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主道後宮
-
2 # 城市的雨1
我一輩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我與書籍很大緣份它成為我的第二伴侶。我的書房內珍藏著八,九千本喜歡的精神食糧。四大名著,資治通監,辭海,外國著名小說(一套十本),當代中國各作家的著名小說集(魯迅,冰心等二十多位作家),侍衛官雜記,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岀的優秀長篇小說基本上都收集全了。我對書的痴迷程度可以從一件小事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正在距家鄉八十多里遠的縣城上學。那個年代飢寒交迫餓著肚子的滋味恐怕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理解。家中父母親給些零化錢讓我實在餓的受不了到飯館吃一點。我每次去飯館前必定到新華書店看一看有沒有喜歡的書。一踏進書店就被琳瑯滿目的書吸引住了。由不得的將打算吃飯的錢買了書。一年多原定這次無論無何要吃一頓填填飢。但每次進書店就忘記了吃飯。現在回憶起往事覺得值得。吃飯只是填腹中之飢,讀書則是填補心靈精神之飢。
-
3 # 東哥150801748
讀書是我生活中的至受,但是有選擇。喜歡文史傳記類,尤其是清代民國的。多年來熱衷搜尋線裝書,以修補古藉為樂,每年約修補古藉50冊,十多年來樂此不憊。自撰詩句:“有幸黃卷能續命,無悔青燈夜影長。”平生至愛:紅木旗袍線裝書。古藉線裝,中華國粹,越來越稀少,需要保護和挖掘,可研讀、可鑑賞、可藏玩。其樂無窮,終生受益。
-
4 # SHW62894447
開啟書櫃,塞得滿滿,書與書重重疊疊,一本壓一本,前幾日心血來潮,一一搬出,不厭其煩做了目錄,過半為科幻小說。讀科幻始於當年小學圖書館發現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此後三十年興趣不減,《科幻世界》每年必訂,《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也已收藏近百冊。國內尤喜王晉康劉慈欣,他們的書也是收藏重點。
-
5 # ellington1752
平常看書看的雜,買的也多,貨架放不下(怕是面上的書架不結實,就買了小超市用的那種貨架)
,有一些放不下了,就放放在別處。平常除了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的書不買,其他的任何書都買了看。 -
6 # 日瓦戈
我家藏書,並非出於“藏”,而是出於看。看了便留,留下便成了藏。如此迴圈。自1980年購得第一本《海明威研究》,至1995年(95年後性志改變,看書漸少),林林總總,家中也攢下了大幾千冊書籍,每至搬家,便覺累贅。後家境漸寬,購得新居,取一壁置四大書櫃,才勉強分類歸置妥帖。80年代文藝復興,物質匱乏,但精神充盈,所購之書,皆為‘人文’,少量哲學、藝術類,多屬文學,涵詩歌、傳記、歷史、小說等,凡此種種,多為世界名著,皆名家名作名譯,每夜闌人靜,獨看發黃書脊,不勝嘆喟。
-
7 # 上官福貴
藏書的樂趣非此道中人一定理解不了。我的藏書質量不是特別好,限於財力和空間只有三百餘冊!《全唐詩》20冊,《全宋詞》5冊,《明通鑑》8冊,三套《金庸全集》108冊(朗聲舊版,花城新修版,花城舊版各一套),資治通鑑4冊,續資治通鑑4冊,白話資治通鑑5冊(這些都是嶽麓書院出版社的版本)王陽明全集4冊,論語譯註,孟子譯註,莊子譯註,老子譯註,這些都是中華書局版的,南懷瑾先生的七八本書,三套盜版但是印刷質量很好的金瓶梅,四大名著一套,匯評匯校紅樓夢四本,聊齋志異三本,閱微草堂筆記三本,堪輿類術數類十五六本,以及史記,三國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還有兩本帝王傳,還有一些當代暢銷小說!想買的書還有很多,只是一時無法實現,但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
8 # 流星雨21586325
我的藏書不少,但一直捨不得買個大書櫃,本人認為,有買個大書櫃的錢還不如用來買書,所以很多書都放在紙箱裡,家裡塞得到處都是書,以至於老婆天天叨叨說:這些東西賣廢紙都沒人要。但我看著這些書就跟自己的孩孑一樣,親切。
-
9 # 沉思齋慧生居士
喜歡的書有很多,主要喜歡歷史和哲學的書籍。偶爾自己也看文學和地理方面的書,自己有也藏書的習慣。
書對我來說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每一本書都是我的良師益友,開啟都有要補充的東西。
書是我一生的營養液,隨時補充我的不足。
每每走進書房,我自己的靈魂深處。我都在哪裡尋找我最真的自己。
-
10 # 玉星SYX
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四大古典和金庸全集是我的最愛!金庸全集我陸續收集了五套各版本。常看藏心。再忙,也保持月讀五部以上。是強迫症吧!
-
11 # 老夥計610322
我珍藏一本魯迅全集,放在床頭,經常翻翻看看。從接觸先生文章,幾十年來一直喜歡他的作品尤愛雜文,先生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是我心目中雜文大家與文化旗手。
-
12 # 璋義朙渦児
愛書成痴,小時候做夢的時候經常夢到坐擁書城。到了初中高中把零花錢都用來買書了。
尤其喜歡收藏舊書。
現在家裡書,氾濫成災。要節制了。
-
13 # 東吳船主
我有中華書局全套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一百多本,還有科普書(第一推動類的)一百多本,各種戲劇書(京劇和話劇為主),二十年基本所有的《科幻世界》,衛斯理系列近百本,馬恩列斯毛鄧以及周總理和陳雲等文集近百本,大英百科全書二十本,國內外科幻小說約五十本,近十年的《圍棋天地》,還有很多不好分類的散文,政論文等等,合計在三千本以上。現在的主要矛盾是家裡沒有地方放新的書架了。
-
14 # 御江太白
書不多,喜歡古籍:能靜心、可修德!喜歡國畫,自學塗鴉。快有自己的寶寶了,送一首小詩給還沒出世的你:
屯書千萬言,只為待君來。家無金可繼,唯有德傳汝…… -
15 # 楊景波61044394
第一類連環畫有五千本以上。
第二類歷史地圖一千多張,圖集二百多本。
第三類木版年畫,宣傳畫一千張以上。
第四類手稿,列印稿,編審稿上百部。
第五類歷史書工具書若干。
第六類文學作品一千本只多不少。
第七類文革小報,大字報,檢舉信,揭發信,檢查,批判稿,介紹信也有不少。
書比較雜,每一個階段喜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具體有多少自己也不知道,現在有朋友協助清理登記。搬家需要兩輛廂式貨車!
真實情況,不喜勿噴!
推薦幾本小說,看完交流。
陳忠實《白鹿原
餘華《活著》
馮驥才《三寸金蓮》
王朔《頑主》
鄧友梅《煙壺》
-
16 # 逃生叟
我的書以中國古籍為主。二十多年以來,我一般不看90年代以後新寫的國產書,原因嘛,大家都知道,抄的,看什麼都覺得似曾相識;當然,這也不是說新書就沒好的、原創的,只是人生苦短,我沒時間去親自鑑別,索性就不看了,免得浪費時間還後悔。而古籍我多看兩類,一是先秦的、二是中醫的。在我看來,新文化運動固然是歷史的進步,但作為一場革命,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割裂了民族文化傳承,我們的現代教育也有意無意的輕忽古文化這一塊,因此,現在讀古籍是一件老夫子在書齋裡玩的風雅事,這是社會的悲哀。大家看看印度,這個國家就是因為沒有歷史傳承,現在成了國際社會的笑柄。看點古書,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買點古書留著,也算是積德行善。
-
17 # 何殊我
為什麼都是直接曬書架,題主不是讓說珍藏的書嗎?那些成套成套放在書架上的,真的都看完了嗎,有的看著那麼新,似乎買過來裝點門面的吧^_^
我有幾本一直在書架上擱著的書,雖然品相一般,也不是什麼傳世之作,但是因為是早年間購置的,解決過一些困惑,所以一直帶著,有的是小學時候得到的,有的是高中時期買的,有的是大學時候買的,有的是剛工作時候,一般都放了十年以上了,多年老書成兄弟。
一本是小學時候同學送的《理想與現實--外國學者論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這是一本很專業的學術書籍,按我當時瞧稀罕的心態都看不懂皮毛。書的扉頁有個印戳,我到現在都懷疑是我那小同學他們在某某圖書室翻出來的哈哈。比較驚奇的是,國外人還關心中國事兒,上山下鄉這個概念以前在父母嘴裡聽到過一些,看豫劇《朝陽溝》也知道一些。這本書裡寫的也不全是戲裡演的那一套,原來這個東西這麼複雜龐大。
一本是高中時候買的《元曲三百首》,當時有點無厘頭,大概是同學們都在搞唐詩宋詞,既然元曲是並列的,為嘛不能看。這書是從學校經常擺攤的一個老頭兒那買的,五塊錢——2000年的五塊錢還挺值錢的,在這個攤位那,我還曾經花了八塊錢買了餘秋雨大師的《文化苦旅》o(╯□╰)o。這些書應該都是尾貨,看印裝不像是盜版。翻開這本元曲,對曲牌、作者等都介紹的比較詳細,註釋也比較工整。只是都太長,背下來的沒能多少。能解惑的就是,一些片段像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可以對照著知道這是什麼個背景,增加了知識點。在根本上跟唐詩宋詞分隔開了。那時候老師鼓勵大家背詩詞,在課上做分享,我當時背的是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也就是有那句傳唱已久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的曲子。當時大家半是搞笑半是好奇,給了個滿堂彩。尷尬的是,遺漏了兩句,當場做了說明,鬨笑一片哈哈哈。
一本是工作兩年後朋友的《三國演義》,裝幀很不錯,可惜最近被朋友借走了,沒法拍照。當時是在給起點文化論壇辦的《三國週報》,行文都是根據編輯挑選出來的一段文摘,套用起主要的情節,然後根據時令熱點社會新聞啥啥啥的來自由發揮。那段寫作時間,基本上把大部分能想到的惡搞的想法都寫出來了。當時一群人在一起,每天天馬行空想創意,寫完了發版了互相比拼調侃文章裡的笑點。可惜這個電子雜誌辦了二十期就停掉了。而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就高中讀了後半部以後,也一直沒讀完過。
回覆列表
我初中參加語文能力閱讀大賽時買了一套名著,這是我的第一套書,也是我特別珍貴的一套書,因為那裡面充滿著我初中時代的回憶。
這套書裡有《昆蟲記》,《魯賓遜漂流記》,《鋼鐵是怎麼練成的》等。
這些書裡都有一些深刻的道理,我也曾經幾次閱讀這些書籍,但也因為年級小,對那些真理也只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