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通鑑

    劉伯溫,即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省文成人,祖籍在陝西省志丹,所以被人們稱為“劉伯溫”、“劉青田”,是我國元末明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劉伯溫在我國曆史上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許多人認為劉伯溫的能力和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了諸葛亮,說諸葛亮不過是幫助劉備建立了天下三分之一的蜀漢,而劉伯溫卻輔佐朱元璋打下了大一統的江山。

    然而,諸葛亮被劉備予以厚待,得到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殺害。劉伯溫既然號稱“神機妙算”,卻為何還是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無法全身而退呢?

    原因一:不懂朱皇帝心思,不懂“功成身退”的道理。

    這是因為,劉伯溫對朱元璋這個“主子”心存僥倖,沒有看清朱元璋的真正面目,他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劉伯溫在輔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他不是想著“如何退”的問題,而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進”。由此可見,劉伯溫已經那麼大的功勞,他還想著“如何進”,怎麼能夠不引起皇帝的猜忌呢?尤其是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夠饒過他呢?

    大明立國之後,劉伯溫本來可以完全“全身而退”,他已經輔佐朱元璋打下天下了,那麼就可以申請退居二線乃至完全歸田,既然你叫“劉青田”,那麼你就好好去種田吧,這樣的話朱元璋就會馬上批准劉伯溫的退休申請,讓劉伯溫回老家好吃好喝地好好待著。如果你劉伯溫是真心辭職,那麼說不定皇帝老爺還會在你退休的時候“高配”一級,封個更大的官給劉伯溫享受享受。

    但是,神機妙算、聰明絕頂的劉伯溫卻不是這麼想,反而還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我們看看劉伯溫是如何做的。劉伯溫這個時候已經引起皇帝的“嫉妒”了,但是他非但不知道,反而“意氣風發”,想積極作為,為大明王朝“再立新功”。於是,劉伯溫向朱皇帝建議說,一個國家的法治很重要,大明王朝剛剛建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特別重要,我劉伯溫是為大明王朝的治國理政操心得很吶,要不你朱皇帝讓我負責掌管天下法律吧?

    劉伯溫向皇帝提出要掌控天下法律的要求,朱皇帝自然是十分痛恨、咬牙切齒,恨不得把劉伯溫給殺了。但是,劉伯溫畢竟對大明王朝的貢獻太大,直接把他殺了不妥,不滿足劉伯溫的要求、不讓他掌管全國法律也不妥。於是,朱皇帝偽裝成很樂意、很感激的樣子,下詔讓劉伯溫負責全國法律事項。

    原因二: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得罪權貴,給朱皇帝殺他提供了條件。

    劉伯溫掌控了天下法律,畢竟也是一個“肥差”,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但是鐵面無私的劉伯溫並不這樣做,他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在掌管大明王朝法律的時候,劉伯溫好不講情面、不徇私情,對於違法犯罪的人一律嚴懲,這對維護大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是很有好處的,但正應了“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個成語,這完全阻斷了他全身而退的希望。

    本來,劉伯溫掌管法律就掌管吧,只要適時提出退休申請並且老老實實退休,說不定皇帝老爺還會繞過他。可劉伯溫不,他掌管法律,李善長的親信犯罪,李善長親自向劉伯溫求情,劉伯溫也是一幅“鐵面無私”的樣子,而且把李善長的這個親信給依法處決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得罪了朝廷的許多權貴,於是這些權貴紛紛向朱皇帝上書,要求嚴懲劉伯溫這個“兇手”,此時,皇帝如果不讓劉伯溫儘快消失,那麼皇帝得罪的就不止是1人了,而是“眾臣”。

    1375年,劉伯溫感冒,皇帝朱元璋很是“著急”,急派胡惟庸帶領宮廷御醫前去“好好治療”,吃了御醫的藥後,劉伯溫感覺越來越痛苦,離死期已經不遠了。

  • 2 # 尉霖

    剛好看完朱元璋的電視劇,這裡可以說道說道。

    劉伯溫結局,雖然傳言被毒死之類,那也是胡惟庸暗害,名義上,老劉壽終正寢!很不錯啦.如果題目是歷史上劉伯溫,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第一呢,老劉身在局中,身不由己。老劉自1360年出山輔佐朱元璋,至大明1368立國,參與軍機八年,立下功勞無數,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劉伯溫樹立眾多敵人,內部的,外部的,這樣的功勳之輩,還能做一單純觀眾去看老朱鬥法?利用被利用都是用,試金石踏腳石,都是石,想脫身,難。

    第二呢,老劉才能太邪乎,輔政方面不說,他還學習過六甲天書,精通奇門術數,這是可以斬龍脈改天換地的主,這樣人才,就算是傳說,歷朝皇帝,誰敢放過?只有死,才能安心啊。

    所以當時老劉想榮歸故里,很難很難,做到全身而退,已經很厲害了。

  • 3 # 隰桑有阿

    劉基,字伯溫,謐號文成公,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軍事家、謀略家、文學家。元至順間舉進士,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垂,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後隱居著述。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激流勇退

    公元1360年,朱元璋打下浙東,仰慕劉伯溫的才學,與章溢、葉琛、宋濂一起被召到身邊,尊稱為“浙東四先生”。朱元璋召見四先生,問道:“如今天下紛爭,何時能定?”章溢說:“天道無常,只有德高望重、不嗜殺人者能夠統一”。劉伯溫則條陳“時務十八策”,非同凡響。一天,朱元璋問郎中陶安:“這四人和你相比如何?”陶安說:“臣謀略不如劉伯溫,學問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葉琛。”

    戰爭期間,每遇急難,劉伯溫屢獻妙計,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績。朱元璋稱其為張良再世。但是,建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劉基只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李善長官居丞相,劉基不過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第三把手,一二把手是湯和、鄧愈),沒有實權,難以施展手腳。此時,劉伯溫逐漸領悟了同打天下易,共享天下難的道理。於是萌生去意,仿效漢初的張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他向皇帝請求致仕(退休),一般人百思不得其解,箇中緣由只有劉伯溫自己知道。公元1371年,劉伯溫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去意已定,還是寫信向他請教臨別贈言,劉伯溫在回信中特別強調:“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這是針對朱元璋“用法嚴峻”而言的,可惜未被採納,史書對此有這樣的感嘆:“而卒不能止太祖晚年之誅戮。”不過朱元璋很禮貌地送了一首詩給他,題為《贈劉伯溫》:“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吳滅漢顯英謨。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雲山煉玉爐。事業堪同商四老,功勞卑賤管夷吾。先生此去歸何處?朝入青山暮泛湖。”

    遭誣陷

    劉伯溫回鄉後,皇帝朱元璋仍與他保持聯絡,不時與他通訊聯絡。每當出現奇異天象,朱元璋必親筆致信詢問。劉伯溫知道皇帝對他不放心,回到青田後,只飲酒下棋,從不言功。當地官員想見他,均被婉言拒絕。一次,縣令微服謁見劉基。劉伯濁當時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帶進茅舍,做飯招待。吃飯時縣令亮明身份,劉伯溫驚訝地起身稱民,告辭離開,最終不肯再見。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權力中心,以免招惹大禍。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會看風水,在“王氣”之地為自己建造墳墓,心懷叵測,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朱元璋,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退休金。劉伯溫非常惶恐,親自上京向朱元璋說明情況,以顯示自己的清白。後來,胡惟庸升任首相,劉伯溫更加憂慮。

    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後,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地向他稟告胡惟庸帶御醫來探病,以及服藥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些寬慰話,這使劉基心寒至極。

    三月下旬,病情沉重的劉伯溫,由長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下返鄉。回家後,拒絕親友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此書呈給皇上,一刻也不能耽誤;從此以後,劉家的子孫不要再學這門學問。”接著說道:“我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上奏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的奏摺向皇上密奏吧!”

    公元1375年4月16日,劉伯溫逝世,享年65歲。

    平反

    四年後,劉基的同僚、御史中丞塗節揭發,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劉伯溫在京病重時,胡惟庸帶御醫來診治,服藥後病情惡化,“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顯然是中毒了。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明史》中有多處提到,可謂確證。劉伯溫的長子劉璉,很有才華,1377年受胡惟庸親信脅迫,墮井而死,則是一個旁證。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專家吳晗考證的結論是:“劉伯溫被毒,出於明太祖(朱元璋)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伯溫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吳晗的結論不是沒有道理的。胡惟庸和劉伯溫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伯溫。而劉伯溫這樣的大人物,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伯溫之死,朱元璋脫不了干係。

    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皇帝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1380年,胡惟庸果然垮臺。5年後,劉伯溫得到平反。明太祖朱元璋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伯溫的家人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 4 # 濤子192876899

    貪圖功名.,奴性太過,對已對敵對時勢不能全面客觀地把控,不知功高震主乃臣下第一大忌,如能學張良功成身退,隱藏鋒芒,或許還能善終。此所為機關算盡也算盡了自家身命,讓後世之人挽息不已。

  • 5 # 靈石蘊

    浙東四先生,張溢、劉基、宋濂、葉琛,這四人除了葉早期戰死之外,都可以算是全身而退。看看李善長、胡惟庸、楊憲,藍玉等結局,誰能說劉伯溫不是全身而退?

    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公認得以善終的湯和,他晚年在幹嘛呢?還不是口不言政,遣散妻妾,盡散傢俬嘛,活的累麼?累!

    劉伯溫結局,雖然傳言被毒死之類,那也是胡惟庸暗害,名義上,老劉壽終正寢!很不錯啦.如果題目是歷史上劉伯溫,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那可以說道說道

    第一呢,老劉身在局中,身不由己。老劉自1360年出山輔佐朱元璋,至大明1368立國,參與軍機八年,立下功勞無數,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劉伯溫樹立眾多敵人,內部的,外部的,這樣的功勳之輩,還能做一單純觀眾去看老朱鬥法?利用被利用都是用,試金石踏腳石,都是石,想脫身,難

    第二呢,老劉才能太邪乎,輔政方面不說,他還學習過六甲天書,精通奇門術數,這是可以斬龍脈改天換地的主,這樣人才,就算是傳說,歷朝皇帝,誰敢放過?只有死,才能安心啊

    所以當時老劉想榮歸故里,很難很難,做到全身而退,已經很厲害了

    事過時遷,老朱家也沒忘記劉的功勳,幾十年後,1513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1531年,配享太廟。直至當今,在我們民間,劉伯溫名望都很高,老劉最終全身而退,榮歸故里

  • 6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兔死狗烹。神機妙算的劉伯溫,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同朱元璋共患難,卻不能與朱皇帝同富貴。

    元至正二十年(1360),劉伯溫出山給義軍豪強朱元璋做軍師,也是審於量主,選好了老闆。八年後,朱大帥建國稱帝,劉伯溫謀功為高,被封為御史大夫兼太史令,晉封誠意伯。

    論爵位,劉伯溫就是受封一個公爵,與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平起平坐不為過。他出山伊始,就給朱元璋分析時局、出謀劃策,都被言聽計從,居功闕偉。然而,朱元璋願意追封劉氏兩代先人為郡公,也只肯給活著的老劉一個三等爵位(不算常遇春被追封的王爵),還給他派了一個得罪人的差事:主管御史臺,監察滿朝文武。

    劉伯溫為人智慧,但生性耿直,被朱元璋充分利用,樹敵太多。洪武四年,劉伯溫好不容易,得了一次賜歸歸裡的獎勵,但並不是身成功退。

    他明白,朱元璋不會放心他的辭職歸隱,也不會給他全身而退的機會。更何況他曾極力反對拜相的胡惟庸,結果被朱元璋任命為丞相。胡丞相向朱皇帝密奏:甌越之間的談洋有王者之氣,被劉伯溫看中,想修自己的墓地,當地老百姓不同意,劉基就向朝廷請設巡檢司驅逐民眾。

    劉伯溫請在談洋設巡檢司一事屬實,是為了防治當地鹽盜聚集、意圖謀反,維護社會治安。當時,劉伯溫正在鄉里養病,讓兒子劉璉上朝奏報,但沒向中書省說明。胡惟庸藉機編造劉伯溫要佔據王氣之地為墓穴,潛臺詞是要爭搶朱元璋的天下。

    朱元璋沒有嚴懲劉伯溫,但褫奪了他的爵祿,嚇得他趕緊回京復工,不再提及辭職之事。很快,胡惟庸又抓住朱元璋賜藥的機會,換了一味猛藥,要了劉伯溫的命,也給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罵名。

  • 7 # 端木賜香

    劉伯溫不能全身而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劉伯溫有在元朝做官(仕元)的歷史問題,又聰明過人,其先見之明令朱元璋很不放心。

    劉伯溫生於1311年,曾在元朝任行省郎中,也有參與策劃抵禦朱元璋隊伍的歷史反革命。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劉伯溫的歷史不夠清白。

    劉伯溫聰明過人,精通象緯之學,出山後做出了許多精明的軍事謀劃,並將朱元璋的成功提升到了“天助”的理論高度,滿足了朱元璋忽悠人的需要,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意識形態與話語系統必得告別革命,並且重拾傳統,以前朝“忠君”作為道德標準來要求新朝大小臣工時,政治不夠清白的劉伯溫就只能靠邊站,做一些清理獄囚、營建都城、制定律令之類的邊緣事體,但“性剛疾惡”、愛較真的劉伯溫沒有自我邊緣的心理準備與行動,依然把自己當根蔥,脾氣不改,從而得罪了大批勳貴,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洪武三年,明軍攻佔應昌,百官相率拜賀,朱元璋令禮部貼出告示,“償仕元者不許稱賀”。一句話,歷史反革命別腆著臉來見紅,把劉伯溫臊死了。

    到後來大封功臣時,劉伯溫也只是被封個歲祿二百四十石的誠意伯,和他功勞差不多的李善長則被封為歲祿四千石的南韓公。

    雖然其後不久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而且還相當本份,從不言功,每天只是以飲酒下棋為樂,可還是沒能全身而退,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了,劉伯溫得罪了當權的胡惟庸。

    朱元璋生性多疑,想要撤換權力過大的左丞相李善長,在就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的意見時,劉伯溫評價胡惟庸好似一匹劣馬,讓他駕轅會翻車壞事。

    朱元璋沒有采納劉伯溫的建議,還是讓胡惟庸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

    知道劉伯溫說過自己的“壞話”後,得勢的胡惟庸指使親信攻擊劉伯溫,說他用有“王氣”的土地營造自己的墳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乘勢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

    被剝奪了官祿的劉伯溫懼怕更大的禍害降臨,趕赴京城向朱元璋請罪並留京不歸老家,以表明心跡。

    洪武八年,鬱悶無比的劉伯溫,終於死了。

    關於劉伯溫的死因,有三種說法: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授意胡惟庸毒死;病故。從現有史料來看,我認為極有可能是胡惟庸知道朱元璋不喜歡劉伯溫了,而劉伯溫又經常壞自己的事,故而毒死了他。

    劉伯溫固然死了。但是,胡惟庸後來也被朱元璋處死了。這叫前赴後繼上墳場。難道中國宮斗真的是一臺絞肉機,或者說,狡兔死,走狗烹,是必然的政治邏輯?

    中國文臣武將的統一悲劇——幫別人打天下,無所不能;待天下打定後,自己上無一片安全瓦,下無一寸自適心。神機妙算算天下,算來算去算沒了自己。悲了個催的。更悲的是,這悲劇上演兩千年。不管主角,還是配角,沒有人想著改動劇本,只想著,你方演罷我上場,各領宮鬥三五場!

  • 8 # 覃仕勇說史

    答:我是通俗歷史書《是誰在抹黑明朝》、《奏摺上的晚明》、《明滅》等書的著作者,自認為對明史有一定的研究,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論及明初功臣,最能明哲保身,及時全身而退的人,當是朱升無疑。

    龍鳳三年(1357 年),朱元璋親征浙東,途經徽州,聽人說起朱升的大名,就效仿劉皇叔之顧茅廬請諸葛亮,“潛往訪之”,到石門山向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

    一如當年隆中對,朱升初次會晤就獻上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

    這之後,朱升在朱元璋帳下效力,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大明開國,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初四登基,朱升就於五月萌生退意,“告歸省丘墓”。

    朱元璋不準,積極挽留,但朱升深感朱元璋是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一再請辭,終於在洪武二年二月請辭成功。

    說過朱升,再說劉伯溫。

    劉伯溫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投奔朱元璋算起,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的時間有七年半;而從大明開國到默然辭世,時間也剛好是七年半。

    兩段時間相加,共為十五年,而在這漫長的十五年內,劉伯溫實際擔任官職的時間不到五年,僅為其中的三分之一時間。如果以大明開國以後算,在七年半時間內,劉伯溫任職不足兩年半,先後兩次遭到黜免。

    第二次黜免,是身上揹負有“仕元”(在元朝做官)汙點,官職於洪武三年八月被打發回鄉。

    雖然是被迫,卻也算是全身而退。

    洪武六年(1373年),因為“談洋王氣”事件被誣,劉伯溫於該年秋七月入朝“引咎自責”。

    朱元璋雖然奪了他誠意伯的祿,卻未奪誠意伯之爵。

    所以,在洪武七年(1374年)被打發還鄉養老時,也算得上全身而退。

    現在查宋濂所寫《恭題御賜文集後》可知,劉伯溫於該年二月患有霜露之疾 (語出《史記•公孫弘傳》,指因風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得到朱元璋批准後,二月三日還鄉了。

    劉伯溫回到青田老家後,於四月十六日在去世。

    從二月三日到四月十六日,中間隔了七十三天。而這七十三天中,史書沒記載有什麼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顯而易見,劉伯溫就是自然死亡,屬於善終。

    即,劉伯溫和朱升一樣,是全身而退。

    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史書,包括《明史.劉基傳》、《明實錄.劉基傳》黃伯生《行狀》、張時徹《神道碑銘》,都寫劉伯溫是被胡惟庸下毒致死的。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是朱元璋做的好事。

    劉伯溫死的時候,《明實錄》沒記載朱元璋有什麼反應,雖然《明實錄.劉基傳》提了一句“上痛悼之,賜遺甚厚”,但完全是官樣文章,虛的,並不能當真。相較一下,洪武元年與劉伯溫一同擔任御史中丞的章溢在洪武二年夏去世時,《明實錄》就記載有“訃聞,上甚憫悼,乃親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親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劉伯溫之死,當時並未引起朱元璋的過多注意,而在四年之後,即洪武十二年,突然被提起。提起的原因很可笑——朱元璋為了搞倒搞臭胡惟庸,給胡惟庸加上了一條罪狀——下毒毒死了劉伯溫!

    話是身為皇帝的朱元璋說的,那麼,《明實錄》,包括後來的史書,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錄》、李贄《續藏書》、尹守衡《明史竊》、王鴻緒《明史稿傳》、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等,也就都沿襲了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說法了。

    但是,只要靜心想一想,胡惟庸下的到底是什麼毒,可以使劉伯溫服後卻又不立刻斃命,而要在七十三天後才毒發身亡?!——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劉伯溫的死是死於這種“長期的慢性毒藥”?

    “胡惟庸毒死劉伯溫”之說,不過是朱元璋要整倒胡惟庸的罪證之一罷了。

    在我看來,劉伯溫就是一個已經全身而退的人物。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伯溫在後世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有一句話叫做“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把劉伯溫和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認為諸葛亮不過僅僅能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劉伯溫卻能幫助朱元璋實現天下大統一。劉伯溫的聰明才智,顯然是高於諸葛亮的。

    說劉伯溫有很高的聰明才智,還在於民間甚至把他神話成一個未來先知的人物。認為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未來的歷史,他都能夠搶先預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他人生的結局卻並不美妙,死得非常窩囊。那麼,劉伯溫既然那麼聰明,為什麼卻不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劉伯溫劇照)

    說他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意思是他已經在“退”了,但是“退”得非常不徹底。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劉伯溫“退”的情況。

    朱元璋剛剛當皇帝的時候,劉伯溫的心情和後來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他,不是想“退”,反而是想“進”。他意氣風發,積極作為。他向朱元璋上奏,要嚴明法紀,整肅朝綱。劉伯溫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一方面是他認為,國家初建,加強法治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較聰明的地方。因為他看出,這樣做,與朱元璋的政策是一直的。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建議非常欣賞,因此就讓他制定並掌管法律。劉伯溫在掌管法律的過程中,不徇私情,不講情面,對那些犯法的人嚴厲處置。甚至一些當朝的權貴,他也是一點兒也不給他們留面子。比如李善長有個親信叫李彬,他犯了罪,李善長給劉伯溫打招呼說,請劉伯溫網開一面。但是劉伯溫一點兒也不給李善長面子,堅決處決他。

    劉伯溫這樣做,得罪了不少人。讓很多朝中大臣和他過不去,大家爭相彈劾他。

    (朱元璋劇照)

    可能有人不理解劉伯溫的做法。劉伯溫既然是個聰明人,他就應該明白得罪了朝中大臣,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劉伯溫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他認定兩點:這樣做對國家有好處,這樣做朱元璋會支援。前一點,是因為他很正直,後一點,是因為他認為正直會有回報。。

    但是,不久後,劉伯溫就產生了警惕,甚至有點灰心。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已經很不滿,想要撤換李善長。於是向劉伯溫問主意。劉伯溫說,李善長雖然有過失,但威望很高,不能輕易換。朱元璋說,李善長三番五次加害於你,你怎麼還那麼肯定他?我是想把他撤掉,讓你當宰相啊。不過劉伯溫卻還是說,李善長是最適合當宰相的,不能撤換。

    其實,當時朱元璋之所以找劉伯溫來問,並不是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而是要他表明態度。畢竟朱元璋已經很不滿意李善長,想要撤換了。他找劉伯溫,就是因為劉伯溫和李善長關係不好,他要在劉伯溫那裡找到支援。但是劉伯溫竟然沒有支援他。

    (李善長劇照)

    是劉伯溫不懂得朱元璋的想法嗎?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想不到。但是,如果在朱元璋面前說李善長不行,這是昧良心的,是挑戰自己品德底線的,劉伯溫絕對不願意這樣做。

    這件事過了,又還有一事。當時李善長看見朱元璋猜忌他,於是告老還鄉。這時候,朱元璋需要重新選一個宰相,於是又找來劉伯溫問。他問楊憲如何?楊憲與劉伯溫關係很好,但劉伯溫卻說他不行。接著,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也說他不行。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溫還是如實說明這個人也不行。其實,劉伯溫如此表態,都是他正直無私的表現。但是朱元璋這時卻說了一句,他說,大家都不行的話,看來也就你最合適了。

    這兩件事,讓聰明的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疑心病有多重。因此,劉伯溫在這時候開始選擇撤退。很多事情置身事外。

    然而,他終於沒有撤出來。

    有一次他生病了,朱元璋讓胡惟庸派個御醫去看。結果,劉伯溫不吃藥還好。吃了藥,卻感覺像肚子裡壓了一塊不平的石頭。劉伯溫非常懷疑,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安慰他好好養病。劉伯溫到那時候終於明白,原來想要他命的,還不僅僅是胡惟庸啊。

    可惜明白過來也已經遲了,他終於沒能全身而退。

    (參考資料:《明史》)

  • 10 # 我是趙帥鍋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伯溫從朱元璋手裡算得上是全身而退的。雖然,民間一直有各種傳言,說是劉伯溫最後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這種說法,其實是禁不起推敲的。對此,我們可以檢視史書上有關劉伯溫結局記載,說是在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三年,劉伯溫就辭官回家,此後只是每年按照慣例在元旦那天到京城參加早朝。

    等到了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八年,劉伯溫因為感染風寒臥病在床,就沒有去參加元旦早朝,朱元璋聽說後,就派時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劉伯溫。結果,劉伯溫按照御醫所開的藥方,抓藥回來煎服用後,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據說肚子裡有一些像石塊一樣的東西,讓他很是痛苦。

    等到了二月份,劉伯溫帶病前去朝拜朱元璋,對他安排御醫來給自己看病表示感謝,同時,劉伯溫也委婉向朱元璋說了自己的病情變嚴重的事情,但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

    隨後,劉伯溫在京城呆了一個多月後,病情是越來越嚴重,或許是感覺時日無多,他便決定返回家鄉休養,於是他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下,他回到自己家鄉浙江青田。幾天後,劉伯溫就因病重而去世,享年65歲。

    因為劉伯溫的病情,是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才加重,再加上朱元璋在劉伯溫向他反映病情時的敷衍態度,讓很多人覺得,劉伯溫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下令毒死,是他授意胡惟庸讓太醫在藥方中動手腳,害死劉伯溫。客觀來說,這種說法倒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如果大家再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朱元璋實在缺乏殺死劉伯溫的動機。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既然能夠放過湯和、徐達這種在軍中擁有極大威望的傭兵老大,那他實在沒有理由去對一個已經辭官5年的文官下死手。大家知道,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個謀臣而已,並沒有實際接觸軍隊。

    等到建國後,劉伯溫所敕封的爵位,只是個伯爵,他的官職,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要是對各大官員進行監察。雖然從權力上來說,還是有些實權,但這個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他是代表皇帝對文武百官進行監察和約束,再說直白點,就是充當皇帝的鷹犬,專門幹得罪人的事情,這讓他很難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再加上,劉伯溫本人又剛正不阿,又得罪了一大批功勳權貴,大家都恨不得弄死他,又怎麼可能支援他呢?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伯溫對朱元璋的權力,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脅,而劉伯溫也沒有違法犯罪的行為,反而算得上是個比較廉潔公正的清官,朱元璋又何必背個壞名聲殺他呢?這所為何事?

    關鍵是,朱元璋即便要殺劉伯溫,他也不會採用下毒這種方式。因為,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殺某個人,只需要給個暗示,他就得乖乖自殺;他要是敢不自殺,隨便羅織個罪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其處死,還能起到以儆效尤和鞏固皇權的作用。

    相反,如果偷偷摸摸的下毒,不僅會給自己留下無法抹掉的政治汙點,還會顯得自己做賊心虛和行為不合法?這不是適得其反麼?大家可以看下,歷史上的那些非傀儡皇帝,有誰偷偷摸摸下毒來殺人過?人家就算要毒死你,也是名正言順的賜毒酒讓其喝下去。朱元璋作為一個強勢皇帝,就更沒有必要幹這種下三濫的事情,搞得好像他很害怕劉伯溫似的!

    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劉伯溫並不會是朱元璋所殺死的。至於是不是胡惟庸,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一方面是胡惟庸有毒殺劉伯溫的動機,畢竟兩人是政敵,又是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後來朱元璋給胡惟庸定的罪狀中,有一條就是毒殺劉伯溫。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給他編織的罪名。但不管是不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相比於大多數功臣,算得上是功成身退,而且他去世的時候已經65歲,在古代這已經算是長壽,正常病逝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 11 # 能上天的小潘奇

    說劉伯溫有很高的聰明才智,還在於民間甚至把他神話成一個未來先知的人物。認為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未來的歷史,他都能夠搶先預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他人生的結局卻並不美妙,死得非常窩囊。那麼,劉伯溫既然那麼聰明,為什麼卻不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劉伯溫劇照)

    說他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意思是他已經在“退”了,但是“退”得非常不徹底。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劉伯溫“退”的情況。

    朱元璋剛剛當皇帝的時候,劉伯溫的心情和後來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他,不是想“退”,反而是想“進”。他意氣風發,積極作為。他向朱元璋上奏,要嚴明法紀,整肅朝綱。劉伯溫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一方面是他認為,國家初建,加強法治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較聰明的地方。因為他看出,這樣做,與朱元璋的政策是一直的。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建議非常欣賞,因此就讓他制定並掌管法律。劉伯溫在掌管法律的過程中,不徇私情,不講情面,對那些犯法的人嚴厲處置。甚至一些當朝的權貴,他也是一點兒也不給他們留面子。比如李善長有個親信叫李彬,他犯了罪,李善長給劉伯溫打招呼說,請劉伯溫網開一面。但是劉伯溫一點兒也不給李善長面子,堅決處決他。

    劉伯溫這樣做,得罪了不少人。讓很多朝中大臣和他過不去,大家爭相彈劾他。

    (朱元璋劇照)

    可能有人不理解劉伯溫的做法。劉伯溫既然是個聰明人,他就應該明白得罪了朝中大臣,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劉伯溫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他認定兩點:這樣做對國家有好處,這樣做朱元璋會支援。前一點,是因為他很正直,後一點,是因為他認為正直會有回報。。

    但是,不久後,劉伯溫就產生了警惕,甚至有點灰心。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已經很不滿,想要撤換李善長。於是向劉伯溫問主意。劉伯溫說,李善長雖然有過失,但威望很高,不能輕易換。朱元璋說,李善長三番五次加害於你,你怎麼還那麼肯定他?我是想把他撤掉,讓你當宰相啊。不過劉伯溫卻還是說,李善長是最適合當宰相的,不能撤換。

    其實,當時朱元璋之所以找劉伯溫來問,並不是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而是要他表明態度。畢竟朱元璋已經很不滿意李善長,想要撤換了。他找劉伯溫,就是因為劉伯溫和李善長關係不好,他要在劉伯溫那裡找到支援。但是劉伯溫竟然沒有支援他。

    (李善長劇照)

    是劉伯溫不懂得朱元璋的想法嗎?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想不到。但是,如果在朱元璋面前說李善長不行,這是昧良心的,是挑戰自己品德底線的,劉伯溫絕對不願意這樣做。

    這件事過了,又還有一事。當時李善長看見朱元璋猜忌他,於是告老還鄉。這時候,朱元璋需要重新選一個宰相,於是又找來劉伯溫問。他問楊憲如何?楊憲與劉伯溫關係很好,但劉伯溫卻說他不行。接著,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也說他不行。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溫還是如實說明這個人也不行。其實,劉伯溫如此表態,都是他正直無私的表現。但是朱元璋這時卻說了一句,他說,大家都不行的話,看來也就你最合適了。

    民間一直有各種傳言,說是劉伯溫最後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這種說法,其實是禁不起推敲的。對此,我們可以檢視史書上有關劉伯溫結局記載,說是在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三年,劉伯溫就辭官回家,此後只是每年按照慣例在元旦那天到京城參加早朝。

    等到了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八年,劉伯溫因為感染風寒臥病在床,就沒有去參加元旦早朝,朱元璋聽說後,就派時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劉伯溫。結果,劉伯溫按照御醫所開的藥方,抓藥回來煎服用後,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據說肚子裡有一些像石塊一樣的東西,讓他很是痛苦。

    等到了二月份,劉伯溫帶病前去朝拜朱元璋,對他安排御醫來給自己看病表示感謝,同時,劉伯溫也委婉向朱元璋說了自己的病情變嚴重的事情,但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

    隨後,劉伯溫在京城呆了一個多月後,病情是越來越嚴重,或許是感覺時日無多,他便決定返回家鄉休養,於是他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下,他回到自己家鄉浙江青田。幾天後,劉伯溫就因病重而去世,享年65歲。

    因為劉伯溫的病情,是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才加重,再加上朱元璋在劉伯溫向他反映病情時的敷衍態度,讓很多人覺得,劉伯溫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下令毒死,是他授意胡惟庸讓太醫在藥方中動手腳,害死劉伯溫。客觀來說,這種說法倒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如果大家再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朱元璋實在缺乏殺死劉伯溫的動機。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既然能夠放過湯和、徐達這種在軍中擁有極大威望的傭兵老大,那他實在沒有理由去對一個已經辭官5年的文官下死手。大家知道,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個謀臣而已,並沒有實際接觸軍隊。

    等到建國後,劉伯溫所敕封的爵位,只是個伯爵,他的官職,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要是對各大官員進行監察。雖然從權力上來說,還是有些實權,但這個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他是代表皇帝對文武百官進行監察和約束,再說直白點,就是充當皇帝的鷹犬,專門幹得罪人的事情,這讓他很難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再加上,劉伯溫本人又剛正不阿,又得罪了一大批功勳權貴,大家都恨不得弄死他,又怎麼可能支援他呢?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伯溫對朱元璋的權力,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脅,而劉伯溫也沒有違法犯罪的行為,反而算得上是個比較廉潔公正的清官,朱元璋又何必背個壞名聲殺他呢?這所為何事?

    關鍵是,朱元璋即便要殺劉伯溫,他也不會採用下毒這種方式。因為,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殺某個人,只需要給個暗示,他就得乖乖自殺;他要是敢不自殺,隨便羅織個罪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其處死,還能起到以儆效尤和鞏固皇權的作用。

    相反,如果偷偷摸摸的下毒,不僅會給自己留下無法抹掉的政治汙點,還會顯得自己做賊心虛和行為不合法?這不是適得其反麼?大家可以看下,歷史上的那些非傀儡皇帝,有誰偷偷摸摸下毒來殺人過?人家就算要毒死你,也是名正言順的賜毒酒讓其喝下去。朱元璋作為一個強勢皇帝,就更沒有必要幹這種下三濫的事情,搞得好像他很害怕劉伯溫似的!

    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劉伯溫並不會是朱元璋所殺死的。至於是不是胡惟庸,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一方面是胡惟庸有毒殺劉伯溫的動機,畢竟兩人是政敵,又是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後來朱元璋給胡惟庸定的罪狀中,有一條就是毒殺劉伯溫。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給他編織的罪名。但不管是不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相比於大多數功臣,算得上是功成身退,而且他去世的時候已經65歲,在古代這已經算是長壽,正常病逝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 12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書上有一句話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大家應該也都知道,說的就是劉伯溫,可見劉伯溫是多麼的聰明,他的知識啊、才華啊,甚至包括其的智商情商啥的,都絕對是響噹噹的,最起碼絕對能夠揣度出老朱的心思,所以說最後他也算是功成身退了,並沒有題主所說的不能全身而退。但是我們會發現老劉的結局其實並不是特別好,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且聽老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大家說一說:

    討好皇帝,得罪群臣

    劉伯溫,老劉這人其實是挺會做人的,我們都知道,都是混官場的,你最最主要的是得和誰站在統一戰線?沒錯,絕對是皇帝呀。恰巧這個時候老劉的想法就撞上了老朱的想法:建國初期老朱是極其想控制住整個國家的風氣,特別是元朝遺留下來的貪汙腐敗,以及自己這幫開國功臣們的痞裡痞氣(都是草莽出來的),但是這些東西作為老朱來說是不合適的呀,一來自己是他們老大,這種話他也說不出口;二來剛剛建國,社會都不穩定,自己這個時候是千萬不能得罪人。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老劉站了出來,本來老劉就是滿正直的一個人,雖然後來的正直害了他,但是最起碼現在是好的。老劉上書,主張加強法制,方便管理。這一點正中了老朱的心思,裡面龍顏大悅,並且將鑄法權和執法權都賜予了他,這個時候的老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的,他覺得自己仕途的康莊大道開始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眾大臣可以說是對劉伯溫“恨之入骨”(他們當然不敢恨老朱),這也為後來老劉的心灰意冷,無奈退休埋下了伏筆。

    堅持正直,得罪老朱

    按道理來講,老劉此舉可以說是極大的討了老朱的歡心呀,事實也正是如此,劉伯溫越來越受到老朱的重視,甚至老朱都有了讓老劉做宰相的打算,而且此時恰巧當時的宰相,號稱大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多次與老朱產生了不愉快,老朱已經有了替換掉他的打算。於是老朱便找來了劉伯溫商量,因為老劉和李善長的不和可以說人盡皆知了,所以在老朱看來自己這可以說是統一戰線了,但是最後的發展卻是不怎麼好。

    老朱滿懷期待的問:我最近想把李善長給換下去,老劉你覺得如何?劉伯溫回答:陛下,這個使不得呀!老朱:為啥?劉伯溫:李善長做的挺好的呀!老朱開始不悅:你不是和他有仇嗎?劉伯溫:我老劉公私分明,李善長是我政敵不假,可是他真的挺有才能呀!老劉的正直有的時候是好的,但是這個時候卻是得罪了老朱,老朱雖然還是面帶微笑,其實心裡已經很不開心了,本來想找個人支援自己,沒想到最信任的人卻第一個反對,於是慢慢老朱就開始不待見劉伯溫了,劉伯溫其實都知道,但是沒辦法,他也不想因為討好而沒有了底線!

    早早退休,保住一命

    老劉慢慢的就開始裡外不是人了,皇帝面前慢慢失寵,群臣面前事事針對,看著老朱日漸冷漠的臉和群臣的生氣和厭惡,他慢慢的心也開始涼了,官場的失意慢慢讓其心灰意冷,再加上老朱當上皇帝之後就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老朱了,大殺功臣之下老劉也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於是僅僅5年便告老還鄉,這個時候的劉伯溫早已沒有了5年前的滿腔熱血,英雄遲暮,便或如此吧!

    劉伯溫一是推出的早,而是他本身只是個文官沒有什麼具體的實權,哪怕湯和和徐達老朱都沒殺,又豈會還在乎一個他呢?老劉啊老劉,你就適合做一個剛正不阿的文人,而非一個卑躬屈膝的政客,因為你雖然很聰明都明白別人的心思,但是有些東西你是做不了的,官場太黑暗,皇帝心思太複雜,你的退出其實是正確的,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 1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劉伯溫

    劉伯溫這是一個在明朝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又被各種小說演義神話了的人物,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而對於劉伯溫最多的說法就是其算無遺策,甚至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而這樣一位明朝開國功臣卻無辜慘死,殃及子孫,不得不讓人唏噓。

    實際上劉伯溫的悲劇命運在他出山輔佐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一方面是他為人剛正直率,容易得罪人;另一方面朱元璋一直拿劉伯溫當“槍”使,用來對付淮西勳貴們。

    劉伯溫劇照

    劉伯溫的出身是明朝開國元勳中比較好的,書香門第,官宦之後。劉伯溫的六世祖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祖父劉庭魂、父親劉熗都是學問人,在元朝為官。

    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劉伯溫從小就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資,一目十行、過目不忘,12歲考中秀才,14歲通讀儒家經典,17歲學習程朱理學,23歲一舉考中進士。而且劉伯溫還瀏覽諸子百家經典,天文地理、兵書戰策、奇門斗數樣樣精通,被當時的人稱讚為“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劉伯溫劇照

    北宋思想家張載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劉伯溫就是這樣的人。元朝建立一開始就對權貴管束不嚴,到了元朝末年更是法紀敗壞,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公開欺壓百姓、殺人奪財、奪人妻女、無惡不作,這些屬於當時的常態。而劉伯溫當地方官的時候就是看不過眼,為民做主,嚴懲作惡的豪強惡霸,對於劣跡官員不論官職多高也敢檢舉彈劾,最終遭到元朝官場排擠陷害,辭官歸隱。

    要是一般人咋的也改一下脾氣,但劉伯溫不改剛正不阿的本色,從1360年加入朱元璋勢力開始,不論是李善長、胡惟庸等文臣,還是徐達、常遇春等武將,就是朱元璋本人都被劉伯溫批評過。像劉伯溫這種人沒有上級保護在官場是混不下去的,而朱元璋偏偏就不是那種好上級。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勢力後成為其主要智囊,參與軍機八年,統籌全域性,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是劉伯溫鋒芒太露,對事情判斷精準、計謀策略無所不中,讓朱元璋都忌憚了。所以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使用上,一方面是不讓他掌握軍政實權,另一方面利用劉伯溫剛正不阿、重視法治的特點,讓他對付日漸膨脹的淮西勳貴們。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出身最差的人之一,沒名望、沒背景,創業全靠一幫淮西老鄉幫助,淮西勳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朱元璋與淮西勳貴的關係是很親密的,創業初期自然沒有太大的尊卑區別,但1368年朱元璋稱帝之後,淮西勳貴中的很多人依然沒轉變觀念,沒將朱元璋當皇帝就犯了忌諱。

    另外在明朝建立後,淮西勳貴把持朝政,拉幫結派,組黨營私,違法亂紀,坑害百姓,因此朱元璋將劉伯溫推了出來,讓其擔任御史中丞去對付這些人。劉伯溫上任後整肅綱紀,不論是誰都依法懲治,李善長、胡惟庸等人被他得罪個遍。

    噁心人的地方是劉伯溫整治不法的淮西勳貴們,朱元璋卻經常玩個“恩自上出”,赦免淮西勳貴們的罪行好收買人心。“好人”朱元璋做,“壞人”劉伯溫當,偏偏淮西勳貴們還掌握著軍政實權,劉伯溫的下場可想而知。

    劉伯溫劇照

    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胡惟庸趁機下毒。劉伯溫肚子劇痛,感覺不對勁,抱病覲見朱元璋反應胡惟庸給自己下毒的事,朱元璋根本沒在意,只是讓劉伯溫安心養病,劉伯溫一下就寒了心,沒幾天就去世了。

    以明朝初年朱元璋對於朝臣的掌控力度,就連大臣在家請客吃飯請了誰、說了什麼話都一清二楚,胡惟庸給劉伯溫下毒他能不知道麼?只不過當時明朝初定,朱元璋還需要淮西勳貴對付外敵,沒到翻臉的時候,就犧牲了劉伯溫以安撫淮西勳貴們。

  • 14 # 執念121727431

    劉伯溫性格剛正,處事公允。朱元璋曾因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伯溫並不落井下石,相反,他客觀地向朱元璋勸道:李善長是您有功的老部下,他很能調和將領間的矛盾,是應該重用的。朱元璋聽後嘆道:他曾多次陷害你,你卻如此幫他說話!後來李善長罷相,朱元璋準備用楊憲為相,徵求劉伯溫意見時,劉伯溫堅決反對。劉伯溫說: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之器量。當丞相的,應持心如水,以義理為判辨是非的標準,楊憲是做不到這些的。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可否為相。劉伯溫說此人比之楊憲更差。又問胡惟庸可否為相。劉伯溫說:這好比讓胡惟庸駕車,我擔心車轅會被損壞。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朱元璋大約不高興了,說道:如此說來,我的丞相就只有你才能擔任嗎?劉伯溫答道:我疾惡如仇太過,而且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若我為相,會辜負了您的恩德。天下這麼大,哪裡會沒人才呢?希望您仔細察訪。但目前這些人,確實都不適於當丞相。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劉伯溫的評論將這些人都得罪了。劉伯溫真能預知未來,那就不會說這些話,或者,會換個說法。

      劉伯溫被後人神化,除了他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神機妙算被過分渲染以外,顯然還和他超凡脫俗的性格有關。他料事準確,性格剛正,嫉惡如仇。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劉伯溫開國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劉伯溫被封了這麼高的官,卻不貪戀富貴,洪武四年,便告老還鄉了。劉伯溫回到老家後,除了下棋喝酒之外,從不提起自己建功立業之事。當地知縣幾次求見,劉伯溫都不答應,這位知縣無奈,只得化裝成老百姓去拜見他。劉伯溫正在洗腳,便叫自己的兒子將化了裝的縣令領了進來,並準備設便飯招待。到此,縣令才說明我就是某某人,劉伯溫一聽是知縣,馬上驚恐失色地站起身來自稱草民,並禮送知縣出門,不復再見。

      劉伯溫回家後雖慎言謹行,但對胡惟庸等人的評價,還是給他招來了麻煩。早些時,劉伯溫曾告戒道:甌(今浙江永嘉一帶)括(今浙江台州一帶)之間有塊空地名曰談洋,往南直達福建地界,是鹽盜出沒之地,方國珍就是憑據這裡複雜的環境起事的,因此,應設巡檢司守護。一旦設巡檢司守護,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就不方便了。後來茗洋逃軍反叛,這樣的大事當地官員竟敢隱匿不報,劉伯溫就叫他的大兒子劉璉報告了此事,可是又沒有透過中書省,而中書省就掌握在他認為會損壞車轅的胡惟庸手中。胡惟庸正恨找不到機會出氣,一看劉璉居然繞過了中書省奏事,這不是公開瞧不起我胡惟庸嗎?新仇加舊恨,胡惟庸便指使手下官吏誣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精通陰陽學,看出談洋這塊地方有王氣,因此想佔為己有,以便將來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當地百姓不願給他,所以他才請求設巡檢司驅逐老百姓。胡惟庸這一著真是暗藏殺機,你劉伯溫想死後葬在有王氣的地方,不是想讓子孫當皇帝嗎?朱元璋得到報告,雖然沒有就降罪劉伯溫,但心裡還是起了疙瘩,畢竟,劉伯溫是知天文地理的,說不定談洋真有王氣呢?於是,朱元璋便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是知道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的,害怕了,趕緊到京城去請罪,而且就留在京城,不敢再回老家。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為相,劉伯溫吃驚之餘長嘆道:我真希望我說的話得不到應驗,那就是老百姓的福份了!由於擔憂和氣憤,劉伯溫得病了。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終於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年65歲。劉伯溫去世得如此之快,據說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 15 # 明離子

    事實上,劉基有過功成名退的計劃,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劉基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此後,劉基便一直請求退隱歸家,起初一直未獲批准,但第二年,劉基的請求獲得批准,歸還家鄉。

    但很快又被召回京城,在洪武八年元旦,劉基還在奉天殿作《乙卯歲早朝》,正月中旬,還為宋濂新書題詞。

    似乎一切如常,但到了正月下旬,劉伯溫染上風寒,這一下成了政敵胡惟庸要置其於死地的機會。

    胡惟庸派御醫問診,並讓劉伯溫食用開的藥方子,劉伯溫病情惡化。

    最讓他心寒的是,他把此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沒有阻止胡惟庸的戕害。

    三月,劉伯溫終於獲批再次迴歸家鄉,但不久便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的死,一是出於政敵胡惟庸,他是不會允許劉基這樣可以危及其宰相地位的人存在的;二是出自朱元璋的冷漠,一個為他出謀劃策的神人級人物,在獲得天下後,似乎就顯得多餘了,冷眼旁觀胡惟庸之手除掉劉伯溫,也是帝王心思作祟。

  • 16 # 熙熙談時尚

    感謝悟空邀請:劉伯溫年輕時所寫的詩,抑揚頓挫,豪氣非常,使人讀了熱血沸騰。但功成名就後,他反而屢屢哀嘆窮病衰老,昔日的豪氣蕩然無存。設身處地一想,也很容易瞭解他的難言之隱。想當年他同朱元璋一塊起義,老謀深算,運籌帷幄,大策方略多是他一人策劃。那時如果分道揚鑣,收納一班豪傑,自己幹去,當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誰的天下?可恨費盡了心血,都為他人做了嫁衣。好容易造反成功了,大明帝國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誠意伯的虛頭銜,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賞賜罷了。比之朱元璋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殺予奪集於一身,何嘗不是天壤之別。加之,朱元璋猜忌好殺,屢興大獄,少者牽連幾千人,多者累萬。眼看著身邊的故朋舊友殺的殺,族的族,流的流,說不定哪一日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此中難言之痛,想來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猜忌之主,歸鄉隱居,安享晚年,對劉伯溫來說也成了奢望。劉伯溫意識到自己直言敢諫得罪了許多人,因此想從官場及早抽身,回鄉過安逸清閒的生活,免遭不測之禍,多次上書請求告老回鄉。洪武四年,劉基回到故里。在鄉間,他謝絕一切官府往來,每日只是飲酒弈棋、讀書吟詩,從不談論過去功績。但他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厄運。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對劉伯溫不薦舉自己為相懷恨在心,於是在皇上面前誣陷劉基,說他在家鄉謀佔了一塊王氣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最忌諱的就是有人篡位,於是革掉了劉基伯溫的俸祿,準備嚴加查辦。

    老邁的劉伯溫嚇得從家鄉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不敢回家鄉,抑鬱驚恐成疾。胡惟庸派醫生診治。服過藥後,他卻覺腹中鬱結,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他病得實在不行,朱元璋才一紙賜文,送劉伯溫回鄉。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於家中。

  • 17 # 滅霸的1響指

    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草根皇帝,出身最低的皇帝,沒有之一。那些低賤流浪的生活在開拓了他的眼界,鍛鍊了其超強的忍耐力之外,也讓他一直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當大功告成、天下已定之後,這種感覺就從他的敵人身上開始轉移到身邊人了。

    相比較以前的皇帝,他做的更絕。終於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權利達到了頂峰!廢除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好嗨呦!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雖然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高潮,人生的巔峰,但總覺的還有哪不對?嗯,不安全啊不安全!歷史經驗擺在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做的不夠狠,趙匡胤做的太文雅。為了保證大明江山永不變色,朱家子孫一世二世直到萬世,朱元璋做的可謂空前絕後!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被連根拔起,幾乎斬盡殺絕。所有功臣屠戮殆盡。而劉基作為浙東集團的骨幹,領頭人,其命運也就早已註定了。論交情他比不了徐達、李文忠等人。論功勞,也沒有演義當中那麼大。但論威脅,那是大大了,畢竟地域黑在咱們中國那是老傳統了。浙江人啊,和安徽隔著省呢。自己的老鄉都咔嚓乾淨了,更別說外省的了。至於什麼神機妙算的,聽聽得了,憑朱元璋的狠勁,估計就是孫悟空都能給它扒層皮,何況一凡人呢?所以,不光是劉伯溫,就是那一大幫人,從跟上朱元璋鬧革命開始,他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成功的那一刻就是滅亡的開始!

  • 18 # 只論真品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最終沒有善終的傳說,如果依傳說而論,天上的逐位神仙也難免天道宿命,宇宙天體的運轉,造就了萬物生生死死不息,禍福災難的縱橫交錯。緒葛亮死於落鳳坡,關羽被斬殺馬下,都離不開生死由命,壽命氣數已到,就是算到了死期大限,陰差陽錯,當局者本人自然迷糊,本該侍君如伴虎,功成名就隱身退避方保平安壽終正寢為好。迷戀功名利祿落下時來敗運厄運的後果,謀臣張良的老謀深算,看透朝臣的必然後果,提前隱身退仕解甲歸田,消遙自在,壽終正寢,享受天命之樂,是古代謀士的精典佳作。

  • 19 # 醉心創作

    俗語云: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所以當唯一的“刀”已被對方雙手緊握時,你的下場就不難預料了——好的話,留下半條小命,但已缺胳膊少腿矣!不好的話,你只有不得好死一條道可走了。

    想那年,孫猴子多牛皮,把牛皮都能變身篩網,那結果還不是落得個身趴五行山下五百載的悲慘下場,那情那景連條禿尾巴的落水狗都不如,至今想來讓人不得不唏噓嗟嘆……

    儘管《西遊記》只不過是一部小說,但其表現的“理”就是現實中的“理”,僅是換了一種隱晦、巧妙的方式罷了。

  • 20 # 李育增暱稱古華胥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和星象學家。他幫助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方針和措施,使之在眾多農民起義隊伍中脫穎而出,不斷成長壯大,成為一支抗元勁旅。在著名的波陽湖戰役中,以少勝多戰勝了陳友諒,繼而消滅了張士誠,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後一舉推翻了元朝封建統治,建立了大明政權。

    在幫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就是這位戰功卓著神機妙算的軍事家,也沒有善終,未能逃脫被害的下場。究其原因他的對手朱元璋心機過重,過於強大。

    朱元璋系貧苦農民出身。小時候放過牛,在皇覺寺當過和尚,討過飯。苦難經歷造就了他對元朝封建統治的無比憤恨,和英勇反抗的堅強決心。他飽經世故,以至於當了皇帝以後對所有人都不信任。他特別痛恨貪官汙吏,對腐敗官員釆用殘酷剝皮手段進行懲治,以敬效尤。

    為了確保大明江山永固,讓孫子朱允炆順利接班。朱元璋大開殺戒,製造了一系列冤案,把和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的弟兄,以莫須有罪名殺掉,波及萬人之多。

    朱元璋當了皇帝頗得帝王之道,疑心過重,對所有人都不放心。劉伯溫深知文韜武略,神機妙算,諳通星象占卜之術,更不放心。

    從劉伯溫開始輔佐朱元璋,就註定了不得善終的命運。劉伯溫洞曉朱元璋的心裡,也處處提防。明朝建立朱元璋分封功臣,有意壓低劉伯溫官爵,劉伯溫毫無怨言。並主動請求辭官,迴歸故里。

    劉伯溫在鄉里每日與詩酒為伴,朱元璋還不放心,聽信讒言削官降薪。劉伯溫為消除君王疑忌連夜進京伴陪,直至患病放還。到此朱元璋還不放心,派御醫暗下毒藥致死。

    朱元璋似乎比其他開國皇帝更高一籌,不只憤恨所有的貪官汙吏,還討厭產生貪官汙吏的丞相制度。最終廢除了丞相制,由皇帝一人親自辦公,批閱奏章檔案。朱元璋想只有這樣,才可保證他的帝業子子孫孫永遠傳下去。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僅四年,他看好扶持的孫子朱允炆,讓他的兒子朱棣推翻了。他的帝業也沒有世代相傳,正如劉伯溫預言,傳到“萬子萬孫”的萬曆、崇禎年結束了。

    這也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發展規律。由開始代表新的生產關係,促使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到腐化墮落代表舊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最後走向滅亡。就像爬山一樣,到了山頂就要下山。自然界諸如太陽也有生生滅滅的過程,何況人類社會形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暗戀物件關係越來越好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