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邊緣探索者

    戰國時期大多數諸侯進行了變法和改革,最先的是魏國,李克變法,緊接著吳起入楚國進行變法,再之後就是商鞅了,另外齊國的威王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 2 # 目以為廣

    謝邀。不能說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魏文侯用李悝變法,相當成功。其後魏國一直稱霸諸侯很長時間。申不害在韓國變法,也比較成功,韓國可以滅鄭,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申不害功不可沒。齊威王改革吏治,也取得不錯成果。晚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也取得相當成績。吳起在楚國變法,遭到反撲,確實是失敗了。雖然列國變法,改革,多數成功了,但是商鞅變法最深刻,最徹底。

  • 3 # 劍掃六合

    商君成功就在於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就好比棟樑拆,將原有的舊貴族的權益收回,再發放給有功之人。這些有功之人自然會擁戴秦法。而下面的人看見了秦法的好處自然不會反抗。而原有的舊貴族無權無勢,自是掀不起風浪。

  • 4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1.魏國的李悝變法:在戰國初期,其實最強大的諸侯國不是秦國,而是魏國。讓魏國強盛的原因之一就是李悝變法。為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國力最大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楚國的吳起變法:當時三晉崛起,楚國向北發展正屢屢受挫,而國內又大臣專權,封君眾多,奢糜之風滋長。悼王早已知道吳起才能過人,十分歡迎吳起的到來,想起用他來富國強兵。悼王先用吳起為楚國北部重鎮宛地的地方長官,一年後,又提拔為令尹,執掌楚國軍政大權。吳起執掌朝政後,實行變法革新。

    3.趙國的胡服騎射:趙國的變法者不是別人,正是趙王自己。當時所謂的“胡服”,是指類似於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稱“胡服”;“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步射”(徒步射箭)。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軍裝,逐漸改進為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為國家的穩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胡服騎射的目的是提高趙國的戰鬥力。

  • 5 # 世界人文通史

    感謝邀請,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戰國時期,社會上有2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亂,二是革。所謂的亂,是指諸侯之間的戰爭由春秋爭霸轉變成了純粹的為了爭奪土地和財富的罪惡兼併戰爭,國與國之間投入的兵力和資源越來越空前,百姓的生產遭到巨大破壞;那麼所謂的革指的就是戰果時期在各國間流行的變法活動。由於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封建社會的雛形,舊封建土地領主與新興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迫使許多國家進行改革,緩解階級矛盾。戰國七雄中除了弱小的燕國以外,其他各國都進行了各自的變法活動。而除了秦國商鞅以外,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變法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鄒忌變法、公孫仲連變法、胡服騎射等等。商鞅變法的成功正是因為充分吸取了前代的不足,才總結出了經驗教訓。

    第一、魏國李悝變法。

    戰國初期,在魏文侯魏斯的支援下,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李悝主導了這場變法。這場變法雖然不夠徹底,但他對後世吳起、商鞅的影響非常大,這場變法是後世許多變革的模板。而魏文侯執政時期,魏國本身就是三晉中最強的國家,魏軍縱橫馳騁,名副其實的戰國第一強國,所以這場變革是成功的。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1廢除世襲貴族的特權

    2政府鼓勵農民耕種,勸課農桑

    3設立《法經》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維持居民治安

    第二、楚國吳起變法

    魏武侯時期,魏國名將吳起受到迫害而出逃到楚國,被楚悼王待為上賓。而楚悼王有意於恢復春秋時期楚莊王的霸業,於是重用兵家代表人物吳起發動了削弱楚國舊貴族和加強楚國軍事的變革。吳起變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楚軍擊敗了當時號稱最強的魏軍,但吳起變法導致楚國舊派的瘋狂報復,就連吳起本身也被舊貴族殺死,新即位的楚肅王只能廢除新法,變法因此失敗。吳起變法的內容主要是:

    1廢除世襲貴族特權,集權於君主

    2剪除冗官,精簡機構,選用下層賢才

    3獎勵耕種,推廣農業生產

    4加強楚國軍事,獎勵軍功

    第三、韓國申不害變法

    趙、魏、韓都是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他們的君主曾經是晉國的公卿6族之一,所以習慣把這三國稱為“三晉”。戰國中期,七雄中國力最為弱小的韓國遭到群雄覬覦,有野心的韓昭侯在滅掉鄭國後,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針對韓國的現行規章進行了變革。

    1加強君權,削弱公族

    2整頓吏治,規範官僚

    3規範軍隊,變革將領

    4重農抑商,擴大耕種

    第四、齊國鄒忌變法

    齊威王時期,正是齊國與強威爭奪中原霸主的關鍵時期。頗有野心的齊威王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鄒忌為相國,謙虛地聽取了他的意見,並授意鄒忌針對齊國的弊政進行了區域性的改革。應該說,鄒忌變法是各國變法中最不徹底的一場,但是作為戰國時期的變法家,鄒忌確實是榜上有名的。鄒忌變法的內容主要是:

    1選賢用能,整頓官場

    2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3守備四土,加強軍事

    第五、趙國公孫仲連變法

    在齊、趙、魏爭奪霸權的過程中,魏國率先進行了變革,受到影響的趙國也緊接著推行了一場效仿的變法,那就是公孫仲連的變法。這場變法的意義不大,純粹是為了效仿魏國,當時趙的國力遠遠不如魏國,變革也並沒有落實,所以這場變法不久就被擱置了。

    1整頓官僚,淘汰冗官

    2削弱舊派勢力,集權於國君

    3重視農業,加強生產

    第六、趙國趙雍胡服騎射

    在三晉之中,強大的魏國一直是三晉的代表。但魏惠王執政時期,窮兵黷武,徒然消耗強大的國力,長期強大的魏國遭到齊、楚、秦的夾攻,西喪秦地700餘里,東敗於齊,南辱於楚,困頓之極也,魏國一敗塗地退出了爭霸的行列。而新興的趙國則取代魏國成為北方強國,武靈王趙雍為了能與秦、齊對抗,在國內進行了純軍事化的改革。趙國迅速崛起,擊破林胡、樓煩,摧毀中山國,也成為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對抗秦國的國家。

    1易服換裝,推廣胡服

    2變革兵種,推廣騎兵

    3漢化狄胡,引進胡馬

  • 6 # 瀟遙樂

    戰國有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齊威王改革,燕昭王的求賢令來的樂毅改革,楚國的吳起變法。

    變法首先要看君主是不是賢能,君主昏庸,變法效果再好也是白搭,譬如最先變法的魏國,李悝變法很是成功,使剛剛從晉國分剝開的魏國實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第一霸主,魏文侯時期吳起攻佔秦國河西之地,樂羊攻滅中山國,幾乎對趙國形成三面合圍之勢,東邊摁住齊國,南邊震住楚國,儼然一副當年中原霸主晉國的姿態,魏武侯時期雖然能力不及文候,但是也使魏國進一步加強,尤其發動的幾場戰爭,幾乎都勝,對周圍國家形成軍事威懾,晚期已經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原霸主,魏惠王即位時,魏國實力幾近巔峰,初期主張三晉聯盟,大力發展生產,並從安邑遷都大梁,重心發在中原爭霸上,對秦國不再主要針對了,但中期先後與趙國韓國撕破臉,桂陵馬陵兩敗後逐漸喪失霸主地位,到後期在齊楚秦的進攻下從此成了二流國家。而後的魏國君主非庸即昏,把文武二侯留下的好牌打個稀爛。

    韓國一直被詬病很弱,但是位列七雄,說明實力也是有的,還是要歸功於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而申不害變法中強調一個術,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正因為申不害與

    韓昭侯

    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變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但申不害重“術”的法制思想卻為歷代封建帝王加強君主集權提供了理論和經驗,也為一些人搞陰謀詭計開了先河。變法後的韓國成功滅了當年的春秋小霸鄭國,實力大增,但韓哀侯之後的君主和魏國情況差不多,多為庸主,並沒有將變法成果最大化。

    楚國的吳起變法那就相當失敗了,吳起轉輾大半生,終於遇到知己楚悼王,重用吳起及變法,但是楚國貴族勢力遠強於其他六國,十幾年後楚悼王死了,吳起和他的變法一起做了陪葬,變法幾乎全部廢除,商鞅雖然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搞死,但是變法制度沒變,只是處死商鞅給貴族們出了口氣,而且自秦獻公之後秦國曆代君主幾乎都是圖強的明主,使商鞅變法的成果極大的發揮作用。

    其他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僅僅是針對軍事上的,但是也提拔了有發掘了李牧藺相如廉頗等布衣人才,並加以重用,所以趙國才成為了後期唯一能與秦國一決雌雄的資本。燕昭王和齊威王改革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變法改革,只能說是完善制度,一旦離開了賢明的君主,依舊無法圖強。

    另外變法成敗也與貴族勢力有很大的聯絡,所以變法最徹底的應當算是秦魏,貴族勢力並不是很強,人才也大多出自布衣而非貴族,其次是韓趙,就長平之戰是否換將一事上,布衣代表藺相如堅決反對換將趙括,與平原君趙勝為代表的貴族勢力主張換下廉頗的方案進行辯論,說明布衣人才也是很有話語權的,齊燕二國還是覺得自家人靠譜,東西在自己手裡才安心,所以使得樂毅田單完成驚天壯舉後都被君主猜忌,逃到了趙國,最後楚國幾乎完全靠的貴族勢力,項氏一族,屈原都是貴族,而且貴族之間都不是互相信任,所以楚國的變法壓力有多大。

    所以主要的就是君主是否賢明,其次是領導權力的傳承是否良好,再有就是變法環境,是否壓力山大。

  • 7 # 有趣的歷史小白

    秦國之所以變法成功,原因不外如下:

    1:秦孝公嬴渠梁的大力支援。嬴渠梁可以說是商鞅的知己,在見商鞅前,嬴渠梁見過很多所謂的“改革家”,對於他們的改革政策,都不感冒,只有商鞅提出來的改革方案,可以讓他陪聊一夜,究其原因是因為,商鞅的方案,是針對於秦國的實際狀況,私人訂製的。

    2:秦國當時的國情國況已經處在了不得不透過改革變富強的地步了。連年的征戰,使得秦國國庫空虛,百姓生活也不怎麼樣。而秦國的老秦人們也不想一直窮下去,民眾的支援,國家的需要,變法迫在眉睫。

    3:秦國新舊貴族的勢力的支援。有人說杜摯甘龍一黨並不支援商鞅變法,但是正真能其決定作用的舊貴族勢力並不是杜摯甘龍一黨,而是當時秦國國君的親大哥嬴虔,嬴虔雖然深受”變法之苦“,但是他能看到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實際變化,所以他憎恨的僅僅只是商鞅,而不是變法。

  • 8 # 浪淘天空

    秦國的商鞅變法成功,最後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六國也進行了變法,因為當時時代發展,原來的宗法制已經不適合社會,必需拋棄,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六國變法有自己不同的形式,但是都改變了社會形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秦國能統一天下,因為秦國的變法最適合戰爭,是一種高效的軍國體制。

    其他國家最後敗給秦國,不是因為變法失敗,而是走的路不同,變的是另一種法,不是秦法。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可以和秦軍一戰,並起不落下風。

  • 9 # 以史為鑑

    秦國之所以能變法成功,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原因。

    先說人和

    其實讀過賈誼在《過秦論》的朋友,就知道賈誼說的很詳細了。

    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秦國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六代秦國國君竟然都驚人的持續延續了商鞅變法的措施,商鞅雖然身死,但是商鞅的政策卻沒有變化,這一點比起其他諸侯華人走茶涼,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很多。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魏國變法

    戰國時代的開始始於三家分晉後,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由於北邊是趙國,西邊是秦國,南邊是楚國,都是很強悍的存在,於是魏國壓力山大。

    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於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魏國於是走上了強國之路。特別是吳起為將期間,創立了著名的魏武卒,成為天下少有的強兵,一度打的秦國割讓河西之地,不敢出函谷關。

    但是等到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繼位後,吳起不能受到重用還收到打壓,於是引發吳起叛逃楚國。魏國從此之後變法就走向衰落。

    2、楚國變法

    吳起到達楚國之後,擔任楚國令尹,全權輔佐楚國進行變法。經過吳起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充套件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向北和魏國發生大戰,擊敗魏軍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絡。

    吳起的變法雖然讓楚國富強,但嚴重影響到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於是在支援吳起的楚悼王死後,吳起就被反叛的貴族所殺。吳起一死,楚國的變法也就告一段落了。

    其餘幾個國家的變法也都是大同小異,可能經過某一位人才的大力變法國家變得強盛,但是隨著支援方的變故經常就會人走政歇,陷入以前的老路。

    只有秦國,從上到下一直延續著商鞅的變法思路。能長期持續的穩定政策自然勝過老是變動的政策。

    再說地利

    秦國比起其他國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自從平定義渠王之後,後方就基本上畢竟穩定了,只需要在黃河以東和函谷關以東這種天險地段防禦東方諸侯。

    在這一點上戰國七雄也只有齊、楚兩國堪堪比擬。但是齊國和楚國都侷限於傳統的諸侯國統治模式,雖然齊楚兩國都有稱天子的舉動,但是在氣勢上根本不能和始皇帝相比。

    最後說天時

    秦國最後能變法圖強,最後得以統一天下。其實也是歷史大勢所趨。

    周朝從周平王東遷後,周朝已經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經不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也就是開始了所謂的禮樂崩壞的時代。

    等到戰國時期,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一些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兼併,而普通百姓經過百年的諸侯戰爭,人心都已經不想戰爭,在這樣的趨勢下從幾百個諸侯國到幾十個再到七個,最後勢必有一國要一統天下。當然歷史在這一刻選擇了秦國。

  • 10 # 無常的小跟班

    春秋那個時間屬於半奴隸半封建制,那個時代周王室衰微,天下諸侯紛紛透過改革變法而達到強國。如我們熟悉的春秋五霸。

    因為貧窮落後就捱打,當時的秦國既貧窮又落後,被強大的鄰居,魏國所欺凌。正應了那句話,窮則思變,直至秦孝公贏渠梁繼位,為了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釋出一份著名的求賢令,天下士子,紛紛入秦,一展抱負。最著名的就是衛鞅入秦。

    一代雄主秦襄公贏渠梁跟偉大的改革家商鞅兩人把秦國從半奴隸制半封建制,帶上了全新的封建制。這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

    因為秦國敢為天下先,全新的法令,全新的各種制度,讓秦國短的時間內強大起來。秦孝公贏渠梁跟商鞅為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因為在那個大爭之世,秦國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加上了六代有為之君的努力,最終秦始皇實現了天下統一。

  • 11 # 馬庸詩詞

    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曾變法,為何只有秦國的商鞅成功了?

    戰國七雄指的不是七個人,而是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這當中又以魏國為勢力最大者,秦國最小。那麼為什麼偏偏只有弱小的秦國變法成功了呢?我們來一一探討下。

    齊國

    鄒忌,“以鼓琴見威王”來自薦,得到齊威王賞識,並授予相印,著變法之事。

    鄒忌推行的是法家政策,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表白於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戰國策》

    由於鄒忌的進說,齊威王廣為接受群臣百姓的意見。據說,剛下令時,群臣來進諫的門庭若市;幾個月後,還不時有人進諫;一年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在鄒忌的改革變法下,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一番新氣象。

    鄒忌變法以整治官吏、開放言路為核心,雖然相對溫和,不容易造成國內動盪,但是這種不溫不火的變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之後齊國被五國圍攻,險些滅國,自此齊國一蹶不振,變法宣佈失敗。

    楚國吳起變法,吳起變法主要以明法審令、減爵祿、廢世祿、減大臣威重、強兵強國為主要變法內容。

    吳起推動變法後,楚國經濟、軍事得到一定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尤其變現在軍事上:伐魏救趙、收復故地、擴張勢力,楚人以“兵震天下,威服諸侯”,諸侯國皆畏服楚國。

    但由於變法太過強烈,主要政策更是觸碰了舊貴族的乳酪。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舊貴族發生叛變,將吳起射殺,楚國變法失敗。

    燕國

    這燕國變法相對於其它六國顯然是在看玩笑,燕國看到其它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改革,也想來湊一湊熱鬧,燕王找到了子之,任他為相,後燕王在鹿毛壽的勸說下,將燕國讓給子之,這燕王還真答應了(該怎麼說他才好)。

    子之治國三年,“國大亂,百姓桐然”,燕國大亂,基本亡國,燕國變法失敗。

    依我看這哪是變法,明顯的是謀朝篡位呀。

    南韓

    申不害變法,主要以內容包括為:打擊貴族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整頓官吏,加強對官吏的監督與考核;改革兵制,加強軍事訓練;強調君主統治之術。

    十五年後,南韓國力大大增強。

    魏國攻韓,韓大敗,新軍死傷殆盡,變法成果蕩然無存。南韓變法失敗。

    趙國

    趙國並沒有正正意義上的變法,而是以“胡服騎射”的方法富強趙國。什麼是“胡服騎射”呢?就是學習胡人,學習他們穿胡服,學習他們在馬背上騎射。經過長期的訓練,趙武靈王還真訓練出了這樣一支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的軍隊,軍事實力猛增。

    趙國變法成效更是持九十年之久。但在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五十萬精銳部隊,之後又在邯鄲之戰中大失元氣,不復趙雍時代的輝煌。

    魏國

    李悝變法,魏文侯當政時,任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之後彙集各國刑典,著稱《法典》一書來保護變法,(古人也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作為諸侯國中第一個變法者,魏國的國勢達到了一個巔峰,魏文侯在位的五十年裡,魏國更是稱霸於天下五十年,沒有諸侯國可以與之抗衡。

    後秦國變法成功,秦國國力大盛,敗於秦國。

    秦國

    秦國商鞅變法大家皆知,我就不在累贅講述了

    從上面各國中的變法來看,有些諸侯國的變法並沒有徹底的失敗,相對來說還是很成功的,那為什麼“戰國七雄只有秦國變法成功”之說呢?成王敗寇,最終一統諸侯國的是秦國,其它國家皆被覆滅,國都沒了,變法成功之說變也就不復存在了。

  • 12 # 浩中一內

    秦國推行商鞅的變法,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國內憂外患的環境需要變法

    秦獻公時期,開始不斷擴張,與東方諸侯國及西面戎狄部落發動了多次戰爭,國家人口、財力、軍隊裝備等都消耗巨大,至秦孝公繼位之際,國內已經非常空虛,而且在再交上樹敵較多,西面部落、東面諸侯各國都對秦國虎視眈眈,欲分而食之。秦獻公去世後,連葬禮都從簡辦理,而且因受到魏國龐涓帥軍乘機襲擾,還不得不中斷葬禮。可見當時的秦國已積弱積貧到了什麼程度。

    2、商鞅的變法,得到秦孝公徹底支援

    秦孝公繼位後,著眼秦國面臨的積貧積弱的現狀,一心想要發展秦國,使秦國壯大,便下《求賢令》以招天下名仕賢才。商鞅遍訪秦國後提出的治秦方略,讓秦孝公大為讚賞。並對商鞅提出的變法徹底的大力支援推行。

    變法實施在於真心欲變法的秦孝公,商鞅不過是提出變法策略和主張。秦孝公徹底推行變法,不怕得罪秦國的公室王族!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援。

  • 13 # 時光之意

    歷史上戰國七雄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都進行了改革變法,但最後只有秦國完成了統一,原因為何?先看各國變法內容。

    魏國李悝變法,一廢除世襲制,取消貴族世襲俸祿,二是廢除井田制,設立盡地利之教,鼓勵農民生產,三是確立法治,法經,四是軍事改革,設立武卒制度。

    趙國公仲連改革,一是為政講究王道仁義,教化人民,二是延攬人才任官使能,三是節財儉用,四是對官員進行考核和監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主要是軍事改革,提倡胡服,進行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

    楚國吳起變法,一是“明法審令”,實行法治,二是減爵祿,進而廢除世卿世祿制,三是削減大臣權威,整頓吏治,四是加強軍事訓練,禁止遊民。

    秦國商鞅變法,第一次:一是實行李悝的《法經》,二是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三是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墾荒,四是禁止遊宦之民,引導農業耕種,五是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第二次:一是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二是推行縣制,三是統一度量衡,四是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五是強制分家,強化小家庭制度。

    南韓申不害變法,一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二是整頓官員隊伍,堅強考核和監督,三是整肅軍隊,收私兵,四是鼓勵多開荒,多種地,五是重視和鼓勵手工業。

    齊國鄒忌變法,主張法治,對於人才的選拔主張擇君子防小人,主張設立法律監督清除小人,主張君主要接受臣下的諫言。

    燕國燕昭王改革,一是改變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任人唯賢,二是對官員進行考核監督,三是爭取民心,加強國家凝聚力。

    再從上述七國變法內容可以看到七國變法的深淺和程度。

    一、涉及到底層經濟體制改革的是魏國、秦國。在當時春秋時期以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度,已經遭到了破壞,私有土地,自由耕種的形式已經出現,所以對於新形的土地制度,魏國和秦國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改革和變法,使得魏國和秦國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極大的發展了魏國和秦國。

    但魏國和秦國之間對於農業制度的變化,又有不同和深淺。魏國對於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放在廢除井田制以及對於不同土地進行測評和收稅,鼓勵墾荒,而秦國則在廢除井田制以及鼓勵墾荒的基礎上,還對進行農業的農民單位進行了改革,強行分家,使得小家庭制度得以確立,從而使農民小家庭的單位適應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更加深入的完成了經濟基礎從井田制到小農經濟的發展。

    二、涉及到政治制度改革的國家比較多,基本上都涉及到了。

    這些政治改革的程度有深淺,其中魏國、楚國、秦國對於政治制度的改革比較深入,已經涉及到了國家政治權力的分配。這三個國家的政治改革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削減奴隸制貴族手中的權力,提升新興地主階級的權力,使得上層建築適應了新興的經濟基礎,從而使國家得以強盛。而其它一些國家則主要涉及到對於人才的選拔和監督考核制度,沒有對政治權力進行適應時代的改革。

    三、在君主集權的改革中,各國都有提出,但秦國、南韓較多,秦國為最。其它國家在廢除世卿世祿制,在改革人才選拔,在監督和考核官員中都是在提升君主的集權,但秦國和南韓改革最深入。南韓主要是在加強吏治過程中,加強君主對於臣下的掌握,加強君主對於國家的掌控,而秦國則更徹底,實行了最早的縣制,從而把君主的權力直接深入到了縣級單位,在君主集權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一步。

    四、涉及軍事改革方面,秦國最徹底,魏國、趙國次之,楚國、南韓再次之,燕國和齊國比較平庸。秦國對於軍隊的改革,涉及到了爵位的獲得和升賞,涉及到了農民階層向上階層躍升的過程,開通了普通下層升到上層的途徑,為軍隊保持長久戰鬥力奠定了基礎,也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武力基礎。魏國則設立了武卒制度,加強了軍隊特種部隊的建設,使得戰國初魏武卒橫行天下,但這種制度只在於創新兵種沒有涉及軍隊深層變革。趙國軍隊改革也是一樣,只涉及到了兵種改革,設立了強大的騎兵也沒有更深入的改革。楚國則是禁止遊民,補充軍費等。南韓則編練了貴族私兵為國用。燕國和齊國則沒有明確的軍事變革。

    五,涉及法律制度的改革。魏國,秦國最全,楚國次之,其它國家較少。魏國制定了《法經》,在多個領域進行了法治建設。而秦國在頒佈實行《法經》的基礎上,還設立了連做法和輕罪重刑。楚國實行“明法審令”實行法治。其它國家涉及較少。

    從上面幾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對比來看,秦國的改革都是最深入,最全面的,而魏國則次之。所以最後秦國商鞅變法最成功。當然秦統一六國除了變法也還有其它因素,比如地利,秦國地利較好,進可攻退可守,而魏國的很不利,處於四戰之地,東西南北都有敵。但最大的因素就是變法的成功。

  • 14 # 華豎

    變法之事,茲事體大。變得好,國家強大,變不好有可能就是亡國。

    縱觀中國的歷史,歷來變法者善終者不太多,商鞅被車裂,王安石被罷黜,近代戊戌變法則是康梁流亡,譚嗣同等七君子被殺頭。變法其實就是權力的再分配,要想打破舊有體制,建立新秩序,何其難哉!

    自周以來,士權與王權之間的爭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要麼士進王退,要麼王進士退。士進王退,有可能出現功高震主而讓臣子滋生僭越之心,王進士退則可能出現專制殘暴,國祚難久。很多計程車族想透過一系列的努力獲得至上的榮耀,而有的君王從來也不想放手或失去自己的權力,這就是變法成功者少的緣故。

    齊國的管仲就是取得相權,齊恆公放手讓其管治國家,進而實行一系列的變革從而成就了春秋首霸。商鞅也是如此,其在魏國時不受重用,即而到秦,秦孝公被其“稱王之道”打動,放手讓其改革變法,取得了極大成功,為後世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秦孝公之後,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即車裂了商鞅,但仍沿用了其制訂的政策,糾其原因是王權與相權的鬥爭。

    而戰國時的其它幾個國家,也都在變革,但像秦孝公那樣頂住壓力,完全放手讓臣子去變法的不太多,無論是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楚國吳起等要麼不徹底,要麼過於嚴厲,老舊勢力反撲,都沒有取得長久的成功。

    鑑於此,要想變法成功,君王無條件的支援是首要條件,光支援也還不行,還要能活的長久一些,否則可能會中途夭折,再有就是改革者自己要有相當的智慧,除了治國之良策,經緯天下之能力,還要有知道進退之睿智,畢竟王權至高無上不能挑戰。戰國之時,多以法家的嚴酷變法,商鞅如此,吳起如此,但一味嚴酷往往是不得終始,諸矛盾還是要相互調合,相互妥協。

    王權與相權之爭,是兩個階層的利益之爭,君行君之道,臣行臣之道,相互配合、各行其事,自然就能國運亨通,建立偉業,如初唐。“盛世施仁政,亂世用重典”,這也是後世多采用中庸的儒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 15 # 賀灝

    謝謝邀請。秦國於戰國初期乃是一個偏僻於西方的諸侯國,與戎狄接壤,民風梟悍,擅武而少文,國內的老仕族雖有一定勢力,但自獻公以來,國君的王權已不可侵凌,獻公即位之時正值秦國新敗於魏之河西之戰,國家已處危亡之際,為了圖存秦國的上上下下都支援變法,不存在保守勢力的反對,所異者,只是變法的方式和力度。

    此時衛鞅入秦主持變化,正是如魚得水,天時、地利、輿情皆恰到好處。

    衛鞅入秦得到了秦獻公的全力支援,可謂言聽計從。太子反對變法,獻公言:秦可以無太子,而孤不可無秦國。君臣之間的互信,君主意志的堅定為變法的順利施行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衛鞅於公元前356年施行變法至公元338年被惠文王車裂於彤,新法已在秦國施行了十八年之久,那麼長的時間於新法中受益之新興軍功階層已走上了廟堂,並站穩根基,隨著新法的深徹推行,新興的利益階層也越來越強大,舊日的秦國老氏族已完全退出了政治圈子。一句話由於秦孝公的壽命足夠長,為衛鞅變法提供了最夠長的緩衝期。反觀吳起就沒那麼走運了,楚悼王時已年老,沒幾年,君王一死,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也就人亡政息了!

    衛鞅變法之所以能成,政府公信力的確定很是關鍵。衛鞅立木為金的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衛鞅透過此種方式解立了自已所代表的變法派政府於民眾中的威信,商君變法說一不二已深入秦國百姓心中。之後太子犯法刑太子之師震攝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嚴格執行新法,變法得於順利推行。

    在下以為,舊有勢力已被分化,及新興利益階層的勢力已根深葉茂,是商鞅變法沒有人亡政息之根本原因。

    商鞅變法有二個階段,第一個十年,獎勵耕戰,積累和扶植變法力量。第二個十年策動秦孝公遷都咸陽,亦為深徹變法之時。破除井田之制,施行二十級軍功爵制。雖為宗室亦不得再享世卿世祿之特權,若無軍功亦為平民矣。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隨即車裂商鞅,但卻拒絕老氏族復古的建議,實是形勢使然,文王深知秦國強盛,必行商君之法,這才有了後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之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偉業。

  • 16 # 桃花一簇開無主

    譚嗣同說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戰國時候情況,這句話也適用。

    流血的含義是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底線。換句話說,變法要成功需要統治階級自己革命、否則,變法很難成功。

    戰國的變法

    戰國事情的變化很多,我們知道的有秦國商鞅變法,魏國李悝和吳起的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公仲連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燕國子之變法。

    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最早,是戰國變法的開始。

    李悝變法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奴隸貴族世襲制改革,二是井田制顛覆,三是封建建制,四是武卒制度。李悝變法的廣度是很大的,也為後續變法提供了榜樣,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變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觸及統治階級的本質利益,例如魏國的王室們依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依舊是舊貴族掌權,沒有形成一個支援變法深入變革的新的階層。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主要是實行法治。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整頓吏治,強兵等等,已經開始觸及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不幸的是,吳起的支持者楚悼王五年之後就死了,失去了支持者,而新的貴族階級又沒有形成,吳起最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隨後,法則被廢除,變法失敗。

    商鞅變法

    再看看商鞅變法。商鞅在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基礎上,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作了進一步發展,從政治上徹底打破了舊貴族宗法制度,在農業上確定土地私有制,在軍事上獎勵軍功,最重要的就是,從前356年到前338年,他的支持者秦孝公一直全力支援他。18年,一代人的時間,一個新的貴族階層興起了!

    所以,雖然最後商鞅也慘遭舊貴族害死,但是他的變法成果卻在新貴族階層的支援下存在了下來。

    這就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果給吳起十八年,吳起變法也會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寶爸寶媽,請問上半年你們還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