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雙寶媽媽

    那是因為沒有讀過大學、沒有讀過什麼專業的父母覺得生活帶給他們的磨難,是來自於此,才那麼迫不及待的想讓自己的孩子實現他們不曾實現的夢想。

    說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哥哥從小聰明透頂,卻因為後來叛逆,未能登上高等學府,現在對待他的孩子嚴苛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我哥哥的叛逆,變得非常地順從父母的一切意願,現在我對待我的孩子的態度卻與我哥哥截然不同,有著天差地別。我非常放任我孩子的學習自由。因為我覺得我吃虧在,太順從父母的意願了。

  • 2 # 家長範兒

    雖然現實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但是我還是不喜歡用幫這個字眼。

    誰都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個樣子。這個樣子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可能是自己的夢想,也可能是自己的遺憾,當初因為某種原因,未能更進一步,還可能是自己現在做的不完美,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更好。

    不可能說,父母一開始就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一個未知的甚至自己討厭的領域,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存在,因為父母總想著儘自己所能幫孩子成長,進步。

    所以,經驗是一種幫助,遺憾或教訓同樣是一種幫助,對於絕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片天,誰不希望孩子踩著自己的肩膀,夠到自己曾經不可觸及的星星月亮?

    現實中,父母都是這樣,覺得自己入錯了行,打死都不同意孩子跟自己一樣,還有的父母覺得自己這行很穩定,即使孩子不喜歡,也逼著孩子進自己所在的這一行,大體上就是基於此。

    我說的都是出發點,可能孩子漸漸長大,受老師或同學的影響,喜歡上了父母所未知或者討厭的那個領域,對於孩子來說,那是夢想,在於父母來看,那就是一個恐怖的黑洞,深怕孩子被吞噬進去,離自己而去。因為那種情況一旦發生,父母一點忙都幫不上,他對於這些的瞭解程度,還不如自己的孩子。

    因此,一旦矛盾產生,到孩子嘴裡,就變成了幹嗎要我去實現你的理想。

    這件事,沒有對錯,你不知道誰是對的。有的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成功了,還有的孩子現在在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聽父母的。等這些孩子以後做了父母,又是一個迴圈。

    所以,選擇無所謂對錯,溝通很重要,如果父母與孩子產生分歧,父母要說出自己恐懼什麼,孩子更要說出自己憧憬什麼,雖然這種方法,不是完全有效,因為大多數時候,這種矛盾,幾乎不可調和。

    那隻能,雙方都儘可能退一步,給對方一個機會。

  • 3 # 甜媽餘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延續。喜歡讓孩子幫他們實現夢想的父母,大多數他們的父母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的干預,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機會;還有一部分父母是由於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夠確定錯失了實現夢想的機會,留下很大的遺憾。這些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可以重新規劃藍圖,只是這次不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孩子的人生。那麼父母能不能讓孩子幫他們實現夢想?如何去引導孩子幫父母去實現夢想?

    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夢想,帶著孩子多去了解和你夢想有關的資訊、展會、最新的動態等,自己嘗試著去做一些和夢想可以靠近的事情。在你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會對你的夢想慢慢產生興趣。在你的尊重和引導下,有一天孩子可能真的會幫你實現夢想,因為這不再是你一個人的夢想,有可能也是孩子的夢想。

  • 4 # 宸媽碎碎念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教育,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接受孩子的科學教育。而孩子的心理也越來越多的被關注到。

    大多數的父母喜歡為孩子規劃人生,一方面是因為父母本身在經歷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希望為孩子規劃人生後能夠讓孩子規避一些自己犯過的錯誤。另外一個方面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基礎上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把自己小時候的遺憾彌補上去。這個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疾病。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孩子的成長都應該遵循自己的規律,讓孩子自然成長經歷自己該經歷的挫敗,這樣的成長才是最好的成長。

  • 5 # 梧桐樹下的淺淺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要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自由自在過一生,有的人喜歡在名利場上打滾,有的人喜歡有目標的過一生。也正是不相同的人生,才組成了繽紛的世界。

    這個社會有學校教給學生知識,有各種建議充斥於各種地方,可就是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摸爬滾打出來的,社會才是讓一個人真正成為他自己的地方。也就是在這樣的摸索中,每個人才發現曾經自己錯過了多少正確的道路,曾經放棄過多少值得珍惜的歲月,曾經失去了多少應該好好把握的機會。可是錯過的永遠都錯過了,時光不會回頭。

    孩子們是這些接受過生活歷驗過後父母們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深切地希望自己的錯誤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也正是如此,才會有父母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願望。

    這樣的父母是懂得醒悟的,但是生命就是這樣的奇妙,你的經驗你的感悟,孩子們如果沒有同樣的經歷,是無法理解的,反倒會認為為什麼父母要我實現他們的願望?不,不是的,只是,父母們希望孩子們的人生過得比他們好!

    世界上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同樣,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的思想是相同的。與其父母們期待孩子成為未來更好的自己,不如告訴他們,人生是什麼。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種成功!

  • 6 # 韭韭

    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實現父母的理想,真是一個考人的技術。我從小有一個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想,大女兒真的就考上了這個專業,現在還在繼續攻讀研究生,我的夢想真被她華麗麗的實現。回想起來,我只是在平常的曰子裡,不知不覺地影響和引導了她的特長和愛好而已。女兒喜歡我給她鉤編的美衣,也就自然的跟我拿起了鉤針棒針;我買了許多精美的服裝服飾書籍,女兒看見覺得真漂亮,也要拿去翻翻。我之所以沒當成設計師,關鍵是美術不行,畫不出來。女兒恰好卻喜歡畫,也有天賦。所以從小一路美術興趣班上過來,最後參加美術高考,考上上海211的服裝設計學院又直升了研究生,希望她能再接再勵,讀個博士。

  • 7 # 一家人三座城

    誠邀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雖然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父母存在,但是更多的估計應該只是父母希望孩子可以過得更好的一種期望或者說鼓勵,引導。

    所以個人覺得家長對孩子的愛,不一定是說就讓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 8 # 土豆和西紅柿zc

    每個人都是有夢想的,或大或小。

    但實現夢想的又有幾個?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大多數人在現實面前只能無奈的選擇放棄夢想。但當有了孩子,有了生命的延續,就再次燃起了實現夢想的想法。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就讓孩子去完成吧。

    不知道多少人看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這就是一部孩子替爸爸完成夢想的題材,當然,這個爸爸的做法改變了女兒的一生,讓女兒的一生都充滿了正能量,活成萬千女人的榜樣。這無疑是好的,對家長,對孩子,甚至對其他的家庭都造成了影響。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想要的跟父母的夢想相差太大,而孩子又不想為父母實現夢想,父母也理應尊重孩子,畢竟每個人都只有一生,他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父母的。

  • 9 # 全職媽媽完美蛻變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的一個笑話。

    孩子因成績不好, 又一次被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那第三種呢? 孩子:第三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我個人覺得,用這個笑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既形象又貼切,非常完美!有些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足夠的尊重!

  • 10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人為什麼要生孩子?

    首先是幾百萬年進化出的基因力量使然。在漫長的進化中,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強烈的繁衍本能,那麼這一物種早就被淘汰了。

    滄海桑田的可怕力量只有更為堅韌持久的動力才能克服,這種動力便是繁衍生息的力量。

    動物不會問自己要不要生孩子。因為對於沒有理性的動物而言,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每天尋找食物,躲避捕獵,活下去。不僅是自己活下去,還有保證種群的延續。這是它們唯一的生存意義。

    但對於人類來說,理性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可能。透過理性的思考,我們體會到了個體的獨特性,但也被引發了更深的虛無焦慮感——這個獨一無二的我,壽命不過百年。百年之後,我和這個世界還能有怎樣的關係?

    有些人選擇追名逐利,他們認為名垂青史便可讓自己永遠活著。更有甚者,如果不能名垂青史,那麼幹脆遺臭萬年,只要被人記得,哪怕是被萬年唾罵也行。遺忘,是最徹底也是最可怕的,對意義與價值的抹滅。

    但更多的人會本能地訴諸古老的基因力量,繁衍後代,得到一個或幾個身上流著自己的血的孩子,就相當於自己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

    更有甚者,如果這個孩子可以繼承我的夢想,完成我未竟之意,那麼,就相當於我不再受限於自己的時代、境遇、生命的長度,而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延長、昇華了我的生命,創造了夢想實現的環境,最終達成了我的個人價值。孩子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活出自己、超越自己,是蘊藏在每個人潛意識中的巨大動力,無論這個人看起來多麼渺小、無力。

    如果一個孩子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志、揹負著父母的夢想,我當然明白這是很痛苦的事,但如果他能有一刻體會到父母潛意識中對於無意義、無價值的巨大的恐懼,並感受到父母的無力無助,那麼在這一刻,他的內心或許會寧靜一些。

    不,我們要求的不是無條件的原諒與順從,而只是理解,理解就夠了。

    理解救贖的是自己。

  • 11 # 楊

    這應該就是越得不到的東西往往人們越容易惦記的心理吧。父母以前沒有實現的夢想,或許是受當時家庭條件所限,沒有能力去完成。或許當時碰到挫折就輕易放棄然後現在又後悔了。如今就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我的媽媽年輕的時候想去學醫。可是由於家裡負擔重,只好早早的出來上班。說起的時候,我看的出她還是心裡有遺憾的。她對我說了許多學醫的好處。可是後來發現我成績不是太好,不是那塊料。醫科大學要的分數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就放棄了。

    我想父母希望孩子能幫他實現夢想。一方面是為了彌補他過去的缺憾,還有一方面他是覺得他夢想的職業是有前途的。所以雙重考量下,他就把圓夢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尤其在他發現孩子在這方面是有潛力,可以走下去的時候。

  • 12 # 靜海婷

    可能誰的童年生活有快樂也有不滿足,當我們面對童年時期無法實現的東西或無法得到的東西時,內心的期許逐漸在心底積累,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我們小時候沒有實現的或實現不了的,往往變成了最寶貴最美好的願望。

    所以等自己做了家長,往往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無意或有意之間就去想象,期盼著自己的血脈相承能實現自己內心的願望。有的人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比如小時候想學樂器或舞蹈,但沒有實現,因此就有些刻意的培養自己的孩子也熱愛樂器或舞蹈,其實所有這些,不過是家長在孩子身上覆制自己。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應該以孩子來複制另一個自己,我們更應該傾聽的是來自孩子內心自己的渴望渴求,而不是把自己所認為的對的美好的事情,強加給孩子。當然我們可以適當去薰陶孩子,但是家長要有良好的心態,畢竟孩子的路孩子的選擇終究還是孩子去走。

  • 13 # 心理奶爸

    孩子的生命源自父母,很多父母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託於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也同樣要延續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其實他們忘記了孩子只是一個還未成熟的獨立個體,無論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都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

    一個人的理想是一個人獨有的活動,不應該被別人左右。

    父母會有自己作為過來人的感觸,也希望孩子能夠少走彎路,因此會將自己的經驗施加在孩子實現理想的程序中,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經驗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讓孩子自己的理想變得沒有了意義,等同於複製了家長的理想過程,對於孩子而言,當他懂事以後就會將這種被主宰命運的感覺所折磨,讓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

    父母喜歡孩子按照他們希望的目標前進,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已經沒有了實現的可能,唯有孩子才能幫助他們看到達成的結果,這是一種對待自己極為消極的態度,是一種將希望與未來寄託於人的行為,父母認為孩子的成功,也代表了自己的努力有了好的結局,所以理想的轉移似乎理所當然。

    孩子是與自己血脈相承的最親密之人,孩子痛苦時父母會更加痛苦,孩子快樂時父母開心不已,父母對於孩子的好是一心一意的,因為對於自己的理想希望是一個自己認為最為親密的人才能延續,因此會把對實現理想的願望寄託給孩子。

    心靈寄託可以是依靠的一種形式,但是這種形式應該是在一個人迷茫需要慰藉的時候短暫的一個停靠,這種短暫的依靠是精神層面的一種需求,但是如果將自己所有的希翼完全寄託於人,那麼也就是失去了直面負面情緒的能力,和將痛苦施加給別人是相同本質的。

  • 14 # 青音約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實現他們未實現的夢想。人至中年,發現很多夢想自己無法實現的時候,孩子的出生給父母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即他們似乎有機會修正他們自己人生中的錯誤或者遺憾。父母沒有讀大學,就拼命趕著孩子好好讀書;從小想學鋼琴的媽媽,節衣縮食逼著自己的孩子學鋼琴。父母的人生有了一些“未完成事件”,即在過去沒有獲得圓滿解決的一些情境,在孩子的人生開始之際,他們做充足準備,希望讓這個“未完成事件”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

    然而這裡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孩子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界限不清會導致很多痛苦。如果剛好孩子的天賦和興趣也在此,也許人生還可皆大歡喜;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心願並不感興趣,那麼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比如孩子喜歡畫畫,父母卻逼著練琴,那個孩子可能會一生痛苦。即使孩子剛好也有天賦練琴,孩子會為了父母練琴,卻沒有辦法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即使一輩子豐衣足食,孩子內心還是很空,覺得沒有活出自我。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而延續,但很多父母以為自己生養了孩子就擁有了對孩子生活的決定權,卻不自覺毀了孩子的人生。二、有些父母是因為過去一些痛苦的經歷,會對一些情形特別執著,對孩子會出現過度補償的現象。比如一些父母從小家境貧寒,當有孩子以後,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全。但“過猶不及”,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如自由。父母以為給了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其實只是給了孩子父母當初最想要的東西。但時過境遷,孩子拿到以後並不感激,甚至變成一種負擔;父母倍感心酸,覺得自己養了白眼狼。親子之間,充斥著抱怨和憎恨。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帶著尊重、認真傾聽、嘗試理解,紀伯倫有一首詩可以送給這些父母:“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15 # 萌媽愛學習

    “為什麼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實現他們未實現的夢想?”

    這句話聽起來,總有些怨氣和不滿在裡面。

    “憑什麼你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那是你的夢想不是我的,憑什麼讓我去實現你的夢想。”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她就像另一個自己,自然對她充滿了希冀,希望她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

    如果沒有一代對一代的希冀,衛星不可能上天,人類不可能登上月球,我們或許還生活在原始社會。

    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託在下一代上,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沒有什麼不好。

    可為何有如此的怨氣和不滿?

    主要還是在父母的做法上有些欠妥。

    有些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嘴上整天督促著孩子學學學,用功用功再用功,而父母自己呢?卻在玩手機、看熱劇。

    有些父母也不問孩子願不願意,就把自己的想法硬生生地強加給孩子,搞得孩子很是牴觸。

    推己及人,用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引導她,和她共同努力實現當年未實現的願望。怎還會聽到“為什麼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實現他們未實現的夢想?”這樣的質疑聲。

  • 16 # 天之漢

    如果子女天然的愛好與夢想與父母近似,那倒也不會是什麼問題。

    但是在另外的情況下,會成為一種常見而容易隱藏禍患的親子互動模式。其中,父母的意志越強烈,導向的結局越可悲。

    讓我們從最理想的狀態敘述,每一個生命誕生之後,他就必然是獨立而自負自我生命意義與目的。他的生命承負著上天賦予他的獨特命運與夢想。任何他人試圖扭曲,捆綁甚至強行改變他的夢想的人,都本質上對他的生命構成了侵佔與盜竊。雙親在此也不能因裹挾著父母的高位身份而逼迫子女屈從。

    如果父母以為自己有資格強行逼迫子女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本質上他們就根本沒有尊重子女生命的獨立與自由,而是將他們當作自己肉體的延伸拓展,這個過程必然必須以徹底消滅子女個人的獨立意志為前提。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弒子。

    所以你要問這是一種心理,這種情形下,只能說是一種自私與自戀的心理。在這個父母的眼中,只有自己生命意志的存在,而根本無視子女生命意志的存在。世間很多殘酷的悲劇,以此為開始。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選自《先知》第四章“論孩子”

    [黎巴嫩]紀伯倫(1883~1931)  原譯:冰心 重譯:西越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一樣,卻無法讓他變得象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不會停留在過去。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射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將你拉開,讓箭飛得又快又遠。

    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

    他愛飛馳的箭,也愛靜默的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就是勝利,就是成功!這句話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