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蕎麥瘋長

    這兩年一直有人問我,如果將職業選擇、行業投資、長期增速這些都考慮進去,未來十年最好的財富賽道是哪個?

    這個問題一直很難回答,但如果一定要讓我挑一個2020年最具潛力的行業(職業),我會選“醫護行業”,或者說是“泛醫護行業”。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意外。不說別的,各大高校醫學院的錄取分數線都比本部低好多,因為好學生不願意考醫學院,而且作為醫生的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醫,全中國只有3%的醫生會建議子女學醫。但還有一個數據很有意思,就是在美國,醫生家庭的孩子首選學醫的比例是83%。

    為什麼會差別這麼大?我為什麼選醫護作為2020年最具潛力的職業?接下來我就給你說說我選醫護行業的兩個思考維度。

    一、“老齡”與“生命價值觀”帶來的新機會

    第一個維度是宏觀大邏輯,這個邏輯可以用萬元美金社會的兩個特徵概括:老齡化和生命價值觀的改變。

    2019年中國進入萬元美金社會,相應地,人口年齡結構也面臨兩個拐點:

    1)人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7歲,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更是達到了83歲;2)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2%,離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只有一步之遙。

    按照14億人口算,中國的老年人數量有一億多,相當於半個美國的人口。這個數字比十年前差不多翻了一倍。這意味什麼呢?英國約克大學的兩位教授Hitiris和Posnett研究了醫療支出和老齡化之間的關係,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我們計算發現:中國老齡化程度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衛生費用就要相應地增加2600多億 。這還只是算“直接”費用,如果再算上大健康相關方面的支出,你可以想象,翻了一倍的老齡化人口會帶來多大的新的醫護市場份額。

    除了壽命延長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萬元美金中產社會的到來,華人對“生命”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前,人口多,經濟條件也不允許,華人一直對“個體生命價值”看得相對輕,為了維護公共財物我們可以犧牲性命。再加上我們當時是一個相對年輕化的社會,對疾病、死亡沒有形成全社會的感知和恐懼,所以我們對“生命質量”也不是很在意。而現在,收入上來了,全社會不僅對“老齡”的感知力更強了,對“生命”“活著”的判斷標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和這個變化相對應的,是社群養老、上門護理、陪伴看護、病後康復等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有資料估算,中國需要康復服務的人口超過1億,而目前全國康復醫學專業的技術人員只有4萬人左右。如果參照國際平均水準,再結合中國2萬家醫療機構的規模,康復治療師的市場需求至少是30萬人。這是巨大的人才缺口。

    所以說,老齡化和生命價值觀這兩個變化,會使得人們對醫護行業的需求出現巨大的提升。

    二、醫護行業:職業與財富的大賽道

    所以,不管是從人口結構還是社會認知上來看,2020年之後,醫療服務的溢價只會越來越高,可以說得上是醫護職業的新紀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水門事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