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彈鋼琴要比拼各種技巧,各種高難度動作,但目標是為了彈出好聽的音樂,那用機器來做這個彈奏的事情,人做創作的事情,把創造出來的音樂編成程式碼,讓彈琴機器來跑,如果要加上個人感情,這也可以在寫程式碼時候加上,這不是比人彈琴要聰明嗎?
26
回覆列表
  • 1 # geyall

    要照你這麼說,人吃飯幹嘛,直接把營養針管子打進身體就好了,也不需要啪啪啪,想生了去醫院做個人工受精。

    這就是人和機器的差別,第一人有情感的需求,第二但凡涉及人類情感的東西,至少目前任何東西都沒法精準的模仿,如果可以那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你肯定不會彈琴,或者水平有限,彈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享受的是音樂的美,和你演奏他的成就感,還有你融入音樂那種陶醉。這就跟吃飯一個道理。如果你不懂的這些,或者你完全不需要這些,那這些對你可能就沒意義,但不代表這些東西對別人沒意義。

  • 2 # 湯媽育兒

    具體看了一下提問者的意思,原來是這個意思:既然機器會彈琴,為什麼還要人彈呢,只要把作品創作出來,編好程式碼,讓機器去彈鋼琴不是更有好嗎?至於這麼費事的去練習鋼琴技巧,提高練琴的難度嗎?

    所以,彈鋼琴就是一種很傻的行為

    我的回答是,每一個鋼琴家的演奏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鋼琴家對作品的演繹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首作品,一個鋼琴演奏家一個樣,這是對於作品的二度創作,所以,鋼琴作品可以流傳很多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而曲作者也可以流芳百世。

    機器的彈奏的力度都是一樣的,速度也是一樣的,力度都是一百赫茲,雖然的彈奏的音符和節奏都會很正確,但是,具體到每一小節的情感,每一小節的情緒機器是做出出來的,機器沒有辦法做到有情感的演奏,所以,就鋼琴演奏方面想讓機器取代人類的彈奏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做不到。

    最後,對於音樂發燒友來說,他們能聽辨不同情緒不同演奏者的作品,如果讓他們聽讓機器彈奏的音樂,會發瘋的。

    我就是這樣。

    所以說,就聽音樂這種純情感的享受來說,機器永遠也無法滿足需求。

  • 3 # 航展君

    所謂的"有感情"也就是力度大小,說機器人做不到,還真是無知。。

    什麼鋼琴神童,背後都是苦練,實際有兩方面,一是父母虛榮心作祟,二是為了增加競爭力。

  • 4 # 鋼琴小屋

    我覺得你還沒有領悟到音樂的真正魅力。其實彈鋼琴跟聽鋼琴曲本身感受的就不一樣。而且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不一樣。彈出來的音樂也不一樣。同一首曲子也會有差別。如果按你的觀點只要讓演奏家去彈就好了。我們並不需要練習。我們只要去聽音樂家唱就好了。我們並不需要會歌唱。我們都有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你可以愛過音樂,透過歌唱。透過說話來表達。

  • 5 # 弦奴

    聽不見音樂的人,以為跳舞的是瘋子。不懂法律的人,以為遵規守矩是愚昧。不能預見未來的人,以為投資是賭博。沒心沒肺的人,以為愛情是謊言。固執己見的人,以為答案只能有一個。不懂享受的人,以為活著就是在等待死亡。

    世界上的東西,豐富多彩,每個事物和關係都有他們存在的合理性,人類難以客觀地對此作出分析,往往格局只允許做出主觀判斷。

  • 6 # 多米可樂

    一個不會彈琴的人能寫曲子嗎?

    一個不懂音樂、不會作曲的程式設計師、工程師,能寫出音樂智慧機器人的程式程式碼嗎?

    因為你不會彈琴,更不會作曲,也不會寫程式碼,所以覺得別人傻。

  • 7 # 流淚的話劇

    你說的很對啊!如果你學過一點點midi技術,你就會發現,這個太容易實現了。再把midi技術機器人化,那人類是根本沒法和機器人比的。

    我做音樂好多年了,也曾經模仿過李斯特,想把李斯特的演奏技巧,溶於midi中,一首曲譜幾十萬音符,一一休整力度、顫音、時值、踏板,主要是練習midi技術,不是要幹掉李斯特啊!最後的結果,真的很李斯特啊!特別得意,產生了和你一樣的想法。

    沒幾天,我去德國參加一個音樂節,無意中聽到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也在演繹這個作品,我發現,他的彈奏,不像我這樣完全李斯特,但是比李斯特還李斯特。

    不知道你懂不懂我的意思?如果你懂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懂,哈哈!那就是彈鋼琴不蠢。誰蠢誰明白啦!

  • 8 # 我叫伊蓮娜

    我今年49歲,45歲開始學鋼琴,比較喜歡音樂,從小到大,自己瞎鼓搗了不少樂器,純粹是為了好玩。以我的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用機器設計出的曲子,是程式化的,千人一面,而不同的人因為對曲子的理解和演繹方法的不同,演奏出的曲子會具有不同的風格,而這正是音樂迷人的地方。你試過聆聽不同的演奏人員演奏同一首音樂嗎?我試過,梁祝,小提琴名曲,聽過俞麗拿、盛中國、呂思清、西崎崇子、沈榕,聽過多遍,反覆比較區別在哪,現在我閉上眼睛隨便聽,也能聽出是上述哪位大師的作品。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彈奏者,賦予了音樂獨特的靈魂。欣賞音樂,不僅僅是聽1234567,而是要透過樂曲去抵達曲作者和演奏者的內心,與之形成共鳴,並昇華自己的情感。而這些,機器能做到嗎?

  • 9 # 沙沙雕雕

    兒童的時候,我也想過是否以後能讓計算機按照1-7的簡譜自行創作。當時還覺得挺酷的。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個二貨。

  • 10 # 徐巍51693074

    人不要上學,所有知識網上都有,不要學數學,直接用計算機套公式,不要學體育,以後機器人比人更好更快。的確很好,我也願意。但不可能,至少在現階段不可能。

  • 11 # 東莞星馳名車嘉

    你的生活一定很無趣,沒多少精神滋養。彈琴唱歌這種精神愉悅你是體會不到的。但沒想到,你不僅無知,還出言不遜,連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喜好這一點心胸都沒有

  • 12 # 素質教育之漏網之魚

    你心目中的音樂還停留在機械運動的階段。而真正的音樂,應該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以鋼琴為例,MIDI叫所能傳遞和表達的,撐死了,也只能達到真人演奏的90%。剩下的10%,是無法企及的。

  • 13 # 小幽

    情緒情感能用程式碼寫出?人現在對情緒都一頭霧水,如何用程式碼來寫?這是第一

    第二,鋼琴是一種比較高階的才能,有很多技能聯合才能起作用,機器人是根本無法完全替代的

    第三,燒菜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刻燒都是不同品質,這樣如何讓機器來彈?人彈鋼琴是生命的體現,機器能體現什麼?鸚鵡能自己說出他沒聽過的話嗎?

    先弄清彈鋼琴是什麼樣的過程再說比較好,不要連彈鋼琴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妄議,也就是說先弄清什麼是“何不食肉糜”更好

  • 14 # 愛叨叨的姨

    你這觀念就跟以前有人說人吃飯就是為了活著,那為什麼不設計各中營養素,吃藥丸或者打成糊糊喝下去就行了?幹嘛要費事做各種菜呢?

  • 15 # XqP秋平

    她是我們樓上的小公主,父母是軍人,退伍後有一筆豐厚的安家費。父母用這筆錢為小公主買了一架鋼琴,1萬多元,這在三十多年前是一般家庭不敢奢望的。

    小公主學鋼琴要請老師,開始蠻有興趣,在老師悉心指導下,進步也快。從不成調的音色中慢慢彈得有板有眼。

    大概學到上初一時,小公主對鋼琴厭倦了,每天坐在鋼琴前,像傻子一樣,重複著1234567,感受不到童年的快樂。

    她父母先期的預想,女孩子學鋼琴,不但能培養氣質,走上社會後也多一項技能。

    以小公主的學習成績,考上本科就燒高香了。她只能報考文化分要求不高的音樂系。不得不拾起不喜歡而必須努力的事情。

    ”傻”人也有傻福。小公主畢業後,直接去省城高校應聘鋼琴老師。在當老師之餘,利用晚上和雙休日輔導上門求教的學生學鋼琴,每節課200至400元。比大學老師的收入還要多。

    曾經的厭誤到現在的職業,蛻變中的酸甜苦辣,小公主是深有體會。沒有當年父母投入的“巨資”,沒有父母毫無“人性”的督促,小公主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把彈鋼琴認作是傻的行為,只能說是自己是大傻子,卻把別人當成二傻子。

  • 16 # 提琴小賈

    一句話給你最專業的回答:

    以後無論你生氣,高興,需要抒發或發洩情緒的時候找個機器人來替代你咋樣?

    彈琴最主要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高難度的技巧代表了與眾不同的對細膩感情表達的處理方式,其次才是給別人欣賞!

  • 17 # 啊是我的李子呀

    多聽聽一些彈的好的鋼琴家作品 就會發現 不同的人演奏相同的作品 表達出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 人工智慧或許可以代替很多 卻沒有辦法代替人類的情感和藝術表達

  • 18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過去是資本家地主的少爺和小姐才能進洋學堂,一般窮人上不起學的。

    解放後適齡兒童都上了學,社會上掃了盲,到了我們這六零後有了機會接觸鋼琴。

    我小鳳翔縣師範幼兒園是省直屬學校,今天也百年曆史了,培養了大批人民教師。

    那時的條件好每個教師都配備一架鋼琴,老師優雅的彈了起來,旁邊站個漂亮的男孩或女童跟著領唱。

    一上學到高中畢業十年沒見過鋼琴,老師教譜哼一遍,再領唱一次,然後一齊唱就會了。

    那時候都是各班級抹的紅臉蛋,女孩扎塑膠,後用紗布染的寬頻成蝴蝶結,統一藍褲子,白球鞋。

    冬天是紅毛衣,因為窮就互相借了。

    當我們的兒女都是獨生子女時,就家裡買了鋼琴上萬元呢,投師學藝到西安音樂學院,一節課一百元,來回車費一百,一個月上千元沒有了。

    考個十級,可以上蘇聯聖德堡音樂學院留學,當年到蘇聯留學費用最低。

    然後回國開音樂會,那和朗朗一樣歷程,我們只看到了輝煌,沒看到艱辛,不熱愛不愛彈在受罪,但家長陪伴下堅持到勝利了。

    一個學音樂畫畫是最耗錢的家長,沒有家長的恆心和金錢支撐,只能當個業餘愛好和特長了。

    我兒媳鋼琴,手風琴都是十級,而我兒只愛打遊戲,有億萬個聰明細胞,沒有一個音樂細胞,但倆個都走向科研領域,媳也教會了兒彈琴,兒教會了媳打遊戲。

    學個愛好人生不寂寞,棋琴書畫是有天份的。

  • 19 # 遛鳥老祖

    你都不會演奏就談創作了。。。。。。你還是先能走路了,再談跑步哈!作曲家,那個不會彈琴?彈琴的不一定會作曲,但作曲的一定會彈琴,為什麼呢?因為作曲不是靈感一來,大筆一揮,好了。。。。。。那是YY爽劇。。。。。。。

  • 20 # 陪你練練琴

    這個問題分為兩塊來回答,

    因為要清楚,程式如果要取代人演奏,到底發生在什麼場景中。

    一個是彈琴之於欣賞者

    一個是彈琴之於自己

    面對欣賞者,你的設想不是沒可能實現

    做任何一行永遠要帶著危機感,科技進步發展很快,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到的,傳統行業永遠要抱著敬業心深耕的同時,居安思危,尋求突破,不被時代所拋棄。即使在未來的年代,也能有不可替代的立足之本。

    我們猜測一下,在將來哪些情況會發生?

    面對普通大眾的演奏,被程式設計取代性很大,比如酒館咖啡廳,受眾平均欣賞水平一般,相似性也比較大,大資料很容易就能分析的出最適合播放的曲目,然後程式自動播放

    機器或者程式能更好的規避突發狀況,擁有更多的曲目量,以及長久持有有更低的成本

    面對音樂發燒友,愛好者,或者專業人士,他們很多人有鮮明的個性化的欣賞喜好,除了演奏本身已知的觸鍵風格程式可以分析的出,可以分析總結批次模仿,

    但是作為人,作為不斷成長的演奏家,生活的歷練,年齡的增長,當時的環境,這些變數都在影響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種不可預測的事件,而這些未知也是這類欣賞者所津津樂道與追求的。

    對於演奏者本身,不可取代

    學樂器的過程,除非給學習者腦袋中植入晶片,否則機器不可能取代,學過的都懂

    我們彈琴為了釋放,這種親歷的手感,不是聽能解決的,也不是為了其他人而做的事情,絕不可能被程式設計替代

    演奏,人有靠自己撥弄樂器來進行情感宣洩的訴求,就永遠不可能被程式完全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自己的臉型畫出合適的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