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芹三獻
-
2 # 雲淡風清67195376
經過我的多方考證,認真研究,我終於有了一個震驚中外考古界的重大成果,我發現唐朝的人他們平常吃的也是飯,經過高溫加熱以後得熟食
-
3 # 沈冰37
五穀雜米良,雞鴨魚肉,水果蔬菜還有水水空氣。唉呀,你怎麼這樣問那個這問題,與其這樣傻問,你不如騎著毛驢去唐朝那邊看看並坐客調研
-
4 # 影視丶經典
在中國古代一般是禁止吃牛肉的,比如:漢朝、唐朝、宋朝等都是明確禁止的,因為耕牛是當時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殺牛吃肉代表了生產工具的浪費,對糧食的不珍惜,一經發現,是要被判刑的
羊肉
在古代,養羊是需要牧場的,而牧場往往掌握在少數民族的手中,所以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難吃到羊肉的,羊肉屬於高檔食品,而且能夠吃到羊肉也代表了一種社會地位,像一些罪臣都是禁止食用羊肉的
豬肉
因為在古代,豬肉的閹割技術不行,豬肉是由異味的,再加上中醫理論吃豬肉對身體不好,屬於低檔食物,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豬肉
魚肉
在中國古代,除了魚米之鄉外,其他地方的普通老百姓是很難吃到的
雞肉、鴨肉
所以,普通老百姓也就吃家禽類的雞肉、鴨肉多一點了,但是每年也很難吃到的,只有到豐收的季節才可以吃到
所以說,古代普通老百姓是很難吃到肉食的,如果遇到鬧饑荒,能夠填飽肚子都是一種幸福了,更別提是吃肉了
-
5 # 藝能八卦局
以唐朝長安為例,早餐,一般吃的是餺飥或粥。餺飥,其實就是面片湯,唐朝人也叫它作湯餅、索餅等,比較像現在的“貓耳朵”。
有條件的,能吃得上豬油蔥花味的,放鴨肉的、薑汁或茱萸的。
當時比較普遍的乾糧,是胡餅——類似現在的芝麻燒餅。還有蒸餅,也就是現在的饅頭、包子、花捲……
另外,當時也有餃子和餛飩等。
更有煎餅——類似現在的油炸大丸子,雜菜和麵揉成一團下鍋煎。(唐朝時的油,主要是動物油脂和一部分大豆和胡麻製成的植物油脂。)
午餐,就要因人而異了。
如果是唐朝的公務員,那麼他們主要吃的是公家的“廊下食”,供應的主要是羊肉(分量很少)和熱湯餅;夏天的話,則有冷麵和栗子、桃、梨、石榴和柿子吃。
一般老闆姓呢,吃羊肉的機會少,如果能吃上的話,一般做法有炙羊肉、蒸羊頭、做羊肉麵條等,有條件的會撒上胡椒去羶味(當時胡椒很貴)。豬肉呢,也有的吃,一般是蒸著吃,就著蒜。(但相比起來吃得起一點的還是羊肉,豬肉更貴些)
具體說說吃肉的問題,唐朝時吃的主要是羊肉和魚肉。
唐朝人也會吃驢肉、狗肉和山雞、竹雞、兔肉、蛇肉之類的野味。
不過,唐朝人吃醃製類的肉,比吃鮮肉多,因為當時的鮮肉比較貴。而在肉類中,雞肉就屬於比較便宜的,基本上普通農戶家家養雞,所以雞還是吃得起的。(其次是鵝,然後是鴨)。
當時唐朝豐盛一點的農家菜,主要就是小米飯配蒸或煮的土雞肉,配一把燙韭菜或豆苗,再來點自家釀的濁米酒下飯。
另外,當時規定不許吃牛肉,《唐律卷十五·廄庫》中有“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的律例,即主人殺掉自己養的馬或者牛,要服一年的苦役。
不過,如果有錢人實在想吃牛的話,就會偷偷養牛或者跑到鄉下買牛,關起門來殺了吃……
而且唐朝有一道著名的菜,叫燉牛頭。
馬伯庸到《曉說》做客時,就曾和高曉松聊過這點。
在唐朝人的菜譜裡,常見的還有一道生魚片,即魚膾。主要是鯉魚、魴魚、鯽魚、鱸魚、鱖魚……都是淡水魚。所以,會有感染寄生蟲的危險……
唐朝文獻裡,不時能看到對消化道疾病的描述……
蔬菜,則以葵和豆葉為主,塊莖類則有蘿蔔、芋頭、茄子、筍和藕等。
主食則是黃米飯和白米飯為主。調味品則有蔥花、蒜醬、薑末、醃韭菜。
唐朝的烹飪方式以水煮、汽蒸、火烤為主,“炒菜“因為沒有適合的鍋和鏟,在當時是無法達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這些東西,在唐朝時是沒有的,比如辣椒、番茄、花生、玉米、土豆……
最後,局長想說,就衝著這些吃食,被現代美食寵壞了的我,是堅決不肯穿越到唐朝的……哈哈哈
-
6 # 我愛油糕
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
7 # 華夏文明的啼鳴
唐朝,老百姓日常飲食主要還是以清水煮居多,也有烤食,食材以粟,麥,青菜為主,貴族一般都是清水煮羊肉,牛肉就別想了吃了要殺頭的
-
8 # 小暴姐美食記
首先唐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進步,很多新的農業工具被髮明出來,比如曲轅犁,還出現了水車和通車。所以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唐玄宗時期米價達到最便宜。所以日常的【米飯】對於老百姓來說壓力不大。杜甫有詩云:‘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也就是今天的蒸飯。除此之外還有“團油飯”、“王母飯”、“荷包飯”和“餳粥“、“茗粥”等。
同時唐朝首府是西安,大家都知道西安的【麵食】及其豐富,唐代也不例外。如“煮餅”、“蒸餅”、“糖餅”、“胡麻餅”等。並且由此演發出多種糕點,如餈團、薄糖等。
供借鑑
-
9 # 植物人史軍
簡單的從主食、蔬菜、水果、酒品幾方面來說說。
主食的方面,南北方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在北方大部分割槽域,小米依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小米是主食,只是逐漸被小麥和水稻開始替代。在當時,吃餅的風俗比較盛行,特別是像烤饢一樣的胡餅。至於說在南方,當然是以水稻為主了。
再來說蔬菜哈。在唐朝的那時候,土豆西、紅柿辣、辣椒、大白菜都是沒有的,那個時候最出名的蔬菜要算葵了,這種菜真的統治了中國人的餐桌很久很久,沒有啥菜能提出挑戰。至於說葵是啥味道,可以想象一下有點黏糊糊的莧菜葉子。當然,一些類似於今天的小油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也有種植。還有就是起支撐作用的大豆了,在唐朝的時候,豆腐和臭豆腐都已經成型,大家吃豆腐已經很家常了,也是百姓獲取蛋白質的重要的來源。
再來說說水果,唐朝的時候雖然很熱,需要防暑降溫,但是遺憾的是生活在長安的人並沒有西瓜吃。那個時候西瓜還沒有傳入中原呢。中國人吃啥水果呢,北方人主要吃的是桃子,李子,杏,梨和大棗,而南方的朋友呢,吃各種柑橘和荔枝,對唐朝的時候氣溫偏高,所以種植柑橘和荔枝的區域是比今天還要多的。至於說葡萄,總算不是一個特別奢侈的東西了,因為唐高宗攻破高昌的時候,帶回了很多葡萄,於是吃葡萄才成為一個常見的現象。
我們經常說一個詞兒,叫燈紅酒綠,但是很少見到綠色的酒,但是在唐朝,有很多酒都是綠色的。唐朝米酒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大多是綠色的,這也是因為在發酵過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群落導致的結果。燈紅酒綠一詞也正是由此而來,在接下來時間裡,釀造的工藝逐步精進,酒的顏色也就向琥珀色轉變了。綠酒只是唐代米酒的一個縮影而已了。
另外,唐朝的酒都是甜的,這是因為釀酒酵母的能力,還有釀造師傅都還在打怪升級中中,缺乏強力的酵母讓發酵停滯在了糖化階段,並沒有更多地向酒精轉化。這是唐朝酒的通病,雖然在唐朝後期工藝精進,酒精度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終究脫不了甜口。時至今日,陝西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著這樣的釀造工藝,像醪糟一樣甜甜的桂花稠酒就是唐朝人的主要佳釀了。
-
10 # 臣妾沒空
湯餅也是中國著名的節令食品,唐代有許多節日都有食湯餅之習俗。今述之如下:
(一)正月初一食湯餅
正是過年佳日,北方隴西地區輒食湯餅過節。《清異錄.饌饈門》雲:“冬既大寒……用制湯餅……”言因元旦時,天氣寒冷,湯餅是連湯帶面同食,身體容易發熱,可以保暖,所以唐時隴西一帶,盛行於正月初一舉辦湯餅宴。
西安長安縣南里王村中唐壁畫《野宴圖》
(二)六月六日食湯餅
六月六日正是三伏天,天氣炎熱,此時食湯餅,必定大汗淋漓,可以驅邪, 宗凜《荊楚歲時記》雲:“六月伏日,並作湯餅”方幹〈贈山陰崔明府〉詩云:“平叔正堪湯餅試。”
用此典故稱讚崔明府人物風流。古人在炎熱六月吃湯餅,似與氣候有關,天氣炎熱,溼氣大增,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在大熱伏日食湯餅,身體溼氣及毒氣會隨大汗淋漓排出體外,可以達到避惡的效果。
(三)七月七日食湯餅
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七月七日……今北人惟設湯餅……說明七月七日食湯餅是當時北方的一種民俗。
(四)九月九日食湯餅
唐人對重陽節頗為重視,李頎有詩云:“湯餅茱萸香。”人們將吃湯餅、插茱萸、飲菊花酒一同作為重陽節的活動內容。
長壽麵
(五)生日食湯餅
唐人生日宴會時常吃湯餅,取其年壽長長久久,朱翌《猗覺療雜記》捲上記載:“唐人生日,……世所謂‘長命面’……諧“長壽”(長瘦),故唐代以來有吃湯餅祝壽的習俗。劉禹錫有詩云:“引箸舉湯餅。”古代風俗尚武,家中生男,則於門左掛弓一張,後因稱生男為懸弧。以湯餅來祝壽,取其長壽之意。
-
11 # 小萌新說歷史
首先,唐朝,老百姓日常飲食主要還是以清水煮居多,也有烤食,食材以粟,麥,青菜為主,貴族一般都是清水煮羊肉,牛肉就別想了吃了要殺頭的。
最後,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
12 # 金石為開133984417
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透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薹、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乳酪、胡餅、羌煮貊炙、胡燒肉、胡羹、羊盤腸雌解法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青睞,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飪方法最為典型。所謂“羌煮”即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類似於烤全羊。
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麵食有餢飳、畢羅、胡餅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麵餅,畢羅一語源自波斯語,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胡餅即芝麻燒餅,中間夾以肉餡。
大眾食品,有千金圓、烏雌雞湯、黃耆羊肉、醋芹、雜糕、百歲羹、鴨腳羹、酉羹、杏酪、羊酪、黃兒、黑兒、黃粱飯、青精飯、雕胡飯、庾家粽子、防風粥、神仙粥、麥飯、槐葉冷淘、松花餅、長生面、面繭、五福餅、消災餅、古樓子、齎字五色餅、玉尖面、細供沒忽羊羹等。這些食品的製作很有特色,充分反映了唐代飲食習俗的豐富多彩以及高超的烹飪製作水平。千金圓”是大醫藥學家孫思邈首創的食療用品,用黃豆芽製成丸子形狀,可供婦女懷孕後期服用,以利於產時分娩。“烏雌雞湯”就是今天常說的烏雞湯,當選毛、肉、骨全呈黑色的雞為上品。“黃耆羊肉”是用中藥黃芪與羊肉共煮,專利於老弱病疲者提氣補羸,昇陽升胃。“醋芹”是將芹菜醃激成酸菜,調以五味而成.“雜糕”也是孫思邈建議的製作法,即將豬肚、豬腸內填澱粉、肉末,配製花椒、茴香、肉桂等調味藥品;後來店主把孫思邈所贈藥葫蘆懸掛在店門口,雜糕也有了俗名,叫“葫蘆頭”。“百歲羹”是薺菜湯,據說有益壽功效,所以人們都愛飲。“鴨腳羹”是葵菜湯,因為唐代人們把葵葉叫做“鴨腳”,故稱“鴨腳羹”。“酉羹”就是雞湯,從雞在十二生辰中的排位而來。“杏酪”是杏仁霜,可算是一種大眾飲料。“黃兒”是以黃米粉團棗的蒸麵饃;“黑兒”是用蕎麥麵團棗蒸出來的面饃;“黃粱飯”是糜子舂米制成的米飯;“青精飯”是用杜鵑花科的灌木南燭枝葉,搗碎出汁後,用來浸泡大米,蒸熟後又曬乾,米便成了青色。道士們說這種飯是滋補養氣的,以至於人人搶食,使青精飯成為當時的常備食品。“槐葉冷陶”是一種消暑食品,這是一種麵食。
-
13 # 晨陽之音
我覺得,百姓吃什麼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百姓能夠吃得飽飯才是最重要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唐朝,事實上任何朝代都是一樣的,如果政局穩定的話,百姓安居樂業,百姓自然都能吃得好,相反如果是政局動盪不安,國家一直處於戰亂鬥爭,百姓能過的好嗎?就像是周星馳演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片尾,皇帝問蘇乞兒的一句話說,現在天下太平能不能解散丐幫?蘇乞兒反問皇帝,不是他能決定多少的乞丐數量,恰恰是皇帝所採取的政策決定的,如果國家能夠執行利國利民的政策,誰還去願意當乞丐?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風和雨順,多好!
-
14 # 貴之味
從最簡單的早餐說起,人們日出而作,自然要對早起的自己好一點;普通人家都會煮一點粥,當然不是現在這種的了,通常是一些胡麻(芝麻)粥,和一些杏仁粥了;但是光喝粥可能不夠,人們也會做一些煎餅,蒸餅和胡餅了,然後會在裡面夾上一點菠菜、茱萸、薄荷等蔬菜,以及蔥姜等調料;
接下來就是正餐了,人們常常看到電視劇裡的大俠們,來到一個飯店就會要二斤牛肉和一罈老酒了;其實大家不要被誤導了,其實羊肉才是唐朝人的最愛;還有豬肉和生魚片都是十分流行的菜品;他們會把羊肉做成各種菜餚,自然是以煲湯為主,加入一種叫秋葵的佐料;味道不要太美(沒吃過),主食自然是餅子一類的東西,米飯好像還不怎麼流行。
還有就是晚餐了,其實古代人是沒有晚飯這個概念的,一般天一抹黑人們都睡了;但是在繁華的唐朝怎麼可能早睡呢,自然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當夜宵了;其實最方便的就是水果了,荔枝、櫻桃、和葡萄自然是最好的水果了;他們其實已經開始拿葡萄釀酒了,只是和今天的紅酒不同,他們這種酒是綠色的;還有北方的遊牧民族會有乳酪吃,住在南方的朋友自然是沒有這種福氣了
-
15 # 守眼前苟且念遠方的詩
飯在唐朝人主食中的地位,雖然略遜於餅,但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而在有些地區,它甚至比餅更受青睞。唐朝人食用的飯多種多樣,主要有稻米飯、粟米飯、黍米飯等。稻米飯食用的範圍最廣。
當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吃牛肉在名義上是犯法要被重判的,豬肉雖有但不太多。而因羊肉羶味大,所以能去羶味的胡椒在當時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貴。
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選單裡。
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在唐朝是沒有的。即使現在常見的大白菜(菘)、菠菜(波稜菜)都不是常見的蔬菜,這是因為白菜品相不佳,菠菜則因剛引進而價格太貴。秋葵,即“冬莧菜”,在當時非常流行。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
常用的調料有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豆豉、豆醬,蔥薑蒜、醋、酒、餳。加餳做成飲品,這種飲品叫做“飴”。至於蔗糖則是剛剛興起,還是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製作工藝,自那之後,砂糖才漸漸普及。
唐朝人吃飯,還喜歡搭配「果品」,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李子、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果品。
-
16 # 蘭陵王的98k
在唐朝時期人們主要以餅跟米飯為主食,然而餅卻佔了主要的地位。在當時餅的種類也是繁多的,除了麵糊成型的各種麵食以外,其餘的在當時都稱為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屬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米飯在唐朝人的一日三餐中也有著一定的地位,但卻比餅差點,但也是不可以缺少的主力。在有些地區,米飯比餅更是受到人們的青睞。唐朝人也是喜歡吃粥的,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其中都是說的是粥,他們的原材料從小麥,大麥,薏仁米,輔料從蔬菜到肉到水果,包羅永珍的。
唐朝人當時肉食他們以羊肉為主,(吃牛肉的是犯法要被殺頭的時候才給吃,豬肉雖有但是很少人吃)。他們也喜歡吃生魚,但那時候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所以就有了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切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
-
17 # 咱東北愛笑的王叔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它作為一種坐具,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傢俱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傢俱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目前所知紀年明確的椅子形象,發現於西安唐玄宗時高力士哥哥高元王圭墓的墓室壁畫中,時間為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在敦煌的唐代壁畫中,還發現了四足直立的桌子,壁畫形象地刻畫了人們在桌上切割食物。到五代時,這些新出現的傢俱日趨定型,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各種桌、椅、屏風和大床等室內陳設,圖中人物完全擺脫了席地而食的舊俗。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這對中原人席地跪坐的傳統進食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衝擊。
一般而言,飲食習俗是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程序中逐漸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也是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總會不斷出現緩慢、漸進的變化。在這裡,新的飲食原料和烹飪方式就成為一種新變數,而新變數的出現既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又與對外文化的交流相聯。唐代的飲食文化變遷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胡食在漢魏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至唐最盛。《新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麵食有餢飳、畢羅、胡餅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麵餅,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畢羅一語源自波斯語,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胡餅即芝麻燒餅,中間夾以肉餡。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據《資治通鑑·玄宗紀》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至咸陽集賢宮時,正值中午,“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西域的名酒及其製作方法也在唐代傳入中國,據《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記載,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製,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歌詠葡萄酒的唐詩。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得中國古代飲食又平添了幾分甜蜜,其意義不亞於葡萄酒釀法的引進。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一時間激起了巨大波瀾,在長安和洛陽等都市內,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域外文化使者們帶來的各地飲食文化,如一股股清流,匯進了大唐飲食的海洋,正因為如此,唐代的飲食文化才能表現出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絢麗的色彩。飲食生活的開放,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的開放,唐代的長安就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這說明,一個國家可依靠先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態同化異質文化,而不會被異質文化所同化,文化的民族性也會得到不斷的豐富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漢唐時期,由於胡漢民族長時期的雜處錯居,在飲食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並最終趨於融合,使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胡漢民族的飲食文化交流與融合也不是簡單地照搬過程,而是結合了本民族的飲食特點對外來的飲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適合於本民族。漢族接受胡族飲食時,往往滲進了漢族飲食文化的因素,如羊盤腸雌解法,用米、面作配料作糝,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羶腥以適合漢人的口味。而漢人飲食在胡人那裡也被改頭換面,如北魏鮮卑等民族嗜食寒具、環餅等漢族食品,為適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而以牛奶、羊奶和麵,粉餅也要加到酪漿裡面才肯食用。由此可見,儘管胡漢民族在飲食原料的使用上都在互相融合,但在製作方法上還是照顧到了本民族的飲食特點。這種吸收與改造極大地影響了唐代及其後世的飲食生活,使之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包羅眾多民族特點的中華飲食文化體系。可以說,沒有漢唐時期的胡漢飲食交流,中國後世的飲食文化將會蒼白得多,胡漢各族的飲食生活也將會單調得多。同時,漢唐時期胡漢民族飲食原料交流與融合,對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18 # 悔是過去
當時主食主要為餅、飯、粥三大類。
餅既包括胡餅(類似今日饢)、胡麻餅(類似今日燒餅)、蒸餅、饅頭、包子等蒸烤麵食,也包括湯餅(面片湯)、水引餅(類似今日麵條),還有寒具(類似麻花)、膏環(類似糯米糰)、截餅(類似餅乾)等油炸麵食。
當時的飯主要有稻米飯(糯米)、粟米飯、麥飯等。受地域限制,稻米運輸成本較高,價格較貴,中低階官員和一般百姓多兼食粟米飯和麥飯。杜甫招待朋友衛八處士新炊間黃粱,稻米摻黃米蒸飯,成為唐朝百姓家常便飯的寫照。
粥主要包括稻米粥、粟米粥、麥粥等。由於方便易做兼解飢渴,隋唐時期無論公卿還是百姓,普遍喜好食粥,寒食清明食粥成為習俗。貴族官員還在其中加入蜂蜜、杏仁、乳酪、芝麻或其他配料,給原本清淡的粥增添了味道。
回覆列表
跟我們一樣,也是吃飯,吃菜,偶爾喝點酒。不過,比我們幸運的是,那是的食物沒有汙染,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絕對沒有轉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