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是漢族嗎?你知道真正的漢族是什麼樣的嗎?
8
回覆列表
  • 1 # 皇帝不稱朕

    在中國的民族概念裡,有三個詞是重點:

    漢族、少數民族、中華民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聚居的國家,俗話說,“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的祖國是中國。所有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民族,又合稱為“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是上世紀初由梁啟超先生首先使用的,時間不長,而漢族的概念,其實也是近當代的新詞,所以一定要澄清一個誤解,就是不要以為中國的歷史就是漢民族的歷史。

    漢族本身就是大融合的產物,它是近代隨著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而形成的新的“記憶共同體”。古代,沒有民族概念,但有部族概念,對於某部族,稱“人”不稱“族”,如匈奴人、羅馬人、漢人、鮮卑人、女真人、苗人等。

    漢族人,過去叫漢人,“漢”來自漢王朝,最初就是“漢朝人”的意思。漢疆域以外的人,稱漢國之人為漢人,就如同稱秦人、晉人、唐人、明人、清人一個道理。漢人就是過去的中國人,是生活在中國疆域內的人民。

    漢人不是民族概念,但“漢”有著強烈的文化意涵,在古代的正統觀念下,漢人是像希臘人、羅馬人一樣的“文明人”,擁有發達的文化、成熟的政治體制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她以高度的文明而傲然自居“中心”,將居住在她周邊的各部族視作“野蠻人”(蠻夷),這就像羅馬時代將散佈於萊茵河北的眾多民族稱為蠻族一樣。

    (蠻族攻陷羅馬。當時的蠻族,今天都是發達國家)

    “華夷”之辨,不是以血統來論,而是以文化為標準,是很寬鬆的,如古人說,“入中國者則為中國”。

    許多時候,蠻夷佔據中原,實行華(漢)化政策,她也自居為中國,自認為是正統的中國王朝。比如北魏實行漢化,是文化的漢化,而非種族的漢化。

    現在鮮卑人都去哪兒呢?他們“消失”了,消失不是滅絕,而是在文化上漢化了,鮮卑人也就變成了漢人。歷史上許多在中原建政的部族,如沙陀人、契丹人,都是這樣消融的,他們共同熔匯為中國最大的民族集合體——漢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融合)

    元朝時,將原金國地區的人口稱為“漢人”,將原南宋境內的人稱為“南人”。

    在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處於不同的階層,享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權利,但色目人、漢人、南人都不是民族稱謂,蒙古也只是一個分散的部族聯盟,她不是一個民族。

    明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大明,但他並不知道自己是“漢族”,他更不知道自己建立的,是一個漢族王朝。

    相應的,滿洲(不是滿族)建立清朝,他們也不曉得自己是“少數民族王朝”。事實上,八旗之中,除了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和旗人並不能和“滿族”劃等號。

    “韃虜”是對中原王朝對北方部族的通稱,一般指蒙古草原上的部族,但孫中山領導反清(“排滿”)革命,建立民國,他也揭起“驅逐韃虜”的大旗。可見這些概念主要是一種雜指和泛稱。

    清末革命鬥爭激烈,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於是有了“漢族”一說,有了漢族,還要為漢族找到老祖先,於是一位上古帝王黃帝被抬出來,成了華夏始祖。

    實際上,黃帝在歷史上曾被眾多的“少數民族”政權奉為祖先。黃帝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而不僅僅是漢族的祖先。

    漢族是歷史上眾多部族大融合的產物,它不是基於血緣(雖然我們常說“血濃於水”),而是基於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記憶(中華文明)和共同的生活區域(近代中國版圖)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

    民族的概念,是十七、十八世紀以來,西方全球殖民擴張的產物。為便於殖民統治,殖民主義者創造了“民族”以及白、黑、黃、紅等“人種”概念。

    從那以後,“民族”通行,並首先在西歐形成了近代民族國家,如單一的德意志德國;十九世紀末,民族主義思潮在全世界湧起,但民族國家形成的程序很不一致,比如東南亞,遲至二戰後才真正形成一系列的民族國家。

    清朝的覆滅,代表了中國王朝時代的終結,中華民國建立的,是一個“五族共和”的新的民族國家。“五族共和”的五族,包括了“滿蒙回藏漢”這五個民族,她們各自在國旗“五色旗”上分享了一種顏色。

    顯然,我們今天熟悉的五十六個民族,在當時都是“缺失”的。

    我國大多數的現有民族,都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蘇聯的做法以及斯大林對民族問題的相關論述,在重新進行民族甄別的基礎上形成的,導致中國的民族數量數激增,這就是“五十六個民族”的來由。

    與漢族相比,他們自然都是“少數民族”,然而“少數”的提法本身就含著一種不平等,並不恰當。

    我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將民族劃得太細,並不合適。民族的劃分,也不應成為自築藩籬、彼此隔膜的理由。中國眾多的民族,自古以來都生活在一個名為“中國”的版圖之內,雖然因其所居區域不同而各具風情,但所有民族的利益是緊密相連的,而且他們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中華民族!

  • 2 # 不惑之眼

    五行,八卦,太極,儒,釋,道,墨,莊,法,兵,詭,漢字,中醫,宗,族,耕,讀,武,天下,江湖,黑頭髮,黃面板,丹鳳眼,這些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個漢族了!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漢族打滿了全場,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女真,蒙古,就跟踢球一樣,漢族這邊是丟了幾個球,可是對面球員都被我們踢殘廢了(廣闊的塞北地區生活著人數眾多,來源不一的遊牧部族,這些部族之間時有攻伐,但是也會互相合作,甚至形成一個巨大的遊牧帝國,就像我們的祖先在中原所做的事情一樣。所謂“幾十萬蒙古人”是很值得商榷的,如果單指成吉思汗的乞顏部落,恐怕未必有十萬人,但是算上其他臣服的部落,足有百萬之眾。隨著成吉思汗的不斷勝利,先前被征服的部落已經逐漸變成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其中甚至包括不少中原人。比如郭寶玉,漢族,生於關中,為郭子儀的後裔,先是在金國官至大將,統兵三十餘萬,被木華黎擊敗後投降成吉思汗,率軍橫掃中原與中亞。成吉思汗的帝國,就是透過這種不斷吸納降兵,招撫各族人才的辦法不斷做大,好像滾雪球一般。就好比我們說,明太祖平定天下,但是我們斷然不會覺得是濠州朱氏以數百濠州子弟打下了天下,否則這戰鬥力豈不是一群野生的變形金剛。儘管明帝國的軍隊上層大半都是淮西人,但這些高階將領所指揮的則是來自全國各地計程車兵和軍官。如果刨開民族成分,這種組織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著相似之處,尤其在創業初期,不斷吸納其他力量,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在亂世更好的生存下去,儘管這個聯合有等級之分,但是隻要自己不處於最低等級,終歸還是有肉吃的。同理,滿清十幾萬人口也是僅僅計算了滿族的人口,整個滿清集團的人數遠不止這十幾萬,漢蒙八旗都應該加上,那樣就成了擁兵十餘萬的一方霸主了。同時滿清的統治者十分注意吸納人才,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投奔後金。皇太極親自迎接,行抱見禮,足見誠意。入關之後滿清也對明朝殘軍實施了招撫政策,不然就靠7萬不到的滿洲八旗軍,打不了幾仗就全消耗光了。至於中國人口的問題,非常複雜,涉及到大戶隱匿的人口,不計入人口統計的軍戶,匠戶,道戶等等,還有戰亂時期難以統計的逃荒人口,少數民族人口等等。直接一句“被北方民族血洗到人口下降百分之50以上”是非常不嚴謹的,事實上亂世中漢族的宗族組織有著極強的生存能力,建立塢堡以聚眾自保,丁勇少則數百,多可上萬。這些地頭蛇往往會選擇投靠某一支勢力,只要能延續宗族,只要有財富權位,他們並不在乎跟著異族。比如北齊的高敖曹,帶著一幫部曲,輾轉了多個主公。等到新朝建立,這些地方豪強所隱匿的人口官府並不知曉,也就無從統計。人口下降50%並不能說明異族多麼能打,因為一場旱災或者洪水也能讓人口大量損失,漢族軍閥爭奪中原時說不定死人更多呢。所謂“多次被北方民族血洗到人口下降百分之50以上”,血洗這個有吹牛B的成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前,中原自己都打成一鍋粥,糧食生產大幅下降,再來個蝗災旱災,難民就大量逃難或者餓死,加上漢族軍閥自己混戰一番,死傷又很慘重,最後少數民族得了天下,一統計人口,發現大量減少,然後統統算成少民的戰鬥力,這不是扯淡麼?比如曹操平定北方,人口損失夠大了吧,但你見過漢族以此說明漢族能打麼?同理,匈奴在和漢朝死磕的時候遇到雪災,匈奴自己內部分裂,互相攻伐等等導致的人口損失慘重,這不算漢族能打,算匈奴rp不好。最後一點,漢族在東亞這塊地盤打滿了全場並不是因為我們好戰,對於富饒的中原而言,對外征伐的價效比是非常低的,漢族去草原搶什麼?而遊牧民族則不然,他們物資匱乏,依賴和中原貿易,鐵器之類的都需要外界輸入,食物的生產也很不穩定,雪災瘟疫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損失,進而不得不南下劫掠。而中原則有相對完善的糧食儲存和賑災系統,對災害的抵抗能力要遠強於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能打,大部分都是被環境給逼出來的,漢族的能打,則是被遊牧民族給逼出來的。而有趣的是,最能打的遊牧民族並不在草原的深處,而在漢地附近,因為這裡可以和漢族貿易,吸納漢族人才。《狼圖騰》裡面說遊牧民族被漢族同化,喪失了狼性,按說作者年輕的時候也是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現在讓他去為了一頓飯玩命他樂意麼?遊牧民族的所謂狼性,所謂戰鬥力,大抵都是被操蛋的草原給逼出來的,冒頓單于的時候,蒙古草原100多萬人,成吉思汗的時候,蒙古草原100多萬人,1945年的時候,蒙古草原還是100多萬人,草原對人口的承載力就這麼高,遊牧民族光是在草原上活著就得拼盡全力了。很多年前,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也許和題主有過一樣的疑問,然而他的漢族鄰居悠然的說道“小夥子我看你很有想法,跟我學種菜吧”然後沒有然後了。

  • 4 # 江辰教你寫網文

    看了一個答友的回答,心中義憤填膺,於是就有了這個答案。

    那個答友認為,“漢”是一種文化概念,而非血統,並舉了一大堆例子,論證古人並沒有民族概念,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這是日本人提出的一個說法,而與之同時出現的,就是民族的文化論與血統虛無論,就是意圖證明自明朝滅亡以後,華夏的正統便在日本,而不是中國。

    那位答友如此回答,我不知道他是真心認同,還是別有用心,可不論如何,我只想說這種說法簡直是扯淡。

    一個民族為什麼稱做民族?那是因為他們血統相同,聚居在一起繁衍生息才成為一個民族。

    而什麼是文化?那是這個源自相同血統的民族,在生活勞動創造出的,屬於自己特有的意識形態。

    是先有了血統相同的民族,再有了屬於這個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由文化創造了這個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救五賽點,諶龍惜敗安賽龍,大馬賽男單全軍覆沒。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