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路118
-
2 # 聞樂飛揚
關於巾幗英雄花木蘭,不光是每卷軍書都有他爹的名字讓人疑惑,就是花木蘭這個人具體是哪朝哪代的?
為什麼她在軍營中那麼久都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這些問題一直都讓人生疑。
1. 花木蘭具體為哪個朝代的人?
花木蘭最早為我們所熟知,還是因為課本里的一首敘事詩《木蘭辭》,還有豫劇《花木蘭》裡膾炙人口的唱詞,都讓人對花木蘭這個人心生敬意。
《木蘭辭》成詩於南北朝,依據其中的內容描述,可以判斷寫的是北朝的故事,然而到底是具體的哪個朝代還有待考證。
現在大家多認為是北魏,因為北朝時期的幾個政權都源自於鮮卑族的北魏,在各種政治軍事制度上皆有相似性。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變革大致如此:北魏最先統一了北方,之後北魏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
緊接著西魏為北周所替代,東魏被北齊所替代,再然後北周滅了北齊。最終北周政權由隋文帝楊堅奪得,最後全國得以統一。
2. 為何十二卷軍書上都有花木蘭她爹的名字?
據考證花木蘭的爹名叫花弧,眾人稱之為老花,善於騎射,也是名將一枚。老花屬於北魏時期預備役軍官中的一名,也就是後備軍裡的。
那這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有什麼關係呢?
他爹雖然隸屬於後備軍,但卻是預備役中軍官級別的,從花木蘭購置的出征裝備來看,還是屬於騎兵的軍官。老花是註冊在案的軍官級別的人物,非一般的小兵可比,十二卷軍書上都有他的名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3. 為何花木蘭從軍打仗從未被識破是女子?
邊關戰事吃緊,花弧年邁體弱,花木蘭沒有兄長,有個弟弟還年紀尚小,所以她才女扮男裝替父出征。她父親是預備役的軍官,那她從軍自然領的也是軍官的職務差事。
軍營中軍官和士兵都是分開居住的,無論戰時還是休整,花木蘭和士兵不會有太多的接觸,自然不會輕易被人認出是女兒身。
這和現在的情形也是一樣的,軍營裡軍官和普通士兵從吃到住的待遇各不不同,都是有差別的。吃住若不在一處,再加上偽裝的好,即便是女子也很難被識別出來。
因此花木蘭在軍中屢建戰功,卻從未被人識破她的女人身份。這是等級造成的,也是她為了隱藏身份,把自己活成了和男人一樣剛強的結果
-
3 # 張克成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裡軍書十二卷,是一個虛擬數字。就是泛指軍令書冊。就如同三皇五帝泛指古代封建歷史年代一祥。書冊上都應寫著木蘭爹的名字。因詩裡有“卷卷有爺名"之句。
-
4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為什麼“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裡的軍書“十二”卷,十二是虛數,並非實指,說明徵兵的文告之多,徵兵之急。這和下文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的“十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中的“十二年”理解都是一樣的,都是虛指,說明木蘭在沙場征戰時間之長,喬裝雖然不易,但是無人察覺,說明木蘭喬裝非常機智。古代漢語中虛指的用法是很多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中的“三人”可以理解為幾個人,如果理解為三個人,就不妥了。再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和“九天”都為虛指,是來形容山高、天高。若理解為實指,就不對了。
-
5 # 寧老師說
木蘭辭中說,軍書十二卷卷有爺名,為什麼十二卷中卷卷都有他爹的名
這裡邊所說的12卷,是虛數,表示很多的意思。
強調的是,名字已被列在上邊無法更改。只能自己帶父從軍。
木蘭辭,歌頌的是魏晉南北朝時候花木蘭的故事。是真事兒。
前兩年自駕,去了一趟花木蘭的家鄉。本文中照片是我在哪裡拍的。
那裡不是什麼旅遊景點。所以去的人不會很多。
今天我藉著這個題目,順便給朋友們介紹一下花木蘭的老家。
花木蘭的家鄉,在河南商丘虞城縣。
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課上講了這麼多遍,到了河南商丘了一定要去花木蘭的老家憑弔一下。
於是,我和老公從商丘驅車50多公里,來到了位於商丘城東南的魏園村。
一路上很荒涼,也特別顛簸。費這麼大的勁去看木蘭祠。自己也覺得很好笑。弄得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專業考古的了。
好不容易到了。
花木蘭的老家魏園村挺偏僻的,幾乎看不到人。
還好,祠堂規模和修繕的程度對得起花木蘭的威名。祠堂的南側是花木蘭的出生地魏園,祠的北面是花木蘭墓。
從一個門洞可以看到墓地裡邊是一片荒地,也沒有看到墓穴。門洞門口地上,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攔住了我們的去路。買票!她說。
這麼一個荒涼的地方,這麼一位老婦人,和買票,有點兒不搭吧。
她說我在這裡收費,每位30塊錢。看著這麼不正式,就問她,能不能便宜一點?她說,今天已經便宜了,昨天比今天人多,我收50呢。這是我們家的地,我隨便收。聽她這麼說,更沒了買票的慾望。
隔著門洞,往那片荒地望了望,拜了拜。
重點參觀了木蘭詞。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殿房。
裡面燈光比昏暗,有花木蘭的塑像,還有整個牆上是完整的木蘭辭的配圖。我都把它們拍了下來。
得知花木蘭不姓花,她姓魏。是老魏家的女兒。
在花木蘭約十五歲時,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進犯,北魏當朝規定每戶出一男丁進入軍隊作戰。家中弟年幼,父親又多病,花木蘭遂代父從軍。
替父從軍12年,辭官回來後,終身服侍父母,死後葬於故里。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下面這段話摘自網路)
據瞭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關於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
-
6 # 以文為名
關於“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我們學過這篇課文的都知道,“十二卷”是虛指,意思就是上面發出了很多軍書,而軍書中每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
第一,推斷花木蘭參與的哪場戰爭。《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後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描述的南北朝時期,北魏與鄰國之間的戰爭。
我們從“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以從歷史角度去推算是哪一場戰爭。既然由“可汗”出面,絕對是大戰役。
而當時的情景,北魏還沒統一北方。和北魏接壤交戰的勢力有,南朝東晉,東面的後燕,西邊的胡夏,還有北邊的柔然,可以說四面皆敵。
因戰爭和戍邊的壓力很大,朝廷的軍戶本里,每家每戶都要有男丁參戰。木蘭的父親年邁,既然連老年的軍戶都已經算進在內,那麼這勢必是一場舉國之戰。
而根據歷史,最值得北魏以舉國之力,發動全國男子作戰(14-60歲)共47萬人,就是398年,北魏拓跋珪發動攻打後燕的那一戰。
而《木蘭辭》中說: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木蘭從離開家到抵達戰場,只花了兩天時間。花木蘭的故鄉根據推測,在今河南商丘。從這個位置出發,騎馬2天就到,戰場應該發生在河北一帶,那麼更加傾向於,敵人是後燕國。而文中的“燕山胡騎”,也佐證了這一點。
第二,這場戰爭,木蘭的父親必須參軍。文中提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說明這場戰爭打了超過十二年之久。
我們再看歷史。
395年,後燕首先發兵攻打北魏。但是在參合坡之戰中,被北魏殲滅了後燕的主力。
396年,北魏拓跋珪以舉國之力,發動47萬大軍攻打後燕,奪取了後燕大片疆土。後來北魏內部發生動亂,北魏撤軍,沒有最終消滅後燕。
423年,北魏拓跋濤再次發動戰爭消滅後燕殘部北燕,這之後才結束了割據遼東的最後一股勢力。
由此可見,北魏對陣北燕的戰爭,一共持續了二十多年。而在這中間,北魏還和柔然、胡夏都有過戰爭。可以推測,中間花木蘭可能也參與了攻打胡夏和柔然的戰爭。
之所以不斷的作戰打仗,是因為對於北魏的來講,不主動發動戰爭,就會被別的國家吞併。
處於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再去理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花木蘭和他父親,就生在最動亂的那幾十年。而發動戰爭,就面臨著減丁死人,不斷的戰爭,不斷的減員,所以北魏的政策就是,不管你年齡多大,只要能走路,是個男的,就必須參軍,這種嚴苛的軍制,是導致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根本原因。
因此,才有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
7 # 曹自理
《木蘭辭》是這一代人類有紙後所寫下的人類口口相傳了上萬年的上一代人類發生過的故事,花木蘭本名華木蘭,上一代人類,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國家--華國人!
-
8 # linux每日談
花木蘭的父親叫花弧,歷史記載為北魏名將,年輕時非常勇猛,後因負傷才解甲歸田,按照當時的法規規定,全國20歲至60歲的男子,閒時務農,戰時出征!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預備役。此時的花弧已經年近花甲,為什麼還要爹爹參軍呢?首先因為花弧沒有兒子,按照當時的法律,只能他去參軍。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花弧不僅是一名預備役人員,也是一名預備役軍官!為什麼是卷卷都有呢?
花木蘭作為一個軍人的後代,其能力和功勞是萬古流芳的,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花木蘭父親花弧的能力,能將自己的女兒訓練到如此地步,那他訓練部隊肯定也是沒得說的。因此,打仗了,作為本區域的預備役軍官,卷卷都有花弧的名字也不足為奇了。但是也有人說,這是文章的一種修辭手法,但無論怎麼樣,花弧的能力也是朝廷嘗試的!
-
9 # 有書共讀
我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三十三年,講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次數也應該有幾十次吧,我們約定統一的解釋都是虛指,與後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十二”一樣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虛指的數詞有“三”,如“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見這裡面的“三”都是虛指。後來的成語“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都是虛指,表示次數多。
“九”也在文言文中表示虛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其中“九皋”指深遠的水澤淤地,而後把水的最深處稱為“九淵”。
賈誼在《吊屈原賦》裡有言“襲九淵之神龍兮,湯深潛以自珍。”“九死一生”、“九泉之下”、“九霄雲外”和“九牛一毛”現在還在用,都是極言多、大、深、遠。
可見《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也應該是虛指,形容軍情緊急,刻不容緩。至於“卷卷有爺名”,表現的是命令不能違抗,也表現木蘭的擔當。
當時父親已經年老,弟弟還年幼,那父親肯定不會讓尚未成年的兒子去奔赴前線。木蘭知道,讓年老的父親去出征,很可能九死一生,一別就是永訣。想到這些,木蘭就選擇了挺身而出。
木蘭從軍是發生在北魏到隋朝之間的故事,這時候實行的是府兵制度,府兵制士兵用服兵役的方式來免除一定的賦稅。但是士兵要自己準備戰爭所需要的一切物資。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樣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木蘭的準備工作做得從容充分,也是因為有這樣精心的準備,木蘭才會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殘酷鬥爭中倖存;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府兵制下的真實寫照。
府兵農忙時節耕種土地,農閒的時候參加訓練,訓練的時候每年都有花名冊。戰爭爆發的時候根據需要確定徵兵的人數,這樣就可以減少國家的軍隊開支。
一般來說,訓練的時候只要是成年的男子都要參加訓練,有的家可能有多個。
但木蘭家“阿爺無大兒”,所以平時參加訓練的只有木蘭的父親,所以“卷卷有爺名”。前些年都有徵兵,但因為木蘭家男丁少,木蘭家沒有被徵,這次戰爭規模很大,全面徵兵,每一戶都得派人。
木蘭深感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主動請纓從軍,表現了木蘭申明大義。
“巾幗不讓鬚眉”,從花木蘭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她危難時刻顯身手,她“位卑未敢忘憂國”,更可貴的是戰爭中有謀有勇,能夠憑藉女性的細膩化險為夷,真是女性的驕傲。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10 # 24幀半
關於巾幗英雄花木蘭,不光是每卷軍書都有他爹的名字讓人疑惑,就是花木蘭這個人具體是哪朝哪代的?為什麼她在軍營中那麼久都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這些問題一直都讓人生疑。
1. 花木蘭具體為哪個朝代的人?
花木蘭最早為我們所熟知,還是因為課本里的一首敘事詩《木蘭辭》,還有豫劇《花木蘭》裡膾炙人口的唱詞,都讓人對花木蘭這個人心生敬意。
《木蘭辭》成詩於南北朝,依據其中的內容描述,可以判斷寫的是北朝的故事,然而到底是具體的哪個朝代還有待考證。現在大家多認為是北魏,因為北朝時期的幾個政權都源自於鮮卑族的北魏,在各種政治軍事制度上皆有相似性。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變革大致如此:北魏最先統一了北方,之後北魏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緊接著西魏為北周所替代,東魏被北齊所替代,再然後北周滅了北齊。最終北周政權由隋文帝楊堅奪得,最後全國得以統一。
2. 為何十二卷軍書上都有花木蘭她爹的名字?
據考證花木蘭的爹名叫花弧,眾人稱之為老花,善於騎射,也是名將一枚。老花屬於北魏時期預備役軍官中的一名,也就是後備軍裡的。
那這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有什麼關係呢?
他爹雖然隸屬於後備軍,但卻是預備役中軍官級別的,從花木蘭購置的出征裝備來看,還是屬於騎兵的軍官。老花是註冊在案的軍官級別的人物,非一般的小兵可比,十二卷軍書上都有他的名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3. 為何花木蘭從軍打仗從未被識破是女子?
邊關戰事吃緊,花弧年邁體弱,花木蘭沒有兄長,有個弟弟還年紀尚小,所以她才女扮男裝替父出征。她父親是預備役的軍官,那她從軍自然領的也是軍官的職務差事。
軍營中軍官和士兵都是分開居住的,無論戰時還是休整,花木蘭和士兵不會有太多的接觸,自然不會輕易被人認出是女兒身。
這和現在的情形也是一樣的,軍營裡軍官和普通士兵從吃到住的待遇各不不同,都是有差別的。吃住若不在一處,再加上偽裝的好,即便是女子也很難被識別出來。
因此花木蘭在軍中屢建戰功,卻從未被人識破她的女人身份。這是等級造成的,也是她為了隱藏身份,把自己活成了和男人一樣剛強的結果。
-
11 # 清華劉亞南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夜晚傳軍書,是因為人們白天都去幹活勞作了,找不到人,夜晚傳符合生活習慣。
“軍書”是基層徵兵機構的文書,在紙張還很貴的年代,不可能發到花木蘭的爹這些成千上萬的徵兵物件手裡,只是讓他看看有他名字。
″十二卷”按當時的戰鬥形式,一是用文書把各個兵營、駐軍地點分門別類,組合成不同的戰鬥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各大軍區。""暮至黑山頭""黑山頭就是木蘭選擇從軍的駐軍處。
二是用文書給不同特長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務,比如長槍兵、盾牌兵、騎兵等等,相當於現在的海陸空各大兵種。在這十二卷中,哪裡有名字就去哪裡,重複出現名字則選一個去。
而“卷卷有爺名”是怎麼回事呢?只能說木蘭她爹的名氣太大,各軍區,各兵種都想要他,所以在十二捲上都出現了名字。
這花木蘭是北魏初年的人,花木蘭的父親叫花弧是鮮卑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典型的鮮卑勇士,悍不畏死,勇往直前,否則也養不出花木蘭這樣性格獨特、騎射功夫出色的女兒。
花家做為北魏鷹揚府兵裡的軍戶,按照當時的法規規定,軍戶全員男子祖祖輩輩都是兵,閒時務農,戰時只要鮮卑貴族或者首領徵召,就要入伍打仗,和我們現在的預備役差不多。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花木蘭只有一個姐姐,她的弟弟才十歲,而她的父親正符合軍貼上要求的徵召年齡。但他的腿以前在戰場上受過傷,一到冬天就疼的連路都走不了,拖著這樣的身體去打仗,無疑是自尋死路。
在鮮卑人世代為軍的軍戶家庭裡,沒有個兒子是件很羞恥的事情。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開始學著拿刀拿槍,一旦家中最適合打仗的男人戰死,往往就代表著一戶人家的沒落。
也代表著你家族的光榮傳承很快就要斷絕,你的軍戶位置將被剝奪,你的田地會被收回,你要開始交稅、開始和漢人一樣整日裡在田地裡勞作,以換回一點點吃食。
為了保住父親的性命,為了家族的榮益,從小就跟父親練就一身騎射本領的木蘭才選擇代父從軍。試想,要是她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她父親會讓她去送死嗎?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大魏的軍戶當兵不僅沒有津貼,從接到軍貼開始還要自己準備在軍營中用的一切東西,小到針線襪子,大到兵器馬匹,若是一個敗落的軍戶家庭,怕是連一身好盔甲都得不到。
因此,在戰場上撿兵器盔甲,戰打贏了搶戰利品就成了他們這些遊牧民族的慣例。長城,最初就是為了阻攔他們的騎兵搶掠而修建的。
因為花木蘭代父從軍家裡少了個女兒,要是被人知道可是犯欺君之罪,花父怕出事,等天子親征南方,南方大片被攻克的土地需要軍戶去屯田的時候,花家就透過軍目官從朔方郡遷到了無人認識他的南邊的梁郡。
而花木蘭因為在新兵訓練時就表現突出,受到獎賞,可以住單人間或雙人間。又因為運動強度過大,像女健美運動員一樣胸肌變硬,還可能導致沒有月經,(有研究顯示,女性運動員在嚴格、認真的訓練過程中,不少人月經會變得不規則,有的甚至完全停止。)所以才能騙過了同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以上是我根據《木蘭辭》,做出的推斷一。
推斷二:″軍書十二卷″類似於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抗金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將在前線作戰的岳飛緊急招回臨安,一日內連發的十二道金牌。
“軍書十二卷″在此表示軍情緊急,雖然不可能像12道金牌一樣,在一日內發出。但有可能每天來一卷催促:前方戰事緊張,兵力不足,急需兵源補充,你什麼時候去?在12道連環奪命call之後,木蘭不得不代父從軍。
其他人的第三種說法:""軍書十二卷""中的十二是虛指,是詩中的誇張手法,與之呼應的有:″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等句。
你們覺得哪一種說法更符合詩中的意思呢?
-
12 # 夢露居士
有句話說:不要相信詩人,他們為了押韻,什麼詞都寫得出來。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故事,宋代有個叫做李廷彥的人,他寫了一首百韻詩獻給長官。
詩裡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意思是我的弟弟死在江南,我的哥哥死在塞外。
長官看了後,唏噓不已,說你可真慘啊,請節哀順變。李廷彥卻說,其實並無此事,我就是為了對仗編的。
此時旁邊有人接話道:“那你為何不寫‘愛妾眠僧舍,嬌妻宿道房’?這樣還能保住兄弟不死。”
你看,詩人為了寫詩還真捨得,能把自己兄弟都寫死了。
你為啥還要計較“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呢?
-
13 # 亮月半
當年岳飛抗金是不是被秦檜弄權以十二道金牌令緊急召回呢?木蘭其父軍書十二卷有其名,是朝廷下達的關於徵軍出戰的十二道軍書,說明戰爭比較緊急。也是對應該參軍的人員緊急下達令,該參軍的逃脫不了。也說明戰爭已經嚴重缺人,打仗打到人員傷亡還在爭戰。而且這也不是第一次徵兵。也不是什麼保家衛國之戰,是不義之戰。百姓開始對參軍反感,對戰爭厭惡。也有各種原因,十二道指令下達還有未去的。按理徵兵是青壯年。木蘭其父是年歲漸長家裡又不得離開也未去。
-
14 # 初初1207
那時候有了戰事,就能拿著名冊,找到木蘭家,徵召他爹入伍,是因為南北朝的特點——世襲制的軍事人口,也就是軍戶。
簡單說,就是一部分人,世世代代都當兵。漢代以後,中國就沒有普遍兵役制了,軍隊轉向職業化,但到了東漢末年,朝廷衰弱,養不起一支職業的常備軍,所以地方武裝發展起來,作為地方軍閥,既要養兵,又要錢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產生了二元的戶籍政策,就是軍屯和民屯。
軍閥把手裡的土地和農具分給兩撥人,他們平時都要耕種,但區別在於種民屯土地的人要交很重的稅賦,最高能到60%,但不用服兵役;軍屯的人在戰時也要交一部分糧草,但比民屯少很多,相應的,他們要服兵役。兩部分人按不同的管理辦法,戶口分別造冊登記,就是軍戶和民戶,只能內部通婚。所以軍戶的後代也是軍戶,一生出來就有戶口登記,國家有戰事就得入伍服役,這個制度是曹操他們家搞的,後來也被北方很多政權採用。
北魏的服兵制就是這個制度上搞起來的,所以木蘭家應該就是軍戶,這個制度一直貫穿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直到唐朝前期。
所以打仗就拿著名冊找到木蘭他們家了。
-
15 # 二欣哥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個人是這樣理解的,軍書就是調令,十二卷就是很多調令,卷卷有爺名不用解釋了。
很多人問了,一個調令就夠了,至於很多麼?答案是肯定的,用柯南的話說――真相只有一個:花木蘭她爹很有名,是一名有著光輝戰績的精銳老兵。
團長說:以前在哥麾下有個老兵,特能打!這仗還讓他去。
師長說:這個老兵我知道,是咱們師的驕傲,立了很多功,這仗不好打,還得讓老兵上,發揚咱們師敢打敢拼、勇於亮劍的光榮傳統!
軍長說:咱們軍以前有個老兵,很厲害的,叫什麼來著?對了,叫花木蘭她爹!告訴下面,這仗他一定去!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些詩句也證明了一點,老花家有錢!買裝備就挑好的!不差錢!從這方面也能看出花木蘭她爹歷史戰績卓著,得到了很多獎勵,白花花的銀子背後就是滾滾人頭!
有人問花木蘭她爹這麼厲害為什麼沒當官(有品秩),還要聽別人的調令?答案很簡單,唐朝以前特講究出身,只有貴族或者世家出身的才能當官,老花家是平民,戰功再高也當不了有品秩的官,頂多是得到很多賞賜,當然,老花頭肯定不是大頭兵,最低什長,最高百夫長。
有人說百夫長相當於百戶怎麼沒有品秩?嘿嘿,唐朝之前武官品級普遍低,在明朝百戶已經是正六品官了,唐朝之前恐怕是不入流的。
當然花木蘭替她爹出征也不是從大頭兵做起,而是承襲她爹的職位,一個不入流的小官。
-
16 # 小六先生
讀文言文,按照自己以為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只能說你小時候學習不認真而已。
九死一生,就是死了九個人嗎。白髮三千丈,誰的頭髮有三千丈。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正好三個人嗎。
木蘭辭裡還有一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以,將軍打了一百次仗全死了,小兵們過了正好十年全部回來了?
就像老師教你的,三九百丈都是虛數,意思表示非常多。將軍和壯士是互文,互文就是上下兩句要結合起來一起表述含義。
軍書十二卷,同樣不是說正好12卷。
-
17 # 007104173036
個人理解哈,木蘭家裡是軍戶,每年的名冊上都有花老爹的大名,所以比較多。理由是,木蘭是能見上皇帝的人,而且女扮男裝沒被發現,說明起點就高,在加上買了馬,起碼是軍官我覺得才有可能。這麼說就通了,花老爹是軍官,然後每年帶隊訓練名單上也就都有。上學的時候老師說的是虛指,但我覺得比較扯,不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不可能虛指1吧?不是一的話虛指不能解釋樓主的問題我認為。
-
18 # 兜著你走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個道理,將軍和士兵經歷了很多場戰役,有的勝利歸來,有的死去了。而不是死的都是將軍,士兵都活著回來了
回覆列表
正如前面朋友說的,“卷卷”是個虛詞,是形容發給各個部門的應徵書上,都有花木蘭父親的名字。南北朝時期徵兵是誰家有男性、誰家就要有一個被徵的人,不管這男子年齡大小身體強弱。硬性命令。
因此花木蘭才替父從軍。他們家有兩個男性(父子二人),必須去一個。花木蘭因為父親年邁弟弟年幼,所以就女扮男裝去前線打仗。
不過這個只能是個傳說。花木蘭當兵走了十年,回來以後她姐姐還在家裡?花木蘭軍營生活十二年,她的生理問題怎麼解決?
因此,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