言主要是普通話。久而久之,孩子基本上都不會說方言,說的都是普通話。第二:在村裡上學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老師說的都是普通話,再加上電視的影響,這部分孩子基本上是能聽懂方言,但是不會說。

    所以我認為家鄉這邊的方言也面臨著消失的狀態。方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提現了各個地區不同的語言特點,有必要傳承下去,所以也應該重視。

  • 2 # 濰坊同城

    家鄉濰坊。在外上了幾年學,六年後回到家鄉明顯感覺到方言使用率的降低,一方面我覺得很文明,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是某種文化的缺席。

    尤其是有很多老人在街上講的一些方言,我差不多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我也沒聽過的詞語,還要回家問爸媽,他們也說現在說土話的越來越少了,很多原來正宗的濰縣土話放在現在聽的話沒幾個人能完全理解。

    這種現象真的挺讓人惶恐的,仔細想想,感覺應該現在普遍教育文化程度提高的關係。我不是說受教育高的就不說普通話,教育低的才說土話。而是學校現在都要求講文明說普通話,上學多了的孩子尤其是去過外地的,大多數時候會使用普通話,習慣了,而且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也是直接說普通話,不教土話,導致現在家鄉的方言流失很嚴重。

  • 3 # 愛在廣西

    存在。

    家鄉南寧。在外漂泊十年後回到家鄉明顯感受到方言的使用率降低,一方面自己覺得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是本土語言的流失,也是某種文化的缺席。尤其是很多老一輩的人在街上講的一些方言,自己差不多都能聽懂,有些是有趣而增添生活樂趣的詞語,也有很多是自己一時聽不出是什麼意思的,會回到家問爸媽,一起當做飯後閒談的樂趣。

    爸媽他們也說現在講當地本土方言的話越來越少了,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老家好多都是帶著小孩進城務工,普通話也越來越普遍,很多小一輩的孩子都聽不懂土話了,也與老一輩有了溝通障礙,只能用彼此的微笑來表達愛意。這種現象也挺讓人恐慌的,雖說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可是家鄉的本土方言也流失得越來越重了。

  • 4 # 曲靖身邊事

    昆明的中小學都是普通話教學,學生在校期間說普通話很正常,可是在放學以後,在寒暑假,回到家庭的中小學生依然用普通話交流,卻是最近幾年才逐漸多起來的現象。不僅如此,一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也主動或被動地和孩子用普通話交流。

    大城市的青少年習慣於用普通話交流,並不是昆明獨有的現象。昆明年輕一代在離開學校也習慣於普通話,更多出現在小學生身上,也就是00後。昆明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也加劇了這個趨勢。許多年前,有些留在昆明的外地人為了融入這座城市,有意學習昆明話,可是現在外地人越來越多,這個必要性已經大大降低。甚至於,在許多昆明公司中,普通話成了工作語言,連昆明本地人在這些公司中也不得不使用普通話。這也導致了昆明一些方言正在逐漸的流失。

  • 5 # 石家莊新聞網

    方言、土語是各地域語言的區域特色,是歷史發展,人類進步的結晶,方言的使用,使人們有了更多的語言交流,使各地的各項發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方言受其地域侷限性的限制,越來越不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為加強全國各地域間的發展,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世界文化的融合,逐漸地把各地的方言所替代,全國各地的交流是越來越廣泛了,但是有些方言土語卻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我的家鄉河北承德也是如此,小時候聽到鄰里鄉親們操著一口地道的本土話,聽起來特別的親切,人們之前好像因為這些土話而拉進了關係,但是城市化的發展,普通話的普及,現在在身邊很少能聽見地道的家鄉話了。只有在去鄉下,回老家,偶爾碰到年長的一些老人,在和他們交談的時候才能聽到一些家鄉話,入耳後真是倍感親切。現在,其中大部分詞語,老一輩的人還能說起、明白,但是到了我們這一輩就基本消逝了。其實這種現象不是很好,因為方言土語都是歷史前輩們的結晶,不應該隨時代發展而消失,其實推廣普通話與傳承方言是沒有衝突的,推廣普通話並不意味著要消滅方言。人們可以學習“雙語”,即普通話和母語,普通話普及的同時,不忘記學習家鄉的語言,有句話說得好“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話嘛。”,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把傳統的方言土語記錄傳承下來,不忘鄉音,成為繼承傳統文化和開拓創新兩不誤的新時代的締造者。

  • 6 # 海都小霸王

    方言是否消失,跟此地是否會被開發和人口流動有關係,我家鄉方言預測120萬年後消失,因為那時可能會遇到開發,到處都是來投資建廠的,炒地皮的,蓋房子的,做生意的,真期待那天快點到來,我家就可以當拆遷戶了!

  • 7 # 保定事兒

    方言的消失確實在很多的地方都存在,在我的家鄉也是有很強烈的消失的跡象,因為就拿我自己來說,我自己是一個在保定出生在保定長大的孩子雖然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個城市但是我對保定話還是很薄弱的,我要是跟一個年長一點的爺爺奶奶聊天我絕對是一臉懵的狀態,有的時候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啊,有一種我是外星人的感覺,其實這樣的現象發生的並不奇怪因為在普及普通話之後大家都會潛意識的慢慢的淡淡的忘記自己家鄉的方言除了少一部分人由於父母不會說普通話還能堅持的保留著家鄉的味道。這種現象就我看來是不好的,我感覺雖然普通話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方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方言就不好,沒有了方言總感覺這個城市沒有自己的獨特的韻味,也透漏不出自己獨立的歷史文化。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多關注一下我們自己家鄉的文化,不要等到滅絕了才覺得惋惜。

  • 8 # 想用的名稱被搶注

    家鄉重慶。會方言的確實人越來越少,青少年基本不知道了。根本原因,一是普通話的普及,二是很多方言只能說不能寫,全靠口口相傳。僅以部分動物為例(發音):

    螞蟻

  • 9 # 獨秀山人黃大聖

    方言的形成是單一地區人們從事社交?勞作?等一系列的口頭習慣稱謂發展而來!如麼一件工具?莫一種習俗?等被新生的東西所替代或應運另一種習俗?那麼舊的稱謂或習俗自然被談忘?那是必然!但不斷出現新的東西來充實?隨著科技的發展?普通話的推廣?方言將逐一被普通!遂而方言漫漫被消失!

  • 10 # 草根蟻民

    東北話中好多“土語”正在日漸消失:

    “咋把”:剛剛、冷不丁;

    “丁棒”:長時間、不停地;

    “麻溜”:快點;

    “委得羅”:農村長期放在井沿供大家從井裡往上提水用的小水桶(往往是用柳條編的),提上來再倒到自家的大水桶裡。

    “蹩拉達”:屋內,四間房間的間隔牆交叉處所建的圓筒狀壁爐,點火之後,四個房間都能取暖。

    …………

  • 11 # 默至

    怎麼會不存在方言消失呢。

    來自河南的小夥伴為你說說我們的事情,河南土話那可不少,而且有濃濃的家鄉口音,不管在天南地北,只要一個人一說話,就能夠推斷出他的家鄉來自哪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你的隊伍裡只要有一個是河南人,那麼過一段時間後,整個團隊說話時都操著一口河南口音,哈哈哈,特別神奇。

    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說法,比如,“同意”:河南話可以說“中”、“管”、“好”。更神奇的是“可以”也能夠用“中”、“管”、“好”,哈哈,不服不行啊。

    但最近幾年回到家,這些話已經很少聽到了,只能夠從老年人的口中聽到熟悉的方言,大家都已經能夠說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了,這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現在,由於國家政策的變化,有九年義務教育改變為十二年義務教育,教育投入力度大大增加,農村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孩童到成年在校園裡度過,大家在校園裡習慣普通話,甚至有的孩子說方言,受到其他孩子的嘲諷,這是孩子們不得不說普通話。

    第二,青少年勞動力流失,高中畢業之後,一部分孩子進入更高等的學校深造,另一部分進入社會大煙缸,來自五湖四的兄弟姐妹聚集到一起,各種方言相互對碰,如果大家各說各的,誰也不會聽懂彼此在說什麼,所以普通話給了大家一個平臺,讓大家愉快交流,而方言用的也就越來也少,很是可悲。

  • 12 # 青幽472

    我的家鄉,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屬於甘,陝,川的交匯之地。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交通閉塞,人員流動不大。所以長期的封閉生活是當地人形成了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方言的形式。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交通大發展,要致富先修路的號召。現在隴南市交通大發展。有高速路,飛機場,鐵路的行成運作。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人口的大量流動也行成了語言的快速改變,當地人也隨著外來人口的言語(外來人員基本都說的是普通話)也說起了普通話。流傳百年,千年的地方方言將隨著時代的變化有可能面臨著諸漸消失的可能。今天我把隴南市武都區的部分方言整理一下承現給大家:譬如,把媽媽叫(壓壓)。把一塊地方叫(那個闊闊),把長的好看,漂亮叫(長的能著),把天色快黑了叫(天都快麻老),把下面叫(哈面),把姑姑叫(大大)。把姑娘家叫(米子家),把沒本事聽不懂道理的人叫(屁燒灰)。把不聽話的孩子叫(哈慫)。

  • 13 # 北漂的媽媽咪呀

    媽媽:我不加小心把波稜蓋磕到馬路牙子上了,都磕禿嚕皮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現在方言已經發展為當地文化,比如旅遊,餐飲,哈爾濱市中心有個農家大院命名是不是這樣滴:婦女主任家,村支書家,老馬家,老李家,一來客人服務員就會喊:老王家,你家來qie了。外面冷,快收拾收拾讓上炕暖和暖和。

  • 14 # 所有名字都重複怎麼辦

    我說的不是方言,是在工作中的稱呼。以前新人都稱老同事為老師,現在都是哥姐相稱,這也算一種詞語的消失吧,社會變的浮躁了,稱呼變得更實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在手機工作的app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