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山談心
-
2 # 惟真惟實不惟權
“此心不動”,不為外界所動。“一念空性就是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自見,不自恃,不自伐”,海納百川,以虛化實,以正合。
“隨機而動”,順勢而為是道,但止步於道,不解決“術”,則流於“坐而論道”的清談,不能謀國謀身。“人心向上、人性向下”,順著人心人性,“以無厚入有間”,以奇勝!
-
3 # 謙德文化傳媒中心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蔣介石在20世紀初留學日本的時,看到“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是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且有很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養神,似乎在聚精會神,思索這個哲學的精義。”
王陽明的心學影響了包括張居正,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在內的偉大人物,遠播日本後,稻和盛夫,東鄉平八郎等也從中獲益。
為何王陽明的學說會影響如此之大?
一、以動心為恥
21歲的王陽明在浙江鄉試中舉,22歲考進士不中,25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而歸,他的父親安慰他,但是他卻非常平淡地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多年後,有人仰慕王陽明用兵之神,問他有什麼技巧嗎?
王陽明回答說:“哪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是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就在此心動與不動。”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心不隨境轉,則境隨心轉,讓心空靈但不糊塗,各種道理都存在心中,萬事萬物都會顯現出來。
無論是落第還是用兵打仗,王陽明始終保持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困於心。
二、開口即得本心,順應自己的本性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裡見到一個枯坐的老和尚,和尚不言不語靜坐了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圍著和尚走了幾圈,以禪語說:“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和尚驚慌,問這是什麼意思?
“家裡還有何人?”
和尚:“還有一位老母親。”
“想念她嗎?”
和尚:“怎能不想念?”
“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已經在說,躍然終日不看,心中已經在看”。
和尚領悟,合掌說:“檀越妙論更望開示明白”。
王陽明說:“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然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話說:爹孃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孃,敬什麼人?信什麼佛”?
和尚大哭,“檀越說得極是,我明早便回家看望老母親。”
如若一個人能夠盡力的擴張善心就可以體悟人的本性,便能知曉天命,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人生要不斷地做減法
聖人為什麼可以隨機應變?
因為他們的心裡像明鏡一樣不摻雜任何私慾什麼都可以照見,所以應對自如。
只有把自己的心磨的像明鏡的樣子才可以,這就需要減。
王陽明說:我們每天下功夫,不求每天增加,只求減少,減少一分私慾便是恢復一份天理。
所以他提倡格物,就是糾正錯誤,去掉內心的邪念,使內心恢復中正。
這和老子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值得提醒的有兩點:一這種功夫必須在具體事上磨,才能立得住。二這種功夫不僅僅是在靜的時候用功,動的時候也要時刻反省剋制自己。
只有不斷地做減法,才能達到王陽明所提倡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4 # 一生最服王陽明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的著名八字真言,意思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慾念,沒有任何賊,而你的心很多造成你巨大負擔的賊,賊一動,我會立即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抓住有利機會,對此作出實事求是,符合規律的行動。
王陽明大破寧王叛軍馬上引來第一個原本左右都很難避免的大禍,王忠怕當年和寧王私下交通的證據落在王陽明手裡,拼命忽悠明武宗後派錦衣衛來索要寧王,錦衣衛的大名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誰見了不得低頭哈腰啊,可王陽明就偏不。他都沒親自去見錦衣衛,而是安排到客棧,讓自己的一個手下去接見。 按規矩,錦衣衛來了,王陽明是要孝敬上一份大禮的,但是那個當口給多了,錦衣衛和玉忠都會認定王陽明在南昌城殺進寧王府必是富可敵國,給越多都越覺得王陽明嫌疑越大吝惜,越會往死裡整,可給少了也是同樣得罪了錦衣衛,一樣禍深不可測。可王陽明只給了錦衣衛五兩銀子,即使是內閣首輔大臣如此做也是要有殺身之禍的。錦衣衛一看就火了,打發要飯的哪。於是五兩銀子也不收,就準備明天返回去參王陽明一本。 誰知第二天錦衣衛剛要起程時,王陽明親自來了。他一把抓起帶頭錦衣衛的手,深情地說:“下官當年下過詔獄,跟錦衣衛很多人都打過交道,卻從沒見過像您這樣清廉的,連五兩銀子都不收,下官真是慚愧呀。我也沒有其他本事,大家都說我文章寫得不錯,我準備馬上寫篇文章,為您歌功頌德,讓大家都知道您的大仁大義。” 這位錦衣衛被王陽明誇得無地自容,也不好意思起來。最後他提醒王陽明說,“您要是不放了朱宸濠,這事恐怕沒完,還會有人來找您的,請大人早做打算。”王陽明連連稱謝。一場左右都是禍的巨大考驗就這樣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中完美地解決了。
《雍正王朝》裡八爺十四爺叫德楞泰引誘康熙撞見太子偷情母妃,趁亂仿十三爺筆跡調兵闖行宮,當晚行宮的局勢撲朔迷離,處處不可思議,肯定是有人在做局,如果康熙盛怒之下亂了分寸,必定會讓讓那個主謀順勢擴大裂縫和誤會,不可避免造成更大麻煩甚至傷及更多無辜。但康熙緊緊抓住了這必是一個勢力最大,為謀取太子之位精心設下的圈套這個關鍵點,不動如山順著這個勢力最大的思路裝瘋賣傻順勢裝模作樣地廢了太子,再順勢推舉太子的逆向佈局,一下子把八爺嗓子眼和搶太子位的內心吊了起來,火急火燎後不但暴露是他在做局,還暴露了八爺黨的最大後援是佟國維。看清楚後康熙裝瘋賣傻和佟國維正面交鋒,最終在酒席上暗中達成政治協議,在推舉太子這場康熙佈下的逆向大布局中,用完美地自然而然地極度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讓八爺在佟國維和康熙演的雙簧戲中褲子脫得毫無保留,一場政治大危機用不動如山,隨機而動的方式解決了。
-
5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可以分兩個角度說,
一個是行,
即心不逐物,
而能應於物,
似止非止,
所謂心外無物,
雖有而不攖心之寧,
雖萬物而吾心一如也。
再就是知,
承上之良能,
而必有良知,
物有紛繁多變,
事有錯綜複雜,
而吾心守著大剛至正,
權衡天下無得失,
似隨機而不隨,
動幾有則也。
所謂心外無理,
雖有而百慮一致,
一致而百慮也。
-
6 # 青辰zq
在六祖講《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惠能來到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在講經,當時有一陣風吹過旗幡隨風飄動,法師就問眾人:“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
一個僧人說是“風動”,另外有一個僧人則說是“幡動”,兩個人為此爭論不休,就請法師判定,法師也無法判定就請還未剃度的惠能回答。
惠能走上前回答:“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他們的心在動。
這是唯心論,王陽明認為心才是一切的主導,我心動則世界動,我心寂則世界與我同寂,一切皆隨心所行。
心是什麼心是心態、觀念、思想、心靈、精神、人格等等,王陽明認為只要能掌控自己的心就能掌控一切,比如自己的喜怒哀樂,控心才能強大。
外物都屬於不可控的狀態,比如肉體的痛苦我無法掌控但是我卻能心的意志去抵抗,外界的權貴財富我不可控但我的精神世界卻民豐滿的。
外界充滿了欺騙、虛假、輪迴我心卻永恆。
比如一根直的木棍如果放入水中卻是彎的,這是欺騙,我的心卻不會騙我,只要我拿出來用感受就行了。
-
7 # 文挺國術館
從武術角度來說,臨陣對敵,重要的是心態。“此心不動”,如同雙方未動之時,一觸即發,都在等待。“隨機而動”,對方開始有所動作,身法結構必有破綻,此時出手,並要快於對方。武術,不是拳腳功夫,融合了中國醫學、哲學、陰陽學說。
-
8 # 無上士世間解
所謂此心不動在巜楞嚴經》中有明確的答案,此心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比如梳妝檯上的鏡子(喻心),照鏡子的人來人往而鏡子如如不動.所謂隨機而動,人早上可照鏡子,晚上、中午都可以,隨機也而鏡子不動!
-
9 # 梁立人書評
“此心”是落在事上的本性、天理,“機”是瞬息萬變的事態。洞察落在瞬息萬變的事態上的天理,並依據天理作出反應,謂“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正如先生說的:“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
10 # 勇往直前198561
第一 此心的“心”有三個層次:名利、是非和愛恨。任何一個,都會被這三者所左右,要想做到此心不動,難上加難。所以《中庸》有云: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比如,自古英雄愛美人,衝冠一怒為紅顏,但是死於美人計之下的人,可謂數不勝數。
第二 何為不動?心若不動,已經是死人,心如死灰也基本上是個死人了。這裡說得不動,是守住自己家良知的底線,不為外人和外境所牽動。
第三 什麼是“機”?“機”很難說清楚,它沒有一定的規則,在戰場和商場,“機”都在瞬息萬變,要捕捉它需要極高的天賦和靈感。
但大致說來,“機”是指事物運動到某個時空點上,而呈現出來的一個奇點,往往看似不可能,但恰恰就是“機”之所在,它可能就是一個人思維、情緒和習慣的盲點和誤區。
第四 真要做了像陽明先生這般輕輕鬆鬆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恐怕就只像先生這般的修行和致良知了。
所以,先生說過一句話:“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問題是這需要大修行人才能做得到,所以《大學》乾脆來了個“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回覆列表
此心不動,是指我們的內心要不受外物的任何影響,我們的內心就好比一面鏡子一樣,
無論外物或者情形如何變化,內心都不會受到干擾,所以才能明確客觀的反映出外物的真實模樣,只有此心不動,我們才不會溺於嫉妒恐懼、害羞、憤怒、驕傲等情緒中,我們才能做出最符合事實的判斷與決定。
隨機而動,是指我們先保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所動,以靜制動,也就是說一切的教條都是不存在的,如何才能克敵制勝呢?那就是了然於心,你的對手也是人,當你深入你自己的內心,瞭解你自己最真實最深處的一種想法後,那麼你就瞭解了你對手的最真實的想法,正如孫子兵法說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靜候對手的失誤,一旦發現對手的漏洞,給予雷霆一擊,徹底制服,不給任何迴旋的餘地。
“一生伏拜王陽明、曾國藩,相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養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