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劇裡影外
-
2 # 西北阿三郎
首先,要了解《三國演義》形成史和怎樣背景而行成。可謂,是一部歷史題加工而成的小說。
第一,《三國演義》並不是羅貫中獨立寫出的書。
第二,書裡材料,以《三國志》為主,經過多人加工及各類文藝演化而成,歷史跨度很大。從三國之爭到清朝時期經過一千八百年曆程。羅貫中以收集而編寫成現今《三國演義》。
第三,《三國演義》是存有歷史記錄,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人化,及社會生活一面。那時,社會進入昏暗之期,漢朝結束之初。小說把歷史人物加工及塑造,甚至虛構故事情節。因此,人們看讀三國。
第四,史歷人物出現及登場,都有著感動及狡詐,虛偽一面,人人都可信。小說又把劉備,趙雲等人物做為讚揚一面。“義氣”也成了三國合心。
第五,《三國演義》正面頌揚正面忠義之事,也反對農民起義之事。三國形成元未,同清朝也有關連。但是,只能根據成書之時而做以判斷。每朝代都反對農民起義,都有關連。
第六,書中有此語言大多才用口語,簡單易懂。也讓漢語文化向前了一步。羅貫中對歷史人物喜惡都加入其內。
俗話說:看三國越看越滑。裡面存有大量為人處事哲理。其中,三顧茅廬,最為優,諸葛亮的一生為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阿三瘋言瘋語也。
-
3 # 鄧眼看世界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她創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
人物形象。特別是一些主要人物,無不個性突出,形象鮮明,有血有肉。曹操、關羽、諸葛亮,之所以被稱之為“三絕”,從藝術上來說,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徵是非常突出的。透過才智相當的人物之間的較量來表現人物的個性,是《三國演義》重要的藝術手法。例如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對手,既有老謀深算的曹操,又有才華四溢的周瑜,而諸葛亮的智慧、才幹特別是預見性,恰恰是在戰勝這樣的強大對手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在空城計的情節中,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也是一個才智高超的強者,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與強者的較量中得到展示。這正是毛宗岡在《讀三國志法》中所說的“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的道理。
《三國演義》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成為寫古代戰例的典範作品。特別精彩的是對戰前準備的描寫:敵對雙方如何確定戰略戰術,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刺探虛實,如何利用對方的弱點,都寫得十分生動逼真。作品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已遠遠不是描寫戰場的“熱鬧文字”,而是表現戰爭中將帥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三國演義》也往往被視為一部優秀的古代軍事文學作品。作品中所描寫的赤壁之戰等著名戰例,不僅成為後世很多戲曲的題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參考材料。
《三國演義》的語言、文風也很有特點。庸愚子(蔣大器)《序》文中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記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高儒《百川書志》說:“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文不甚深”,“非俗非虛”,正是《三國演義》相當突出的語言特點。
-
4 # 賦詩聯句寫正楷
一本書好不好看,先看故事情節,其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懸念不斷,自然吸引人去探究後來如何?您聽評書,每一節尾句必來一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這就是讓您明天再來聽呢?而《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正是如此引人入勝啊,比喻第一回尾句: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第二回尾句:不知曹操說出甚麼話來,且聽下回分解。每章節結束都有這一句:且聽下文(回)分解。
再看人物刻畫,每個人物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比喻描寫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讀來氣勢非凡啊!描寫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讀來令人不由得心生景仰。不僅關張,幾乎每個人物都是這麼認真的刻畫到位了,能不好看嗎?
情節好看,人物刻畫又到位,所描述的歷史時段又是個英雄輩出的時段,雖然人不可能去那個英雄競技場(穿越過去的不算啊),看看那個時代的英雄競技,也是一種享受啊!
所以當然好看了!!!!!
-
5 # 大愛中國書畫
大氣磅礴,結合了豐富的中國的歷史故事並且加以藝術潤色(也就是寫成小說)
人物形象豐滿,比如曹操雖被形容為漢賊,卻也有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一面
劉備雖被塑造為仁德之人,也有梟雄的一面(不然他不會奪西川)
還有就是三國演義文字通俗易懂,首先是劉備,從一開端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觸感染,他異常重情誼,也頗有愛心,也異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講,劉備為了同一濁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類鍥而不捨的精力讓我異常敬仰他。但劉備也有一個毛病,便是遭到襲擊不克不及節制本身,關羽、張飛被殺戮後,他無奈節制本身的情感,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擊吳國,招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假如他其時服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而後是關羽,他平生獲得了許多的軍功,好比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匯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成果鹵莽的張飛以為他反水了劉備,籌備要殺他,而後又瞥見他跟敵方接觸,這才明確。因而關羽和張飛籌備一路去找劉備,末了終究與劉備匯合,設想著那使人衝動的排場,真為他們而愉快!在書中描繪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另有赤兔馬。如許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末了是曹操,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墨客。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豪傑時說:現今世界,豪傑只要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假裝畏懼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同一魏國時,能夠說是知己知彼,戰無不勝。他的戰略,無不能夠同一世界。但曹操素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謀,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末好的將軍,也招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看破龐統為他供給的連環計,成果大北而歸,全軍盡沒。
經由過程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劉備教咱們甚麼工作都要岑寂看待;關羽教咱們虔誠就能夠獲得別人的相信;曹操教咱們做甚麼工作都不要多疑。咱們只需揚長避短,就能夠克服統統艱苦。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虛,孔明的謹嚴,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小我物都具備分歧的脾氣,作者刻畫的極盡描摹,細細咀嚼,讓讀者好像進入了一種地步。
故事的重要內容因此智和勇來順次睜開的,然則我覺得智永久是賽過勇的。好比:在西城,孔明用奇策嚇退了司馬懿帶領的十五萬雄師。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欠妥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全日喝酒作樂,不睬朝政,毫不勉強的把蜀國獻出,末了居然演出了讓世界人嘲笑的工作,流連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如許的時移俗易的工作來呢?
智勇雙全,大敵當前,只能搏命交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呂布在白門樓服從謀士的計謀,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假如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工作和關羽說清晰,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上鉤,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已經顯赫臨時;蜀,已經功成不居;吳,已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能夠反映出國君的脾氣。曹操,欺負庶民;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假如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可謂獨一無二,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然則兩小我都有本身致命的毛病:曹操多疑,司馬懿太甚兇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一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靈,純熟的兵陣,無不讓前人蔚為大觀。另有像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然則我覺得都不如孔明。吳,一個盤踞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得上是有盤算的,也便是周瑜了,少年期間的周瑜就熟讀兵法,精曉排陣。顛末一番刻苦的盡力,終究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海軍。不外他太甚於妒忌,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
6 # 麻袋影片
《三國演義》最為經典的還是1994年由唐國強等人主演的。而之所以說這部電視劇經典,無外乎這樣幾點:美術場景、文言對話、主演演技、氣韻生動。
94版三國能夠讓人有歷史滄桑感,先是由畫面決定的。在那個電腦特效於中國內地還沒有廣泛普及的年代,製作一部具有史詩氣息的影視劇,很多時候就是需要人海戰術。所以我們看到在老三國裡,不管是虎牢關之戰,還是赤壁之戰,亦或者是諸葛亮北伐等重大戰役中,數以千計計程車兵,甚至到達上萬士兵戰爭場面中,那種實實在在的真人場景,總是給人以滔天巨浪的質感,就如同膠片電影相對於數字電影之間的區別。
不僅如此,受到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的影響,本劇大量採用《影武者》、《亂》之類黑澤明後期電影中的畫面構圖,以及色彩運用,整部電視劇的色彩對比非常強烈,而且大量使用低角度的攝影方式,這不但極大提升了本劇在戰爭場面上的恢弘氣勢,更是具有大師級別的藝術魅力。
在94版之後,還出來一些其他版本的三國,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原因之一便是對話。在老版三國中,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場景,會採用較為日常的用語對話,一旦涉及到朝堂禮儀、高談闊論,和書信檄文,皆是採用原著書中的文言文。
我們看老版之所以能夠很強的歷史代入感,便是在於曹操、諸葛亮他們說話的形式便是文言,這讓我們立馬可以進入三國的通道。
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陸樹銘飾演的關羽,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栩栩如生,令人難以忘懷。這倒不是說,人家唐國強和德尼羅或者白蘭度類似,運用體驗派、方法派之類的演技技法,老一輩的演員其實主要還是用話劇、舞臺劇的風格來塑造角色。
但是相比於後來三國的這些演員,唐國強等人更善於將人物的性格典型化,諸葛亮該是什麼樣,他的風神瀟灑,他的臨危不懼,形成了一個統一體。簡而言之,他們相信自己就是諸葛亮,而不是唐國強。
這一點乃是最為重要的地方,但是卻又最難以再現的部分。比如在老版《紅樓夢》中,有一段便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那是在大冬天,薛寶琴在臘梅樹底下被四周的白雪世界所包裹,整個氣韻生動之感,可謂是紅樓夢之最。
放到《三國演義》之中,諸如曹操在勸誡袁紹失敗後,誦起了《蒿里行》,比如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比如諸葛亮帶著魯肅草船借箭。這些場面都有一種氣韻充沛之感,令觀眾不禁高山仰止,為之稱頌。整部劇集有著恢弘的氣韻,尤其是戰爭場面,令人感覺到泰山壓頂的緊張和宏大氣勢。
綜合這樣的四點,老版三國自然擔得起“經典”二字!非常好看!
-
7 # 阿米羊
個人只傾向於老版的三國演義和看原著,場景真實,演員真實,彷彿身臨其境,回到了那個時代。
從小到大看了無數遍,小時候不錯過一分一秒,哪怕尿褲子了都不知道。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等等,太多精彩的片段,太多精彩的故事,讓人懷念至深。小時候只喜歡劉備、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等英雄,長大後也喜歡曹操、司馬懿、孫權了,確實演得太深入人心了。
老版《三國演義》電影共84集,頗有所感。該劇從拍攝水平來看是近年來國內歷史劇中少有的佳作,我以為無人能出其右,好就好在,劇本忠於原作,幾無改動,看劇如讀原著。好就好在,劇中歷史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很多主角都是國內演藝水平高超的大家擔當,演員陣容無與倫比,觀賞性甚高。
《三國演義》是中國婦孺皆知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代軍事與智謀集大成的好書,甚至有人說不習軍事的毛澤東之所以天生指揮才能,也得益於此書。今我觀此劇,又勝於當初看原著,其時尚小,很多地方不得其解,今番體會有下:
一、謀略是戰鬥力,生產力要素。此劇充斥謀略的博弈,多算者勝,善算者勝,早謀者勝,快謀者勝;反之不能謀者,寡謀者,晚謀者必敗。由此觀之,智謀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戰鬥力的要素。即便是現代資訊化戰爭,總是離不開兩軍主帥智謀的博弈,誰在謀略上高明誰就能在戰爭中贏取主動,反之則被動。運用於發展經濟和國家建設亦然,商場如戰場同樣是謀略者的用武之地,故謀略也是生產力之要素。
二、成大事者須意志堅定,胸懷天下。如孫策所云,劉表等胸無大志者,必為他人所制。劉備,孫策原本無立身之所,因其有志於天下,故能成就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業績。曹操一生多坎坷,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曾有謀殺董卓之敗而被通緝之窘,也有兵敗赤壁幾為關羽所擒之險,還有被張繡夜襲幾乎喪命之狼狽,甚至有被馬超追趕割須斷袍之醜聞,但曹本人毅力非凡,樂觀向前,尤其在兵敗赤壁之時尚能“三笑”,此其所以成大事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人心向背是成就霸業的根基。“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民心向來不是從天而降的,善於收買民心者往往以作秀的方式主動達到輿論利我之目的,曹操如是,劉備之動輒以淚洗面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仍在曹休被刺死後痛哭不已,披麻帶孝,並將兇手繩之以法,此皆平民憤收民心也。韓非子所言“法、術、勢”,民心者向已則為已勢,反之則為害。以天下為公之形達最大之私利者實為操弄民心之能者,觀歷史風雲人物,莫不如此。
四、孔明最大的功績在於對劉備三分天下的企劃貢獻,晚年六出祁山,未卜先知,神鬼莫測。但我們不禁要問,神機妙算的諸葛為什麼就沒有算出馬謖要失街亭,以至要走“空城計”這一步險棋。諸葛事必躬親,“營中罰二十以上的案宗都要親自審閱”,可謂積勞成疾,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年不過五十四,便帶著“克復中原,復興漢室”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世。
看完全劇有太多感慨,太多留念不捨,太多美好記憶。
-
8 # 窗外的自己
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羅貫中— [luó guàn zhōng]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作者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幷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為什麼有魅力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其中《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長篇小說,三國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說西方早期文學對於戰爭最輝煌的描寫就是堪稱西方文學起源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那麼《三國演義》中對於戰爭的描寫,則透露著濃厚的中國式浪漫。
羅貫中最善於寫戰爭,《三國演義》中的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複。赤壁之戰,尤其寫得精彩。赤壁之戰的第一個特色是兩國開戰,三方參與;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人這些活動之中。第二個特色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鬥智、伐謀為主,而不是以交鋒為主。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敘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第三個特色是時代特徵,赤壁之戰之前是諸多軍閥混戰時期,而赤壁之戰的一把火,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歷史。第四個特色是地理特徵,曹操、孫權雙方,中間橫著一條長江,這條長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蒼蒼,浩乎無際,或大霧迷天,或驚濤拍岸。於是作戰雙方,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時刻都影響著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第五個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既有明槍、有暗箭、有勾結、有背叛、有正義的伸張,又有陰謀的破滅。第六個特徵是:矛盾鬥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最強者敗,最弱者勝;兵最多者敗得最慘,兵最少者獲利最大。
羅貫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遠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幾百年來都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坎裡。
以上僅為個人整理觀點,僅僅參考。
-
9 # 看片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1994年版的《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改編的。電視劇的主題曲和結尾曲甚是喜歡,尤其主題曲響起時,就有種肅然起勁之感,彷彿感受到那份歷史的雄渾與厚重。
那時的拍攝技術和資源有限,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比現在很多電腦製作的特技假景要真實多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這些典故以前只存在於書中,看了94版的三國演義後,它們都變得具像,生動而具體。還有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趙雲、曹操、孫權等等,這些歷史人物,在我腦海中他們就長這樣。即使後來有翻拍,也越不過!不得不感慨,那個年代,還是有不少人是在認真拍戲、認真做事的!哪怕物質文明發展再飛速,我們的認真的態度不能丟。
小時候看不懂三國,會咿咿呀呀跟著電視裡唱“滾滾長江東逝水”,但是不曉得什麼叫浪花淘盡英雄。倒是知道有諸葛亮這麼個人物,語文書裡有他的《出師表》,詰屈聱牙,甚是難懂,還偏要全篇背誦。放過孔明燈,會飛的白紙糊的燈籠。知道蘭溪有諸葛八卦村,據說住著諸葛亮的後人。
後來漸漸大了,也慢慢地看懂了。或者自以為是看懂,懂了以後便知道。看不懂是幸,看懂了是悲。看懂,就再也不能假裝自己是孩童了。
相較於後來的片子,94版三國的哭戲特別多。演劉備的孫彥軍在訪談裡說,導演要求的哭有好幾種:有嚎啕大哭,有默默不出聲的流淚,有哽咽而泣不成聲,有淚含在眼中而不落,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孫彥軍所指的雖然是劉備之哭,放在旁人身上卻也合適。我猜明清之際尚不興男兒有淚不輕彈這一說,故小說裡的英雄好漢都掉眼淚。三國裡的哭,大約不比紅樓裡的少,因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有人總結說劉備善於用人,得此才智,以成大業。我倒覺得這也是諸葛亮善於用人,用劉備這樣的“賢德之主”及其手下的英勇武將,成就一個書生力不能及的偉業。有些人天生不善作一把手,而精於出謀獻策。落到最後,誰的影響更大?誰的工作滿足感更強?誰真正地流芳百世?如今的戲文所唱何人?詩歌所賦何人?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得人喜的究竟是哭哭啼啼的劉備,抑或是光彩照人的諸葛亮?這大概不光是唐國強演技高超的話題了。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這氣度這胸襟,實在是令人心嚮往之。
-
10 # 二狗的影視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三國之所以大家都喜歡看是因為三國名氣大,家喻戶曉裡面的塑造的英雄人物也非常喜歡大家,就好比關羽:武功蓋世,義薄雲天、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
曹操: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大事者能屈能伸不拘小節,尤其愛惜人才。
諸葛亮:三顧茅廬、赤壁大敗曹軍、舌戰群儒、空城計、神機妙算懂天文知地理。
還有各種經典戰役最為著名有三戰
1:官渡之戰:一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此戰由劉備聯合孫權一起抗擊曹軍的一站戰役,此役後決定了三國 三足鼎立的局面。
3: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孫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
11 # 六妙長春
《三國演義》不僅是好看,而且它還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幾百年來,裡面的情節被大家以各種方式傳播開來,比如《捉放曹》《桃園三結義》《三氣周瑜》《空城計》《白門樓》等等,這些都是以戲劇的形式來表現。到了當代,由於電視的普及,也給了《三國演義》更大的傳播空間,很多朋友是從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開始接觸原著的。這也說明了《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寫得非常地精彩,以致於歷經百年而不衰。那麼,它的價值體現在哪裡?一、歷史上給了《三國演義》以崇高的地位。《三國演義》既被列為明清四大奇書,同時也被評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這些地位是歷史給的,也是無法撼動的。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作者以自己的歷史觀對《三國志》進行了深度的加工。我作了一個比較,《三國演義》比《三國志》好看,一是語言上採用了淺文言,一般人都看得懂,也能夠理解。二是情節好,有些情節是虛構的,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有些是“張冠李戴”。但是我認為無論是虛構也好,張冠李戴也罷,都是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渲染故事的情節,小說畢竟不是歷史書,小說是可以虛構想象的,只要表現的合理。《三國演義》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好。三、《三國演義》最出彩之處是裡面的人物主次分明,有褒有貶,同時還增添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為了體現尊劉抑曹的意識形態,作者用了大量的故事(不是歷史)來說明,比如諸葛亮,活生生的把一個政治家寫成了軍事戰略家,戰術家,辯論家,讓讀者讀後產生深刻的印象,覺得“諸葛多智而近妖”。還有諸如劉備的特點是“好哭”,關羽的“義氣”,曹操是“奸詐”等等。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些歷史人物才走近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
12 # 天下雕客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問:“三國演義”有什麼好?多數是女同胞。小孩也表示看不懂,不願看。
《三國演義》時間跨度大,場面宏大,人物多,事件大。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是一部英雄的讚歌。周汝昌前輩說讀三國,不僅僅是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還要看三才,天,地,人三才。
天才。
天有天才。風雲變幻無窮。古詩曰:“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不是天公配合,諸葛亮恐怕難“借”東風。不是天降大霧,草船借箭就是自做靶子。
地才。
山川秀麗,江河盪漾。文人騷客讚賞不絕。兵家眼中是草木皆兵,為我所用。關隘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佔據地理險要,易守難攻。水淹七軍,火燒博望坡,水火無情。
人才。
三國演義人才濟濟,有運籌帷幄,有驍勇善戰,有捨身取義,有誓死追隨。都是有才可用,都是一首讚歌。
火息上方谷,天意難違。敗走麥城,必經之路。黃雀在後,人心難測。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問題回答到這裡,感謝閱讀。
-
13 # 茶於範兒後
1994年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臺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的 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太好看了。我年少時看過,還沒感受到精彩,今年和兒子在中午吃飯時,暑假期間重看了一遍《三國演義》,大呼太好看了,是電視劇中的經典之作。
原因一:歷史大背景恢宏,電視劇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演述了三國時代魏、蜀、吳的興亡史,拍攝場面氣勢真實宏大,電視劇製作的精良和用心 。服裝道具都尊重和還原歷史,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連外景拍攝都是精益求精。
原因二:演員演技太好了吧。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主演《三國演義》。全是戲骨,尤其諸葛亮扮演者唐國強猶如
諸葛亮附身,太出神入化了。透過這部劇成功讓我們全家成為他的粉絲。今年的《外交風雲》裡,他演繹的毛主席也是入木三分。還有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的扮演者選的恰到好處,讓整個劇栩栩如生。好演員是靈魂所在。
還原歷史,製作精良,演技了得成就了一部巔峰之作的《三國演義》。
-
14 # 崔語軒
羅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它的歷史地位無需爭論。而且還參與了另一部大作《水滸傳》的編撰,施耐庵的老師。還有一個同時代的蘭陵笑笑生,借《水滸傳》最精彩的部分武十回作為開篇的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回覆列表
覺得《三國演義》好看,首先說明你是一個聰明且有格局的人。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三國演義》? 我個人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文化薰陶《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歷史演義小說同,入選中國四大名著,其文化影響力,號召力與傳播力,超乎想像。它不僅真實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狀況,更透過小說演繹刻畫了中國古人的思想意識,彙集華夏人民的智慧與思考,積澱了數千年華夏文化精華。
《三國演義》鮮活的刻畫了多個人物形象,忠、奸、禮、義、仁、智、信、孝、悌、忍,無不在裡面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從小不管是身邊人日常談論,還是學校課本,很多時候都在耳濡目染的親歷到三國文化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魅力。
二、思維格局《三國演義》是一部集策略與智慧推理於一體的文化鉅著。他裡面蘊含的哲理,已經被我們廣泛的應用到為人處世、職場商海等各各領域。
多讀三國,可以鍛鍊腦力,真的可以使人變的才思敏捷,更加有智慧。同時,我們可以學習到高手的說話技巧,辦事的手段,以及遇事取捨、胸襟和格局等,讓我們全方向開拓提升自己的思維。
三、大力推廣文化之所以能流傳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口碑相傳。在我們這個資訊化的時候,文化的推廣流傳就更加的迅捷。
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三國演義》,自然從始自終都受到國家及相關機構的大力推廣,弘揚華夏的文化精萃,傳播正能量。
正是大力度的傳播,讓三國的影子遍及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文化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成為我們的氣質修養。而文化這種東西,越走進去越深刻,你也就會越發的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