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葉木岸

    人們有句農顏說.芒種雨浸破鞋。芒種節氣就是梅雨季節.時大時小的陰雨季連綿不斷.這就是芒種節氣最突出的表現。謝了!

  • 2 # 一切隨緣化

    芒種,這個日曆的6月左右。

    最廣泛的現象就是,農民收割麥子,種植水稻。是一個農民很忙二十四節氣之一。

  • 3 # 五福逍遙子

    現象如下:

    氣溫攀升顯著好不安分,雨量充沛多降雨。

    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捲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 4 # 阿兮隨筆

    有什麼現象會在“芒種”時節發生?

    芒種,忙種,這節氣對農村來說,屬於搶收搶種的“雙搶”季,而且還是夏季管理的關鍵期,那可是太忙了。要說有什麼現象會在芒種時節發生,在阿兮家鄉膠東農村,是這樣的:

    1、進入小麥搶收季

    北方種植小麥地區的農民都知道,小麥“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收麥如救火,收割的火候非常重要。一旦熟過了,麥子掉頭,或倒伏,都有可能發生,往往到手的口糧,就白白損失。因此在芒種時,農村老農都特別緊張,一趟趟往麥田跑,隨時觀察麥子情況。“熟麥子天,一晌午的光景”,指的也是收麥子的時間把握。

    現在這年代機械化程度高,搶收搶播比較快。在過去年代的農村,割小麥都要人工,用鐮刀收割,可辛苦。阿兮仍記得兒時割麥,要凌晨三點鐘起床,淌著露水去割麥,這樣麥子不會因乾燥而掉頭,要一直割到上午九、十點鐘,熱辣辣的太陽把麥稈麥穗曬得乾燥,沒了一絲溼氣,才收手。

    芒種,有芒的小麥收,有芒的秋作物下種,故有“栽秧割麥兩頭忙”“收麥種豆不讓晌”的民諺俗語流傳。

    2、夏作物搶種季

    芒種,搶收小麥是首要任務,然後就是搶種夏播作物。比如黃豆,夏玉米,夏地瓜、糜子等。有種水稻習慣的地區,還要抓緊時間下晚秧。“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這是關於種地瓜(薯類作物)的一句民諺,比較形象地凸顯了“春爭日,夏爭時”的急迫。此時種薯,產量能夠保證,若拖到夏至再種薯,那就只有根鬚,沒有產量了。

    記得兒時農村,為了保證夏玉米豐產,農民在麥子還沒收割時,就在麥畦隴上提前套種玉米,也會在剛剛割完小麥的地裡,直接點種上玉米,就是為了搶時間,要產量。

    農村關於種豆子,也有句民諺:“種豆不怕早,麥後有雨趕快搞”。總之芒種那個時間,真是農村人忙得腳打後腦勺,顧不上吃飯的時候。

    還有夏穀子,一般會在芒種前幾天種植,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產量。阿兮家鄉招遠有個金嶺鎮,就是以“黃金小米”而聞名,成為地標性的品牌。

    3、多雨季節來臨

    芒種時節,是夏季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正式開始。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又把這一時期成為“黃梅時節”,梅子黃時家家雨,已經成為一種氣候的特徵。而在膠東農村,孩子們知道,揮舞著兩把刀的小螳螂鑽出螳螂卵鞘,出生了。

  • 5 # 大聖157743350

    俗語:芒種忙,亂打場。芒種,顧名思意,小麥麥芒已幹黃,到了收麥季節,麥已成熟,這個時節乾熱風較多,如不抓緊收割,一場乾熱風就要把麥粒刮掉很多,還有較多雨水,淋了水的麥粒要發芽,過去沒有機械收割,全靠人力,進度很慢。連收帶打往往需要半月二十天才能麥罷,這還是好天好日頭,如果天氣陰天下雨更需要時日了。在雙搶的間隙還要搶種,秋莊稼不像小麥,早種和晚種到時秧苗相差很大,直接影響秋糧的產量,所以說在芒種這個節氣時段內農民最緊張,最辛苦。不過現在好多了,只從有了聯合收割機,一個星期之內連收帶種搞定(天氣許可情況下)。農民也輕鬆多了。

  • 6 # 桃李滿院

    新鄉俗語芒種見三新:大麥,蒜,油菜。也就是芒種大麥蒜油菜成熟該收割啦。(也有說別的三新)。另一說麥六。即芒種後第六天小麥成熟,該收割。現在小麥能灌溉,成熟在芒種後十天左右。第三種說法是芒種時麥棵點種。在麥壟裡點種玉米或花生等。

  • 7 # 阿燚黃南開

    有什麼現象會在“芒種”時節發生?

    芒種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已進入夏季的第三個節令。即每年的陽曆6月5日的前後,此時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有句俗話這樣說:“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種”。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宋人虞似良的這首詩,生動的描繪了芒種時節田野的秀麗景色。結尾兩句“東風染盡三千頃……”意思:東風把剛插下的秧苗吹活,嫩綠的稻田無邊無垠。白鷺鳥飛來在空中盤旋,不知在哪裡可以歇腳暫停。俗語云“春爭日,夏爭時”。芒種時節是一個典型的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故在芒種時節產生的現象就是:農民在這個忙碌的時節進行“雙搶”。大麥、小麥在芒種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稻穀、黍、稷等農作物又開始播種。所以,“芒種”是農民繁忙的時節。芒種期間,經常會遇到大風、大雨,於是,人們便把這時節搶收麥子叫做“虎口奪糧,龍口奪食”。這裡的“虎”指大風,“龍”則指大暴雨。所以農家在芒種時節,要根據氣象情況來安排搶收及耕種的時間。

  • 8 # 浩然文史

    講講芒種的民俗吧

    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一般在每年的公曆6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的時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它代表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種開始。芒種所對應的三候為:初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也就是說,在芒種時節,小螳螂破土而出,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名叫,而反舌鳥卻不再名叫。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一詩中也寫到:“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芒種時節確實是農業生產中的大忙季節。而在東部沿海漁業地區,由於氣候的原因,在芒種前後通常已經進入了休漁期,卻是一年裡相對清閒的時候。不同的自然環境導致了不同的生產活動,也產生了不同節氣民俗,飲食習俗便是其中的一種。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安苗節的安苗包——農耕區的安苗飲食

    芒種這一天,是夏種大忙的開始,農民們將麥苗種入土地,自然會希望這麥苗能平平安安的長大,到秋天能獲得豐收。所以在芒種節氣時,從北到南許多農業區都產生了“安苗”的習俗,表達祈求作物幼苗平安的願景。這其中,以皖南地區績溪縣的相關習俗儲存的最為完整鮮活,成為了各地安苗習俗的代表。同時,因為其相對完整的儀程和較高的知名度,績溪芒種安苗禮俗被冠以了“安苗節”的名字,也入選了安徽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績溪安苗節

    績溪安苗節的代表飲食為一種被稱作“安苗包”的麵點。安苗包是安苗節前後當地村民製作的一種類似水餃的麵點的統稱,按照餡料的不同,具體的可以有肉包,水晶包,豆腐包,豆沙包等等。此外還有一種類似湯圓的子孫餜,圓溜溜的一大一小,非常討喜。安苗包的褶子很有講究,一般是8個或12個,據當地村民說有不同的寓意:8與發諧音,8個褶子有祈禱發財的意思;12個褶子代表12個月,一般家裡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包這種包子,祈禱丈夫在外平安,早日回來。不過這“發”代表發財的意思,好像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所以這8個褶子是不是傳統民俗,還有待考究。安苗包除了作為祭祀的祭品之外,在安苗節這一天村裡的鄰居們還會互相贈送,表達對來年豐收好運的祝福。

    農家制備的安苗包

    二、芒種蝦皮——東部沿海的芒種特產

    對於農耕區來說,芒種前後可能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而對於沿海漁業地區來說,這段時間可能反倒比較清閒。主要是是這段時間隨著夏季的來臨,各種魚類都開始進入繁衍的高峰,相應的沿海的漁業也進入了休漁期。魚是不能打了,但小一點的蝦米一般沒什麼問題。同時,由於這個時期蝦也進入產卵期,長得特別肥厚,所以芒種節氣裡,在東南沿海的漁業地區開發出各種由小蝦米加工而成的食物。溫州地區的“蒲門炊蝦”(蝦皮)是其中的代表。

    溫州蒼南馬站鎮,舊稱蒲門

    蒲門(今溫州蒼南馬站鎮,蒲門是其古稱)盛產毛蝦,有“中國蝦皮之鄉”的美譽。據當地人介紹,芒種節氣時,毛蝦會到岸邊來產卵,當地民眾捕毛蝦焯食,剩餘的曬乾,這就是蒲門炊蝦的開始。作為地方特產比較成規模的製作蝦皮,可以追溯到明崇禎年間,歷史可謂非常悠久了。從製作工藝上來說,蒲門蝦皮分為生皮和熟皮兩種。前者是不加食鹽直接將毛蝦曬乾,而後者要經過水煮在加上鹽滷後曬乾,色澤紅潤軟硬適中,即是下酒的小菜,也可以作為烹飪的提鮮輔料。

    蒲門炊蝦(蝦皮)

    芒種前後,是製作蒲門蝦皮的最好時節。這一節氣時製作的蝦皮,也被專門稱作“芒種蝦皮”,是蒲門蝦皮中的最上品。因為每年就那麼幾天時間,所以產量一直不高,價格也比較昂貴。芒種節氣裡為了產卵,毛蝦身體變得肥碩,蝦體發紅,製作出來的蝦皮背至尾帶紅膏,與一般的蝦皮相比,芒種蝦皮的味道、鈣質含量、營養價值等遠遠高過後者。

    芒種紅膏蝦皮

    製作蝦皮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零碎的邊角料,如蝦頭、蝦殼、蝦腿等,當地人將之稱為“蝦糠”,這些材料雖然不起眼,但本著不浪費的原則,當地漁民還是將之製備起來,並開發出一種下酒佐餐的美食——蝦醬。蝦醬主要是講小蝦、蝦糠用醃製法發酵,並研磨而成的一種調味料。蝦醬有豐富且利於吸收的鈣、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也是沿海漁業地區常見的一種調味品。

    蝦醬

    參考文獻:

    徐小娟:《溫州海產食俗研究》,溫州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胡遲:《安苗節:農耕文化的信仰嬗變》,《江淮文史》2016年第5期。

    張敬波:《安苗節:記憶農耕文明》,《安徽日報》2015年6月5日第9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主角光環不強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