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間的煙火呀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於各地民歌,多數讀起來朗朗上口,附之於樂器能更好的傳頌,這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 2 # 洛水古琴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藝術風格和境界肯定是有的。要知道,《詩經》其實是一部詩歌總集,包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大體上是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的,這三個部分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小部分,如《頌》就分為《周頌》、《魯頌》、《商頌》這些。《頌》這部分就是周王朝宗廟祭祀用的樂歌,既然是樂歌,肯定是要有音樂形式的,就不單單包括唱的部分了。哪個時候樂器其實就已經很多了,如瑟,古琴(區分於現代琴和箏),笙,缶等等,這些樂器透過編排,再加上樂歌就能將《詩經》中的很多部分透過音樂的形式演繹出來。詩經中出現的樂器的種類也是很多的,據統計,一共出現過26種不同的樂器,這些出現在《詩經》中的樂器,肯定不單單是為了說明,或者說是科普某一件樂器而已,而是透過演奏的形式,出現在詩經中,這也說明其實《詩經》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和樂器結合,表現出超高的藝術形式。

    《詩經》不單單是一部文學作品,在哪個年代,很有還高的人倫教化的意義在裡面,“禮樂治國”的觀念就是強調透過禮樂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達到統治者維護統治的目的。整部《詩經》的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先有詩,然後再因詩配樂,而《雅》和《頌》的部分,都是先有了音樂,然後再根據音樂來填詞的。《禮記*樂記》中有:“昔者 , 舜作五絃之琴以歌 《南風》, 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這句話中的五絃之琴就是七絃琴,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古琴,不過在舜哪個時候是五絃的而已,《南風》是劃分在《風》這一部分的,很明顯的就是在舜哪個時候,就已經有透過樂器伴奏,演繹詞作這樣的藝術形式了。

    還有就是《詩經》這部作品的形成方式,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由觀民風而採集的社會各階層世俗的歌謠 , 也包括世俗歌謠中對社會政治的批評和社會底層民眾對愛情的嚮往;2、由王者聽政而收集來的主要是公卿士大夫們的頌美諷諫之作,這部分因為是提供給統治階層的,所以肯定是有專職的樂師進行加工再處理的;3、為了周王朝的各種宗教禮儀活動而由貴族和專職藝術家們製作的樂歌 ;4、為了滿足周代貴族娛樂與觀賞等藝術消費目的而產生的各種歌詩。《詩經》的作品來源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些作品都是可以透過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既然能夠透過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哪個時代的人肯定會想到加上樂器的伴奏,使得這些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動聽的。那個時代侷限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夠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歌曲流傳下來,而收集到宮廷中的《詩經》中的部分作品,其表現形式肯定已經發生變化了,在文字記錄上,只能透過文字記錄詩作的內容,並不能記錄音樂,所以流傳到後世,《詩經》就失去了其音樂性了。甚至有的人認為《詩經》就是《六經》之中失傳的《樂經》,比較有名的就是劉鐮的論斷了:“六經缺 《樂經》, 古今有是論矣 , 愚謂 《樂經 》 不缺 , 三百篇者 《樂經》 也 , 世儒未之深考耳 。”

    所以說,《詩經》是完全可以透過樂器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中央歌舞劇院的系列舞劇《孔子》中,就有一段對《詩經》中的名篇《采薇》的音樂改編,可以去聽聽,私以為是非常好聽的。

    我是洛水琴客,一個專業的古琴文化傳播者!

  • 3 # 田心的雜貨鋪

    《詩經》是一部詩歌的合集。

    其中《風》是周代各地廣泛流傳的民謠合集,相傳由采詩官收集後經太師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

    《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其中包括一些宴會樂曲,還有祭祀歌曲和部分民歌。

    近代學者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詩歌,也有部分的舞曲。

    總之,詩經反映了當時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真情實感,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

    現在也有許多以詩經內容改編的歌曲。在網易雲音樂裡有一個《那些由詩經改編的歌曲》可以聽聽,現在社會人們的理解演唱方式。

    同時,大眾偶像女神鄧麗君,專輯《淡淡幽情》也有許多改編的中國古典詩歌。

  • 4 # 男兒何不帶吳鉤001

    《詩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人們稱為《詩》或《詩三百》,共305首。它大部分詩作產生於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作的。

    孔子曾對《詩經》作過整理和編輯。他以《詩經》為教材,教育自己的學生。《詩經》按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類。風,也稱國風,是當時十五個諸侯地區的詩,共160首。這部分大多是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105首,多是周王朝宮廷官吏的作品。頌,有周頌,魯頌和商頌,它是上層統治階級祭祀或大型典禮活動的歌樂。

    讀《詩經》,我們仿復穿越歷史時空,回到了三千多年前,先民們一邊勞作,一邊歌詠。他們或感嘆勞動的艱辛,或抒發豐收的喜悅,或控訴統治階級的貪婪,或憧憬理想幸福的生活,有咒怨恐怖戰爭的呼喊,也有對美滿愛情的頌歌。

    總之,《詩經》以賦,比,興優美的藝術形式,綺麗的文學意境,描繪了古人栩栩如生的生活圖景,歷經三千年,為人們所傳誦,它的魅力,必將經百代而永存,歷萬世而不衰!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首。它是我們先人在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最早的詩歌。其中充滿著美麗的畫面和生動的情境,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景,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讀《詩經》,我們好像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先民們在勞作中,邊舞邊歌。或傾訴勞作的艱辛,或謳歌純真的

  • 5 # 趙日金141

    《十畝之間》。

    古代是否有樂器伴奏,不得而知。現代的確有,《十畝之間》,出自《詩經,魏風》,譜成樂器伴奏歌曲。

    吳碧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雨果發燒碟。酷我音樂可下載,SQ音質。

    此曲只有吳碧霞演唱,如天籟之音。

  • 6 # 關注通渭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他主要收錄了《風》《雅》《頌》三個部分,305首詩歌。

    他既然是一部收錄的詩歌集,當然先是以歌的形式出現。所以說《詩經》本來就是一部歌典。

    也就是說,古代周朝的采詩官們到民間採集轄區內流行的大眾歌曲,然後彙總成書,也就有了我們看到的《詩經》,而他本來就是用來唱的。

  • 7 # 日月詩語

    《詩經》皆有曲調。可以用古箏、古琴進行演奏,還可以歌唱。《詩經》的語言有音樂美且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先秦佚名中的

    《關雎ju》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國風•周南•關雎》首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位置。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是春秋時期,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其中先祖創業的領歌,祭祀神鬼的樂章,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及戀愛、婚姻、社會習俗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有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是民歌,《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反覆詠歎。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外,也有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

    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40篇,《雅》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數量最多,共106篇,合計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有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墉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7篇、豳bi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ju》《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皆有曲調

    詩與樂的關係密切,詩三百皆有曲調,《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対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明代大音樂家朱載堉《樂律全書》說:“《詩經》三百篇中,凡大雅31篇皆宮調。小雅74篇皆徵調。《周頌》31篇及《魯頌》四篇皆羽調。十五《國風》160篇皆角調。《商頌》5篇皆商調。”詩與樂的這種關係在上博簡《採風曲目》中得到了部分證實。

    馬承源先生認為“簡文是樂官依據五聲為次序並按著不同的樂調類別整理採風資料中眾多曲目的一部分。每首歌曲絃歌時可依此類別定出腔調,如《詩經》簡文所記約是楚地流行的言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真名士自風流”,這“風流”應作何解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