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ivi知道一點點
-
2 # 楊進剛
什麼檢查都有適用範圍。
對於明確是心梗的患者,比如胸疼明顯,心電圖已經看出來是心梗,不需要做CT。應該直接做支架。
對於症狀是典型的心絞痛,但藥物控制不滿意,也不需要做CT,建議直接做造影。選擇放支架或者搭橋。
對於症狀不典型,心電圖不典型的患者,可以做冠脈CT。
還有一部分人,雖然也不是典型的心絞痛,但天天疑神疑鬼,這時做一個CT,告訴他心臟血管沒事,也是有必要的。
-
3 # 王芳軍教授醫家談
醫院的各種檢查種類繁多,每一種檢查都有其特有的作用,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完全做完,也沒有哪一種檢查可以完全替代另一種檢查。這個事實應該每個人都要知道。
心電圖檢查與CT檢查的關注點完全不同,前者是監測心電活動,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有較好的指示作用,而CT是觀察體內臟器是否有形態學改變、是否有腫瘤等病灶的影像學檢查,觀察方向不同,不能相互取代。
所以,做了心電圖再做CT是很正常、很常見的做法。假如你反過來問,已經做了昂貴的CT、MR檢查了,為什麼還要做很低廉的心電圖和化驗檢查?那麼答案也是一樣的!只要有需要,有些檢查就需要聯合應用。
-
4 # 醫患家
首先,普通心電圖確實很便宜,一般30元左右,是胸痛患者甚至所有住院患者的一項百搭檢查,好像無所不能,那麼心電圖的診斷意義有多大呢?對於冠心病來講,心電圖僅供參考。簡單來說,就是心電圖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而心電圖有ST-T的缺血性改變,多也不能確診冠心病(急性心梗除外)。比如一個心絞痛的患者,在心絞痛不發作時心電圖可以完全正常;相反,另一些人的心電圖,經常會有ST-T的繼發性改變,有的患者就莫名被直接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其實在健康人群中有10%-30%的也會出現ST-T改變,特別是女性。另外,呼吸因素、電解質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心理因素、心臟毛細血管病變等多種情況均可導致心電圖的ST-T缺血性改變,所以不能單憑一個心電圖的ST-T改變就診斷冠心病。
那普通心電圖檢查是不是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也不能這樣說,心電圖對急性心梗、即刻的心律失常還是有診斷意義,但多數情況下對冠心病的診斷僅供參考。
對於冠心病的確診,目前只能靠冠脈CTA或冠脈造影檢查。所謂冠脈CTA,是先透過靜脈推注一定的造影劑,然後對心臟的冠狀動脈進行CT成像掃描,可以直接觀察冠脈的狹窄情況,對管腔狹窄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7.5%和97.2%,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2.4%和98.1%,尤其適用於不願意做冠脈造影檢查的病人。所以冠脈CTA對冠心病的診斷有確診意義,對於臨床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除了心電圖外,需做該項檢查。
當然,冠脈CTA雖然能確診冠心病,也不能濫用,畢竟還有造影劑影響、CT輻射、價格等因素,一般只有臨床上存在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又有活動後胸悶胸痛的臨床表現,動態心電圖或運動平板陽性的患者,才進行該項檢查。
-
5 # 醫家故事
不瞭解這個提問的限定範圍。
不過,如果確實是冠心病這類問題。比如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問題的話。至少心臟方面的檢查,確實涉及不到查CT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種無創的心臟冠脈造影,就是冠脈CTA,不過,由於是採用的後期計算機處理的方式來判斷冠脈是否存在狹窄問題的,所以,準確性跟DSA相比,要差很多。
如果,查CT是針對其他疾病的檢查的,這個跟心電圖沒有相關性。
-
6 # 汪寶寶的爺爺
醫生開出千元CT檢查單,如果查出問題,肯定是對了,沒有查出問題,即使極少數醫院為了盈利而開出不必要的檢查,沒有問題應該放心了。
-
7 # 王潤青
醫生從便宜的心電圖中發現了可能的冠脈血管的問題,如果冠脈血管狹窄會造成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做CTA的原因
-
8 # 幽暗閃電
心電圖和CT是兩種檢查方法,原理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價格差距也很大。心電圖一般30元左右,CT至少幾百塊,如果做CTA要上千塊。心電圖是看心臟電活動的,這牽扯到很多生理學知識,一般人根本看不懂。CT是看心臟的結構的。打個比方說,如果把心臟比作一間房子,心肌就是房子的牆壁,心臟的電活動就是房子的電線。那麼心電圖就是看看牆壁裡面的電線是不是通暢的,是不是有不合理的連線或者電線斷了。CT就是看看牆壁是不是完整,裡面的水管子(就是心臟的血管)是不是通暢,有沒有堵塞或者變細。
-
9 # 心血管王醫生
上午門診,有個患者,女性59歲,最近總是胸悶憋氣,在外院做過心電圖,心電圖基本正常;但是患者每次活動都會有胸悶憋氣等不舒服,患者想來開點什麼藥能給她治好了。
我說:我們看病開藥應該是最簡單的,最重要的最複雜的就是診斷清楚,而不是上來就開藥,我們先得查清楚。目前心電圖正常,但也不代表就沒事,根據您的症狀不能排除心絞痛,也就是心血管狹窄,我們最好還是查清楚。
患者說:都做完心電圖了,還要檢查?
我說:心電圖只是檢查的一部分,並不是萬能的,如果咱們查不清楚就稀裡糊塗吃藥,那是不負責任的。比如您沒事,我給您開冠心病的藥物,吃了白吃,而且還有副作用,不給您開冠心病的藥,可如果是冠心病,那就屬於不正規治療。
患者說:那還能做什麼檢查?
我說:運動實驗可以做,就是跑步中的心電圖,或者冠脈CT,甚至一步到位冠脈造影。
詳細解釋後,患者說先做個CT吧,做完CT果然心血管有70%的狹窄,我說那麼我們先吃藥控制,同時需要健康生活控制。
我們在醫院有時候做完心電圖,為什麼還讓患者做CT呢?
心電圖是最基礎最簡單最方便的檢查專案,結合患者的症狀,心電圖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很多問題,但是心電圖有個特點就是:發作難受的時候,心電圖會有一定變化,但不難受的額時候,心電圖基本都是正常的;大部分到醫院後,症狀消失,做完心電圖都提示正常,很多人都認為心電圖沒有用。
其實不然,我們好的時候做一份心電圖,難受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做心電圖,這樣心電圖對比基本上就能確診冠心病或排除冠心病。
可是正因為很多人到醫院後症狀消失了,做心電圖都是正常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結合患者的描述,決定下一步要不要再做CT或直接做造影。
1、如果心電圖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那麼肯定不需要CT,直接做造影檢查,直接搶救;
2、如果有多份心電圖,正好也有動態演變,患者症狀也屬於不穩定性心絞痛,那麼就直接建議造影,也不用CT;
3、有些人心電圖不典型,症狀不典型,也不能排除冠心病,但也不能肯定是冠心病,那就可以選擇冠脈CT,看看心血管到底有沒有狹窄,這樣證據更充分,要麼確診要麼排除,更好的指導下一步治療。
4、還有就是心電圖沒有提示心肌缺血,但症狀很典型,也可以直接治療,或治療後效果不佳,可以直接造影;有的人不想直接造影,也可以先CT看看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是不是要造影。
在臨床我們要根據每個人具體的情況,決定要不要進一步檢查,簡單來說:
1、可以根據心電圖和症狀,排除冠心病,那自然不用進一步CT或造影;
2、可以根據心電圖和症狀確診冠心病,如果藥物控制不好,那就直接造影;如果心電圖和症狀確診心肌梗死,那就直接造影;
3、不能根據症狀和心電圖確診冠心病或排除冠心病,也就是模稜兩可,那就可以先做個造影看看啥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方案。
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先診斷清楚,再考慮吃藥,而不是老百姓想的,不管什麼問題,老想先吃點藥就把問題解決了!
當然不管做什麼檢查,必須把能解決患者問題擺在首位!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影像技師vivi!意見供您參考
順便說一句,大家如果有明顯不舒服,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病。上網只是科普,而治療還是要找醫生,切勿耽誤自己。
關注這個問題大家其實是想了解為什麼便宜的心電圖和上千塊的CT檢查的區別。(暗黑一點甚至覺得醫生有亂開檢查的嫌疑,這樣的想法很不健康,請繼續往下看!)
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用心電圖檢查冠心病。
心電圖當然可以用來檢查冠心病。
但是!但是!!但是!!!
它只是一種輔助檢查,我們都知道心電圖報告是一條條的曲線,上面基本很少能看到我們哪塊心肌有問題,問題嚴不嚴重,診斷出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問題。
價格便宜(我工作單位大概是25塊錢一個)、使用方便(即使是社群醫院,心電圖也是必備的機器),它一般是用於緊急的時候,或者是病人懷疑發生疾病前的大概情況預判作用的。如果真的確診有冠心病,還指望著25塊錢的心電圖給出什麼“明燈式”的治療方向和診斷建議,不要想了...
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上市大公司”,你能檢查一個工作小組,來判斷這個公司運營情況好不好嗎?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心電圖、冠脈CT、磁共振三種檢查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人,各自能對疾病有什麼貢獻,這樣即使哪一天我們自己需要做詳細體檢,又沒人諮詢的時候,就可以有個大概的參考。
最後提醒大家,網路知識科普的平臺。如果涉及到什麼中醫古法,茅山神術希望大家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輕易相信。
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