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行若械

    鋼琴演奏是一門藝術,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互相綜合的活動,演奏者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技術,而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練習是鋼琴入門階段的基礎,也將貫穿在整個鋼琴學習過程的始終,對學生今後更高層次的鋼琴學習和對鋼琴的理解與態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視。

    彈鋼琴的手型,是幾百年來人們經驗的總結,有其科學性,在學習中要遵循這種規律,另一方面,學習過程中如果手型過於固定,死板,也會產生另一種偏向,因而對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有一個好的手型,關鍵是指掌關節五指指關節的站立。手腕與黑鍵鍵面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高度,掌關節站好並略突起,使手掌成拱形。保持手型,主要靠大指和小指的支撐,這兩個手指的形狀和位置不同於其它手指,大指短而粗,小指細而小,它們都位於手掌的外側,容易躺著觸鍵,致使手型七扭八歪。如果它們能站好,那麼基本手型也就容易保持。

    客觀上講,鋼琴演奏中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手型。“幾乎任何一種手的姿勢都可以行得通,只要是這種姿勢合適,符合手的構造,符合音樂組成的高低起伏,更重要的是不破壞動作的統一。”然而,對於初學鋼琴的孩子,正處在學習鋼琴演奏的基礎階段,我們又非常強調培養一種正確的基本手型。這是因為,為適應鋼琴鍵盤的排列結構和彈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一種有利於彈奏動作和彈奏力的運用與傳送的正確狀態。這種狀態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長勢和手指動作的生理機能(也就是人類最放鬆時的手型,比如睡覺時手的形狀)。於是,我們把這樣一種手的彈奏狀態叫做基本手型。我們在入門和基礎階段強調的所謂正確手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可視為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希望家長們瞭解這一點,不要把某種手型,或者說某種基本手型視為一種絕對的東西,認為只有某一種手型才是正確的。

  • 2 # 快趣學吧

    我的女兒也學的鋼琴,每次去學我都帶她去,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老師沒有強調指型,只是能把曲子彈出來,可到後來慢慢的強調指型,讓她手裡像半握個雞蛋,可是她始終沒有做到,因為這個我也督促過監督過,想了很多辦法,她也沒少捱揍。

    在網上我找了很多資料,看了好多文章,我記憶最深的是,一位老師說,彈鋼琴是讓孩子瞭解樂感,理解曲子的意思,懂得裡面的知識,每個鋼琴家的指型都標準都優美嗎?不要把孩子的那點興趣給扼殺掉。

    從那以後我沒有刻意去要求她指型,現在我女兒鋼琴10級,上音的樂理考的是良好。

  • 3 # 有故事的鋼琴課

    我是北京海淀鋼琴老師,多年鋼琴課經驗。

    手型這事,就好比吃飯怎麼拿筷子??寫字如何握筆?剛學習走路怎麼邁步?

    您類比這一些,初學時需不需要講究姿勢?就明白,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道理:合適的動作,哪怕開始彆扭,但一定是讓你今後更方便!那麼關鍵來了,以上這些,其實沒有非常固定的動作,但一定有一個相對標準的範圍。手型也是!

    等到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可以不用顧慮太多手型的問題,音樂會帶著你做好各種技術動作!

    還有,如果手型不好,也可以彈琴,就跟筷子拿得部位很上,或者很下,握筆姿勢不好也能寫字,羅鍋也可以走路,一瘸一拐也可以走路,等等等等,自己腦補各種畫面哈,很美好[耶]但是真的,萬事萬物,道理相通哈哈!

  • 4 # 國際媽咪x

    小孩剛入門的時候,不能刻意的要求手型 就是手要保持放鬆,彈琴的時候,沒有多餘的身體的力量參與到觸鍵,特別重要的是指尖要立起來

  • 5 # Jesse

    從小學琴,如今已在高校音樂學院從事鋼琴教學16年的鋼琴老師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太長不看版:

    1、手型不是死板教條,但不可或缺;

    2、科學的手型能讓彈琴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

    3、講究手型和追求音樂性並不矛盾。

    下面展開說一說。

    在這樣連「手型」的定義都沒有達成統一的前提下,就貿然去談論「手型」是否重要,我們該重視「手型」還是該推翻「手型」,實在是太武斷了。

    所以,在本篇回答裡,我想先對這個「手型」做一個基本的定義。

    手型是什麼?

    我所理解的手型,是一個包含了外在形態要求內部力量要求的綜合體,它更像是一套科學的彈奏方法,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姿態」,更不可能是一個「千人一面」的統一要求

    鋼琴的琴鍵寬度是固定的,但彈奏鋼琴的人無論是手的大小、手指力量的強弱,關節運動能力的高下,都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不同的人即便是彈同一首曲子,他們的手部姿態均有所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就應該能想得到,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完美手型。我們只能抓住「手型」要求內在的核心價值,結合每個人的自身情況進行塑造。

    但沒有統一要求,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因此就完全不管「手型」,放任自流不做要求。因為並非所有的「手型」都適合彈奏鋼琴。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你可以用手背朝下、手掌朝天的「手型」彈琴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辦到的。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推斷出,不同的手型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我們彈琴的效果——科學正確的手型因為順應了手指關節的運動特點、減少了力量傳導過程中的浪費,可以讓我們的彈奏變得更加容易,而錯誤的手型卻只會讓我們事倍功半,自己給自己上難度、添麻煩。

    所以,不要再說某某大師手型也是「錯誤」的,彷彿這就成了可以不講究手型的鐵證。人家王健林的小目標還一個億呢,你也來一個億?大師們的控制力是何等高深,哪怕用著外表看起來錯誤的手型,同樣可以把琴鍵的深淺、力量的傳遞控制得無比精準,你行嗎?

    請學會把大師和普通學琴者、普通學琴者和入門學琴者區分看待。很多時候,我們說某種手型不好,其實是說這種手型不利於初學者,並不是說它是絕對的禁區,任何人都不能觸碰。

    講究手型和追求音樂並不矛盾

    除了搬出大師,不少人為了證明手型無用,還往往會發出下面這樣的靈魂拷問:

    “我們學的是什麼?是音樂啊!難道不應該教孩子去體會音樂、感受音樂,而是要把他們綁在手型上嗎?”

    這種說法之所以看起來很正確,非常有說服力,那是因為它的前半句真是正確的——我們學彈琴,更重要的肯定是音樂。孩子突然對父母說:我想學彈琴,也多半是因為聽到了優美的音樂(當然也有可能是被會彈琴的明星迷住了),而不是被某人「精妙的手型」給打動。

    更具有欺騙性的是,它的後半句也是正確的——我們的確不能把學琴的孩子死死綁在手型要求上。

    但問題在於,它從前半句過渡到後半句的邏輯是錯誤的,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論。

    這句話的潛臺詞似乎在說:

    1)只要我們提倡講究手型,就一定會把學琴的孩子死死綁在手型要求上;

    2)只要我們去遵從手型要求,就一定無法追求音樂感受,進而就會扼殺孩子們的興趣。

    但事實恰恰相反。

    首先,只要鋼琴老師還算正規,不是半路出家野路子,就不可能犯這種常識性錯誤。孩子對手的控制力有限,對學琴這件事情的態度也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就是會反覆出現手型問題,需要老師提醒,但這並不代表老師會把他們綁在手型要求上,老師們很清楚要糾正他們的手型是場長久戰。

    退一萬步說,這種馬馬虎虎、大大咧咧的學生,你就是不要求手型,他們的識譜、節奏,哪方面不同樣出錯呢?難道你也不作要求,全程快樂教育,學生愛怎麼來就怎麼來嗎?學生是來跟你學琴的,還是來快樂託管的呢?

    再來看手型和音樂感受的關係。同樣一臺鋼琴,夜深時高手彈奏一首美妙的肖邦夜曲,這是享受,而如果是一個初學者在笨拙的爬音階,隔壁說不定會報警。

    想要得到美妙的音樂,它的背後,不恰恰就是精妙的技術控制嗎?如果連基礎的手型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術都無法掌握,無形的力道控制之術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就算你再能感受到音樂的美又如何呢?缺乏恰當的技術,你靠什麼來驅動你的手指表達出內心的熱忱呢?真的可以靠愛發電嗎?

    看似有些枯燥的手型恰恰是美妙音樂的基礎之一,雖然不排除個別老師水平有限,捨本逐末,最終教出來的學生動作生硬、音樂難聽。但我們並不能就此以偏概全,把手型和音樂對立起來看待。

    結語

    因為篇幅的原因,這裡不可能詳細的講解具體什麼樣的手型才是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但請你一定記住:手型對初學者而言真的很重要,我們要抓住手型要求的核心價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貫徹手型要求,最終學會科學的用力方式,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握雞蛋」這樣的表面功夫上。這才是講究手型的意義所在。

  • 6 # 肥叔談

    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隨著學習的進步,能不斷微調自己的姿勢和動作滿足演奏的需求。

    久而久之最終微調的結果才是最佳的手型。

  • 7 # bolepai772

    好多專業的回答。

    但我猜,可能是想問:手指短會不會影響彈鋼琴。

    如果是這個問題,就好比問:我長的矮,能不能扣籃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花園想種點蔬菜,泥巴不多,用什麼可以代替泥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