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慎獨自強
-
2 # 水滸油
為了這次漠北決戰,漢朝也耗費了巨大的國力,人員傷亡較大,馬匹流失嚴重,財政支出更是天文數字。面對這樣的現狀,漢朝首要的是修養身息。消化漠北這塊領土,需要的代價也較大,如果你去過蒙古高原,你會發現那邊的氣候,不適合農耕,如果說用中原的那一套在漠北進行復制,最後可能顆粒無收。雖然漢朝擊敗了匈奴,卻沒有將其誅殺殆盡,匈奴仍然具備一定的戰鬥力。漠北高原,沒有天塹,貿然把人員財務放置在漠北,有沒有長城作為防線,你說等東西養肥了,是給自己還是給匈奴人準備。受困於國防,氣候,交通,財政,註定漢朝難以消化漠北這塊土地。還有中國人當時有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我的,只是我交給你管理而已。
-
3 # 不容青史盡成灰
1、因為在當時,人民駐紮在漠北一代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而且匈奴並沒有完全被擊敗,實力猶存,如果在那裡建城,必將忍受匈奴兵無窮無盡的騷擾。
2、一個國家財力、民力、國力有限,疆域大難於管理,因此一個帝國不一定面積達才好,況且漢武帝時期長期與匈奴作戰,耗費國力,經濟能力有限。
3、匈奴是遊牧民族,雖然暫時打敗了他們,但邊境仍不太平,漢武帝后的幾十年匈奴仍很猖獗!
4、漢朝西北境不止匈奴一個遊牧民族,雖然匈奴被打敗,仍要防範西域其他國家,如果將漠北劃入版圖,國境線變長,要消耗更多的人力國力。而當時的漢朝不允許,到武帝后期征討匈奴時已經沒有多少騎兵可用!
-
4 # 你都會上樹
首先,擊敗和吞併完全是兩個概念,有的時候為了生存,為了日後反擊,失敗並不可恥,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匈奴在不敵漢朝的時候,沒有選擇魚死網破,也是對漠北子民的一種保護。而若漢朝乘勝追擊,勝率又有多少呢?常年征戰漢朝已經國庫空虛兵馬疲憊,繼續攻打,匈奴也許會進行臨死前的掙扎,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漢朝未必能贏了匈奴,哪怕吞併了,也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會有別的國家虎視眈眈,最後的贏家是誰,真的沒法下定論。
-
5 # 老宋坎山
漢武帝時期先進行了漠南之戰,衛青小勝,其他兩路大敗,一路沒有碰到敵軍。匈奴單于為了引誘漢軍再次進入漠南而把主力退到了漠北,好在漠南消滅漢軍主力。可是漢武帝劉徹改變戰術,進行了河西大戰,一舉殲滅了匈奴右賢王,開通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劉徹經過充分準備後決定進行漠北大戰。由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衛青從定襄郡(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上,霍去病從代郡(今河北蔚縣)北上,尋找匈奴主力作戰。衛青北上一千多里和匈奴單于伊稚斜主力相遇,殺敵一萬多,單于夜遁逃!霍去病遇見左賢王部主力,殲滅匈奴七八萬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這次漠北大戰全殲左賢王部主力,單于主力也受重創。自此漠南無王庭!漢軍也損失慘重,戰馬損失了80%,軍士死亡兩萬多人。多年征戰老百姓賦稅加重,民不聊生。很多人因重稅和徭役而逃亡成了流民。
漠北沒有被納入版圖有以下原因:第一,西漢是農耕民族,漠北(就是我們常說的外蒙古,西伯利亞)氣候寒冷,大多是戈壁荒原,人們以放牧為生。漢人不適應那裡的生活。就連現在外蒙古二百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也才有三百萬人口,可見是苦寒之地!第二,西漢也沒有那麼大的實力移民統治漠北草原。連續多年戰爭家底掏空了,需要休養生息。況且剛剛為了河西走廊安全,移民關東70多萬百姓守邊,朝廷實在是沒有能力再移民了。能守住陰山以南就很好了。
不過,經過漠北大戰後匈奴逐漸衰亡,被突厥取代,後突厥又被蒙古趕跑,多民族融合成就了現在的中國!
-
6 # 曲徑通幽156302886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個人的看法:
首先在中國古代,如果要把一個地方納入版圖,得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比如首先要有人口,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堪稱是馬背上的民族,來無影,去無蹤,沒有人口,雖然佔領了這片土地,沒有什麼人口需要管理,反而駐紮在這裡的軍隊卻要耗費大量的糧餉和物資器材,所以沒有納入版圖的必要;
第二,就要談談漠北這裡的資源儲備了,漠北這種地方,氣候寒冷,黃沙漫天,水少,植被匱乏,不適宜古代傳統軍隊生活,並不能給西漢帶來實質上的效益,因此把漠北納入版圖不划算;
第三,不得不說漠北的地緣政治了,漠北這個地方,明顯是易攻難守,它沒有堅固的城池,只靠安營紮寨的方式進行防禦,顯然不易阻擋匈奴人的鐵騎。而且漠北距離西漢中心城市太遠,這意味著補給線太長,後勤工作非常難做,所以這更導致漠北的易攻難守。
最後,西漢王朝如果把漠北納入版圖,除了每年要耗費大量物資糧餉和軍隊,這也會導致中央政府的軍隊匱乏,不利於中央政府的政治安全和中央集權,以致加大兵役徭役,勢必導致老百姓的壓力,大量的男丁入伍,顆粒無收,形成惡性迴圈,這也是西漢王朝不想看到的。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說,把漠北納入版圖都是不明智的。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什麼不對之處,還望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
-
7 # 瘋癲的我已經達到了癲瘋
首先要明白西漢去攻打匈奴的目的,那是為了趕走這群國界線上的“強盜”,其實匈奴在那時候並沒有成為一個國家,而是類似於炎黃時期的部落聯盟,而遊牧民族額特性又導致他們不可能在草原戈壁荒漠上像我們這樣生活,而我們也不可能長久的待在草原戈壁上,而且那時候,最好的那片土地就是我們中原而且那時候人口相對於土地來說是不多的;就像一個村子村裡的好地多到人們種不完,然後村子外荒地裡有一群野人土匪,沒事就來村裡邊上偷雞摸狗,村裡的人頂多把這群土匪打的遠遠的,卻不會沒事去荒地裡開墾種田……
-
8 # 諶人
這就是漢民族領土意識的侷限性,有利於農耕的中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流域,是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必爭必保之地;那些北方氣候惡劣的邊遠苦寒草原沙漠,南方山巒疊嶂的密林瘴氣之地,並不適合漢人遷徙定居,只要那些北胡、南蠻尊敬臣服中原王朝天威,允許他們自立,並給予冊封、和親、饋贈金銀、允許通關貿易等賞賜。
漢民族小富即安習性影響到了國家的決策,這就是為守住既得利益,歷朝歷代(除少數民族朝廷)都修長城,圍住適合漢人休養生息的中原富庶之地。這種不思進取的意識,使古代具有領先世界先進科技文化和生產力的中國,喪失了建立橫跨歐亞、豎跨西北利亞印度洋的大帝國的歷史機遇。
為何中原王朝屢屢與北胡開戰呢?這就是這些遊牧漁獵民族,生產力落後,生存環境惡劣,一遇天災或瘟疫,牲畜大量死亡,為了活命,他們就會冒險打劫中原漢王朝,中原王朝被迫兵戎相見。這種拉鋸戰,持續了數千年,多數是防禦性的,少數是懲罰性的,例如霍去病橫掃漠北匈奴王庭封狼居胥,李世民忍無可忍滅東突厥。還有就是,作為宗主國,漢王朝有義務出兵從屬藩國,除暴安良,維護秩序。例如萬曆年間,明朝兵發朝鮮,協助高麗李氏王朝驅逐豐田秀吉率領的倭寇入侵軍,就是這麼幹的。
假如中國君王有俄羅斯彼得大帝的擴張意識,不世世代代被動的歷盡艱辛修長城,把這些人力財力軍力用於開拓性的積極國防,到“敵人”的後方安營紮寨,移民戍邊,今天中國的版圖將會是廣袤巨大的。但是,歷史沒有假如!
-
9 # 巴地約
不光是西漢,東漢,唐,明,都曾將遊牧民擊敗,但都沒辦法納入版圖,是因為沒有辦法進行長期控制,你要長期控制,第一要有軍隊,第二要有官府,而蒙古高原地域廣闊,牧民逐草而居,一年跟養蜜蜂的一樣,這裡的草吃完就搬到另一個地方了。他們本身不固定所以沒辦法駐軍,也沒辦法設立政府。還有就是條件非常惡劣,在古代整個蒙古高原那麼大的地方才能養活不到一百萬人。所以那裡不光是缺生活用品,鐵,鹽,布,茶,等,也缺人,缺人是因為養不活那麼多,人一多就得為草場打起來,所以蒙古高原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大部分是處於部落之間亂斗的局面,這又加劇了人少的局面,只有少數大的部落征服了其他的,才會有和平,因為地域廣,人口無法集中,所以也難以形成比較統一的民族,這也是東北,蒙古高原等草原地帶民族多如牛毛的原因,一個滅亡了,另一個馬上填補了空白。條件惡劣,物質缺乏,人口稀少,這導致的就是如果你駐軍,或者設立政府,就不得不靠中央救濟,因為他們養不活那麼多軍隊和政府。而草原民族經常會獵,部落打鬥,非常勇武,如果你沒有足夠軍隊駐紮,那麼可能活不了十年就會被他們消滅。況且草原上沒有城池,非常利於遊擊而不利於駐守。在很遙遠的地方駐守上十萬大軍,一年的糧響得多少?即使是統一的中原政權也吃不消。況且有多少人願意白白浪費這麼多的錢糧?明成祖拿下越南都因為賦稅不低駐軍費用而在後世取消了,可想是條件差百倍的草原上呢。相反,西域因為可以種植,所以條件要好很多!清朝時,規定了蒙古各旗盟的領地,才一定程度上固定了他們的行蹤,即使這樣也只能靠當地的首領進行委任管理,而不是流官制度。而自治權力稍大的外蒙古,一有機會就選擇獨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將他們歸入中央政權的難度。只有靠近漢地的內蒙,新疆,等可以耕種的地方,隨著漢人的遷徙,傳播了耕種技術提高了物質條件,才得以設立政府。納入中央管轄。
-
10 # 傑哥000
在漢武帝時代匈奴只是敗給了漢武帝而沒有投降,所以沒比的版圖還沒有納入漢武帝時代
在漢宣帝時代匈奴分成了兩派,一派投降了漢朝,一派遠走戈壁。在漢宣帝時代漠北的版圖納入了漢朝版圖
-
11 # 歷史風暴
版圖的大小來自於兩樣東西。一是控制力;二是主流的認可。
控制力就不說了,我主要講一下主流的認可。
這方面在大航海時代以來最為典型。因為大航海時代到今天,世界上的主流是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所以,在大航海時代以來很多人把西方的認可當成版圖的法理依據。誰讓人家幾百年來混的好呢!
舉個例子,大航海時代之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全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幾乎擁有除巴西之外的整個拉丁美洲,而巴西則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正是中國清朝中期,如果論國土面積明朝是要排在西班牙之後 ,就是因為拉美地區的加分。(1790年的西班牙帝國面積2000萬平方公里,很多人在懵逼的狀態下就成了西班牙帝國的子民)
但是不要忘了,直到今天茂密的亞馬遜森林還沒有被現代社會完全瞭解。裡面依然生活著很多原始部落。那麼,在幾百年前,其實南美的絕大部分地區並沒有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涉足。但並不影響兩國對拉美地區的所有權,因為這一切來自於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
(哥倫布登上美洲)
再看漢朝,由於草原地區的環境原因,漢朝難以實現實際控制,就像當年葡萄牙無法世紀控制亞馬遜森林一樣,所以就要看主流社會的認可程度。
當時東亞地區的主流是華夏文明,在華夏文明看來,只要向漢朝稱臣就屬於漢朝版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漢宣帝時期匈奴已稱北藩,所以在那一時期北方草原就是漢朝版圖。如果按照西方人對殖民地的方式,立塊碑就算是自己的領土,那麼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北方草原就是漢朝版圖了。
-
1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在古代中國,對於不能耕種的土地是沒有什麼興趣的。
西漢時期,匈奴所在的地區大概就是今天的陰山以北。
如圖,那塊地區是溫帶草原區與荒漠區,天天颳大風,只能長草,不適合種地。第一年開耕,第二年就有沙塵暴了。
古代先民很聰明啊。那塊地不能種糧,我就修個長城把這兩塊地區隔開。(很神奇的一件事,整條長城幾乎就是修在溫帶草原,荒漠區和暖溫帶相間隔的那條線上。)我在長城南邊種糧食,你在長城北邊放牧。
可是匈奴人不答應啊,我們這天天沙塵暴,天天吃燒烤。我們也想要絲綢麻布禦寒,鍋碗瓢盆做飯。怎麼辦呢,沒錢買,那就只能搶嘍!
於是匈奴屢次南下入侵。漢庭屢受其繞,漢庭本想與匈奴和親,當匈奴舅舅,以緩和局勢,但是對不起,我們匈奴是收繼婚,不來這一套,打的就是舅舅!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庭大爆發。將匈奴人遠逐漠北!
但是漢武帝這麼做目的也就是不想讓匈奴人來煩自己。他和漢人對漠南漠北的黃沙大風不敢興趣。只要那塊地沒人來打擾我種地就行。
實際上中國曆代王朝對於土地的要求也就只有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河套地區以東的地方。其它地區都是羈糜,能當我的領土就當,不能當也沒人管你。之所以歷代王朝都大力營建西域。其實也就是想在西域那開闢一條通向外界的道路。不過因為到了宋朝時期,海運發達,宋庭也僅僅是象徵性地搞了個隴右都護府就放棄了。
古代中國對於周邊國家從來沒有領土要求,換句話說是看不上。古代中原王朝最想要的不是佔領土地,而是萬邦來朝。只要你承認我宗主國的地位。有事兒我給你平!
-
13 # 漫話五千年
開發成本,漢朝的科技能夠開發漠北?在科技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資源就是廢物,漢朝的人開發漠北幹什麼?石油,礦藏能吃嗎?不能。只是現在看很重要,在當時自己的河套地區與河西地區都需要開發,還要開發漠北,不開發的後果,就是控制力不足加上駐軍成本太高,相信你是皇帝也不會做這種虧本的事情。
-
14 # 劉權林
中國古代的領土擴張,都是移民和軍事相互輔佐,缺少了一個,新佔的領土就無法長久。
舉個例子,有一個地方,原來有100畝地,10個原住民,這個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然後有一天,來了10個漢人,在此開荒種地,原住民覺得地夠大,反正都是荒地,也無所謂,但後來漢人越來越多,關鍵是漢人是種地的好手。
於是漢人和原住民就爆發衝突了,這個時候政府就出手了,名曰平叛,然後把原住民鎮壓下去了,原住民最後不斷遷徙,可能遷到某座山上去了,漢人對山地不感興趣。
這樣原來原住民的領土就變成自古以來了,美國吞併墨西哥領土時也這麼幹過。
這個例子是先有移民,後有軍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先有軍事,後有移民。
比如漢武帝時,為了切斷匈奴和西域的聯絡,想聯合西域攻打匈奴,就攻打佔領了河西走廊,佔領之後,就用行政手段從內地大批移民到河西走廊,然後建立了張掖、武威、酒泉、玉門關等城市。
可是,先軍事後移民有一個問題,軍事佔領的地方可能有軍事價值,但對老百姓來說,沒有農業生產價值,養不活人口,這樣移民過去的人不斷餓死、凋零、偷偷遷移回內地、或者胡化不再是漢人了,這樣的領土就很容易丟失。
所以西漢擊敗了匈奴,為什麼不把漠北納入版圖?因為這兩條都不滿足。
在西漢時代,沒有棉花禦寒,漠北也不適合農業生產,去的漢人很難生存下來,所以沒有漢人先移民到漠北。
雖然軍事打敗了匈奴,可是大軍無法駐紮在漠北,因為古代沒有汽車,所有糧食、兵器都要從內地農業區肩挑馬扛運過來,而且士兵也沒有棉花禦寒,大軍就駐紮不了。
如果政府強行遷徙漢人到漠北,漢人想活下去要麼逃走,要麼就會胡化,和匈奴一樣搶劫中原。
所以在西漢時代,漠北是無法消化成領土的。
-
15 # 史話海說
肯定不能收啊。
自先秦起,中原政權就逐步奠定了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然後在此基礎上以農稅為財政支撐建立了政權直到秦一統成立中華大帝國。也就是說呢,中原政權的經濟基礎是農耕經濟,財政支柱是農業稅。而到秦國起,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發展的適合農耕的地域已經基本都被納入統治之下了,這也就是中原農耕政權的領土基本盤。
秦朝領土
這一基本盤的北部邊界便是長城,而長城修建的選址簡直就是神來之筆。長城基本上與中國4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這是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的分界線。這就意味著長城以北的地區在農業社會時期是隻適合遊牧不適合農耕。不適合農耕便無法容納較大的人口密度,也無法獲得農業稅收入。而遊牧是一種比農業落後許多的生產形態,完全無法支撐起類似中原政權這種進行有效統治所必需的官僚機構。一無法住人,二強行住人也無法進行有效統治,便沒有收入,中央政權進行資助又負擔太大,畢竟天長日久。因此,將漠北納入統治之下對中原政權來講連“雞肋”都不如。
西漢領土地圖
但如果我們看西漢地圖,雖然漠北不在中央政權統治下,但西域在啊。西域地區同樣不適合農耕啊,不在中原農耕基本盤之內,為什麼就能進行統治呢,而且一統還就上百年。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西域有利益啊。
自博望侯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中國的東西商道逐漸與世界性的商道正式連線上了,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在此之後漢武帝經過幾次西征將匈奴勢力基本驅逐出了西域。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在西域設屯田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設定官員,駐軍並屯田。這標誌著中原漢政權正式將西域納入統治之下。
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維護絲路暢通。絲綢之路雖以絲綢命名,但貿易商品卻遠不止絲綢,西方的皮毛,葡萄酒,以及馬匹牲畜之類,東方的絲綢,布匹以及其他手工製作品都是絲路上的暢銷商品。西域都護府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秩序維護者,自然就有對貿易進行課稅的權利。西域都護府的另外一個利益是戰略性的,西域並不是無人區,而是有眾多的國家,比如龜茲、疏勒、烏孫等等。西域都護府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維持國際秩序,減少內耗以最大可能的力量來牽制匈奴帝國,以減輕其對中原政權的壓力。這對西漢中央政權來說是巨大的戰略利益,些需的錢糧消耗自然是不在話下。
這樣就很明確了,西漢之所以不在漠北地區進行統治,主要原因是消耗太大,而且沒有足夠的利益。
-
16 # 桃花石雜談
西漢擊敗了匈奴,為什麼不把漠北納入版圖?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另外一個問題,納入版圖之後怎麼統治?什麼才叫統治?
其實網上有些朋友雖然喜歡歷史,但卻經常把歷史看的過於簡單,認為只是歷代統治者策略的高低與正確與否的問題,但其實真實的歷史遠非如此。比如說就拿漠北地區來說,為什麼當時漢朝在這裡打敗了匈奴之後沒有將其納入版圖呢?
(漢朝雖然多次在漠北擊敗匈奴,卻始終沒有將其納入版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答怎麼樣才算對一塊土地進行了統治?其實這標準是很簡單的,就是政令能夠執行,說白了就是那的人能聽話。但在古代要怎麼樣才能讓一個地區的人聽話呢?當然一方面是武力壓制,讓其不敢不聽話,另一方面則是為其提供保護,讓其感到聽你的話比不聽生活的更好,這樣才有可能在一個地區建立統治。但這時還要反向考慮一下,即統治是要有成本了,即使是最壞的暴政,也需要動用武力使別人臣服或者接受你的統治。但統治一個地區如果光投入,沒有產出,那幹嘛要統治?所以要在一個地區建立統治,這個地區能提供更多的效益是一個必要條件,但這個條件在當時的漠北是沒法滿足的。
(漢朝的壁畫,漢朝是一個完全基於農耕環境的王朝)
首先漢朝還基本上是一個民族國家,雖然漢朝本身沒有要把統治區域侷限在漢地的意思,但在漢武帝時期,漢朝還基本完全是漢地的王朝,只是剛通西域,所以和匈奴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民族,有著明顯的民族隔閡。統治成本本身就很高。
(而漠北地區所有的農耕文化制度都無法實行)
而漢朝的國家形態是一個完全的農耕國家,但匈奴人卻是完全的遊牧民族,而在當時這兩種生活方式是沒法互相相容的,以漢朝治理農業地區的治理方式完全沒法治理漠北地區,因為在中原的漢朝中央政府不可能制定出適合遊牧地區的政策,即使制定出來了也沒法實施,甚至傳達都會成問題,因為遊牧民族是居無定所的。這樣政令沒法實施,沒法和匈奴人之間建立政治依從關係,所謂將其納入領土就完全成了空話,因為如果沒人可以統治,沒有稅收等回報,也就沒有人能為漢朝進入漠北的軍隊提供給養糧草,那麼軍隊也就不可能長期停留在漠北,只能在短期的軍事行動時進入,而這樣是沒法建立統治的。
為什麼不能將漢人移民漠北?那麼當時把中原漢人移民到漠北,在漠北也進行耕種,把漠北變成農業區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當時也根本沒法對當地進行移民。而且甚至可以說,如果當時漢朝不顧客觀條件的限制,強行向漠北移民,其實等於在為匈奴增強實力,因為即使將中原的漢人移民過去,可以說用不了多少年,這些人恐怕也就不是“漢人”了。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線(黃青分界線)就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到現在也沒打破,只是現在世界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之後,這個差異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因為在漢朝時期,漢族這個民族其實才剛剛形成,而漢人可以說就是在中原地區從事農耕的平民百姓的統稱。在這裡面,雖然繼承自周朝和秦朝的漢族傳統語言文化在當時也已經成了漢族鮮明的特點,但可以說漢族最主要的特點還是農耕,漢族人整體的文化也是基於農耕的環境所形成的。但在漠北是沒法開展農耕的,因為直到現代,全世界農耕區與遊牧區的分界線還是年降水量400毫米這個分界線。在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的地區,就可以開展農耕,而在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的地區,就無法開展農耕,這個規律天神也改變不了。
所以即使當時漢朝把大量中原漢人移民到漠北,這些漢人也只能改變生活方式,放棄農耕,改成遊牧,而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狀況下,在當時的通訊能力下,只要這些普通百姓一放棄農耕,改成遊牧,就會很快和中原漢人產生隔膜,其文化很快就會和中原地區的漢人變得不一樣,而且時間越長,就會越接近周邊的匈奴等遊牧部落,最後甚至可能會被其反向同化。所以想透過移民建立統治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決定了在當時漢朝沒法將漠北納入版圖,無論當時是誰當皇帝都做不到。而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比如馬蹬等工具的發明,使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溝通效率比漢朝進提高了許多,所以在唐朝時,唐朝征服東突厥之後,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將漠北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後來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遼金蒙元清等跨越遊牧和農耕界限的王朝,到了現代實現這種跨越就更不是問題了,但這是在後來整體科技水平有了提升之後才實現的,脫離開這些談當時為何不怎麼做其實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17 # 靜夜史
為什麼要納入版圖?
打敗敵人就一定要把敵人的土地全部接收嗎?答案是否定的!
前119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發動漠北之戰,此戰為漢武帝和匈奴進行的戰略大決戰,意在“畢其功於一役”。此戰霍去病消滅匈奴左賢王部共計9萬餘人,匈奴元氣大傷,從此漠南無王庭。
消滅左賢王部後,霍去病揮軍追殺,至狼居胥山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勝而回。
1、漢朝反擊匈奴不為得土,而為安全
漢朝和匈奴這對冤家相愛相殺的過程,貫穿了整個西漢王朝。
秦漢之際,匈奴空前強大,前200年,漢高祖有意征討,無奈30萬大軍被圍白登山,遂開始了長達70多年的臥薪嚐膽。
從前133年,從馬邑絕親開始,漢朝掀開了漢匈戰爭的序幕。
漢朝之所以反擊匈奴,絕對不是為了得到匈奴的土地,而是因為匈奴不斷南下侵擾,對漢朝所在的中原地區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破壞。
漢朝的反擊也力主徹底剪除匈奴的威脅,所以漢朝先收復了河南地,進而收復河西地區,將匈奴徹底逐出漠南地區。
漠北大戰後,匈奴徹底退出漠南,漢朝的邊境危機終於解除!
2、漢朝元氣大傷,不具備管理漠北的能力
漠北大戰匈奴左賢王部雖然被消滅了9萬多人,但是漢朝客場作戰,特別是霍去病深入敵境2000裡,面臨的損耗同樣驚人。
霍去病部在漠北大戰中,損失士兵超過1萬多人,漢朝在漠北大戰中損失的戰馬更是高達數十萬匹,可以說幾十年的積蓄毀於一旦!
此戰之後,雖然漢朝在繼續積攢力量意圖再次對匈奴發動新一輪攻勢,但是由於漠北之戰的損耗驚人,漢朝短期內不具備繼續再戰的能力。
所以,漢朝消滅左賢王主力後,無力進行佔領和管理,只能撤軍。而撤軍後,草原地區將繼續被遊牧民族重新佔領!
3、漠北地區氣候惡劣,不具備管理條件
漢朝是傳統意義上的農耕文明,在以農為本的國度,適宜耕作成為中原王朝擴張的主要考量因素。
漠北地區首先緯度較高,基本達到了北緯40度以上,這樣的緯度,無論是日照還是降水都已經無法和中原地區相比;
再加上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這樣的地形,導致平均氣溫更低,這就決定了漠北地區根本就無法發展農業。
而發展畜牧業,漠南地區比漠北地區更適合,所以漠北地區對於以農為本的漢帝國而言,價值基本等於零!
所以漢朝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將疆域維持在長城一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第一,漠北草原不同於華夏中原,依照當時的農業科技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耕種只適合遊牧。
第二,要將漠北進行有效管理必然要移民,當時的漢人卻沒有那麼多的人口可供遷移。
第三,漠北草原地域廣大人口奇缺,這點可以看一下現在的新疆內蒙,很多時候一個縣的面積比內地一個市還要大但人口卻只有一個鎮。這麼點人口要以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怎麼才能進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