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老師

    我認為話劇要想走近百姓,第一,題材是百姓的,是百姓當下最關心的熱點。如果是演歷史劇,當代劇,還是看電視劇內容詳實,連貫行強,容易被劇情所吸引。第二,形式是百姓的,不要高大上,看話劇好像去聽報告。情感上的互動很重要。第三,票價是百姓的,百姓的月工資是三千五千的,看一場話劇兩三個小時三百五百的,那不是百姓的話劇。

    所以,我還是覺得當前話劇離百姓還有段距離。

  • 2 # 十四阿哥郎春濤

    不可能,一個國家一個傳統和欣賞模式,各地那麼多大劇院,交響樂、話劇有幾個人去看?都忙著賺錢,欣賞一下快餐文化放鬆,哪有時間思考生活?還是相聲、小品、魔術、二人轉哈哈一笑,不燒腦子。

  • 3 # 陝北小明VLOG

    我是梨園人生,一名戲劇行業從業者。

    讓老百姓像看電視劇那樣方便看話劇這個確實很難。

    原因一:好作品好作劇家缺乏

    話劇發展離不開劇作家。沒有優秀作品,能吸引觀眾進劇場?話劇本身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文化,或者說提升觀眾精神力量的一種藝術;它鼓舞觀眾的生活勇氣,能夠跟觀眾心靈及時溝通的藝術。所以好的編劇,就產生不出好的劇本,好的作品。縱觀話劇歷史,留下來的都是比較有名的劇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導演。即使是導演,也必須依託在作品上。

    原因二:話劇演員生存困難:演百場話劇不如演一集電視劇

    話劇演員待遇低。例如:比較知名的話劇院的主演演出一個晚上的收入是1000元,配角收入更低,有時只拿到400元。而一般點的院團,只有演出補貼100左右,付出與收益成反比,話劇從排練到演出要耗費演員大量的精力,有時甚至要數月時間。付出辛勞而收入得不到提高的現實讓許多青年話劇演員紛紛轉行去拍電視劇,電視劇演員跟話劇演員收入差距過大。

  • 4 # 一顆咖啡豆O

    話劇全面普及還有很長一段道路。

    為啥呢,因為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1920年,以上海新舞臺上演蕭伯納名劇《華倫夫人之職業》和民眾戲劇社的成立為標記,話劇正式走上中國舞臺。

    外來文化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理解起來會相比國產的京劇,豫劇等更有難度,另外呢,中西文化的差異,也是一種因素。

    然而對於中國傳統戲劇——京劇,豫劇等,至今也是沒有發展成像你提出的“讓百姓像看電視劇那樣”。這樣看來,話劇在中國的傳播還是很有挑戰的。

    我的看法是,應當先學習自己國家的文化,知己再知彼。老祖宗之所以把這些傳承下來,是為了後來的我們,當代中國公民當以傳承傳統文化為首,而後再惦記其他。

    總結一下,我想表達的就是:一、讓話劇在中國百姓家與電視劇平齊,很艱難;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應放在首位。

    —end

  • 5 # 牧歌520

    永遠不可能!看話劇就需要到劇場去看,如果看好演員的現場絕對是一種享受!在電視上看話劇永遠不會有看現場的那種震撼!

  • 6 # 野風拂浪Second

    與其說話劇走到老百姓那裡去,不如說老百姓的經濟水平何時能支撐他們走進劇院。

    話劇的製作和演出模式決定了它不會跟電視劇或電影一樣可以遍地開花。

    拍電視劇或者電影可以說是是一次投入,一直受益,相當於你想吃雞蛋,你只需要前期投入一隻母雞的錢。而話劇的製作和演出模式則是你每次想吃雞蛋,都要去買一隻母雞。

    製作成本和盈利模式就決定了目前的話劇市場仍是小眾,這是其一。

    其二目前我國的話劇,音樂劇舞劇市場並不成熟,有些從業人員或愛好者的倖存者偏差現象及其嚴重。我國14億人,能看戲劇的,相比之下只是那麼一小撮人,而在這一小撮人中,真正愛話劇的也不過寥寥無幾,相比於舞臺上的話劇,目前的絕大部分老百姓,可能更喜歡電視劇裡的家長裡短或百萬雄兵。

    君不見今年春晚過後,某乎的問題:為什麼春晚舞蹈《漁光曲》不穿漢服跳?足以見大眾對戲劇藝術的匱乏。

    其三,戲劇藝術的教育目前來講並不足以支撐像電視劇一樣龐大的市場,這個不多細聊。

    總的來說,題主的問題答案我認為有三個:1.戲劇藝術製作模式的約束。2.戲劇藝術的觀劇門檻的制約。3.戲劇教育和人才的不足。

    以上。

  • 7 # 粵西小懶蟲

    1、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促進優秀話劇的創作與發展。

    2、發展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話劇。讓老百姓熱愛看話劇,喜歡看話劇。

    3、話劇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識,突出自己的特色。並利用電視、網路,電臺等資源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讓話劇走進平常百姓家。

    4、政府鼓勵自媒體和官方媒體進行話劇的創作,並打造真正有質量的作品,才能讓話劇走到老百姓的心裡。

  • 8 # 一生平安0522

    話劇什麼時侯走到百姓家?這個早已進入百姓家了!社會是個大劇埸,每個人都是一名優秀的演員,每天都在上演者他的角色,離開那個都不好,缺少那個也能行。每天都在人演人,每天都在人說人,每天都在人唱人,每天都在人戲人,每天者在人看人,臺上也是人,臺下也是人,臺上臺下全是人。人山人海全出演,茫茫人浪演不完,待到人老體又衰,你下他上接著演!!!

  • 9 # 使用者1912524317785

    話劇作為藝術的一種,始終離普通來百姓有一段距離。其實大多數人√話劇是認可的,目前主要是話劇的普及不到,百姓都買不到。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沒有達到,當還在為溫飽問題困擾時候是不可能都餓著也去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經濟基礎決定一切,也不是沒有道理。人類的需求還是符合科學的規律。發展才是硬道理!

  • 10 # 最後的貴族

    有需求就會有供應的,北京不是天天都有話劇看嗎?票價也不是很貴的啊,原來的開心麻煩,德雲社,陳佩斯的小型劇社就是從幾個人看的風靡全國嗎?

  • 11 # 荒漠甘泉56

    話劇是個時代的產物,在歷史上由於影視作品缺乏演出場地簡單,還有一些市場,但是要緊扣社會的矛盾接地氣,演員的素質和名氣要大。否則,

    每況愈下矣!

    迄今為止,來錢快的哪有話劇演員的份!一些話劇演員轉投影視界就是明證。俗語說“鳥往亮處飛”嘛!話劇不創新改革早晚被淘汰。

  • 12 # 秋晨147355414

    以前我市還有個話劇團,人們也曾經看過他們精彩的話劇演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藝生活多樣化,電視劇,網路時代的出現,你說話劇要像百姓看電視劇那樣方便去看話劇,現在來說卻實很困難,沒有好劇本體裁,又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援是難達到,由於現在的文化生活太豐富了,不像以前那樣文化貧脊的時代。謝謝!

  • 13 # 章守珍

    說到話劇能走到老百姓中間走進去,是我這一輩子心心念念想的事。今年我自己八十歲了,還沒有真正走進劇場看一場話劇,實在是因為話劇太高、大、尚了,第一:票價太貴,一般人買不起。另外:劇場要求音響效果好,三,四線城市一般很少,離家太遠了,散場後公交車也沒有了,回不了家。所以我想如果能票價便宜點,能讓老百都能看得起,或者是像六十年代在社群或企業小廣場搭臺子,請話劇演員門走下高高的神譚,讓我們老白姓能像看露天電影一樣,享受話劇的精彩。

  • 14 # 葉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藝節目豐富多彩,尤其是網路電視的普及,衝擊了傳統的各種劇目。作為話劇,更難走進百姓中去。話劇是在舞臺上表演,佈景道具要求真實,不能以他物代替。同樣是舞臺上表演的戲劇就不同了,演員手持一把摺扇,根據劇情不同,可當筆寫字,可當馬鞭驅馬,也可當船槳划船等等。還有戲劇根據各地不同風格有不同風格的唱腔,人們在空閒或是工作時都可以收聽。這是話劇不能及的。在今天網路電視、影視劇的衝擊下,傳統戲劇不是很景氣,那麼話劇就更不用說了。

  • 15 # 西北好男人4267

    以現有的間斷和水平肯定是達不到這個要求。話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必須得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欣賞了。應該再過20年左右沒問題。

  • 16 # 靈芝0213

    話劇表演是一種高雅的表演,現在在我國還很難去到基層,話劇演員也很少,而且需要國家的扶持,有了條件才能做到像相聲一樣可以人人看!

  • 17 # 平頂山全民記者楊留記

    話劇沒有其它劇種那樣激烈的場面和伴奏。這使許多人不喜歡欣賞話刷的主要原因。要想讓話劇深受群眾喜歡,需要增強較強烈的藝術手法,這樣才能使群眾像看連續劇那樣有吸引力。

  • 18 # rockevin

    在這裡分享一個親身的經歷吧。附上影片了。大家說的都很好,都各有各的道理。2016年至2017年,我所主演的話劇《埋葬》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進行了直播,是樂視的。導演就說:“讓無法來到劇場的朋友在家裡也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話劇。”我覺得,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疫情期間,更加知道了宅家的新經濟和新的感受以及新的文化傳播方式。當然,老百姓不能一直在家看話劇,網上看話劇和現場看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否則話劇則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觀眾也是戲劇的一部分”

  • 19 # 叛折腳骨

    這個得看個人興趣,多培訓小年輕一代的興趣!否則就算像新聞聯播那樣播,也沒人看,更別說走進百姓了,還有話劇本身也要做一些貼進現代的修整多元化,才能提起百姓看欲

  • 20 # 觀演之間

    1.創作出和當下社會緊密相連的作品,反應時代情緒,提出問題同時不給出答案。

    2.發展小劇場。

    3.降低票價,減免場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貝們有沒有好聽的快歌(各種風格都可以)推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