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
2 # 好史不死
前言:《左傳》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東吳集團的覆滅是天下分久必合的大勢所趨,而究其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就被晉的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這就要從晉和吳兩方面綜合分析了。
晉方面先定巴蜀、再滅東吳的戰略方針司馬昭雖然沒有當上皇帝,親眼看到天下一統。但其生前就高瞻遠矚的提出了“先定巴蜀、再滅東吳”的戰略方針。可見結束東漢末年天下三分的局面一直是晉方面的既定目標。這一“兩步走”戰略,在公元263年第一步得到實現。蜀漢在其三路大軍的圍攻之下,投降亡國。平定了西南,就可以對東吳形成合圍之勢。下一步就是著手解決偏安東南的東吳政權了。而這個時候,統一就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了。為了畢其功於一役,這一準備就是十多年。
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揮師南下為了能夠一舉拿下東吳政權,司馬炎做足了準備。無論是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方面都做了充分的部署。即安撫好了蜀漢亡國君臣的後代,穩定了西南。同時改善了內政,恢復生產,極大保障了後方的穩定。最重要的是針對東吳強大的水軍和依賴的長江天塹,修建戰船,訓練水軍。一些列的政治軍事措施,只待隨時揮師南下,一統天下。
東吳方面君臣失和,內政混亂在晉方面不斷擴大地盤,恢復生產的時候。東吳方面卻做出了種種作繭自縛、自取滅亡的舉動。孫權晚年的時候掀起了“兩宮之爭”,自斷手臂,流放和逼死了一大批能臣忠臣。後來更是出現孫綝等權臣把持朝政、殘害異己的情況。再加上東吳末帝孫皓荒淫無度、殘暴不仁。
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三國志》
所以說,東吳在這種奸臣當道,國主昏庸無道的情況下,人人自危,大大失了人和,根本沒有團結一心的反抗力量。也給晉軍提供了攻打的理由。
分兵防守,自毀長城雖然東吳擁有20萬常備軍,但這些軍隊一方面戰鬥力低下,軍紀渙散。另一方面面對幾乎統一天下的晉軍,還是以卵擊石。如果這個時候,東吳依賴長江天塹,整合兵力,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而其卻採取分兵防守的策略,導致了處處捱打、處處被動的局面。最終國都被一舉攻破,孫皓投降,三分天下成為歷史。
後語:綜上所述,東吳雖然是四個月的時間裡就被滅亡。但他的敵人卻夜以繼日的準備了十多年。而東吳方面卻在自取滅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說東吳的滅亡,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寫在了劇本上。
-
3 # 歷史探秘君
小編認為:伴隨著劉備的去世,臨終之前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其實託付的不僅僅只是後主劉禪,還有劉禪背後的蜀漢天下。劉禪與蜀漢天下相比起來,蜀漢政權似乎更加尤為重要一些(民間曾這樣流傳:劉備當時臨終之前曾對諸葛亮言道,如果扶不起阿斗,那便讓諸葛亮將其廢掉,儲存蜀漢政權)。
公元279年,晉滅吳之戰開始,晉朝軍隊分六路大舉進攻。孫吳方面疏於防備,晉朝軍隊勢如破竹。公元280年5月1日,也是東吳的亡國之日。東吳末帝孫皓自知國家再也保不住,於是反捆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陣前投降。自此,東吳滅亡,西晉完成統一,東吳末帝孫皓被封“歸命侯”。
晉軍攻吳是在280年,那時候,蜀漢已經滅亡了16年,司馬篡魏也已經15年。過去十多年中,都是東吳以東南一隅抵抗大半個天下的晉國,這種態勢,與之前三足鼎立是完全不同的。所謂統一大勢,到此已經難以抗拒。雖然晉朝大臣還是很多反對伐吳的,但之前羊怙在荊州苦心經營多年,臨終又推薦杜預為帥,說明有識之士對此認識都很清楚。吳大帝孫權晚年掀起的“兩宮黨爭”,流放了一批能臣,逼死了不少忠臣;諸葛恪、孫綝兄弟等權臣把持朝政,不斷清除異己,殘害忠良;吳末帝的殺戮,對持反對意見和看不爽的人就是殺,寒了東吳大多數人的心。
可以說,東吳的亡國是自己“作”的,孫皓本被寄託為望,作為“長君”曾有一段高光表現。但是因為長期缺乏父親的管教和引導,這段高光時期並沒有維持多久,就暴露原形,露出了糟糕的一面。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
-
4 # 浮沉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吳國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西晉伐吳大軍大軍一共兵分六路,沿著長江全線出擊,而東吳軍隊由於兵力不足只能消極防禦。伐吳之戰從公元279年十一月開始,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吳軍由於在水師和步軍都全方面處於劣勢,只能採取“鐵鎖橫江”的方式來阻止晉軍水師的攻擊。後世認為這是吳國君臣愚蠢的表現,實際情況實則是因為晉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吳軍被迫採取的辦法。東吳荊州地區的駐軍在晉軍排山倒海的攻勢下,一個個防禦要地被不斷的攻克,荊州地區的吳國官吏很快就望風而降。
晉軍在取得了荊州戰場上的勝利後,主帥杜預帶領大軍準備沿江東下,直取吳都建業。晉軍在擊敗了張悌帶領的三萬精銳吳軍的反擊後,殘餘的吳軍望風而逃,西晉很快就於公元280年三月滅亡了吳國,統一了天下。在整個滅吳之戰中,吳軍的兵力數目不詳,有明確記載的是張悌的三萬精銳軍隊、陶浚的兩萬軍隊以及張象的一萬水師,總計是六萬軍隊,這應該是長江下游吳軍的全部軍隊了,而在長江中游的荊州吳軍最多不會超過五萬人。如此算來吳軍真正的投入兵力不過十萬出頭,與晉軍二十萬大軍相抗衡,自然是必敗無疑。
-
5 # 馬戲團怪咖
原因是南方依靠長江為天險防守,戰略縱深極大,只要突破長江,就無險可守。所以南方防禦體系治所的關鍵不在長江以南,而是在長江以為北的襄樊。所以東吳所倚仗的就是長江天險,天險不在只能亡國了,何況三國時期的江南並不能和宋時相比,沒有經過大規模的遷移和開發,人口少,基本上是流放犯人的無毛之地,還有山越等異族作亂。
-
6 # 會奔跑的金絲魚
亡國是因為東吳當時已沒有什麼大將和謀士,貪汙腐化,大臣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士兵們士氣低落,雖說是20萬常備兵力但戰鬥力極差,亡國是歷史的車輪必然結果。
-
7 # 紅藏之友
吳主孫皓當政後,胡作非為:
一、逼殺太后,追殺先帝遺孤。
孫皓未即位時,濮陽興、張布曾請示孫休妃朱氏,想改立孫皓。朱氏沒有反對,只說:“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隕,宗廟有賴可矣。”可見朱氏的大公無私,然而,孫皓不但不報恩,在即位後的次月就將朱氏,從太后貶為景皇后,選了苑中一間簡陋的小屋讓她住。十個月後,孫皓逼殺朱氏。又遣送孫休的四個兒子到吳國的小城,不久又派人追殺長子和次子。朝臣得知太后不是得病而死的,都非常痛切。
二、殺忠臣
散騎常侍王蕃為人正直,敢逆龍鱗,冒天顏,直言進諫。令孫皓心中不快,吩咐將王蕃斬首,並讓近侍投拋王蕃的人頭為戲,作虎跳踉爭的樣子取樂。歷經折騰,王蕃的人頭碎裂,屍體不知何處。
三、信鬼神
丹楊刁玄出使蜀地,聽到了司馬徽與劉廙論運命歷數等事。刁玄添油加醋哄騙國人說:“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是荊揚的君主啊!”刁玄又得到從晉國投降過來的人,逼迫他們偽造了壽春童謠說“吳天子當北上”。孫皓聽後很高興:“這是天命啊!”隨即用車子拉著其親母妻子及後宮數千人,沿著牛渚陸道西上去洛陽以順天命。
此時,正值冬月,路上遇到大雪,道途陷壞不能走,兵士冒著風雪披甲持仗,一百人共拉一輛車,寒凍而死的不計其數。兵士不堪忍受說:“如果遇到敵人就倒戈投降吧。”孫皓聽到了這樣的抱怨才停止北上洛陽的荒唐事。
四、濫殺無辜,殺人為樂
孫皓的愛妾奢侈無度,竟然,指使近侍到集市上,公然搶奪百姓的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以前是孫皓的倖臣,他倚恃孫皓的寵遇,將搶奪財物的人繩之以法。愛妾向孫皓訴怨,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了陳聲,命武士用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將屍體投到四望臺下。
尚書熊睦婉言勸諫,孫皓以刀環撞殺熊睦,熊睦立斃,而且體無完膚。孫皓以殺人為樂,他引外面的水入宮,后妃、宮女、內侍有不合意的就立刻殺了扔進水裡漂走,或者剝去麵皮,挖鑿眼睛成窟窿。
五、疑心重
孫皓喜歡宴請群臣狂飲,每次宴會都要強逼大臣喝醉,旁邊置十個黃門郎侍立,終日作為司過之吏,監視那些不喝酒的大臣。宴會結束後,命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缺失,比如什麼時候迕視過孫皓,什麼時候說過孫皓的閒話之類,不幸被揭發出來,孫皓便一刀將他砍了。收到孫皓邀請參加赴宴的人個個膽戰心驚。臨赴宴前,大多要與妻子兒女含淚相別。有個叫韋曜的侍中,孫皓因為修史的事情生他的氣。他規定每人在宴會上必須喝夠七升酒。韋曜酒量極小,最多隻能飲二升,便偷偷以茶代酒。孫皓責罵他違抗命令,將他抓起來殺了。
六、聽信讒言,驕奢淫逸
巫史說都城在建業不吉利,孫皓便遷都到了武昌,揚州百姓要逆流輸送大量物資去武昌,負擔極為沉重。遷都回建業後,他又大造新宮——昭明宮,供自己與后妃淫樂,二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必須進山裡監督工役伐木。為了造宮殿他還下令破壞軍營獲取木材、派大開苑囿、修建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命令士兵從事繁重的雜役,徵調長江邊的戌卒為他捕捉麋鹿以樂。
小結:吳國的忠諫者被誅殺,讒諛者可以加官進爵,導致朝政日益腐敗。昏君當道,吳國滅亡。
-
8 # 新世紀農村困局
東吳僅4個月就亡國的原因,我認為包括幾個方面:
一、時代格局悄然改變,吳國獨木難支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三國鼎立的時代已經過去,蜀國被滅,魏國被篡,吳國獨木難支,大晉王朝統一的趨勢不可忤逆。在三國時代,魏國統一北方,在土地、人口、城池、人才、科技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蜀漢、東吳。蜀漢、東吳獨木難支,不得不聯合起來抵抗魏國。雖然魏國在進攻方面有所失敗,但其強大的防守讓蜀漢、東吳一次又一次地潰敗。同時,蜀漢、東吳各有算計,聯盟埋下裂痕是在所難免的。
二、東吳內部原因,東吳孫皓實施庸政,毫無建樹;
孫皓接手東吳的時候,國家還很繁盛,這要歸結於祖上積下的家業。但是孫皓並不像孫權那樣有作為,而是貪圖享樂,施惡政不斷,只求偏安一隅;他不圖謀北上,即使在蜀國面臨滅亡時也不施以援手。以為憑藉長江天險就能確保無虞,歷史證明了他的愚笨。
三、外部原因,司馬炎為滅東吳做出了充足的準備,水陸並進。
司馬炎,從司馬昭那裡接手曹魏之後,並不是只是準備了4個月就攻伐東吳的。而是自從司馬昭開始就開始著手準備了,他死後,也算是一個遺志,傳給了司馬炎。司馬炎不負重託,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四個方面進行精心策劃。
比如在政治方面,在攻取了蜀漢劉禪之後,並沒有採取暴戾的統治,而是對其加以安撫,發展生產,使得東吳歸心似箭,另外大造船隻,這一切都為其攻伐東吳做好了準備。
-
9 # 環球微影片
三國末期,司馬炎廢了曹奐,改魏為晉,滅了蜀漢,目前就只有東吳苟延殘喘。其實司馬炎能夠統一全國我覺得是大勢所趨,所以東吳的滅亡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雖然晉國的君主不仁,但是面對準備了十多年的司馬家族,東吳是很難翻起什麼浪花的。
我覺得司馬炎之所以能夠只用四個月時間順利的滅了東吳,是因為十年間的準備非常的周全。我認為是這四個方面:
安撫蜀漢亡國君臣的後代,穩定西南。這樣在攻打東吳的時候,至少不會讓東吳得到援軍,相應的減少了困難。
改善內政,恢復生產,開墾荒田,廣積糧草。生產力才是古代發展的第一要務,所以,司馬炎這樣做,至少國家是相對來說穩定的,也可以有更多的儲備糧食用於打仗。
以善取勝,瓦解東吳軍民,使其喪失軍心、民心。我覺得這一點算是比較狠的,從思想上精神上徹底的擊垮,面對毫無鬥志的東吳百姓和部隊,打贏不過是信手拈來。
水陸並進,一方面挑選精兵良將,駐紮各地,操練兵馬。兵強馬壯,特別是駐紮的位置,等於徹底的包圍了東吳。東吳根本無力反抗。
-
10 # 追逐蘿蔔的毛驢
這天下說到底是士族的天下,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劉備,孫權時期還有個漢獻帝的名頭擋著,大家匡扶漢室,想著擁立之功,出人頭地。漢獻帝退位,劉禪歸降。孫權沒了,那麼江南士族他們有什麼理由何必要對抗人家曹家江山呢。畢竟曹操最終篡位。曹丕名義上也是漢獻帝禪讓。
人家從形式和實際上已經繼承了大統。所以,江南士族就降了。
-
11 # 西北望777
1、首先看下兩方實力對比。東吳20萬常備軍,西晉是20萬來攻。而且中國經濟中心自南宋開始南移,之前北方一直是經濟中心,人口多,地方大,還有錢,你說誰能打贏。
2、孫權晚年打擊東吳地方大族勢力,客觀上削弱本國防護力。
3、亡國之君孫皓,殘暴成性,荒淫無道,誰會為這樣一個人賣命呢!
4、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回覆列表
雖然東吳有長江天險,但是當家的人不行,精兵強將當然就是過去式,所以西晉伐吳的的時候很快制江權就被西晉拿下。沒有制江權,天險就成了空架子,又沒有為東吳一直死戰的戰士,東吳又怎能不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