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郡縣制不應該是秦帝國滅亡的因素,而是秦國未能防止地方反叛的地方制度。

    秦朝的滅亡,應該是秦國暴政,與嚴苛的法律導致民不聊生,加上秦國剛剛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並沒有可以參照的統治方式,人心不穩所以,最終導致各地起義不斷。

    如果,秦朝有更好的控制地方方式,可能會有效的打擊反叛勢力,但是在秦朝時期,郡縣制並不是最有效控制地方方式。

    但是,郡縣制並不是滅亡的因素,如果秦朝實行仁政,即使實行郡縣制,也不會亡國!

  • 2 # 欲雲談史論今

    這個問題,其實古人已經給出了答案了。唐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就說:“失在於政(殘暴政治),不在於制(郡縣制),秦事然也。”

    有關郡縣制與分封制之利弊,柳宗元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封建論》說得很清楚。

    郡縣制的始創者,是楚國的楚武王熊通。

    郡縣制相比於分封制(封建制),究竟有何優勢?楚武王為何要設計出這種制度?

    郡縣制的最大優勢在於,郡縣制的官長是由國君任命,其職位不可無限期繼承。所以,在楚武王設立權縣後,鬥緡不服管轄,楚武王直接殺死鬥緡,改派閻敖;閻敖失職,丟失權縣,楚文王又能把他殺死。郡縣制的官長由國君指派任命,甚至生殺大權都由國君掌控,只要不盡忠職守,隨時都有失業甚至丟命的危險。從基層來說,郡縣制在制度上的壓力,迫使各郡縣的官長必須得作出業績以自保;從上層而言,因為擁有對各郡縣官長的任命權和裁撤權,也就直接增強了國君的中央集權。

    與之相反,分封制(封建制)下的諸侯是世世代代繼承。如果諸侯有異心,就可以擁兵自重,足以形成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同時,分封制下的諸侯由於不存在失業危機,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讓所轄諸侯國發展長期停滯不前。不管諸侯國太強或是太弱,都是中央政權的負擔:諸侯國過強,“中央”就得擔心反叛;諸侯國過弱,“中央”就得額外承擔保護之責。可不管諸侯國發展得太好還是太差,“中央”都無法剝奪其族人的繼承權。在分封制(封建制)下,周夷王殺死齊哀公,齊國還是得姜子牙的後代來管;周宣王殺死了叛逆的伯御,魯國國君之位還是得找周公旦的後代來接任。這就是分封制下,中央集權的無奈。

    分封制和郡縣制如此一對比,就可發現郡縣制極大地增強了中央集權的控制力,而削弱了地方分權的實力。

    正是深入研究了西周王室衰落的歷史教訓之後,楚武王才會創立出郡縣制來替代分封制(封建制)。

    這是諸侯國為維護中央集權,所做出的第一個重大變革,政治意義無比重大。楚國能夠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壯大,除了地緣政治環境上的固有優勢外,更關鍵的就是制度上把分封制(封建制)變革成了郡縣制,讓楚國徹底擺脫了分封制(封建制)的桎梏。地緣政治上的優勢,與楚國比鄰的眾多諸侯國都擁有;制度上的創新,才是楚國得以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變革了分封制(封建制)之後,楚王才能發揮自身威力,最大程度地集合楚國資源,集中楚國力量來辦大事,讓楚國在短時間內迅速鶴立雞群,在眾多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

    秦國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改郡縣制,顯然是借鑑了楚國的郡縣制改革。

  • 3 # 三多學歷史

    我個人認為,郡縣制是秦帝國滅亡的一個因素。郡縣制是一種制度進步,但在郡縣制以前,中國實行的分封制,說白了就是地方分權制,中央權力很小,為什麼周王不能修長城,不能開鑿水利?因為分封制下,周王不能調動全國的所有力量,周王想做但是地方不願意,中央也沒辦法。曾經周宣王想搞人口普查,就是想擴大中央權力(先了解了地方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後才能和地方政權把這些奪過來),結果就遭到抵制,群臣勸諫。但是,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後,地方權力被集中於中央,此時秦始皇面對了一個前無古人的事實,那就是從來沒有那個人可以憑一個人的意志任意對國家進行排程。由於沒有歷史經驗,他恐怕不知道他的一個決定會對國家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戰國時期也有中央集權,但列國領土比較小,影響也小)。我們僅從後人的角度看,覺得秦始皇殘暴,但是在他看來他的政策恐怕不過是曾經那個“小秦國”的延續。只是國家擴大了,影響也擴大了,最終國家不可收拾。對於這種情況,後世的王朝用儒家的思想中保守主義觀念來約束皇帝的決策,以保證這種悲劇不會發生。

  • 4 # 狐狸晨曦

    郡縣制當然是秦國滅亡的重要原因,真正穩定的大一統王朝如兩漢王朝,正是汲取秦朝教訓,採取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郡國制。

    戰國時代,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滅了異姓卿族,但是公族是始終參政的,秦國如此,關東六國也是如此,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等戰國名公子,不就是典型例子嗎?這些公族子弟和國君利益緊密相關,而又無力對抗國君,其實是戰國各國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秦國曆史上,即使是秦孝公變法之後, 秦國公族也同樣一直活躍於政治舞臺之上。秦國曆史上一代名將“嚴君”樗裡疾,本名嬴疾,就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的弟弟。

    他一生戰功赫赫,所向無敵,累積殲滅六國軍隊數十萬人,擊敗無數六國名將,論戰績和軍事才能,都不亞於“武安君”白起。同時,他出將入相,輔佐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三代秦君,為大秦帝國奠定一統天下的基礎,立下不朽功勳。

    秦國丞相:“嚴君”樗裡疾

    秦昭襄王時期,身兼外戚和外來客卿雙重身份的丞相魏冉長期執政,也正是樗裡疾代表的公族勢力的存在,和外戚、客卿勢力相互制衡,才使得魏冉們不能肆意妄為,獨斷專權。

    然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味只希望自己集權統治不受其他勢力掣肘,軍功勳貴,宗室,外戚等勢力,都在不斷打壓下走向衰弱。帝國權力集中在了他的少數幾個親信(如李斯等人)的手裡。

    李斯在輔佐秦始皇建立秦朝的各項制度時,當然有巨大的歷史貢獻,但是這不等於李斯的一切政治主張的出發點,都是為秦國好。

    李斯堅決反對分封制,主張實行郡縣制,除了迎合秦始皇的集權心態,與其說是為帝國的長治久安著想,不如說更多是為自己的個人私利。

    因為實行分封制的話,秦國的皇族宗室集團,就會重新凌駕於他代表計程車人客卿集團之上。

    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建同時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最核心的不是焚書,而是禁止私人議論批評國政, 禁止私人學術和私人交流,把書籍都藏進國家圖書館束之高閣, 要學習只許透過官方學習法律,其目的也是從挖空原關東士人集團的根基,避免關東士人集團的“新人”取代他這個“舊人”的地位。

    李斯的主張,顯然只有利於他這樣已經在秦國混出頭的既得利益者,對關東士人整體是非常不利的。長期佔據秦國政治舞臺的關東客卿集團,便因此後繼無人。

    商鞅之後有張儀,可不是有商鞅兒子繼任丞相,張儀之後有範睢,也不是張儀兒子繼承丞相。範睢之後有呂不韋,呂不韋之後到了李斯做丞相,他自己的後人各個是朝中高官,原來的關東士人呢?

    在李斯的慫恿下,秦始皇既不封建諸王,讓皇子們招攬門客,錄取官爵,又廢私學禁止議論政治, 取消士人的政治參與權,這是把士人階層往死裡收拾,企圖將這個呼風喚雨數百年的階層,徹底消滅在大一統帝國內。所以等到陳勝揭竿而起,振臂一呼,連孔子後人都親自跑去參加起義軍了。

    在權力面前,皇帝要想鞏固皇權就必須各種政治勢力互相制約,任何政治勢力一家獨大,對皇權就是災難。秦始皇為了集權需要,對其他政治勢力不加信任,大力打壓。等他一死,秦國皇族立刻大權旁落,他的所有子女,都被胡亥、李斯、趙高們肆意殺戮。禍起蕭牆廝殺到最後,帝國大廈崩潰,各方政治集團同歸於盡。

    從兩漢到隋唐,各個王朝都會賦予皇族宗室相當的權力, 宗室皇族享受著最大的富貴,也理所當然承擔一定的政治責任。 徹底打壓皇族的朝代如秦朝,下場則是速亡。給皇族權力的理由,不是什麼親情,而是他們的血統身份,決定他們真正有維護本朝天下的動力。

    如果秦國有強大的宗室力量,有軍功勳貴和關東士卿互相制衡,那秦國在秦始皇死後內鬥也不會那麼慘烈。 而且分封諸王也可以為舊六國士人找到一個出仕的通道,使他們不至於走投無路,只能選擇投靠起義軍,推翻秦朝這一條路。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再也不敢搞純粹的郡縣制,而是搞郡國並行,給劉氏皇族強大的實力,正是汲取秦始皇的前車之鑑。

  • 5 # 漢宣清乾麗水

    秦滅亡的原因是由於修建了萬里長城,這個浩大的國防工程,固然應該修建,完成的太快了,明長城還修了二百多年呢!而秦長城居然用了短短的十來年時間來完成,又修建阿房宮,超過了人民所能忍受的極限,跟郡縣制沒有關係,郡縣制萌芽於春秋(當時縣大於郡),在戰國以後盛行為各代所承襲,其優越性遠勝於分封制,但秦完全不分封子孫到各地稱王,的確是導致其速亡的原因之一。

  • 6 # 玲144911938

    個人觀點,秦亡,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哪有單一的原因,郡縣制絕對是歷史的進步而並非是亡秦的主因,秦亡。要從當時的語境下看。

    一,始皇帝需要整合六國民心,讓六國認同自己,這一點始皇沒有完成。他一開始確實是抱著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無奈從東方來的學者並不認同自己!

    二,沒有從戰時狀態轉變到建設過度的轉變。秦滅六國以後。推行的還是秦戰時的的法度,沒有很好的恢復生產力,徭役還是很重,難免讓六國遺民不忘恢復!

    三,模糊的繼承人,公子扶蘇及蒙恬的冤死,加快了秦亡的速度!

    再回過頭說郡縣制,當時天下紛亂。秦一統天下他所依靠的不就是快速的決策體制嘛。而並非其他諸侯的模板,再說了分封天下難道不是周天下紛亂的主因嗎?天下暴亂也沒看見分封制能使天下平穩!倒是完成了身份認同的郡縣制總能使天下平穩。大漢的經驗不是說明了這一切嘛。只是始皇的功業在強漢時才完成,不正說明了郡縣制的正確嘛!

  • 7 # 大秦魂的微博

    首先說,秦帝國的滅亡,是中華文明的不幸!而且,和郡縣制沒有半毛錢關係。不但和郡縣制沒有關係,而且後世幾乎所有統一的朝代,前期開疆拓土後期都紛紛失去(西域、西藏、東北、蒙古高原),都是因為沒有施行郡縣制。

    不得不說題主的問題問得很幼稚,郡縣制在當今世界也是先進的,我們國家不是郡縣制嗎?怎麼沒有滅亡?

    關於秦帝國的滅亡的原因,我覺得你應該找找孫皓暉老師的文章,他分析的非常客觀,全面,也可以讀讀柏楊的《華人史綱》。

    因為你只讀24史的話(包括資治通鑑),你根本跳不出儒家思想的歷史觀。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政治理念,也代表著不同的人群的利益。

    法家要富國強兵,是從全國國民的利益和整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戰爭潛力出發的。

    儒生在先秦時代被道、名、法三家排斥在外(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是這三家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們思想頑固、迂腐、保守。

    但是他們不是無緣無故的頑固和保守。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復辟貴族可以名正言順的儲存和繼承特權的周朝以前的制度。

    他們的思想不是沒有市場,只是在當時沒人敢用,那時候的貴族如果目光短淺,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死守著世襲特權,國家沒有活路。

    在他們不斷的“努力”之下,本已經鞏固的道法政治經濟框架,被慢慢的“修正”……。

    這個過程極其緩慢,用了幾百年時間,道家哲學被歪曲,法家政治經濟學被逐步修改……,極其漫長的過程中,中華人慢慢的迷失記憶。

    上面所說這些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非鞅(詬病、貶斥商鞅),第二步——非秦(秦朝社會黑暗殘暴百姓水深火熱),第三步——非祖龍(除了用先入為主的角度、觀點,揣測、推論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各種野史、演義也肆意的編排、描述……總而言之多數是誅心之說厚黑之談)

    這兩千年下來,那個最偉大的時代變成了最黑暗的時代……,這個事實真的很可悲!這種形勢近代以來才有所改觀,尤其是《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居延漢簡》《銀雀山漢簡》《馬王堆漢簡》等考古發現以後,和秦有關的歷史才有所改觀,全民識字也是一個契機,網際網路的普及更是一個契機。

    最後,我用最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一下我對秦朝滅亡的原因的看法。

    一、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秦始皇沒有來得及將皇位傳給長子扶蘇。

    二、扶蘇和蒙恬愚昧,聽信趙高假傳聖旨而自殺。

    三、李斯這個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小人,為了自己的官位(先前他害死韓非就顯示出他氣量狹窄),與趙高同流合汙(落得被腰斬和滿門抄斬也是咎由自取)。

    四、直接原因,趙高和胡亥背法去勢胡作非為(把許多合理的法律改的異常嚴苛,同時殺死了秦始皇幾乎所有的子女和許多重臣),同時沒有政治能力,搞亂制度有一套,平定叛亂卻無一計可施。

    五、六國舊貴族都在當世,他們的特權被剝奪,都盼著有個機會能重新復國呢,正好大澤鄉起義點燃了第一把火!

  • 8 # 時光之意

    郡縣制是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力手段。透過郡縣制的實行推廣,削弱了秦國貴族階層的權力,把權力往皇帝手中更多的集中。郡縣制是秦國改革的強大方式,也是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的一種表現形勢。

    所以秦朝的滅亡跟郡縣制沒有關係。

  • 9 # 浸淫之辭

    古代大變革有三次

    周定階級,對抗殷商聯盟,產生封建制度。

    秦不分封,對抗貴族階級,產生君主專制。

    隋開科舉,對抗祖傳士族,加強君主專制。

    只有周沒被快速推翻,因為周的變革不徹底,只是出現階級,但封建和古會議聯盟區別不大。可見對抗主流階級都沒有好下場。曹操如此,終生不敢稱帝。諸葛如此,弱蜀漢只能死而後已。前文中秦隋亦如此,二世而亡失天下。

  • 10 # 笑嘻嘻嘻嘻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足以證明了秦國的強大。統一之後,贏政自稱始皇帝,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結果傳到二世就滅亡。那麼秦朝滅亡的制度原因就只是因為實行郡縣制嗎?

    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秦滅亡的制度原因有很多,說秦滅亡的制度原因包括實行郡縣制可以,但如果說是完全因為實行郡縣制,我就不敢苟同啦。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統一之後,實行中央集權制,也就是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這是總結了周分封制的弊端和失敗之處來建立的,它以秦國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在吸收其他六國的一些好的方面而建立起來的。這種制度有利於國家統一政令,集全國之力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的穩定。

    但是萬事有利也有弊,這種制度雖有利,但也容易導致暴政,激化社會矛盾。實行郡縣制,地方沒有武裝力量,致使農民發生起義時,國家不能及時調動部隊抵抗,直到後來無法控制。

    所以我說,這也是秦國滅亡的原因之一。對此,你怎麼看呢!

  • 11 # 歸去來兮Roc

    這個問題其實在漢朝初期就被廣泛討論過,這裡我想先說一下什麼是郡縣制,然後再討論一下秦朝滅亡的原因。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縣兩級地方政府的行政制度。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郡制則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秦統一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6郡,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襲。郡縣制相較於此前的分封制有明顯的優越性,一方面它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出現諸侯紛爭;另一方面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促進了階層流動。這從根本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應該說郡縣制在當時是先進的,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反對呢?原因也很簡單: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天下變成了皇帝一家的天下,其他的貴族成了給皇帝打工的。同時,除了皇帝以外其他的貴族無法世襲,這讓貴族階層非常不滿,所以很多士大夫們就說秦朝滅亡是因為採取了郡縣制而導致的。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實行的郡國制,即郡縣制(皇帝控制)和分封制(諸王控制)並行。後來漢武帝頒佈著名的“推恩令”逐步的消滅了諸藩王,這是郡縣制優於分封制的最佳體現。

    既然制度如此優越,為何秦朝還是滅亡了呢?其原因很多,歷代史學家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其原因有二:

    首先是因為秦朝長期實行商鞅的“耕戰”制度。可謂:成也商鞅,敗也商鞅。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其實質是用重刑規範民眾,用獎勵鼓勵耕戰,這大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商鞅將整個國家打造了成戰爭機器,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十足的虎狼之國(軍國主義)!秦透過兼併統一全國之後本應該休養生息,讓老百姓恢復生產,享受太平盛世。但始皇帝沒能給這臺暴躁的戰車降降溫,“天下苦暴秦久矣!”秦遂亡……

    其二,秦朝是大一統國家,除了統一國土、人口、權力之外,還統一了書寫和度量衡,甚至焚書坑儒,試圖統一思想!從這個角度講,始皇帝確實雄才大略。但是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O(dan)。當時關東六國初定,人心不穩,各地的風土人情差異也非常大。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將七國融合在一起,實在是不宜操之過急。自稱“楚人”的項羽遠遠見到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之”,可見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實際上真正的將華夏族民融合到一起還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漢朝中期。

    綜上所述,秦朝滅亡是因為政府濫用暴力而被民眾拋棄,與實施郡縣制沒有直接關係。

  • 12 # 腦洞大開的評論猿

    簡單說一下吧,我個人覺得,秦朝的滅亡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的郡縣制或者是其他的國家制度,不得不承認秦國的制度存在問題,但是不至於讓一個國家滅亡,而真正滅亡的原因確是一個天大的陰謀。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我們知道,秦的滅亡起因是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而這天大的陰謀就是這次起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陳勝吳廣的老家,大家可以查一下,被史學界認可的是吳廣的老家在河南,那麼陳勝家應該也不遠,也在河南,這一批徭役900來人家都在河南,肯定遠不了,他們要去哪裡呢?北京密雲。這個路線稍微有點地理常識的人也知道往北走吧。但是這裡人在大澤鄉起義了,大澤鄉今天的哪裡? 他們出發地河南登封東南400多公里安徽大澤鄉。開啟大家的腦洞,為什麼不直接往北走,而是往東南走400多公里,走、用走的耽誤多少天呢?有人會說,古代沒有那麼好的大路,只能繞道走。好,這個可疑之處放在這。說下一個。

    第二點,延期者死,根據我們普遍知道的,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遲到了要被殺頭,所以他們反了。秦國的法律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不知道,因為劉邦這孫子都給燒了,但是,近期出土的秦國文物中《徭律》部分條文的抄錄,其中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為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副盔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批評;六天到十天,罰一塊盾牌;超過十天,罰一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導致的耽誤,可免除本次徵發)的記錄。

    我們看到了,延期不會殺頭,大雨耽誤的可以免除徵發,那麼陳勝吳廣是什麼情況呢?我推辭,陳勝吳廣說謊了,為什麼說謊呢,因為他要造反,為什麼造反呢?因為陳勝從小就有要當“王侯將相”的“鴻鵠之志”,但當時六國已經統一,對外戰爭也告一段落,在那樣和平時期無法考戰功提升獲得“王侯將相”的地位,所以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死黨鋌而走險,雖然沒有多長時間,但畢竟當了幾天國號為“張楚”的楚王,也算實現了他的抱負吧。

    至於說,那900個跟班為什麼跟著反呢,他們裡面有沒有知道秦朝法律的呢,有,肯定有,而且肯定有人反對造反,於是他就用在魚肚裡塞“陳勝王”的字條,以及派人在晚上裝狐仙喊“大楚興,陳勝王”等迷信的方法來忽悠那些士兵,因此這些人就跟著反了。

    看到這裡基本上我們就可以確定,秦朝滅亡不在於制度,而在於人心。至於為什麼那麼強大的軍隊沒有用上,我只能說,扶蘇和蒙恬帶著30萬大軍守著北邊邊境打擊匈奴,沒有始皇帝的命令,軍隊是不能回來的。而南邊有趙佗的60萬大軍(軍屬)鎮守,開疆擴土,沒有軍令也是不能動的,東邊西邊都有大軍鎮守,誰也不能動,況且遠水解不了近渴。用那幾十萬囚徒,那就是後話了。下面還有能說明不是制度滅亡的原因,耐心看。

    到這裡,這個陰謀已經揭開一半了,還有一半,當然也是我的猜測。咱們接著說,那麼誰都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古代人也知道,因此,我個人覺得光憑陳勝吳光幾個哥們兒是幹不出,也幹不成,同時也沒有膽量幹這種掉腦袋的事。所以,他們背後還有高人,而這個高人就是這次農民起義最大的受益者---楚國項梁及其反秦組織。

    我們知道陳勝吳廣被推舉為此次徭役的屯長,是有點名氣和本事的,大家可以參考劉邦那個亭長,既然是有名氣有本事的人,肯定會被一些豪門大族認識並拉攏,我個人認為他們倆在離開家鄉之前,遇到過項梁,並接受過項梁的指導。因此他們一開始就往楚地走,是想和項梁匯合,並且在大澤鄉確實找到了項梁組織,在那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也許陳勝並沒有想太多,是項梁組織裡的人偷偷在魚肚子裡塞上了一張寫有陳勝王的字條,是項梁組織裡的人在晚上裝狐仙喊“大楚興,陳勝王”,吳廣這貨在旁邊煽風點火,有鴻鵠之志的陳勝已經無路可退了,只能當這個出頭鳥了。

    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大的腦洞,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陳勝吳廣的地位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思想,或者說窮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而項梁的組織不同,他們看問題更準,更狠。

    以陳勝吳廣基層合同工的思想來說,造反應該想不出來什麼一石二鳥的口號,但是他們卻打了扶蘇的口號,說明了什麼呢,第一,老百姓愛戴扶蘇,第二秦朝的制度並沒有讓老百姓生不如死,反而希望扶蘇能繼承帝業。因此秦國的制度,沒有大問題。

    第二個口號是楚地項燕,什麼意思呢?楚國已經滅國了,為什麼用項燕的口號呢,第一是因為在楚地,項燕還是有號召力的,但是這個口號可不是說用就用的,人家項梁可還在呢,項梁都沒搖旗,你個陳勝先用項燕的名號搖旗了,這是不是有點可疑?與此同時,楚地很多人響應陳勝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不只有項燕的號召力,肯定還有一部分楚人是為了想為扶蘇抱不平才佔盡隊伍的。

    因此這口號打出去了,背後一定存在高人指點,那個人就是項梁或者是項家的組織。因此在後期這兩個出頭鳥被打掉後,六國後裔群起,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項家,所以,秦國的滅亡,是項家看到了時機,看到了秦國內部存在鬥爭,外部存在異族,制度並不完善,軍隊防守不能撤回、六國民心尚未統一等多種因素,而做出的毀滅帝國的陰謀。

  • 13 # 不妨就叫它使用者名稱

    本人認為,雖然郡縣制不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絕對是眾多原因之一。其實在秦朝之前,也就是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縣制,看似是為郡縣制打好了基礎,其實不然,因為戰國時期的郡縣還是在各諸侯國之下,換句話說,是分封制下的郡縣制,等到秦始皇一統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這個跨度太大,我個人推薦一個過渡版――漢初劉邦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幾乎是在那個生產力的時代,完美的實現了地方官員與朝廷親王的平衡。再來說一下秦朝郡縣制的弊端,首先是地方官員的兵權不大,並不能像親王那樣及時有效鎮壓地方叛亂,其次是隱患太多,比如說幾個農民說抗秦,於是山東六國皆反,換句話說不適合剛建立的王朝。因為剛建立的王朝威信低,實力弱,威不足撫遠,力不能鎮強,又不能借助地方藩護力量,很容易導致覆滅。當然從長遠來看中國兩千年來都是實行郡縣制,但是在中國古代郡縣制與分封制一直都是人們討論的重點,魏晉時期人們多擁護分封制,隋唐時期人們多擁護郡縣制,到了宋朝李綱又認為這兩種制度各有長短,明清思想大潮的時候,王夫之認為可以取長補短,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認可郡縣制的,不過在秦朝時期就直接實行,還是感覺太著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丟鞭炮燒燬路邊汽車,老師和賣鞭炮的人也要負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