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韓之豫史話
能打仗的人,不一定能玩過會政治的人。
陸遜在三國時期,也是個狠人,在《三國志》裡,除了那些稱帝的割據一方的霸主,只有兩個人被單列為傳的,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陸遜,這證明在陳壽眼裡,陸遜至少與諸葛亮相差無幾。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石亭之戰打的曹休又氣又急,最後羞恨而死,陸遜的兩個成名戰績,一個對蜀漢,一個對曹魏。孫權因此對其器重有加,內政軍事都經常詢問陸遜的意見,但禍事因此而來。
皇儲之爭,歷來都是一場大漩渦,陸遜身為孫權委託和輔導太子孫和的老師,不可避免的捲入進去。陸遜三番五次上書,陳述長幼之分,聽聞孫權喜愛爭奪太子之位的孫霸,乃至於要去建業面聖。孫權大怒,這是一種要挾麼?而為了立儲的事,君臣二人撕破了臉皮,孫權更是把太子一派的很多人下獄、流放,陸遜也被他數次責備,憤恨病逝。
皇儲之爭,這是其一,捲進帝王家事的,很少有好下場。
第二點,陸遜是江東世家,而孫氏一族作為外來戶,依靠著血腥的暴力鎮壓和巧妙的平衡制約維持著與江東世家的關係,陸遜崛起後,陸家一家獨大,超越了原來的江東其餘家族,孫權自然就會繃著一根緊張的弦。當陸遜影響到皇室正統的時候,他爆發了,如果下一代繼位是太子孫和,他能壓制住陸家麼?
第三點,陸遜是一名儒將,注重德才兼備,他多次批評孫權的用人觀點,認為他不注意手底下人的品德培養,孫權呢又滿不在乎,在他看來,能給他孫氏政權做事,就行。孫權生性多疑,晚年動不動就施用刑罰,陸遜看不下去,提倡“施德緩刑”,孫權偏不。
第四點,孫權心裡膨脹了,打贏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再一看,咦,似乎沒有打過多少敗仗呀,而且地盤擴張不少,比我老爹和老哥都強,北伐中原指日可待!陸遜上去就潑一盆冷水,陛下,您離天下還遠著呢,咱們不能冒進!孫權也就很生氣,說陸遜“徒守江東”,錯失爭天下的良機。說白了,陸遜對於孫權,還是有那麼一絲絲本地大戶對外來戶的看不起,只不過是因為家族,尋找一個亂世中的依託。
綜上所述,孫權陸遜遲早必有分歧決裂的時候,而陸遜捲入了皇儲之爭,孫權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手責問了,而且句句誅心。陸遜之死,既有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也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可憐。
-
3 # 二哥略知曉
陸遜之死的原因實際上只有一個,就是他觸碰了君主集中統治之下的“帝王皇權”這一政治底線。
首先,說一下陸遜出仕為將的緣由實際上,從出身上來講,陸遜是出身於江東吳郡的陸氏家族,而孫權的老爹則是從北方建立的武裝然後又達到江東的。其兩家從當時的社會身份、文化觀念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孫家人打下江東,對於陸遜家族及其他江東本土名門望族而言,說好聽點是征服者,難聽了則是名副其實侵略者。這也是為什麼,在孫策對江東地域進行統治的初期,本地氏族豪強紛紛組織軍事武裝意圖抵抗,而孫策也只能同樣以武力實施鎮壓。
孫權掌權後,為平息矛盾,便在張昭等人的舉薦下,大批啟用江東名士。赤壁之戰後,江東人士在孫吳政權中的佔比不斷地增加,地位也不斷上升,逐漸推動著孫吳政權的“江東化”發展程序。
對於陸遜而言,從入仕到官職的逐步提升,均是與這一歷史程序同步進行的。剛入仕時的陸遜,地位並不能算高。
一方面,因其氏族身份,行事需要做到格外的謹慎;另一方面,因其肩負著振興宗族的使命,必須選擇和孫家當政者合作,以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
其次,在政治理念上,陸遜主張德政與“限江自保”陸遜雖然長期致身軍旅,實際上卻十分關注孫吳的朝政,始終代表著江東儒學世族的政治主張。加之與孫家固有的階級差別和觀念分歧,其觀點往往與孫權有著較為尖銳的分歧。
陸遜受儒家德政思想的影響頗深,曾因此屢次諫言孫權要“施德緩刑,寬賦息調”,
雖然孫權針對其提出的建議做出了一些調整,但內心卻始終不以為然,且在政策的實施上一貫反其道而行。
在軍事方面,陸遜主張“限江自保”。究其原因:
一是建立在對彼時孫吳政權整體實力的客觀判斷之上;二是從自身所處的江東大族的利益出發;可以說是“一半為公家,一半是私心”。而這與孫權想要終成“帝王之業”的願望同樣是相互背離的。
最後,參與太子之爭是最終導致陸遜悲劇的導火索矛盾分歧積累到一定程度,衝突便在所難免。陸遜在政治思想和軍事戰略方面的主張與孫權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單純地期望透過孫權推動東吳政權的進一步改革,可能性微乎其微。
於是,已身居丞相之位的陸遜,便參與到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派系爭奪之中。
由於太子孫和的儒學修養甚好,品行出眾,且因其兄長早逝的原因,在身份上完全符合儒家正統的嫡長子繼承原則,是陸遜心中最合適的王位繼承人。而孫和這一士大夫化的傾向卻令孫權倍感失望,於是孫權便明裡暗裡扶持四子魯王孫霸,並以此為契機,迫害太子和陸遜一方,屢次派遣中使譴責陸遜,最終將陸遜活活氣死了。
陸遜表面上雖然爭取到了高官厚祿、豐功偉績和後世英名,但實質上卻與作為皇權統治者的孫權存在思想觀念和文化階級等方面的諸多嫌隙。
結語陸遜表面上雖然爭取到了高官厚祿、豐功偉績和後世英名,但實質上卻與作為皇權統治者的孫權存在思想觀念和文化階級等方面的諸多嫌隙。與孫權這個土豪董事長相比,陸遜像是一個精英世家出身的執行長,他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看不上孫權的俗氣,卻又無法真正撼動其統治者的權威,日積月累,矛盾無法調和,最終走向了滅亡。
正是因為觸碰了君主集中統治之下的“帝王皇權”這一政治底線,使得日積月累、無法調和的矛盾在最終爆發,也註定了陸遜這一生的悲劇收場。
回覆列表
在東吳建立及鞏固的過程中,名將陸遜無疑居功甚偉,而他也因此受到孫權的賞識,最終官至丞相,可謂位極人臣。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陸遜晚年橫遭猜忌,最終竟被孫權活活逼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陸遜是吳郡吳縣人,出身江東大族,自幼便以聰慧過人、志向遠大見稱於世。陸遜少年喪父,被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撫養成人,起初居住在舒縣,後來又因躲避袁術的進攻,遷回老家吳縣居住。建安八年(203年),年僅21歲的陸遜進入孫權的幕府,因平定山越首領潘臨、尤突、費棧等人的叛亂,深得主公的賞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鎮守荊州期間,與孫權的關係惡化。為此,陸遜與呂蒙聯手製定計劃,透過奇襲的方式奪取荊州,並擒斬關羽。兩年後(221年),劉備率大軍東征,陸遜臨危受命出任大都督,在夷陵大敗蜀軍。經此一戰,孫權再無西顧之憂。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陸遜又在石亭擊敗曹魏大司馬曹休率領的十萬大軍,從而緩解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
次年(229年),不再畏懼曹魏的孫權正式稱帝,建立東吳帝國。孫權稱帝后,為獎賞陸遜的功勞,便進拜他為上大將軍,命其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的事宜。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進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由此達到權勢和地位的頂峰。說句題外話,孫權在稱帝前,把侄女(孫策之女)嫁給陸遜為妻,由此可見對他的賞識。
從陸遜的人生經歷來看,他追隨孫權40餘年,統領吳國軍政20餘年,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並且立下赫赫戰功,對於東吳的建立和鞏固居功至偉,堪稱社稷之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臣、直臣,最終卻落得被逼死的下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孫和、孫霸兄弟間的爭鬥說起。
赤烏四年(241年),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孫權因次子孫慮此前已病死,所以便冊立第三子孫和為儲君。據正史記載,孫和不僅愛好文學、擅長騎射,而且禮賢下士、尊敬師長,無論是綜合能力還是個人形象都極佳,因此頗為朝野所矚望。但與此同時,孫權又寵溺第四子魯王孫霸,讓他享受跟太子一樣的飲食、起居標準,由是讓後者滋生非分之想。
起初,陸遜採取中立立場,不肯加入到任何一個集團當中。但是,當孫和秘密探知孫權與大臣楊竺商議廢黜太子、改立魯王的事宜後,便派親信陸胤(陸遜的族侄)去拜訪陸遜,請求後者為自己申辯。此時,太子太傅吾粲也數次致信陸遜,請求他為太子進行辯護。陸遜認為茲事體大,便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
孫權看到陸遜的奏疏後,雖然暫時擱置改易太子的事情,但對禁中語漏洩的事情大為憤怒,因此下令逮捕楊竺、陸胤、吾粲等人,並審問他們究竟是誰洩露了秘密。在連番拷打之下,陸胤、吾粲為了保護太子,便誣告楊竺是洩密之人,而後者因為熬刑不過,也只能就此“招供”。
楊竺被屈打成招後,捏造了陸遜的20條罪證,想拉他一同下水。孫權是個雄猜陰狠、刻薄寡恩的皇帝,雖然知道這些罪狀大都不實,但他為了敲打陸遜,還是數次派遣使者責備他。陸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屢次三番地被皇帝訓斥,在憤恚交加之下感染重病,沒多久便撒手人寰,終年63歲,時在赤烏八年(245年)。
陸遜去世後,次子陸抗承襲爵位,並出任建武校尉,負責統領其父的5千名部曲。此時,孫權依然怒氣未解,便利用陸抗面聖的機會,拿著楊竺誣告陸遜的20條罪狀向他質問,陸抗事事條答、一一批駁,成功地讓孫權相信陸遜的清白。事後,孫權懊悔不已,恨自己不該對陸遜如此刻薄,這也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