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此木曰
-
2 # 大輝小夢
想要更好的統治,必須優待。因為雖然蚩尤不在了,但東夷還存有很大的戰鬥力。黃帝在經歷了大戰後也需要休養生息,為了防止這部分戰鬥力的反抗,只能優待。同時,黃帝也需要剩下的這部分戰鬥力來增強自己。所以,多種原因下,黃帝也不得不優待東夷九黎。
-
3 # 淼淼兮與吾懷
早期的炎、黃都曾是天下共主,但是當時的中國並不是單一的氏族。
如老子所說神農氏時代:“萬國列邦,男耕女織,雞犬相聞卻不相犯。”孔子也慨慕其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第九代炎帝榆罔歸降黃帝后,就標誌著神農氏時代已進入了尾聲。其後,黃帝繼續征伐未服從的部落,如蚩尤、夸父氏、刑天氏等。
涿鹿之戰時,黃帝擊殺蚩尤。其阪泉氏蚩尤者,不是人名,而是九黎部落首領的稱呼,如匈奴的單于,鮮卑、突厥的可汗。九黎,九即玖,陽數極大者,表道之綱紀,又為數量極多之意;黎,義釋眾多,後引為黎民百姓。九黎部落即為以蚩尤為首領,眾多氏族結成的部落聯盟。蚩尤死後,有部分氏族南遷,亦有留居原地者。至商紂王伐萊夷、徐戎、淮夷等,也多為此原居民後裔。
黃帝主天下後,以麻絲易羽皮,垂衣裳而天下治。制訂了原始的社會禮儀,如《商君書》所記:“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
黃帝逐漸收斂遊牧民族好戰的本性,趨向農耕社會的和平安定。並制定曆法,敬授民時。則滯留原地的九黎舊民,也成為了以農業為重的黃帝子民。
君厚民,理所當然。
-
4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此戰就是著名的逐鹿之戰!此戰中黃帝一舉大敗蚩尤一族,九黎部落盡皆被收復,併為後來的黃帝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
黃帝收編蚩尤殘部之後實力大增,後炎帝不服,與之爭,戰於阪泉,敗之。此後天下盡皆歸附,華夏一統!
但是有一個問題讓後人詫異,因為一般打敗一個政權的話,定是斬盡殺絕,不留餘患,但是蚩尤戰敗後,黃帝是厚待東夷九黎族後代呢?這是為何?他就不會這幫人謀反嗎?具體原因,老梁總結有三點:
第一,血脈親緣《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蚩尤也是姓姜,是炎帝的後裔,而之前我們就說過了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
《國語·晉語》中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所以總結而言,黃帝、炎帝、蚩尤三人是有血緣關係的,他們三人所領導的各大部落之間的戰爭說實在的那就是內戰,就像是春秋戰國一樣。
一旦有一個人勝出而統一各大部落之後,那麼都叫一個名字:華夏!所以最後收編東夷九黎之後黃帝於情於理都不會對他們怎麼施展殘忍的手段處置的,畢竟都是自己的子民。
第二,政治原因分析當下局勢,其實九黎族非常的強大,九黎族是一個由9個親屬部落81個氏族結成的聯盟!是東夷集團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而蚩尤作為這麼大一股勢力的首腦,他在逐鹿之戰中兵敗身亡之後,九黎部落乃至整個東夷集團都是深受震動的,所以一旦蚩尤死亡的訊息傳播出去之後九黎部落還真的會謀反都說不定。
據《山海經》記載,蚩尤死了以後,天下又開始大亂。黃帝只好畫了蚩尤的畫像,並說蚩尤沒有死,來震懾那些起兵肇事的氏族部落。於是八方萬邦都歸順了黃帝。
《逸周書·嘗麥篇》說: 黃帝戰勝蚩尤以後,命令少昊清領導東夷各部,安撫蚩尤舊部,使東夷部族集團得到了繼續的發展,從而加大了華夏族與東夷兩大集團融合的趨勢,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
所以綜合來看,黃帝一方面隱瞞蚩尤死亡的訊息,一方面讓蚩尤手下有一定分量的部將少昊帶領這蚩尤舊部!
第三,仁德品格最後一點就很好理解,各部族推當時軒轅氏為天子,尊稱黃帝,所以以他的仁德的話是不好殘殺蚩尤部族的。
再說當時的種族觀念其實並沒有那麼強,而且當時都是推崇仁德的(甚至之前的選舉明主都是禪讓制),所以黃帝於情於理是不會這樣做的。
(黃帝陵)
其實現在我們想,蚩尤還是有很多的英雄事蹟的,特別是西晉歷史學家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書中肯定地說:“在涿鹿境內除了黃帝城之外,還有蚩尤城和蚩尤泉”。
後世也是把,黃帝、炎帝和蚩尤部落形成遠古三大部落集團,稱之為華夏民族的三大人文之祖,可見一斑。總結來說都是一家人,我們都叫華夏!
-
5 # 愛胡說的八道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中原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而此時的炎帝和蚩尤由於爭奪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地,展開了一場大戰。然而由於蚩尤具有先進的武器,最終炎帝大敗。 炎帝被打敗後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希望聯手打敗蚩尤。黃帝見這個請求對自己有益,便同意了,兩個部族合二為一,與蚩尤展開了大戰。然而蚩尤的戰鬥能力還是太為強大,有著厲害的武器和堅固的盔甲,黃帝在三年之中與蚩尤打了九仗,均為獲勝。 眼看著戰鬥僵持不下,二者決定來個一決生死,集結了兵力於涿鹿展開了決戰。黃帝雖然沒有良好的武器和防禦工具,但他卻擁有著玄女族的弓箭,這使得其可以進行遠距離的攻擊。同時黃帝還是一個很有謀略之人,他懂得如何揚長避短,以戰術制服敵人。 首先黃帝利用自己人多的優勢,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戰術,避免與裝備精良的蚩尤正面進行交鋒。其次,黃帝採用了遠距離攻擊的戰術,透過使用弓箭來抑制蚩尤的進攻。最後,採用突襲的計策,讓應龍防水淹了蚩尤寨,使得蚩尤兵力大損。此戰之後,黃帝乘勝追擊將蚩尤逼到了涿鹿山上困了3年,最終蚩尤由於糧食供應斷絕而無法支撐,敗於黃帝之手。蚩尤後被應龍殺死於中冀,黃帝自此統一了中原,成為了中華始祖。 而蚩尤在統領九黎部落的時候比較殘暴,黃帝對子民寬厚仁德,九黎部落便歸順了黃帝的統治,中原的先進文明也融合在了北方,所以黃帝沒有消滅九黎部落,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就社會文化和武器裝備而言,黃帝確實不如於蚩尤,但即使如此卻依舊可以憑藉戰術來獲得最後的勝利,可見黃帝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
6 # 清風入目
東夷九族承蒙黃帝厚愛,睡得好穿的暖,頓頓吃燒烤,黃帝為何如此善良,我想主要以下幾點吧。
1.黃帝從小宅心仁厚不喜歡打打殺殺,從黃帝的童年就可以看出,黃帝喜好發明,是一位技術性人才,本心是為了改變原始氏族落後的生活水平,所以善待東夷九族合情合理,符合人設。
2.打仗避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原始氏族部落之間打仗,更注重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只要取得了部落首領的腦袋,下面的小兵任打任罵自此從無抱怨,蚩尤已死,擁擠新首領,待他們好點,他們就更加的感恩戴德。
3.蚩尤能從長江流域跑到黃河流域打架,那黃河流域的原始人同樣也可以遠嫁長江流域的原始人,血濃於水,雖然是遠房親戚,但是畢竟東夷九族裡有一些潛在的晚輩,照顧晚輩是長輩看著辦的義務。
4.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生活條件有限,所謂的厚愛就是不欺負,離得有點遠,欺負一次就要舟車勞頓大費干戈,不值得,如果算不好時間,很有可能耽誤了收小麥。
5.那個時候的原始人都跟風,一般聽令於大腦相對發達的部落首領,黃帝這樣的偉人就顯得更加厲害,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不對他們好點,那對誰好點,原始美洲人?那不能,離得太遠,造船技術有待改進。
-
7 # 跪射俑
東夷九黎有龐大的人口,與華夏族人口相差無幾,採取懷柔政策防止矛盾激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爭決不是政治的最佳選項,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勝而屈人之兵。
華夏族力量有限,當時還不具備完全吞併東夷九黎的能力,只有徐圖之,慢慢滲透、同化他們。
回覆列表
只是沒有大開殺戒,應該說也談不上厚待吧。
上古大戰上古時期,在中原地區有三個強大的部落,分別是黃帝、神農和蚩尤。
三個部落中最強的是黃帝姬軒轅。當時的姬軒轅已經明白天下“分久必合”的道理,打算一統中原。說幹就幹,黃帝部落迅速襲擊了神農部落,輕鬆取勝。眼前的敵人只有強大的蚩尤了。
其實,蚩尤並不是人們想象中十分野蠻、落後的形象。蚩尤統領的是九黎氏族部落,盤踞在如今在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他們農耕發達,並且能冶煉金屬,製造金屬器,十分發達。
原本兩個部落相持不下,炎帝前來援助黃帝,最終打敗了蚩尤。
九黎氏族的下場大戰後,戰敗的九黎氏族並沒有被黃帝部落接納,而是被粉碎了。
部落中仍有很多蚩尤的忠實跟隨者,他們並不願意歸順黃帝,這批人被髮配到了現在的甘肅地區。雖然沒有被殺掉,但在遠古時期被髮配到荒蕪的地區,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願意歸順的當然結局要好得多。他們留在了曾經的部落附近,遷到了現在山東省濱州鄒平境內,古代稱為“鄒屠之地”。這些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九黎氏族的後人古人經常以居住地為姓氏,九黎氏族的後人們就以鄒、屠為姓,不斷的發展壯大。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統計,鄒姓在我國人口約450萬,屠姓約有24萬。
總之,九黎部落這樣的結局應該不能算是被厚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