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張話歷史
-
2 # 張良自掛東南枝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歷史上對她的研究頗多,順帶的,這個時期的大臣也多有在青史中留名的,由於人數眾多了,我這裡挑一些比較出名的,分類說說吧:
文臣: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等;
1、文臣裡首先來說說狄仁傑,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官至宰相,且被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被貶後又再度拜相。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狄仁傑估計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唐朝名臣了,近幾年的幾部非常火的影視劇《神探狄仁傑》《仁杰之神都龍王》《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都是以他的原型加工的。
2、第二個來說說張柬之,張柬之(625~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在神龍元年(705年),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可惜的是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後貶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3、第三個來說說姚崇和宋璟,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 。兩人俱是唐朝名相,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武將:邱神積、李多祚、王孝傑,婁師德;
1、武將首先要說的是婁師德,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曾兩度拜相,並推薦狄仁傑為相,留下唾面自乾和豺狼咬魚的典故,本人以肚量聞名於世,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凌煙閣內就有“納言婁師德”。
2、武將李多祚(654~707年),蓋川人,靺鞨族。唐朝少數民族將領。原為靺鞨酋長,率部歸順唐朝。為人驍勇善戰,神龍元年(705年),協助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協助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殺死武三思父子及其黨羽。玄武門之外,唐中宗登樓呼叫,士兵臨陣倒戈,兵敗被殺,終年五十四。唐睿宗李旦即位後,下詔平反昭雪,恢復官爵。
酷吏:來俊臣、索元禮、周興等;
1、酷吏裡先說說周興,周興(?—691年),雍州長安人,武則天重用的酷吏之一,官至尚書左丞。周興一生濫殺無辜達數千人,創造多種刑法,用刑殘酷。天授二年(691),也被人告發謀反,被來俊臣用請君入甕之計制服,武則天將他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殺。
2、再來說說來俊臣,來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時期著名酷吏。此人是無賴出身,善於告密,曾聯合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大興刑獄,採取刑訊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因企圖陷害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誣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謀反,遭到衛遂忠告發。被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的死,宣告武則天時期延續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結束。
女官:上官婉兒
1、上官婉兒在歷史上以奉承權貴、淫亂宮闈著名,上官婉兒(664年—710年7月21日),又稱上官昭容,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唐代女官、詩人、皇妃,有“巾幗宰相”之名,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曾建議提高婦女的社會、政治地位、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並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發動唐隆政變,與韋后同時被殺。
回覆列表
武則天從顯慶五年(660年)開始就輔佐高宗處理政事,後又臨朝稱制(684年),最後稱帝(690年)。所任有名的大臣多不勝數。就從臨朝稱制開始所任用的宰相就達七十九人之多,還有其他文臣武將。
總結來看,有名的文臣有:李義府、許敬宗、上官儀、李敬玄、婁師德、狄仁傑、魏元忠、劉仁軌、唐休璟、姚元之、宋璟、裴炎、鄧玄挺、閻溫古、張光輔、魏玄同、劉景先、郭正一、王本立、範履冰、裴居道、張行廉、史務滋、傅遊藝、蘇良嗣、岑長倩、格輔元、歐陽通、樂思晦、蘇幹、李昭德、李元素、孫元亨、騫味道、劉禕之、徐有功、蘇味道、蘇頲、韋嗣立、韋承慶、韋安石、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其中劉仁軌、婁師德、狄仁傑、魏元忠、唐休璟、姚元之等才兼文武,常常帶兵出征。
李唐與武周大將有:李勣、蘇定方、裴行儉、薛仁貴、龐同善、高侃、郭待封、郝處俊、王方翼、王文度、任雅相、蕭嗣業、孫仁師、劉仁願、鄭仁泰、契苾何力、程務挺、黑齒常之、趙懷節、張虔勖、泉獻誠、杜孝升、劉審禮、李孝逸、王孝傑、李多祚、王同皎、李湛等。
這其中,被武則天重用的李昭德、蘇良嗣、魏元忠、婁師德、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張說等為代表的能臣,名著後世。
李昭德在武則天稱帝后頗受重用,他杖殺王慶之,反對武承嗣為太子,敢於與酷吏進行鬥爭,杖殺酷吏候思止於朝堂。
宰相蘇良嗣遇見武則天的情人薛懷義,明知是皇上的情人,競下令揪下馬來,將那拱在龍床上的高貴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一頓。鮮血淋漓的懷義,倒在女皇懷中哭訴,要她為自己報仇,女皇卻反數落懷義說,南衙是宰相辦公的地方,你怎麼可隨意亂走呢? 這種淫而不亂,公私分明,把宮廷與朝廷分開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
狄仁傑頗受女皇信用,他在地方任職頗有政績,奏女皇召回廬陵王,便極力向女皇推薦張柬之為相。“神龍政變”中的骨幹人物:秋官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左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都是狄仁傑生前推薦的。
宰相魏元忠敢於與酷吏進行鬥爭,支援李姓作為女皇的繼承人,也敢於和女皇的情人張易之兄弟進行鬥爭。多次被酷吏和張易之兄弟排擠和陷害,九死一生。
婁師德出將入相,他曾向女皇推薦狄仁傑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婁師德也從不向別人提起。倒是狄仁傑多次排擠婁師德,在女皇面前說婁師德的不是,並將他放了外任。女皇看到後實在無法忍受,便問狄仁傑:“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說:“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女皇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說:“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女皇說:“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為宰相的奏章。狄仁傑非常羞愧,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張柬之一心想著恢復唐朝的統治,是神龍政變的主謀,誅殺張易之兄弟,把武則天趕下皇帝寶座,立中宗李顯。
姚崇、宋璟、張說在武則天晚年開始初露頭角,和張易之兄弟及諸武進行鬥爭。後成為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宰相。
徐有功是隋末唐初大儒徐文遠的孫子。他初任蒲州司法參軍,以寬大公平為治獄原則,不動用刑杖。與酷吏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屬吏互相約定,有犯法使徐有功動用刑杖的,大家一致叱責他。直到他職任期滿,也沒有杖責過一名犯人,任內的事務也得到治理。當地百姓和官吏都稱他為“徐無杖。” 在他的感化下,蒲州民風大改,違法犯罪的大為減少。徐有功名聲傳到京城,三年任滿,就被宣詔進京,擔任起了司刑寺丞的重要職務。
徐有功後任侍御史,在潤州發生了一起大案。龐氏原是皇嗣李旦的岳母竇德妃的母親、潤州刺史竇孝諶的妻子。她從女兒德妃被女皇殺死後,一直心神不定,抑鬱成疾,自以為被鬼怪纏住了身。她聽從一位奴僕之說,在夜間焚香祈禱驅鬼。當時,告密成風,酷吏辦案前總是引誘嫌犯的奴婢告發他們的主人,以謀取功勞賞賜。龐氏的奴僕告發了龐氏焚香祈禱驅鬼這件事,說她在每夜焚香詛咒女皇早死。女皇自從殺了德妃以後正找不到德妃親人的“謀反”把柄和不軌行為,監察御史薛季昶為迎合女皇的心意,便捏造龐氏為“不道”罪,將龐氏判為死刑,家屬流放三千里。
龐氏應當斬首,她的兒子竇希找侍御史徐有功訴冤,徐有功通知有關部門停止執行死刑,然後上奏辯論,認為她沒有罪。給事中薛季昶上奏說徐有功循私偏袒惡逆罪犯,應與惡逆同罪,請求法辦,有司判徐有功以絞刑。徐有功的屬官把判處絞刑的訊息告訴他,徐有功嘆息說:“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死,其他人永遠不死嗎?我為執法、護法而死,死何足惜!”便若無其事地進餐後,便用扇子掩面睡覺。人們以為徐有功只是暫時強作鎮靜,必定內心憂懼,但偷看他,他卻正在熟睡,鼾聲如雷。
女皇聽到徐有功判處死刑還能安穩誰覺的訊息後,也覺得奇怪,便召見徐有功,責問他:“你近來辦案,重罪不辦或輕辦的失誤怎麼那樣多?”徐有功回答說:“重罪不辦或輕辦,是作臣下的小過失;喜歡讓人活著,是聖人的大德。”女皇沉默不語。因此龐氏得減免死罪,同三個兒子一起流放嶺南,竇孝諶降職為羅州司馬,徐有功被削除名籍,又一次從官員降為普通百姓。
其他武將中,裴行儉最為有名,立功最多。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也可稱讚。薛仁貴、劉仁軌、王方翼、程務挺、黑齒常之等也算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