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吃瓜客
-
2 # 大可先生17
郭嘉原文,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
1.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2. 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
3. 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
4. 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
5. 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
6. 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
7 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
8. 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
9. 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
10.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定能勝也。
郭嘉的《十勝十敗》看似完美,其實完全是戰前分析勝算比率,雖然對戰爭起到很重要關係,但戰場上卻是瞬息萬變,更需要了臨時變動。大家可別忘了馬謖紙上談兵,可惜的是郭佳好像從未親自領過兵,上過真戰場,不知是否是下一個馬謖也很難說。
降中對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就是,早已把當時的各路諸侯勢力,能力,做了詳細分析,以及當時的地理位置。可謂是早已把天下藍圖畫在心中。以劉備當時的勢力那裡可以取,那裡不可以取怎麼取。都要先有立足之地,才有它日在圖進取,統一天下。
從整個格局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隆中對》勝過郭嘉的《十勝十敗》言論。
-
3 # 因果不空001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不能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並論。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是對當前戰爭形勢的分析,屬於戰術。諸葛亮的隆重對是對天下形勢的整體分析和規劃,屬於大戰略。
-
4 # Cc忞岄
不是同個邏輯層次的東西。
一個是雞血總結文,一個是戰略文。戰略肯定比總結重要,戰略是想象與推倒力,總結是歸納與煽動力。
-
5 # 金戈影劇館
十勝十敗只是對這場戰爭對,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的一種論文 。隆中對是諸葛亮對未來戰局的一種部署,計劃長遠,兩個不是一個檔次,相差甚遠。
-
6 # 軒轅豆
根本就是兩碼事:戰場檄文與稱霸路徑 臨敵決勝與戰略展望的功能差別
看見有朋友把十勝十敗的原文帖出來了,豆哥也就不麻煩事了。
首先說,暫時排除文獻和演義裡,曹魏集團軍師們相混淆記載的公案,就郭嘉的官職“軍師祭酒”而言,一方面有臨敵致勝的奇謀妙計,另一方面也有鼓舞幹群士氣的職責。
因為古人普遍迷信這點很清楚,即使到了范曄的《漢書》裡,“大疫人相食”也處處驚心!這不是巧合,這是“天人感應”的直接證據,最隱晦的旁白;即使史官都難逃如此規律,廣大吃瓜官兵們的覺悟,更可想而知。
譬如,“望梅止渴”與“割發代首”事後看的話,根本就是陽謀;“陳勝王”和“三馬同槽”讖語的始作俑者大機率上,就是獲益者本人。
如此這樣說話,還無法建立聯絡的話,那麼不妨聯絡郭嘉先生祭旗時刻,一口老酒下肚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稍事搶救之後“丐幫老幫主”附體,預言哥幾個得勝還朝發家致富。
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
倒是有幸再次拜讀了《隆中對》原文,豆哥又有了新發現!
因為以前豆哥多次回答關羽集團的襄陽攻略話題,甚至一度提出宛襄盆地的戰略意義大於隴右,所以這次回看有了更多,之於諸葛亮的新認識。
現在看來,關羽集團北上路徑,也是符合隆中對的戰略展望的,無非是時機上的過早,無法形成戰役聯動的態勢而已。
時間線索看,儘管建安24年5月劉備本部已經獲得漢中戰役的全勝,但是應該看到當年7月關羽即發動襄陽攻勢是過早了,應該考慮到劉備本部平定漢中之後,必要的經略時間。可能會比較短,一季糧食的採收即可,畢竟曹魏主力已經回撤;也可能就需要一年,因為西城根據資料,有孟達部的存在,問題是遠遠還不夠,如今的漢中——安康路徑上交通不便是個問題,但是難度遠遠小於陳倉道,而且直線距離不太遠。
豆哥以前刊文解釋過,關羽於江陵(今荊州市)的戰略焦慮,今天簡單複述:今荊門市作為荊州門戶,之於江陵的遮蔽作用不言而喻,荊門緊挨襄陽,並且以南一馬平川;問題在於,關羽集團必須建立兩個方向上的防禦,而江陵處於長江沿線顯然不利於建立孫吳方面的防禦的,事實上奪取宛襄,向南建立荊門荊州方向的防禦,向北向西北,建立許昌長安兩個方向上的威懾,應該是劉備集團的全域性頂層設計。
無非是,為劉備本部勝利訊息所鼓舞的關羽部,這把著急了,也就只早動了一年。
是不是這張地圖,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佔據宛襄,依託宛襄盆地和荊北,乃至於安康至南陽(今天的十堰方向丘陵地貌),此處的地域體量和人口資源,就足以建立起類似劉邦據守滎陽的戰略對峙?
因此隆中對的頂層設計是正確的,無非是操作層面的不精確和不準確而已。
不精確在於:劉備本部,應於最遲建安25年春,沿漢中-----安康------十堰路徑出擊,全力佔據宛襄,同時獲得關羽部的側翼支援和保障,即有能力應對兩個方向上的挑釁。
不準確在於:關羽部擺脫自身地緣劣勢的願景太強烈!事實上之於東吳方向,必要的忍讓是值得的,獲得宛襄的穩固之後,江陵也會因為毗鄰長江的原因放棄也無妨。(只需佔據荊門)
由此得出:事實上最大的執行偏頗在於,佔據宛襄的據守的應該是劉備本部來完成,因為宛襄盆地有威脅長安的路徑和辦法;那麼去執行北線的則為偏師即可,因為曹魏的西線防禦一定是以長安為軸,在宛襄吸引住曹魏西線的注意力之後,隴右偏師則大機率成為類似韓信大迂迴方式的席捲,只差些奇襲長安的陰謀詭計。
最終回答:無論是陳壽《三國志》還是演義,最應該與諸葛亮對飈的不是郭嘉,而是荀彧,進而擴大至蕭何;適合對比郭嘉的,目前看是法正,進而擴大至陳平。
最後的話:豆哥還說過,每每去嘗試一己之力去覆盤古代戰場,就屢屢感覺自身的虛妄和無知;愈發接近古人文字裡的深邃,更頻頻感懷自身的淺薄與狹隘;還果真應了昨天才說過的話:也許古人們正貓在某虛幻的角度裡鄙夷:看這幫孫子,能擱故紙堆裡扒拉出來多少咱們玩剩下的名堂。。。
-
7 # 閒適人家
戰局與時局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面對強大對手,《十勝十敗》是戰局分析:定戰勝方略,解眾士疑惑,強主帥信心!
《隆中對》是時局分析,全域性眼光,攻守兼備,政軍同步,情理共彰!
歷史上,時局同戰局兼有的戰略分析有:毛澤東《論持久戰》、林肯的《解放宣言》!
《十戰十敗》是戰局分析標本,曹操視之為寶。但是,曹操後來赤壁之敗,司馬懿說得中肯,時局不對也,人心向漢是時局,曹操沒把握好!才有赤壁之災!
《隆中對》是高瞻遠矚而又可行的綱領!是得到劉備集團的一致認可的。雖然,劉備在聯吳抗曹上走了彎路,但他在臨終前還是同意聯吳的策略!
-
8 # 歷史春秋網
郭嘉的《十勝十敗》,是針對曹操與袁紹的優劣做的戰略分析,目的是為打贏官渡之戰而做的政治動員。《十勝十敗》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因為官渡之戰的勝利,郭嘉的《十勝十敗》也名留青史。
相比郭嘉的《十勝十敗》,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是對全國形勢做的戰略分析,《隆中對》堅定的是劉備幹一番興復漢室事業的信心。諸葛亮雖然未出茅廬,但已定三分天下,其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諸葛亮的眼光獨到,他早看出了曹操與孫權是將來三分天下的英雄,而劉備要想爭奪天下,只有打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的主意,然後聯吳抗曹,才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事實證明劉備也正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佈署而進行的。如果不是關羽後來因為與東吳爭奪荊州出現差錯,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很有可能實現。
所以說,《十勝十敗》和《隆中對》都是戰略分析,但顯然諸葛亮的眼光更遠,更大。《十勝十敗》只針對袁紹,而《隆中對》分析了全國的軍閥。雖然如此,但也不能就此斷定諸葛亮的《隆中對》就對郭嘉的《十勝十敗》優秀,因為二者並沒有可比性。就象考試,二人答的不是一個試卷,怎麼做比較呢。郭嘉與諸葛亮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戰略家,他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一針見血。因此幫助各自的明主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
-
9 # 過路閒人路過
十勝十敗時袁紹勢大,郭嘉原本是袁紹的人,因為看透袁紹虛有其表不會有大作為而改投到當時弱勢的曹操,所以當時情況郭嘉是必需要提觀點來鼓舞曹營士氣去抵抗甚至戰勝袁紹,而“十勝十敗”肯定有些會誇大,但整體不會是瞎扯,如果袁紹不可戰勝的話,郭嘉為什麼要去找死投奔曹操? 而“隆中對”是什麼? 北方曹操勢力強大,東吳有天險,是個有點本事的人都會看上西川,因為最起碼不用在中原四方都是割據勢力,偏安之地可以讓弱小的有機會慢慢積累實力,而我說“隆中對”是大忽悠,特別是從荊州遣一上將直取中原,把從沒打過什麼大勝仗的劉備忽悠的心花怒放,一愣一愣的,實則毫無意義,因為根本不現實,東吳是死的,傻的還是空氣? 孔明最大的功勞是赤壁前達成孫劉聯盟,那些什麼舌戰,東風什麼的一邊涼快去吧,重點就是: 沒有孔明,東吳也不會投降,因為周瑜是個主戰派,而且整個赤壁之戰沒誰都可以,就是不能沒周瑜,孔明唯一的貢獻就是促成孫劉聯盟,但這功勞有最少一半應該歸魯肅,東吳動全國之力擊敗曹操,保住東吳更保住劉備,如果沒有魯肅,東吳不和劉備結盟的話,東吳只傾全力自保,劉備肯定被滅,不是被曹操滅就會是被周瑜滅,因為周瑜早就有奪西川和曹操隔江對視二分天下的想法。而且劉備在孫劉聯盟後做了多少不厚道的事情? 要和我爭辨劉備厚不厚道前請先看下資料,再用腦子想清楚,我不願花時間去和無知的去談問題。我敢問一句“隆中對”對於蜀系支持者被奉若神明,但這些人撫心自問一下,西川荊州同時發魏如何可行? 本身就是傳銷般的開啟大忽悠模式,騙的一個算一個,偏偏還有那麼多人明知被騙還樂意被騙,還百般藉口要吹的舉世無雙,這到底是可笑還是可悲?
-
10 # 淨網行動糾察隊
概念不同,不可相比。就像你拿一件體恤衫和一件毛衣比較,你問喜歡穿哪一件,冬天你肯定選毛衣,夏天肯定選體恤衫。隆中對中諸葛亮的理論是戰略構想,針對目前局勢對未來格局的規劃,而規劃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劉備,也可以是張備王備,可以是任何人,並非只對劉備,而是諸葛亮本人對未來局勢的一種規劃和設想。而郭奉孝十勝十敗是對於曹操和袁紹兩個勢力之間的優劣對比,透過兩個勢力平日的行為準則來對比兩個勢力誰能吞併誰。綜上,隆中對中,諸葛亮理論是對未來天下局勢的規劃。郭奉孝十勝十敗是對官渡之戰結果的判斷(或者說對袁曹兩家勢力的分析)。一個是球隊隊長和副隊長一塊暢想未來足球的發展規劃,一個是球隊隊長和副隊長預測這場足球比賽結果。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形勢不同
《十勝十敗》乃鼓舞士氣的檄文。
《十勝十敗》是郭嘉為弱勢的曹操能夠戰勝強大的袁紹提出的理論原因,無任何具體戰略戰術,僅為原因分析,只能增加已方信心。
《隆中對》乃爭奪天下的戰略。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迷茫且一無所有的梟雄劉備提出爭奪天下的戰略,隆中對是戰略,包括提出路線、採用方法、達成目標三個方面的內容。
二、背景與物件不同
1、《十勝十敗》是郭嘉為曹操提出的,背景是官渡之戰前夕。
官渡之戰前,袁強曹弱,並且曹營中多人私通袁紹,從當時大部分人看來,曹操肯定會敗於袁紹,而曹操自已也顯得信心不足,郭嘉長於人物性格分析,顯然己看出已方信心不足,而十勝十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羅列出曹操之長,袁紹之短,以曹操之長對抗袁紹之短,必為增強已方信心。
2、《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的,背景是公元207年,赤壁之戰前一年。
此時劉備一無根據地,二無戰略方向,三無實力爭霸天下,簡單三無人員。但好歹劉備是個英雄,且有英雄之志向,但不知如何達成志向。諸葛亮之於劉備,如蕭何之於劉邦,如魚得水。
理想是遠大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走過曲折的道路,實現遠大的理想,很顯然,劉備是不知道的。而諸葛亮顯然明白劉備的志向,為劉備提出戰略規劃,達到志向,這顯然是劉備最想要的,也讓劉備恍然大悟。
三、實現的可能性
《十勝十敗》分析了曹操擊敗袁紹的十個原因,但如何去操作?郭嘉沒有說明,那能實現嗎?顯然可以,但曹操戰勝袁紹,和十勝十敗並無關係,曹操贏的很艱難,差一點就要放棄了,至少在信心上,十勝十敗能增強信心。
《隆中對》分析了劉備奪取天下的戰略規劃,有路線、方法、和目標。能實現嗎?應該說能。從劉備自208年開始,基本是按隆中對戰略方針來操作的,但決策人是劉備,而決策人劉備對隆中對的理解與設計人諸葛亮是不一樣的,劉備顯然加進了自已的主觀意圖,如劉備稱王、關羽北伐等,如此勢必與諸葛亮在戰略上產生分岐,事態的發展驗證了劉備的意圖。
如果一定要相比誰更優秀的話?
當然是隆中對了。戰略決定一切。
-
12 # 古塔靈煙
我終於知道龐統為什麼早死了!第一他不該為了搶功冒充諸葛亮調兵,第二,諸葛亮勸他取西川不是時及他不聽,第三,他不該為了急進兵走落鳳坡,這個人太鬼了,死了以後還沒有忘記冒充諸葛亮,弄個破隆中忽悠後人,這樣的湖北人死的不虧!
回覆列表
如果從大的原則上來說,兩個人面臨的問題不一樣,直接對比答案的優劣是不科學的。如果不考慮這個原則,那麼郭嘉還真差點意思。
英雄所見略同關於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說,做為那個時代最正的史書《三國志》並沒有相關記載。相反陳壽分別記載了荀彧和賈詡兩個人各自提出“四勝四敗”分析結論。郭嘉的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傅子》一書,後來被王安石的《資自通鑑》引用轉述。
這樣的話只能說是“英雄所見略同”,而郭嘉不能獨美。反觀諸葛亮這邊,和他有類似見解的也有個魯肅,似乎人數上有點佔優。
點與面從話題的大小來說,郭嘉分析的是曹袁兩家的對比,只能說是一個點;而諸葛亮分析的是劉曹、劉孫、劉劉劉(劉備、劉表、劉璋),自己劉璋和張魯等等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面。
量變引起質變,所以隆中對是一個全面的戰略決策,單獨的“十勝十敗”只說不能和它相比。如果真想要對等的話,郭嘉一方需要藉助荀彧的“深根固本、迎奉天子”。
結語:雖然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堅持那個大的原則,出同樣的問題讓他們作答。但是歷史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所以我們也沒有比較非要分出個高低來。無論是郭嘉還是諸葛亮,都是我們歷史上的優秀人才,厚此薄彼不可取。《資自通鑑》的初衷是以史為鏡,魯迅先生說“拿來主義”,這兩位實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