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初曉兒
小說《笑傲江湖》裡,最機敏,最暖心的高人是莫大先生。
一、先說莫大先生的暖心。小說《笑傲江湖》裡,說到暖心,可能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定閒師太和方證大師。
定閒師太為了幫助令狐沖,以一派掌門之尊,親自到少林寺找方證大師,求他放了任盈盈,慘遭嶽不群暗殺。定閒師太此舉無疑是暖心的,但定閒師太的暖心,是有前因的。令狐沖幫助恆山派免除了滅頂之災,所以,定閒師太的做法還是有報恩的成分在內。
方證大師在令狐沖接替恆山派掌門之時,攜同沖虛道長親自前往祝賀,恆山派一眾女弟子具感榮寵,給足了令狐沖的面子,也使令狐沖一個男人當了一群女尼的掌門人,得到了江湖上的認可。此舉無疑是暖心的。
方證大師還救了令狐沖性命,也是暖心之舉。
但是,方證大師名義上是祝賀,實際上是要借重令狐沖阻止五嶽劍派並派,是有功利私心的;救了令狐沖的性命,是任盈盈讓少林寺囚禁自己換來的。所以,方證大師的暖心,是有條件的。
在對待令狐沖和任盈盈結合的問題上,方證大師、沖虛道長都是迂腐的。魔教中並非人人皆魔,正教中也並非人人皆正。
在整個江湖中,各大門派都反對令狐沖與任盈盈交好的情況下,雞鳴渡口,莫大先生告訴了任盈盈被少林寺囚禁的真相,力勸令狐沖不可辜負了任大小姐;在令狐沖擔任了恆山派掌門,“正派”人士不少人詆譭令狐沖“無恥淫徒”,唯獨莫大先生親自跟隨恆山派考察實情,絕不人云亦云。
所以,金庸老爺子設計了在令狐沖新婚時,婚房外傳來了莫大先生“鳳求凰”琴聲。雖然琴聲悲愴蒼涼,但是卻飽含濃濃的暖意!金庸老爺子匠心獨運,細節中見真情。
所以說,莫大先生才是真正的暖心。
二、再說莫大先生的機敏。請看莫大先生如何殺死嵩山派大嵩陽手費彬:
莫大先生左手握著胡琴,雙手向費彬拱了拱,說道:“費師兄,左盟主好。” 費彬見他並無惡意,又素知他和劉正風不睦,便道:“多謝莫大先生,俺師哥好。貴派的劉正風和魔教妖人結交,意欲不利我五嶽劍派。莫大先生,你說該當如何處置?”莫大先生向劉正風走近兩步,森然道:“該殺!”這“殺”字剛出口,寒光陡閃,手中已多了一柄又薄又窄的長劍,猛地反刺,直指費彬胸口。
先是“費師兄,左盟主好”,以麻痺費彬,再是回答費彬“莫大先生,你說該當如何處置?”的話,一句森然的“該殺”出口之時,大概費彬還沒反應過來莫大先生口中該殺的人是他。莫大先生的長劍已抵達他的胸口。莫大先生奪得先機,乾淨利落地殺了費彬。
再看少林寺五嶽劍派並派,莫大先生與左冷禪比劍:
嶽靈珊急忙轉身,耳邊只聽得嗡嗡兩聲,眼前有一團頭髮飄過,卻是自己的頭髮已被莫大先生削了一截下來。她大急之下,心念電轉:“他這是手下留情,否則適才這一劍已然殺了我”。——這是莫大先生一讓嶽靈珊。只聽得嶽靈珊“啊”的一聲驚呼,長劍脫手斜飛,左足一滑,仰跌在地。莫大先生手中短劍伸出,指向她的左肩,笑道:“侄女請起,不用驚慌!”——這是莫大先生二讓嶽靈珊。
再看華山思過崖後洞,左冷禪、嶽不群佈下天羅地網,五嶽劍派高手死傷殆盡。莫大先生究竟是如何安然離開的都不得而知。足見他的機敏無人能及。
三、最後說說為什麼說莫大先生是高人。華山風清揚是任我行佩服的三個半人之一,很是了不起。但他在當年氣劍兩派爭奪正宗之時,中了氣宗調虎離山之計,從此一蹶不振,躲在華山思過崖羞於見人。偶遇令狐沖之後,才為獨孤九劍找到了傳人。
金庸小說裡的主人公大多有非凡的遇合,比如《天龍八部》裡的段譽、虛竹,比如《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張無忌,比如《俠客行》裡的石破天等等。其實,《笑傲江湖》裡與其說作者在寫風清揚,不如說透過風清揚在寫令狐沖。
所以,風清揚這種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毫無作為的人,算不上高人。
方證大師也是任我行佩服的三個半人之一,左冷禪要合併五嶽劍派,方證大師和沖虛道長專程到了恆山,表面上是祝賀令狐沖出任恆山派掌門,實際上是為了讓令狐沖反對五嶽劍派合併,旗號是“替天下蒼生請命”,背後的理由他倆也說得清清楚楚:
“少林派向為武林領袖,數百年來眾所公認。少林之次,便是武當。……左冷禪想五派歸一之後,實力雄厚,便可隱然與少林、武當成為鼎足而三。”
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劍派超過少林武當?連與少林武當鼎足而三也不行?少林武當是不是太霸道了?姑且退一步,不用“霸道”這個詞,方證大師和沖虛道長未免張揚了點!
反之,莫大先生不避世,也不張揚。入世出世,飄然而來,飄然而去,其心超然。他不像風清揚那樣隱居逃避,也毫無功利之心。這就比風清揚和方證大師高了一籌。
莫大先生雖然外表形狀落拓,神出鬼沒,近乎閃縮,但內心光風霽月,襟懷廣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他的幽幽琴聲,如泣如訴,也是他洞察蒼生疾苦的心聲。他的言行不受門派羈絆,見識高人一籌。堪稱武林高人。
有人說恆山派副掌門劉正風被殺,莫大先生為什麼坐視不救?即使救不了劉正風自己,也應該保護住劉正風的家人。
須知,左冷禪派人殺劉正風全家,就是為了逼衡山派出手,而滅了不贊同並派的衡山派。其時劉正風與魔教曲洋在一起已成事實,無可辯駁。衡山派遠非嵩山派對手,莫大先生會不明白左冷禪的險惡用心,貿然出手而置整個衡山派於死地,自取滅亡?
還有人說,莫大先生只顧自己,不顧門派利益,不是一個好掌門。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好掌門?像左冷禪一樣濫殺無辜當真小人?像嶽不群一樣處心積慮做偽君子?像餘滄海一樣不要臉殺福威鏢局滿門?
-
3 # 晶叔有文化
《笑傲江湖》中,最機敏、最暖心的高人非令狐沖莫屬。
風清揚、莫大、向問天也都是《笑傲江湖》中,最有頭腦的高人,他們見風駛舵左右逢源,無一不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高人。但他們都沒有令狐沖夠機敏夠睿智。
令狐之道別人眼中的暖心風清揚不是沒有實力,也不是不夠機敏,而是風清揚不願看到華山派同門互相殘殺窩裡鬥狠。再者風清揚前輩注重名聲,他不像嶽不群的師父那樣,狠心用同門的鮮血來給自己鋪墊掌門之路。
莫大是一個能洞察一切的高人,但他卻不能左右事態的發展。莫大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師弟劉正風,被左冷禪殘害的家破人亡,卻毫無補救之法。他明知嶽不群比左冷禪更心狠手辣,卻束手無策無法保護定閒師太的生命,不得不說莫大不是一個做事暖心的高人。
令狐沖有自己的令狐之道,他廣交江湖異士天生灑脫不羈,是個隨時可以溫暖人心的朋友。風清揚看中令狐沖的人品,深知他不像嶽不群那麼野心勃勃排除異己,正好了卻了老風心中百年無傳人的困惑,這是落花有意,你情我願的暖心。
莫大深知令狐沖是個名副其實的浪子,一開始對他半信半疑不摸底細略有擔心。莫大隨後暗中保護恆山派門下弟子,才知道令狐沖是個有情有義的性情中人,所以才提醒他莫要辜負任大小姐的一片痴情。莫大看中令狐沖有情有義,任盈盈更看重令狐沖的真情流露。令狐沖的暖心,不論對男性知己,還是對女性紅顏,絕對是一箭雙鵰。
以向問天的頭腦和本事,早知令狐沖是任盈盈心中的不二情郎,他知道任大小姐絕不會看錯人。所以向問天深信不疑,令狐沖不會見死不救被高手圍困的自己。所以令狐沖成為營救任我行小分隊的一員,隨後令狐沖出色的完成營救任務,這一切無不令任我行和向問天,感到極為暖心和高興。任我行更知道,眼前這個國字臉的小夥子,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好女婿。你說暖心不暖心。
浪子的機敏和睿智令狐沖衡山城酒店坐鬥採花大盜田伯光,明知不敵,還要沉著屁股與其周璇,這是何等的機敏和睿智。一見尼姑逢賭必輸,不如說是該出手就出手,路見不平一聲吼。
令狐沖一夜之間,把獨孤九劍口訣,背得滾瓜爛熟,由弱變強擊敗田伯光,不得不說令狐沖的適應能力極為強悍。
令狐沖從失戀到落魄,一直在尋求解脫,一本笑傲江湖曲譜,卻讓令狐沖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而成為撫慰自己失戀心境的一記良藥。不僅如此,笑傲江湖曲也成為令狐沖和任盈盈,從相識到相愛的紅娘和見證人。
令狐沖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不論混跡江湖還是貪杯斗酒,自己從來沒有輸過,就算最後擔任起恆山派的掌門,令狐沖也有一派掌門的風範。不得不說令狐沖的睿智機敏、適應能力,在《笑傲江湖》中是最強的。
-
4 # 花近高樓1
笑傲江湖名利場,思過崖前風清揚。
如果沒有風清揚,令狐沖在紛亂的江湖中,充其量是個三四流的小角色。
風清揚武功卓絕,又心思機敏,當華山劍派氣宗和劍宗勢如水火,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時,風清揚選擇了旁觀。
都說他中了氣宗的詭計,被一個妓女羈絆在江南,這何嘗不是韜光隱晦的藉口,和後來護國戰爭中蔡鍔將軍的選擇如出一轍。
如果他參與氣宗和劍宗的比武,氣宗固然會一敗塗地,而風清揚的手上也會沾滿了同門師兄弟的鮮血,骨肉相殘,即使他以後做了華山劍派的掌門,這也會成為他一生的汙點,被局外人詬病。
由於他武功高強,在合併五嶽劍派前,風清揚一定會成為左冷禪之流首先要剪除的目標。
既使他僥倖躲過別人的暗算,登上五嶽盟主的寶座,不但會成為魔教的眼中釘,就是少林、武當這些正當門派也不願看到五嶽劍門做大,會把風清揚當做潛在的對手,必欲除之而後快。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風清揚想活下去,只能藉故歸隱才是最睿智的選擇。
風清揚是個光明磊落的人,他有自知之明,如果堂堂正正的較量,他不會屬於當世任何一個高手。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江湖上的宵小之徒總有辦法讓風清揚身敗名裂。
看小說時,風清揚出場的情節最讓人感到暖心,如果說江湖上誰對令狐沖最關心,除了他的兩個紅顏知己,就應該是風清揚了。
令狐沖不肯對戰敗的田伯光趕盡殺絕,風清揚對此竟表示贊同,足見他也是性情中人。
後來令狐沖行走江湖時,無論是少林寺的方生,還是西湖梅莊的黃鐘公,都說自己曾經受過風清揚的恩惠,愛屋及烏,因此才對令狐沖也青眼有加。
方生和黃鐘公(看小說時,總覺得黃鐘公之死令狐沖難辭其咎)都光明磊落,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足見風清揚行走江湖之時,也是個不拘小節,風流倜儻的瀟灑人物。
回覆列表
笑傲江湖中最機智也最暖心,還很厲害的高人,也是頂尖高手之一是華山風清揚。就是他發現並培養了令狐沖,並傳授給了他頂尖劍道武學之一一代劍魔獨孤求敗的獨孤九劍,讓令狐沖成為一流高手,也沒讓獨孤求敗的絕學之一獨孤九劍後繼有人不致於就此失傳,可再傳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