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坊間五千年

    朱棣當然算傑出君主。論影響的話,他與李隆基得分古代和當代而言,李隆基憑他的實力吸引了當時的周邊國家臣服來朝,但也僅是如此而已;朱棣則憑藉實力走出了國門,同時跟海外建立起通好及貿易關係,這一層面上他的影響力應該比李隆基要大,因為有更多更遙遠的國家知道了大明朝的存在。

    若論當代,李隆基建立的盛唐幾乎就是唐朝的代名詞,這一點上他比朱棣強多了,這也許有口碑上的因素,因為後世對朱棣的爭議要遠比李隆基多得多。拋開個人情感的話,朱棣除了皇位之外(不過沒怎麼影響百姓),他的明顯缺點倒不是很多;李隆基呢,光一次安史之亂就足夠抵消他的所有功績了!

    所以,這二人放在一起還真是旗鼓相當!

    論文治,李隆基一朝的文化鼎足歷史,論武功,他個人雖不及朱棣,但勝在前期時善於用人,政績是槓槓的;朱棣在文化上則編撰了《永樂大典》、建立北京紫禁城,個人武力值方面更是堪比唐太宗,我覺得拋開一切背景因素的話,朱棣從個人能力上是要遠勝李隆基的。

    今天談及一個帝王,一般是以對後世的影響而論。李隆基的綜合口碑影響更大,個人卻不如朱棣,這就是歷史開的玩笑了!

  • 2 # zmandy37

    朱棣,雄才大略的君主,卻一生在矛盾之中前行。建文帝削藩之時以八百人起事,靖難之役四年,摧枯拉朽中打垮數十萬京軍終得皇位。然而這位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征服者還未細品成功的喜悅,就被接二連三出現的事情徹底壞了心情。方孝孺不肯為他寫詔,被誅十族;鐵鉉、盛庸當面說他逃不過一個篡字;景清懷揣利刃想殺他,最後被千刀萬剮。這些人都死的極其悲慘,得到社會輿論極大的同情。朱棣氣憤,鬱悶,尤其是那個篡字,像個魔咒揮之不去,讓他在這南京的皇宮中倍感恐懼。為了證明他的皇位合法性和合理性,他開始了一系列超高難度的操作,他要將那看不見的敵人狠狠地打到!

    大報恩寺的修建表明他是馬皇后的嫡子。那莊嚴肅穆的建築裡最秘密的房間內卻反映了他極端矛盾的心態。

    永樂大典的編撰,表明他文治的決心,恢弘鉅製囊括中華各類典籍,雖說盛世休典,但是永樂大典確實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前後共十餘年完成。

    北京城的修建和遷都表明了他不畏艱險,毅然決然的開創起天子守國門的先例。

    五次北上深入大漠,蒙古各部望風而逃,朱棣的軍事造詣在皇帝中又有誰人能比?

    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要不現在南海還有中國的事嗎?

    一代英主的千秋偉業歸根到底都來自與他心中深深的自卑和憤怒。但是他確實將一個朝代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隆基,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那麼開元盛世這份光彩奪目的成績單可以名列第一,無人能比。可惜的是沒有如果,他開創了一個最為光彩奪目的盛世卻又親手將他毀滅殆盡。事實上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很快的就衰敗下去,從此以後內部宦官把權,外部藩鎮割據,維持一個國家的統一都難,這點,李隆基確實難逃其咎。

    所以把這兩個皇帝的功績比較,那麼朱棣是開創性的功績,而李隆基是發揚光大的功績;但是他們對後來的影響是好是壞就不難看出。

  • 3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朱棣也算得上是一個傑出的君主嗎?他和李隆基,誰對當時的影響更為深遠?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難以回答,朱棣和李隆基他們兩個雖然都是較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他們面臨的時代背景完全不相同。而且對當時的影響可以說深,但不能說遠。因為當時只是一段時間,而遠這是說的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唐玄宗李隆基最傑出的政治貢獻莫過於開創了大唐盛世最繁華的開元盛世 。

    而朱棣也是一個卓有貢獻的君主,他實行永樂新政將大明王朝帶上了蓬勃之路。他派鄭和下西洋,開拓海疆,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他多次御駕親征,攻打蒙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解除了大名邊境的戰亂之患。可以說得上是文治武功皆有可稱道的地方。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大明皇帝。對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直接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走勢,影響了一個時代。

    但是就整個歷史而言,他的影響力還是稍稍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

    首先,一般認為唐玄宗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唐代開元年間中國農村經濟所發展的高度是以後歷代王朝都無法企及的。開元盛世是中國農業社會,治理所能達到的最高峰。也是中國封建政治理想狀態下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但是很不幸,開元盛世之後的李隆基沉迷於後宮。最終使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不僅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更是中國封建社會和農耕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一些史學家認為,中國封建社會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朱棣影響了一個時代,而唐玄宗李隆基這影響了八九個世紀。

  • 4 # 江雨燕

    必須要承認朱棣對明朝的貢獻讓他無疑是一個傑出的君主,但如果要比起影響力,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影響力更大,但是這個影響力不是往好的方面發展,而是往壞的方面發展,常說要做好一件事很難,但是要把一件事辦砸卻很容易,唐玄宗李隆基無疑就是把李氏江山拖進了沼澤裡。

    早年的李隆基對從武則天手中奪回李氏江山有大貢獻

    從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唐朝就陷入了以武則天為中心的權力爭奪的旋渦裡,從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直到唐睿宗二度復辟一共持續61年之久。在唐中宗晚年,由於過度寵幸韋氏一族,唐王朝差點再度重演武則天奪權的事情。

    這時候的李隆基還不是太子,他的父親是唐睿宗,但已經被武則天廢除,在唐中宗時代被封為相王。所以這時候的李隆基試圖發動政變阻止韋皇后重新變成下一個武則天,但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不管是從身份還是地位上來說,它的性質都屬於謀反。

    李隆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

    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舊唐書·玄宗》

    過人的氣魄、膽識和擔當,讓李隆基成功聯合太平公主消滅了韋氏一族形成的政治集團,不僅讓他的父親相王李旦再度復辟為唐睿宗,他自己也被封為太子,同時也避免了唐朝再度捲入政治鬥爭之中。

    中後期的李隆基漸漸沉迷在安逸享樂裡,從而使得安史之亂爆發

    客觀的說,李隆基並不是昏君,也不是沒有能力治理一個國家,從他早年消除韋皇后,太平公主等政治勢力所展現出來的手段和魄力來說,他無疑都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李隆基登基為帝,進而開始讓國家步入正軌。

    在人事上他重用正直賢明的官員,在制度上進行改革,同時自身也勤於政事,由此而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開元盛世”。不過,國家慢慢恢復平靜和安穩,李隆基自己也慢慢的倦怠下來,隨著奸相李林甫上臺,李隆基幹的混賬事便越來越多——先是罷免正派的張九齡,進而又把太子廢為庶人,更混賬的是他還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楊貴妃。

    楊貴妃進宮以後深受唐玄宗的喜歡,這就讓外廷的政治格局越來越混亂,產生了諸多的弊端和問題,但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政治腐敗,李隆基一朝,李林甫身兼宰相一職19年,權傾朝野,在這個時期,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相權,使得番人掌控了軍事權,安祿山便是在這一時期做大。

    很多人把“安史之亂”的爆發歸咎在楊貴妃之上,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對唐王朝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爆發是多方面的:

    唐玄宗自己的倦怠,作為君權至上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古代王朝的衰落往往都取決於君王的賢明與否。

    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對整個唐王朝政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

    楊貴妃對唐朝的衰落肯定有一定責任,但不大,作為封建時代的女性,她沒有選擇權。

    毛澤東曾評價李隆基說: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正由於唐玄宗後期的倦怠,使得唐朝在經過“安史之亂”後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這個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朱棣發揮穩定,使明朝國力穩定上升,並達到一個高峰

    朱棣的皇位雖然來的不是很光彩,但是他並沒有浪費自己得到的皇位,朱棣在位期間,在軍事上發動5次北伐,讓北方蒙古勢力分裂,朱棣又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讓北方恢復了平靜。在南方他發動了對安南(越難)的戰爭,讓安南成為明朝的附屬國。

    除了透過軍事讓周邊的小國臣服於明朝,朱棣還透過“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方式讓其他國家紛紛被明朝強大的國力折服,在最巔峰時期,每年來到明朝朝貢的國家足有60個之多,這在歷朝歷代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是年,琉球山南、山北,爪哇西王,占城,古裡,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滿剌加,忽魯謨斯,哈密,哈烈,撒馬兒罕,火州,土魯番,蘇門答剌,俺都淮,失剌思入貢。麻林及諸番進麒麟、天馬、神鹿。琉球中山入貢者再——《明史·成祖》

    應該說,朱棣在文化輸出這一塊上做得非常成功,當今美國的做法就很相似,但美國那屬於利益交換乃至掠奪,永樂時期的明朝則是透過強盛的國力、繁榮的文化以及強大的軍事讓周邊小國臣服,進而成為藩屬國。

    《明史》評價他: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但我為什麼說唐玄宗比朱棣的影響力要深遠呢?就是因為唐玄宗晚期爆發的“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極為巨大、深遠的破壞力,讓這個強盛的國家由此元氣大傷,慢慢的步入下坡路。但是朱棣對明朝的不好的影響幾乎很少,不過如果非要拿“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來相比較的話,肯定是“永樂盛世”要勝出。

    【圍爐談史,以暖歷史之冰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s8和iPhone8哪個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