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永禪師
-
2 # 王赫習筆
書法中的飛白是是在運筆過程中提按輕重的的因果關係,沒有截徑,只要刻苦練習,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技巧,紙張的選擇,如生萱熟萱或半生半熟萱,筆擇狼毫筆還是羊毫筆。墨汁的粘度,蘸墨多少,就是要撐握筆與墨與紙的相互關糸,手與筆的相互關糸。
所以說只有刻苦習筆,從中撐握相應的技能。
這是我自己在練習中一些觀點,希望笑納。
-
3 # 肖文飛書法
飛白是蔡文姬之父蔡邕創立。
“二王"熱衷於此。
這是一種特別的技法,該技法很受後人們的尊崇。
看上去像是筆沒了墨,其實也並不完全對,飛白是可以看到其運筆的軌跡的。
這個圖夠直觀了吧。
和其運用的紙張也有那麼一丁點兒關係。
筆墨、紙張和運筆速度三者結合反覆練習所研悟的一種技法。
-
4 # 爾東層
書法中的“中空飛白”並不是刻意訓練出來的,它是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通常書法家書寫之前必飽蘸濃墨,落筆後筆頭含墨量會漸漸耗盡,此時即呈現出枯筆的狀態,加上書法家運筆的速度,線條中即出現中空飛白的效果。
大部分飛白出現在行書和草書等行筆較快、書寫較隨意的字型中,而不會出現在楷書、隸書等相對工整、運筆較慢的字型中。
飛白的出現增加了書法藝術的墨色變化,使書法的線條語言更為豐富,給人一種妙手天成的感覺。但是飛白不是製造出來的,它應該是書寫過程中偶然出現的一種效果,不宜刻意追求。
一幅好的書法主要還是取決於書法家的功力、學識和境界,取決於用筆線條的質量,結體變化的和諧,以及謀篇佈局的巧妙,致於飛白、滲漬等效果只是錦上添花。
如果我們在臨摹的過程中碰到飛白,不必刻意臨得一樣,關注點應該始終放在筆法、結構與佈局上。其實,就算是大師本人來再寫一遍同樣的內容,他也做不到剛好寫到這兒就出現了同樣的飛白。
-
5 # 度遊
光看提問以為是《字畫娛樂圈》吳海萍“院長”談書法技術的,展開圖片,還有一段小字,才知道這是吳海萍借題為造假前科翻案的。針對“吳海萍的飛白提問”最後談,先談“翻案問題”。
(圖二、五、七是吳海萍的“飛白”—-成為造假的證據)
(吳海萍的兩個變化:1.吳於2020.3.18發文把《字畫娛樂圈》更名《字畫國學圈》,數日後此頁面刪除。2.吳於2020.4.2發了一張工藝裝飾畫;還有一條標語《人傑地靈》,落名“萱兒”,以前都是“海萍”。 2020年4月2日注)
-
6 # 楊藥師隨筆
書法中的美麗的中空飛白是怎麼樣練成的?
這個問題問得好,很多人知道書法作品中的中空飛白現象,但是往往被這些妙到毫顛的美感迷惑了,甚至有的人刻意練習,字字飛白,結果可想而知,作品超出了書法的範疇,說得不好聽就是又一醜書作品誕生了。
1、中空飛白是自然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你可能在練習臨帖或創作過程中偶爾見過自己手下的毛筆字出現了中空飛白的現象,而且也是有妙到毫顛的美感!那是筆、墨、紙和運筆角度、速度等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果,並不是你想要就有的。
換一個說法,你寫毛筆字時刻意練習某一筆畫甚至更多的中空飛白,那就不是書法了,或許可以歸類為畫畫?
2、我擔心我可能還沒有把問題說清楚,請允許我舉個古人的例子再說說看: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有幾處匪夷所思的中空飛白(如圖,)然而據載這是書聖在微微醉酒的狀態下書寫完成的,據說後來書聖本人多次重寫,沒能寫出原來的韻致。
後來的蘭亭集序十四篇臨摹作品,包括褚遂良虞世南等等名垂青史的大書家,他們的臨帖作品根本就沒有刻意去還原那幾個字的“中空飛白”的效果。
這些例子足以說明,中空飛白是意外的效果,不是、也不可能刻意為之!
3、古代名家作品中無心插柳而成的中空飛白有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有!就是用於真跡鑑定的參考。
正因為無法重複,無法刻意而為,因此古人作品中珍稀的空中飛白現象成為了“鑑寶”的一大證據。
不信?你試試把蘭亭集序中空中飛白的兩個字(下圖紅圈處)還原出來。
你試試,然後告訴我們,需要多久才能還原出來?
然後你可能會振臂高呼:願蒼天再借五百年!
-
7 # 摘仙子
看了這個問題,我才明白古人說的“二貨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是什麼意思。
這個叫度遊的貨居然無聊地天天拿著放大鏡再找別人書法裡的毛病,他實在找不到了別人作品裡面的缺點了,就說書法作品裡面的美麗的“中空飛白”是描出來的。
歷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的作品裡面都有中空飛白,難道都是描出來的?
只有那種沒有寫過書法的人才能這樣腦洞大開、洪水猛進,才會有這種比神經病人更奇特的想法。
既然你認為中空飛白可以描,你也描幾幅給姥爺太太們看看啊。你自己屁不會,就會狂吠了。
這個喪家的度遊像二哈一樣,整天在書法家田某的門口搖尾乞憐,向路人狂吠,以博得田某的回頭一顧,並妄想進入田某的家中啃別人啃過的骨頭。
傻的可憐!傻的病入膏肓!傻的丟先人的臉。
-
8 # 翰墨書道
書法中的飛白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
如果說有意而為之,也是可以做到的,就是處理好紙和墨的關係即可。也就是說紙要略粗糙一些,不能太光滑,宣紙上都可以,再就是墨的量的和水分的控制。還有就是書寫速度墨易濃淡適度,略偏於濃,水分不易過多。水分過多,墨稀釋了就無法寫出絲絲飛白。墨也不
能太濃,那樣就無法寫出滿意的線條。
再者就是書寫速度,速度慢,則不易出現飛白,因為墨液有足夠時間注入紙上。
太快也不行,除非技法嫻熟否則線條質量不夠。
以上幾點是相互配合的,每一點不到位,都有可能寫不出自然而然的飛白效果。
楷書,不宜有飛白,現代書法中的楷書也有飛白的一般比列非常小。
飛白書法多見於行草書中。前面說其是自然而然產生,也就是在書寫前蘸一次墨然後再書寫過程中,毛筆上的墨會逐漸減少,墨減少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
飛白,直至出現枯筆就需要重新舔墨。
當然飛白書也可以有意的控制,有就是控制毛筆上的墨量或書寫速度。墨少速度快就容易出現飛白。
實際上,書法追求的是自然,而不是做作,所以說,書法中的飛白是一半自然一半有意,這裡的有意,不是去畫出來的,而是透過對紙和墨與速度的有意無意控制的結果。
-
9 # 讀書耕田人王七
真正具有飛白書的作品多應是妙手偶得。
既為妙手,需具備相當的書寫功力,並非簡單的說墨少了或紙糙了寫出來的就是飛白書,真的是很難理解王羲之十七帖中四紙飛白書中真正的面貌如何,王書聖何許人也?他眼中的飛白書絕非現在一些人理解的那樣一沒了紙糙了就成了。
不過個人還是傾向於後者,像米芾及懷素作品中出現的那種飛白,即情之所至自然流露,當然這是從書法能淘冶人性情的角度去理解,自知會有的偏頗,寫到此處我仍然懷疑大王之四紙飛白書有刻意的因素。
當下只有好好的寫字,筆力好了中空的每一毫都是具有力量感和飽滿度的,只能如此了。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其實能夠描出飛白也是很厲害的。
一般能夠稱為飛白的是妙手偶得,飛白不是刻意做出來的,只有書法水平高的人才會被認為是飛白。再次說一遍,想到描出飛白造假,從各個方面都是小聰明。
作為一個學習書法的人,踏踏實實的練習很重要,不要想一些有的沒的。飛白當然能描出來,只要是筆寫出來的,不管什麼樣的字都能描出來。
想著描出“飛白”這個就是造假作偽,尤其是行書草書帖。想要非常相似,就是要用描的。
上圖公認現存再好的《蘭亭序》版本,唐代馮承素“雙鉤法"高仿王羲之《蘭亭序》。"雙鉤廓填"就是描出來的,不只是飛白任何墨跡都能描出來。
如果飛白腦子想著怎麼描出來,是錯誤的。書法說到底是寫字,不是描出來的。
不管是什麼理由,不要想著作假。下面說說”飛白“書法中的來歷。
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粉刷字的啟發。蔡邕從匠人用帚子寫字,歸作“飛白書”
特別注意的一點,“飛白”只要用我們現在的筆墨紙寫,肯定能夠寫出來。誰都能寫出“飛白”,問題在於好不好看,是不是恰到好處的。
再說一遍:不是蔡邕發明了“飛白書“,飛白人人都能寫出來,只有寫得好的才能算”飛白書“。就和書法一樣,基本上人人都能寫字,但是字寫得好的叫書法。
一人有感”飛白“人人都能寫出來,我們不必為了刻意追求,甚至想著描摹出來。
書法沒有捷徑,書法也沒有太多的玄奇。踏踏實實的把基礎練好,自然能夠寫出“飛白書”。
回覆列表
簡單的說是筆鋒含有墨水量的大小和運筆速度的原因造成的。
畢竟墨留在紙上需要時間,墨越飽速度越慢,越容易沒有飛白。
所以通常來說:飛白=運筆速度快*筆鋒含墨量少。
同樣的含墨量,速度越快越有飛白。
同樣的運筆速度,含墨越少越容易有飛白。
當然也和紙張是否粗糙,吸水有關,越粗糙的紙張越容易有飛白,越不吸水的紙張越容易減少飛白,比如塑膠。
所以說飛白是一個綜合的因素產生的效果。
在古代飛白是一種書體,是書體過度時產生的一種過度書體,飛和白兩種同時存在才是飛白。很多書家是飛而不白,有些是白而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