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生活的一片樹葉
-
2 # 田野愚人
謝謝小編我是愚人,今天我來回答唐代詩人,王建所作“新嫁娘”的後兩句詩,“未諳姑食慾,先遣小姑嘗”是什麼意思?我先從字面來解釋:①前句的意思是:不熟悉姑(婆)愛吃什麼口味,②後句是:把煮好的羹湯先請小姑品嚐一下,徵求她的意見,再來調整符合婆婆的口味。在舊社會,由於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的情況非常嚴重,沒有平等可言。一個女孩若嫁到夫家,新嫁娘在夫家沒什麼地位,過了“三早”(也就是三天),就要下廚做飯,要接替婆婆的工作。夫家在未娶媳婦前,因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夫家由婆婆和小姑子主政廚房,管理全家膳食,至於家人的口味愛好,也只有小姑子和婆婆最瞭解。而婆婆在這個家庭裡威望是最高,當然權威也最高,家裡一般事婆婆說了算。今天所講的這位新嫁娘做法,我認為非聰明,也很會做人,她把頭一次熬煮的羹湯請小姑先品嚐,口味如何向小姑討教,若有不符可隨時調整口味,只要符合婆婆胃口,討她歡心,這樣就能得到婆婆的看重,日後在夫家有關家常理短就有立足之地,生活上也有地位可言。
-
3 # 秦一農夫
這兩句來自於唐代詩人王健的《新嫁娘詞》,全詩僅四句,抄錄於下: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全詩只寫了一個很簡單的情節:
一個過門才三天的新媳婦,開始進入廚房給全家人準備做飯了。但做飯簡單,調味難,怎麼才能知道公婆的口味呢?尤其這第一頓飯只要公婆能吃得可口,才能獲得他們的歡心和誇獎。聰明的新娘在做好飯,調好味後,先讓小姑子來嘗一下調料的輕重。因為她們在一塊生活久了,一定知道爹孃口味的輕與重地。只要小姑子嚐了說好,公婆也一定會喜歡地。
這首詩情節雖簡單,卻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表現出這個新娘是非常聰明能幹的,也是極有教養的一個孝順媳婦,知道如何孝敬公婆,才能博得他們的喜歡。其二,充分說明生活是一切文學作品創作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枯地。因為象此詩所描寫的小細節,作者如果沒有親身體會,是絕對不會發現,也絕對不會寫出來地。
-
4 # 雪舞霜飄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早些年以前,有一位剛剛結婚的新娘,因為頭一次在一個陌生的家庭裡下廚房做飯,心裡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新家裡還不太瞭解公公婆婆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喜歡偏鹹些呢?還是喜歡清淡些的?那時候的男人基本上都不會下廚房的,“不象現代人十之八九都會做飯”問丈夫等於白白浪費時間。
好在新媳婦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人,她想到了丈夫的妹妹一定知道公婆的飲食習慣,因平時媽媽在廚房做飯時,一般人家的女兒都會幫著媽媽幹家務活的。
她做好了飯萊,悄悄地找來小姑子,笑容滿面的請她先嚐嘗味道怎麼樣?問問小姑子公公婆婆會不會喜歡她做的飯菜呢?
當然了無論是什麼年代,姑嫂關係好的家裡,婆媳的關係也一定比較不錯的,小姑子在婆婆面前誇獎嫂子一句,要勝過丈夫說十句,小姑子如果也是很善解人意的姑娘,是最好的了。
-
5 # 正道行2818
新嫁娘婚後三日入廚做飯菜,20字詩詞活畫出這個場景;詩句曰: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是唐代詩人王建所作《新嫁娘詞(其三)》其中一首,題中引用的是詩中後兩句;詩中之“諳”,是熟悉的意思;兩個“姑”不是指同一人,前“姑”指丈夫的母親,即婆婆;後“姑”指丈夫的姊妹,即姑子;“遣”,是使、讓的意思。全詩直白,十分易懂上口。意思是說:新嫁娘進門三天後就入廚房作飯食,不瞭解婆婆可否合口味,於是讓姑子先嚐一嘗,只有她熟悉婆婆的飲食習慣。三言兩語,就傳達出了一幅溫馨畫面的情愫。
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氣氛,讓人看到嫁娘十分懂“孝”,新婚第一頓做餐,首先想到的是長輩婆婆,一門心思要合她“食性”,習慣地“洗手”以做頓乾淨飯食;當然,她的愛心折射出的是其內心之“仁”;同時,她也很善於“禮”,沒有冒失之舉,沒有匆匆了事就給婆婆奉上“羹湯”,而是巧妙地讓熟悉婆婆飲食習慣的小姑孑先嚐味,不致錯失方寸;這一“遣小姑嘗”,何又不是新嫁娘的“智”?入門三日即入廚,不僅是習俗,也是自覺的意識行為,這就是重“信”。一首小詩,寥寥四句,就充分地表達出了“孝仁禮智信”的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效力;這不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結果嗎?這不就是儒家思想的傳承結果嗎?今人受西方文化“民主自由”思想影響,大講個人得失,事事個人在先,更少孝老愛幼基本意識,動輒就斥舊為尊卑腐朽落後糟粕,欲除之而後快;只是結果呢?現在家庭還有多少如詩中的溫馨之情景呢?難道擺脫“孝仁禮智信”就一定是福嗎?
有無知者說,孔子儒家思想禍害中華幾千年,是愚化勞動人民的毒害,罪大惡極;詩中表達的可是毒化下的景象?我們會反感這種情景嗎?小詩寫的不過是普通人家的一個小情景縮影,而非指封建富豪大家庭;因為只有普通平凡的勞動人家,才會三日下廚;富家新娘是不會親自操刀為廚的,自有傭人伺侯。這也說明,儒家思想的確深入人心,幾千年的深入傳承,普普通通的平常百姓家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並撲實地表現了出來;這難道是深受毒害嗎?由此想起《周易》家人卦的彖辭:“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中“男女正”,家道自然正。孔子“君君臣臣”之意同於此,君臣正,則國家正;國家正才天下定。一個家庭好的風氣是國家的幸事。
由此,又想起孔子一句爭議頗大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矣”;難養,就是不好教養;唯,發語詞,沒任何意義,不是“僅、只”的意思。為什麼“女子與小人難養”呢?小人不用說,見《論語》就知孔子對小人的人品描述;關鍵是“女子”一詞讓一些人憤懣,認為是輕賤女人。正好家人卦九三爻辭也提到女子,辭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辭意是:正是家人愁怨時,禍危,因嚴以治家而終歸吉利;而婦女孩子卻嘻哈打鬧,終是遭遇吝難。所以象辭說:“婦子嘻嘻,失家節也”;在同一場合情景下卻舉止與人不同,不識時務,不正體現了“難養”嗎?所以孔子於其言之後接著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大意是:親近她就上臉,遠離她又生怨;這應該說是孔子不過實事求是地言之而已,並無輕蔑瞧不起之意。如此地說女子的話,今人恐怕更甚。因此,斥此話只是心有叵測者誇大其詞以否定孔子罷了。現在再回看詩中新嫁娘,可是儒家思想薰陶下的識禮女子,而非“失家節也”;孔子見之應該不會說難養吧?孔子一生很少議女子。
-
6 # 田老師4746
你怎麼理解“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新嫁娘詞》後兩句。原詩為“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新娘子嫁到婆家,過門三天要做第一頓飯,怎麼才能對婆婆的口味呢?這沒難倒聰明的媳婦,她先向小姑子瞭解情況,小姑子當然是最有發言權了。詩中的兩個“姑”字,前句是婆婆,後句是小姑子。“諳”是熟悉的意思。詩中談的是做飯,看是家中的小事,但卻說明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特別是不熟悉的事務,在做之前一定要調查瞭解之後再做決定。特別是重大事項,更是不能犯主觀主義的錯誤。否則會造成重大的損失。同時也告訴我們,也不能耍小聰明,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老老實實把事情做好。比如美國的特朗普,以為自己是總統就可以肆意妄為逆潮流而動,不也落得一個可悲的下場嗎?
-
7 # 傘30
這句“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的詩出自於唐·王建的《新嫁娘詞三首·其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未諳姑食性中的“諳”字譯為:不熟悉。“姑”是對婆婆的稱呼。先遣小姑嘗中的“姑”是對丈夫妹妹的稱呼。整首詩描寫了出嫁的新娘到丈夫家第三天後,就下廚房做飯,侍奉丈夫一家。她第一次為丈夫家做飯,不知道婆婆的口味,但又想討婆婆的歡心,於是這個心靈的新媳婦就讓丈夫的妹妹“小姑”先嚐一嘗。因為新媳婦知道“小姑”與婆婆長期生活在一起,一定知道婆婆的口味。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句詩生動的反映出古代新媳婦聰慧、機敏、賢淑、和孝順。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如今的女性由於經濟的獨立和自主,不在依附於他人生活。結婚後與丈夫和其家人關係都是平等的,不在費盡心思去討好任何人,她們得到的是尊重和關愛。
讀完這首詩後,能從詩中得到一些啟示。在生活中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必須知己知彼,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保持知之知明,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尊重別人的生活,與任何人都友好相處,讓自己行穩至遠。
-
8 # 絕版小破孩
古代女子出嫁,最要緊的事就是侍奉公婆。為了知道婆婆飲食方面的口味,於是煮好飯菜後,便先找小姑來品嚐 一番,先讓小姑子高興了,婆婆就好說了。姑: 就是婆婆。小姑: 是指丈夫的妹妹。諳: 是熟悉。這兩句詩是描寫新嫁娘的聰明伶俐與謹慎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到達新環境時,必須虛心請教一些 “老前輩”,才不容易出毛病,這與“入鄉問俗” 是同樣的道理。
-
9 # 薩沙
這是一個聰明的新媳婦。
全文是: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是一個新媳婦的歷程!
嫁入丈夫家3天,根據唐朝的習俗,就開始由新媳婦做飯了。
洗手作羹湯,是新媳婦的第一頓飯。
在古代,媳婦不出門,只是留在家裡做家務。
做家務中,燒飯又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如果做飯不好,當然是得不到公婆的喜歡。
那麼,第一頓飯極為重要,決定了公婆對你的看法,會影響一輩子。
那麼,詢問丈夫應該怎麼做菜呢?
對不起,古代丈夫是不做家務的(這個優良傳統為什麼沒有保持下來!),你去問他等於白問。
那麼,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去詢問小姑子。
作為丈夫的姐妹,小姑子當然是要協助母親下廚的,對公婆的口味非常熟悉。
所以,如果做的菜得到了小姑子的認可,公婆自然也會認可。
所以說,這是一個聰明的新媳婦。
話說回來,當年的新媳婦知道今天的女人很多根本不會做飯嗎?
-
10 # 唐風宋月
姑就是婆婆,小姑就是老公的妹妹。新媳婦剛進門,給婆婆做飯,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就讓小姑子小嚐一嘗。
有人或許要問了,為啥不讓老公嘗,卻讓小姑子嘗,因為老公和婆婆就在飯廳等著上菜呢,不在廚房,廚房只有小姑子。
我們這兒有個故事,一個媳婦不會做飯,嫁過去之後經常被婆婆嘮叨,老媽知道後就來作主,新媳婦和麵,一會兒面多了,加水,一會兒水多了,加面,弄了一大盆,啥都沒有沒幹成。
因為古代女子不出去幹活,只能在家幹家務,所以做飯就是基本功,做不好飯就在家裡無法立足,尤其第一頓飯,更為重要,直接影響新媳婦在婆婆心裡的地位,所以需要慎重。
-
11 # 錢多多讀文史
看到這句詩,我只能感嘆:婆媳相處這個亙古難題,自古至今都存在。
過去女性,依附婆家而存在。婆家人能決定她的生存狀況。因此,家勢強大如王夫人,也曾小心侍候過林黛玉的母親賈敏,還曾酸酸地說:當日林妹妹的母親,過得那才是一個千金小姐的日子。
從《紅樓夢》裡就可以看出,媳婦在婆家的地位是低的,一眾女眷一起吃飯,婆婆小姑子都可以坐著,沒有“熬成婆”的王熙鳳還要在旁邊端飯遞碗。熬成婆了的王夫人,才略有點體面。
也許是積累了一些委屈,所以王夫人在對林黛玉嫁回賈府的事上很不熱衷。這也是千年來“姑血不還家”的內在實質:姑嫂關係,其實也不見得好,讓舅媽當婆婆,很危險。所以“姑血不還家”,林黛玉難嫁賈寶玉。
媳婦熬成婆,終於可以明裡暗裡擠兌下小姑子。但在自己勢單力薄之時,還是曲意奉承的好。所以有“未諳姑食性,先遺小姑嘗”之舉。
具體來說,這句話裡的“姑”是指婆婆,“小姑”就是丈夫的妹妹。
一個新嫁婦,進了新家,想要侍候好婆婆,茶飯上得要用心。初來乍到,不知道婆婆的口味,那就先邀小姑子嚐嚐。因為小姑子熟悉母親的口味。
新婦此舉,兩面討好母女是天然的盟友,新進來的兒媳婦,把做好的飯菜請小姑子嘗,讓小姑子明瞭嫂子的一片孝心,也讓嫂子知道了婆婆的喜好,免得日後出錯。這就跟今天的好媳婦拉著姑子去逛街,給婆婆買衣服是一樣的。也跟有些乖覺人,當年丈夫的面給婆家的人送錢送物一樣的。
過去的小姑子在家地位高。未出閣的小姑子在家地位很高,當初寧國府尤氏對於惜春的責難不敢吱聲就可見一斑。按今天的規矩,嫂子在家是主事,小姑子和她的地位頂多平齊。而在過去,小姑子在家幾乎是主,而嫂子們地位要次一等。
這裡,新嫁婦的舉動就很討好小姑子的意思。
唉,媳婦難做呀。在過去更難,婆家的人都得侍奉好。詩裡的女子靈巧、謹慎,是個會審時度勢的。
-
12 # 詩詞桃花源
關於中唐詩人王建的《新嫁娘詞》,是一個組詩,一共三首,描述了當時社會風俗的一個切面,以第三首最為著名。是組詩的精華。
新嫁娘詞
其三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詩最成功的地方,是活脫脫勾畫出一個古代新婚妻子不僅手巧,而且聰慧中帶著狡黠的可愛形象。通篇白描,無一細節,短短二十個字尤似脫口而出,不欲工詩而詩自工。清人沈德潛評為“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王建於極尋常的生活場景中,以極尋常的白話語言,寫下了極耐咀嚼的詩歌。可謂民間風俗撞上了民歌風調,絕配!
詩雖極小,你能看出多少?
首先這首詩並不是絕句,屬於五言古絕一類,這樣遣詞造句上不受格律拘束,能充分調動適合表達的口語,詩也更具通俗性、親和性。
但通俗不等於白開水,毫無滋味。詩之所以是好詩,總歸有讓人玩味的地方,也就是詩韻。這個是好詩必須要有的,而使之產生的方式有很多。修辭、意境、格調、聲情、風骨等等,具體到這首五言古詩裡,是能引起廣泛共鳴的新婚風俗的描寫,以及新婚妻子的精明表現。這兩者的自然結合,催生了奇妙的藝術效果,文學上大獲成功。
說到世俗風情,現代人看到可能沒太大反應,對“三日下廚”什麼的不感冒,畢竟會做的沒幾個了,舊有的習俗已經不再,但婆媳相處的課題千年不變。短短二十個字裡,足以見識到這個新婚妻子的不簡單。
唐代風習,新婚妻子嫁後三日下廚,是在夫家露的第一手,廚藝又是古代最重視的新娘技藝之一,夫家人評價所娶女子好壞,這是最直接的標準,尤其是婆婆,關乎自己的初印象,一般人可能做就做了,覺得能做出來就算完成任務,但這樣恐怕只能打個及格。
這個媳婦聰明之處在於,很懂世情,知道廚藝這方面最挑的肯定是婆婆,把她哄好了,一切都好了,所以她的口味最重要。怎麼辦?不好直接問,不是有小姑嗎?從小姑嘴上套話,讓小姑預嘗,這個問題圓滿解決。
僅僅透過這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這個妻子的高情商就已經藏不住了。你也可以想見她以後在夫家的日子一定玩得很轉,各方關係都能照顧好,畢竟細膩處見真章。而且有這樣的媳婦,婆媳關係也不會緊張。從踏入夫家大門開始,她實事上已經在經營婆媳關係了。
同類詩歌延伸
關於這種將風俗與人物描寫結合成功的,最接近《新嫁娘詞》風格的,有與王建同時代的朱慶餘,他寫有《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新婚妻子形象也是惟妙惟肖,詩亦為七絕名篇。此外,晚唐詩人施肩吾的《幼女詞》: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也是五言古詩一篇,描摹女兒在七夕節的情態,極富生活趣味,也是一絕。
-
13 # 楊育基
家 裡 公 婆官 僚 公 婆
…………………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嫁娘詞》(唐)王 建
…………………………
新娘婚後第三天下廚做飯菜。她很講衛生,先洗手,然後做飯、洗菜切菜炒菜煮湯。在這個過程中,她“ 未諳姑食性 ”——不知道婆婆(公公)口重口輕,偏鹹偏淡,喜軟喜硬,愛稠愛稀。但是她很機警,她把小姑子拉上,添水高低,切粗切細,加鹽多少,她都先問問這個妹妹。每一樣做熟之後,她還先讓妹妹嚐嚐。這樣子上桌時,她心裡就有底啦!
20個字寫了一個小故事,足見 “ 厲害啦我們的國詩!”何況王建沒有李杜白著名。而且,你若認為他僅僅是描繪一位機警謹慎的新媳婦,那你就沒有讀懂。說重了,你是將深層的意思讀淺了,只見浮面未見隱語。
此詩說的是官場——家裡的婆婆公公隱喻著官府裡的婆婆公公。官場裡有好官,也有官僚,唐朝及其歷史上可想而知。官僚的口味如何,情味如何?喜鹹喜淡,吃軟吃硬?樂捧不樂捧,喜拍不喜拍?像小姑子這樣在官僚身邊轉了多年的人都摸得透透的。
而對於剛到任的下級新手來說,幾乎全是雲霧山中。那該咋辦?先問一問衙門的老成員唄!年長的老成員要問,年輕的也要問,大約問年輕的還方便一些。不熟諳這些,莫說你想升官,連衙役都做不長。
以上才是該詩的題旨。有的回答僅僅止於家中廚房裡的新媳婦,竟然將衙門中的“ 新媳婦 ”給漏掉了。
-
14 # 蝸愛古詩詞
婆婆、媳婦、小姑、這是中國家庭中最難處理的關係,處理得當的家庭往往家庭和睦,這也充分說明新媳婦的聰慧和超高的情商。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新嫁娘詞三首
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在舊社會,“新媳婦難當”但是這位新娘子透過細心的推理,得出自己小姑子與自己婆婆食性大致相同,既拉近了自己與小姑子的感情,又間接的瞭解了婆婆的口味。
現今社會早就沒有了舊社會的陳規陋習,但是,婆媳關係仍然是家庭中比較重要的一環。處理好的家庭和睦,母慈子孝,處理不好就會雞飛狗跳。這就需要我們現在的婆媳們都要學習這位古代的新娘子,用自己的真情和智慧,把家庭中的矛盾消滅於無形。
-
15 # 悠悠芳草心
一個新媳婦難啊!
初為人婦,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個陌生的家庭,很多事情都感到無能為力。
這家人怎麼樣?是否好相處?婆婆是不是事媽?小姑子又如何?我該怎樣面對?
這是每一個新媳婦都要面對的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古代婦女更是講究婦徳,那時候的女子沒有地位。
一切以丈夫為中心,“夫為妻綱”。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媳婦進門了就要看婆家人臉色。
一般情況下,古代婦女新婚三天就下廚房了。為了做好飯菜,費勁了心思。
費了好大勁,飯做好了,卻不知道和不和公婆口味。怎麼辦?
聰明的媳婦有辦法:她讓小姑先嚐嘗。然後再根據小姑的建議重新調理。
這就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句詩出自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詞》,全詩如下:
三日入廚房,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上文中咱們提到了,古代婦女新婚三日必須下廚房。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新婚女子三日後下廚房的情景。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反映出古代婦女新婚的日常生活。語言通俗易懂,讀了讓人心生憐憫。寥寥幾筆寫出一個聰明的女子的應變能力,生活氣息很濃。詩從哪裡來?當然是來源於生活。目光敏銳的詩人,從生活中發掘詩意,這是寫詩的秘訣之一。
今天我們就到這裡,朋友們再見!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我的理解有兩點,一、說明婆媳關係從古至今都是難題。二、說明這個媳婦是個聰明的女子。在古代婦女的身份地位低,婆婆是家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基本上當家的就是婆婆了。古代的女子基本沒有工作,除了大戶人家的嫁妝豐厚,普通女子嫁人以後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再加上古代重男輕女,認為女子嫁出去就如潑出去的水,這樣孃家也就沒得依靠,在婆家就都要聽從婆婆的指示。多年媳婦熬成婆這句話也說明在古代當兒媳的日子過得艱難痛苦。那為什麼說這個兒媳是個聰明的媳婦呢?因為這個兒媳知道如果婆媳關係不好,那她在這家的日子就不好過,所以新婚三天洗手作羹湯的她心裡是忐忑的,她不確定自己做的飯菜婆婆是否滿意,所以找來最瞭解婆婆的小姑先嚐味道,這樣就可以透過小姑瞭解婆婆的口味,希望自己煮的婆婆能滿意,對她的印象能好。以上是我的理解,很慶幸自己生活在當今社會,男女平等自己當家做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