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從一戰結束之後直到二戰結束這段時期,日本和德國之間一直存在著軍事技術的交流,雖然日本在一戰時期是德國的敵人,在日本人對德國的技術是非常崇拜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從民間企業到政府軍方都十分積極地從德國引進技術和相關人才,並派出自己的技術人員去德國交流學習,這點在航空界尤其明顯,比如三菱、中島、川崎、愛知這些日本著名的飛機制造商,在其早期發展中都能找到德國的影子,舉個例子,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起風了》以零戰設計師堀越二郎的生平為藍本,片中就有堀越二郎前往德國留學的片段,與他同行的日本技師的原型就是三菱公司轟炸機設計的臺柱子本莊季郎,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歐美先進技術是非常渴望的。

    宮老爺子的《起風了》中堀越二郎和本莊季郎在德國留學時的鏡頭。

    其實,早在戰前,德國人就已經向日本提供了Bf 109的技術資料,但是在三十年代中後期,日本航空界正致力於國產化運動,更多傾向於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進行自主設計,而不會整機引進或仿製。日本陸軍和海軍都對Bf 109表現出興趣,但是他們最想獲得的是其發動機技術,即戴姆勒-賓士公司的DB 601型液冷航空發動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1000馬力級別航空發動機。

    今日在博物館內展出的Bf-109E戰鬥機,呈現拆解狀態,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精密的航空武器。

    日本航空業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迅速,但與歐美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航空發動機製造上有明顯的短板。當時,日本製造的航空發動機以星形氣冷發動機為主,但在直列液冷發動機方面則非常薄弱,一直都沒有什麼突破,其原因就在於液冷發動機技術較為複雜,對加工水平要求更高。川崎公司負責仿製DB 601發動機,當時研究了很久都沒能製造出與原品效能相當的發動機,在戰時,日本陸海軍分別以川崎的仿製品為基礎研發了三式“飛燕”戰鬥機和“彗星”艦爆,這兩種飛機效能都不錯,但始終受到可靠性的困擾,其原因就在於日本仿製的液冷發動機不過關。從這一點上就體現出日本的工業製造水平相比德國的差距真心不是一般的大,很多日本技術人員在接觸到德國軍工產品時都感到太過精密,換而言之,就算日本引進BF 109,以日本航空業的製造能力也很難製造出合格的仿製品。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該機是二戰時期日本唯一量產的使用液冷活塞發動機的戰鬥機。

    空技廠/愛知“彗星”艦載轟炸機,該機採用了仿製的DB-601發動機,可靠性低劣。

    退一步說,就算二戰中後期德國向日本提供Bf 109也沒有什麼意義,在當時Bf 109的效能其實相比英美戰鬥機已經沒有什麼明顯優勢了,更為關鍵的是,德國人自己的戰鬥機都不夠用,怎麼提供給日本?就算能夠提供運輸問題怎麼解決?兩國相隔萬里,中間隔著寬廣的大陸和海洋,還多為同盟國所控制,只能利用潛艇進行有限的運輸,根本不可能大量運送。至於提供技術仿製,上面已經說明了,對於日本來說也是很難辦到的。其實,戰爭後期德國透過潛艇提供給日本的黑科技不少,像Me 163火箭截擊機,Me 262噴氣戰鬥機、虎式坦克、雷達等等,但是以日本的科技和製造能力,即便是和平時期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更不用說在時日無多的戰爭時期,因此這些技術對於日本來說意義不大,因為沒辦法變成實用的武器發揮出戰鬥力。

  • 2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為何二戰中後期德國眼看著日本零式被打而不向其提供BF109? 其實,日本裝備德國BF109戰機只會是死得更快,損失更大,並不會起到絲毫作用。

    德國空軍是在歐洲大陸作戰,在前線和後方到處都是機場,並不需要多大航程。比如BF109戰機就只有300-400公里作戰半徑,這在歐洲戰場是足夠的,畢竟需要掩護的一個集團軍的作戰範圍也沒有多大。

    但是,這點航程在太平洋戰場就等於是要自殺,太平洋戰場比如從日本航空兵從拉包爾增援瓜島日軍,光是去一次BF109戰機就會消耗光燃料墜毀了,都沒有返航的任何燃料,更不要說繼續空戰了。

    日本在二戰為什麼造出了零戰,一式陸攻這樣的薄皮大餡飛機其實就是為了獲得超長航程,以適應太平洋戰場的特殊需要。在太平洋戰場,戰機沒有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根本就和廢物一樣。

    零戰這樣的戰機最大航程可以達到3300公里,這不是BF109戰機700-900公里最大航程可以比擬的。BF109這樣的戰機在太平洋戰場幾乎用處不大,陸基戰機反航母作戰起碼要有500公里以上最大作戰半徑。

    BF109戰機掛滿炸彈和武器以後作戰半徑還要下降,無法在這樣的戰場作戰。其實日本的三式飛燕就是採用德國技術,還有德國液冷發動機的日本戰鬥機,但是在日軍裡面只能幹基地防空的活航程太短,無法去深海攻擊美軍基地或者艦隊。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為什麼二戰中後期德國眼看著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我覺得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德國日本距離太遠交通不暢。二戰中由於英美海軍強大,殖民地多世界海運是由英美控制,德國日本只能透過少部分潛艇進行物資交流,像飛機這種大物件根本運不過去,若只提供關鍵部件日本技術水平又不行。

    二、德國日本作戰需求不同,BF109不能滿足日本作戰需要。BF109航程僅有700-900千米,對於德國來說是夠用了,但日本要在太平洋上跨海作戰BF109航程太短根本沒用。

    三、德國日本名為盟友實際上各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日本拒絕北上進攻蘇聯轉而南下進攻東南亞後軸心同盟名存實亡,德國又怎麼可能把自己的主力武器提供給日本。

  • 4 # 五道口軍研

    首先第一個問題,日本人手裡面其實是Bf109的。早在1941年6月的時候,日本陸軍就進口了3架Bf-109E-7作為測試機。只不過是由陸軍試飛部隊進行了測試。下面還有當時的照片~

    後來日本人手上還有Fw-190A-5(1943年入手的)。

    在各種折騰之下,其實海軍對於Bf109的興趣並不大。日本海軍在零戰服役以前,真正感興趣的機型其實是He112。一共採購了12架He112B-0使用。後來在零戰服役以後,對於德國飛機的興趣也就基本上不多了。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1940-41年,日本人研究次期艦載機的時候,確實是考慮過和Bf109、He112一樣使用液冷發動機。

    第二個問題——日本人就算想購買Bf109,能到貨麼?太平洋戰爭期間,日德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非常的閉塞。雖然電報聯絡保持不斷,但是物資交流層面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依靠不那麼靠譜的潛艇來維持。當然,在1942年日本人暫時控制了印度洋那段期間,還有一種運輸方式叫做“柳輸送”,也就是使用偽裝貨船進行運送。但是這種手段在大戰末期,根本無法保證大規模的運輸。

    如果採用許可證生產會怎麼樣?正如之前的幾位問答主提到的問題。日本人的問題出現在了生產和加工能力上。在大戰開始前,日本就已經獲得了DB601和DB600發動機的圖紙,自己搞了HA40、熱田兩種發動機。但是效能和加工能力都不如德國產品。乃至於後來Ha40升級的Ha140配備的飛燕II,不得不編成使用風冷發動機的版本。同樣,使用熱田改進的熱田32發動機的後期型彗星俯衝轟炸機由於發動機問題,也不得不改為使用風冷型號發動機。

  • 5 # HE觀察

    即便不是二戰中後期,就算是珍珠港到中途島戰役期間,日本海軍佔據優勢的這段時間裡,日本跟德國要想進行物資交換也是十分困難的,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的物資交換主要是透過潛艇,這不僅讓其交換數量一直比較少,而且很容易被盟軍破壞,原因無非兩點,第一,情報洩露,第二,被盟軍的反潛網擊沉,德國人曾寫道,當日本潛艇上浮出水面的時候,簡直就像是一頭咆哮的野獸!德國海軍驚奇於日本潛艇這麼大的噪音居然能順利抵達目的地,隨後在德國軍港為其進行了降噪改裝。

    二戰期間的德日武器交換,不是沒有,比如,日本就曾經進口了德國的MG151機炮,但這種機炮日本無法量產,當年的日本金屬加工技術可不是現在這麼牛,在用完之後,只能用效能不及的國產機炮替代。

    至於進口ME109戰鬥機,老實說,進口戰鬥機幾乎根本不可能,但進口設計圖還可以,當日本陸航的三式飛燕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其採用的就是仿製ME109的液冷發動機,較小的機頭截面,讓盟軍飛行員一度誤以為日本獲得了ME109,但飛燕在效能和可靠性上,根本沒法跟ME109相比。

    最主要的原因,零戰是日本海軍的裝備,除了機動性強外,其最大的優勢就是航程和滯空時間,以便在廣袤的太平洋上作戰,而ME109是出了名的短腿,更別說上艦,就算給日本,也不會裝備給日本海航,而是給日本陸航用,但日本能不能維護這種德國戰鬥機,併為其提供足夠的零配件,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二戰中後期,出現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戰鬥機,除了海航的野貓、潑婦和海盜,還有陸航的P-38、P-47和P-51,這些戰鬥機在歐洲上空都能夠碾壓ME109,沒道理在太平洋上就不能對付日本人手裡的ME109。戰爭後期,德國曾經透過潛艇向日本提供了ME262的設計圖紙和樣機,但最終日本也沒有實現量產。

    戰爭,比的是綜合國力,當年的日本和德國也不是傻子,真要能大規模進行武器交換,人家早就交換了。

  • 6 # 新文化街男孩

    雖然同為軸心國成員,但他們之間的軍事交流少之又少,軍事援助更是可憐之極。主要原因在於路途遙遠,路上交通有蘇聯阻隔,海上有英美海軍的夾擊,讓貿易很難正常開展。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遠東地區,尤其是在中國,德國與日本存在利益衝突,雙方的交流並不真誠。

  • 7 # 四川達州人

    我覺得倭國二戰也就一個零式可用,到了後期基本被美華人碾壓。日本當時的主要資源用於海軍艦艇,艦載機發展不行,製造工藝也跟不上,零式基本被稱為打火機,甚至是被獵殺的火雞,差距太多了。

  • 8 # 地球知識局

    因為到了二戰中後期,德國和日本基本上都被英國和美國封鎖,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大規模的互相支援。如果題主的問題成立的話,也可以反向問,為什麼日本還眼睜睜看著德國在海上遇到劣勢,而不派他們的軍艦去保護德國呢?

    先說制海權的問題,在海面上講,德國在海面上的海軍,實在是無法威脅到英國海軍,德國只能透過水下的潛艇來對英國的商船和軍艦進行威脅,試圖切斷外界對英國的援助,以及英國對外界的援助,但是即使如此,仍然難以打破英國在歐洲海域和大西洋的壟斷地位。

    日本倒是享受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太平洋上制海權,但是自從和美國交戰之後,美國就一步一步蠶食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權,讓日本人也難以招架。到了二戰中後期,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都已經直接派飛機轟炸德國和日本本土了,這個時候你再說互相支援,這種事情恐怕兩邊兒都做不到。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當時在德國有個叫錢德拉·鮑斯的人,是一個印度人,特別希望印度藉助法西斯的力量擺脫英國獨立。但是他在德國實在是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於是他讓德華人把他運到日本,想在日本求得更多支援。德華人是怎麼把他運到日本的呢?是透過潛艇一段一段才把它運到日本。運個人尚且這麼費勁,又怎麼讓兩個國家之間大規模互相運輸武器裝備呢?

    是日本到戰爭後期什麼都缺,飛機反倒不是最缺的,缺的最主要還是有經驗的飛行員。日本面對的是美國這樣工業實力雄厚的國家,很快日本的飛行員就打光了,甚至到最後不得不讓文科生訓練一下,就開飛機上陣。你讓德國給日本飛機,其實幫助不大,不如送一批飛行員過來。

  • 9 # 貞觀防務

    德華人是給了日本人BF-109的,給的是一架BF-109E3,但是這種飛機根本不能滿足日本航空兵的需要。

    因為作戰半徑太小了,攜帶副油箱的BF-109E的航程也只有1090Km。而日本自己的零戰攜帶副油箱的航程有3000km。而且,德華人給日本BF-109E的時候,零戰的效能並不比BF-109E差。

    這樣說吧,日本航空兵並不是輕視速度重視機動性,他們只是把速度和機動性都看的很重要。

    零式戰鬥機在設計的時候,當時全世界連500km/h以上速度的戰鬥機都沒幾個。零式在推出的時候,無論是速度,機動性,航程,還是爬升率都是非常優秀的。

    當時的BF-109E對零戰根本沒有任何優勢。

    而等到1942-1943年,德空的BF-109E和BF-109F服役的時候,說實話我是不知道德華人要怎麼跨越大洋把一架新型號的BF-109連同設計資料等等東西給日本人送過去,畢竟整場戰爭下來歐洲的制海權一直穩穩的握在英美盟軍手中。

    而且就算能送過去,日本人恐怕也很難接受作戰半徑這麼小的飛機。畢竟飛機本身效能是一碼事,戰場環境也不能忽視啊。瓜島戰役期間,日軍戰鬥機從機場到戰場往返就有2000多千米的距離,BF-109這種小短腿連飛過去都成問題。

    關於零戰還有個小插曲。在考慮零戰後繼機型效能的時候,日本海軍航空兵要求新飛機要具備很高的飛行速度,而日本航空本部要求飛機有很好的機動性。具體的指標是海軍要求新飛機速度最大平飛速度要達到650km/h,而航空本部要求新飛機的機動性必須和零戰相似。

    但是問題來了,日本航空本部的職能是規劃本國航空工業發展相關的東西,而不是去思考戰鬥機應該怎麼造。最後雙方都無法對自己的要求做出妥協,於是要求新飛機必須既能飛的快,機動性還要好。這樣的飛機也不是造不出來,日本當時的三菱Mk9A引擎已經成熟,依託三菱Mk9A,堀越二郎有把握造出這樣的飛機。然而日本海軍要求新飛機必須使用馬力小一些的中島Mk9,後來造出來的原型機效能讓人失望。而當1944年堀越二郎搞出完全滿足各方面要求的烈風11型時,美國的戰略轟炸已經來了,日本各方面生產呈斷崖式下跌,連造新飛機的能力都沒了。

  • 10 # 鯊魚茄子

    海航不怎麼清楚,不過陸航好像從德國那邊搞來了不少技術。搞來了fw190.並且山寨。後期型號也是走的高空高速路線。總體來說陸軍航空兵還是和世界接軌的。

  • 11 # 超然視野

    客觀上講,二戰時期的德日關係和二戰初期的蘇德關係是一樣的,在德國進行波蘭的時候蘇聯就同樣的出兵波蘭,兩者將波蘭瓜分,基本上按照一戰時期雙方瓜分波蘭的分界線劃分,不同的是德國戰敗,波蘭得以復國,但並沒有把蘇聯佔領的那部分劃歸波蘭,而是德國割讓出土地補償性的給波蘭,這一部分土地如今為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西部地區。

    那麼迴歸到德日法西斯同盟,這其實是一個極為鬆散的同盟,德國不能左右日本的任何決定,同樣的日本也不能左右德國的決定,雙方只是因為德國在歐洲有徵服英法等歐洲地區的想法,而日本則對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及豐富的戰略資源垂涎欲滴,所以狼狽為奸各取所需!

    這也不難理解當德華人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的遠東軍僅僅戰略試探性的進攻了一下蘇聯的小弟蒙古,當然主要交戰雙方還是蘇軍和日本的關東軍,被蘇聯的坦克叢集打的狼狽不堪,所以日本不但沒有繼續進攻蘇聯,還和蘇聯簽訂了條約,這也讓蘇聯可以將遠東的精銳透過西伯利亞鐵路調回歐洲戰場,這一部分生力軍最終在扭轉蘇德戰爭的天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德國一直極力反對日本進攻美國,德國在歐洲也是這麼做的,明知道美國已經嚴重偏袒支援英國,德國仍然避免直接激怒美國,但日本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偷襲了美國,這也是美國參戰的最佳藉口!

    若真如德日戰前預想的那樣,德國征服歐洲及中東地區,揮師東進與日本在中亞“會師”,這個“會師”絕對不可能是友好的,甚至會是德日戰爭的開端,當然雙方都沒有惹到美國又或者美國沒有理由和藉口參戰,或許還有可能實現短期三方戰略平衡,但這也是不可能的,美國要在戰前,就已經開始控制日本的戰略資源了,日本即使繞開美國進攻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也會被美國從中間截斷的!

    這就是為什麼德國明知日本飛機不行,也不會給予支援,而且歐洲戰場消耗極大,德國自顧還來不及呢!而德國也同樣清楚日本的坦克不行,也沒有任何幫忙的意思。同樣的日本也清楚德國的海軍能力不足,也沒有幫德國海軍將疲於奔命的英國海軍擊潰,說到底他們之間是有著潛在競爭關係的!

  • 12 # 兵器世界

    BF-109與零式戰鬥機其實沒有可比性的,零式作為艦載機注重戰鬥機的航程和操作性,而德國BF-109作為陸基飛機並不太注重航程問題,這一點在大不列顛空戰期間得到證實,由於納粹空軍的BF-109航程僅有400公里不到,僅能在英吉利海峽最窄的36公里“多佛”地區為轟炸機護航,對動輒500公里以上的英國縱深目標轟炸則完全沒有戰鬥機能護航。

    即便如此,德華人對BF-109對改進也只是集中在速度、火力、爬升效能上,對航程依然不是特別重視,因為掩護裝甲部隊打閃電戰真的不需要太大航程。日本派出遠洋潛艇運回國一架BF-109E3型戰鬥機,作為當時最新的型號極限航程也只有1050公里不到的水平。而且,此時已經是1944年了,日本在航母和艦載機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唯有小澤治三郎的穿梭轟炸有一戰的可能。

    穿梭轟炸需要艦載機有極大的航程,零式戰鬥機可以達到3000公里以上的航程,這顯然沒有那架BF-109E3的市場,因此日本帝國海軍在獲得BF-109之後並不滿意,同樣命運的還有FW-190戰鬥機。歸根結底的說,德系戰鬥機並不符合日本的戰術需求,海軍看不上陸軍同樣看不上。

    德國發展戰鬥機時已經擺脫一戰時期相互纏鬥的作戰傳統,設計師不注重戰鬥機的盤旋效能和轉彎半徑,而是注重提高戰鬥機的速度和火力,做到快速接近對手並一擊將其理論,這種戰術普遍存在於二戰的歐洲戰場。BF109的30毫米機炮射速高,保證在一瞬間的火力輸出密度能撕碎對手,但是日本就不一樣了!

    日本發展零式戰鬥機時還固執的遵循近距格鬥的傳統戰術,突出強調飛機的轉彎半徑和火力持續性,儘可能咬住對手並且有更多的開火機會,因此零戰瘋狂減重來獲得敏捷的身手,同時它的30毫米機炮射速非常慢,火力持續性遠高於同時期的德國速射機炮,這不利於瞬間開火的時機把握,但是在近距離纏鬥中可以長時間連續開火。

    再著說,日本的航空業實力造出來與BF-109效能類似的戰鬥機分分鐘的事。比如海軍的局地截擊機“紫電”、陸軍的局地截擊機“疾風”,他們都是根據零式戰鬥機的設計教訓重新設計研發的型號。以疾風為例,它的機炮射速、機身重量、防彈油箱、飛行員防彈板以及飛行速度都達到甚至超越了BF-109的水平。

    使用疾風和紫電戰機的日本飛行員也轉變了戰術思維,但是上述兩款戰機依舊繼承了日本戰機轉彎半徑小、格鬥能力強的傳統,可以說是領先德系戰機的優秀機型。既然本土已經有了效能類似甚至更好的機型,當然沒有必要再引進了。

    針對同盟國的技術優勢,不管是納粹德國還是軍國主義日本,都是毫無招架之力的。就算是日本的烈風、疾風、紫電等高效能戰鬥機能正常服役,美軍最後推出的一款F-8F雄貓戰鬥機,憑藉2000匹馬力高效能發動機也足以壓垮一切軸心國空軍,它們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 13 # 黑鬱金香966

    不請自來,說說我知道的。

    德國確實是提供過日本戰鬥機,不僅如此,日本也二戰前購買過德國的He-100He-112等型號的戰機作為跟蹤國際戰機技術上的儲備和模仿樣板。

    到後來,日本看上了德國賓士DB601航空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就是Me-109的E型和F型上用的那臺發動機,屬於水冷V形排列氣缸發動機,安裝在機頭上迎風面積比空冷星型發動機要小,視野好阻力小很多。但水冷裝置結構複雜,一旦被擊毀,發動機就完蛋了;空冷發動機被打壞一兩個氣缸還能飛回來,皮實耐用但機身大阻力也大。

    二戰交戰各國對發動機的看法都不一樣。英國主要看中水冷發動機;德國日本這兩種發動機都認可;美國空軍主要使用水冷發動機,海軍由於維護等方面的考慮還是選擇了空冷發動機。

    日本人二戰時期設計的航空發動機大都是空冷星型發動機,對於德國水冷直列發動機比較陌生,技術不過關,使用和維護保養一直不得要領。

    不管怎麼樣,日本還是拿到了賓士DB601的生產許可授權。川崎公司以此為發動機,1943年設計出Ki-61單發單座輕型戰鬥機,外號“飛燕”,盟軍綽號“tony ”發動機功率1175馬力,最大時速592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100公里,實用升限11600米,5分30秒爬升5000米,飛行員座艙有部分裝甲保護。

    這種機型的飛機,輕便靈活,主要是日本陸軍航空隊使用。有不少日本陸軍航空隊的王牌飛行員的座機就是這樣飛機。飛燕式戰機主要的對手,是美軍的P-40、P-38等戰機。

  • 14 # 史論縱橫

    軸心國的關係沒有想象的那麼鐵

    在二戰中的兩大陣營是以英美蘇中為首的同盟國和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以同盟國之間的關係來說還不錯,儘管英美好到要穿一條褲衩了,和蘇聯的關係能差一點,但是美國的裝備租借法案中也將蘇聯劃入進來,尤其是在蘇德戰爭前期也為蘇聯提供了不少武器裝備。

    當然,這種導向是以承認美國為超級大國和確立戰後霸權地位為前提的,要是以英國來說就絕對沒有這個擔當,心沒有餘,而力也不足,在中國抗戰最緊要的關頭,英國不但不守住緬甸同日軍進行對戰,反而放水讓日本打了過來,致使中國差點被日本切斷了和外界的聯絡。

    當然,軸心國中也是以德國為老大才得以維持的這個關係的,但是說實話,雖然都是法西斯,但彼此之間的聯絡也沒有怎樣,德國和義大利還能好一點,但是二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義大利就倒戈了,說明二者的關係也並不牢靠。德國和日本的聯絡就更沒有多少了,在整個戰爭中,雙方並沒有協同作戰的想法和行動,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讓日本從蘇聯的東面入侵,兩面夾擊擊敗蘇聯,結果日本反而和蘇聯達成協議後南下了。

    德國為日本做的就是開戰初期停止對華武器出售,當然,當時德國自己也整軍備戰,因此不可能再向中國出口武器了。

    所以,德日之間的這種脆弱的關係並不能使德國花大本錢去援助日本。

    日德之間不具備能夠聯絡的線路

    另外,即使德國想要援助日本,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路線,從陸地上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要說水路的路線的話以縱橫地理小霸王的知識儲備來說應該有兩條,一條是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北印度洋,再透過馬六甲海峽最後到達日本,我想這也是現在德國和日本之間的水上航線,問題的關鍵是,途徑的這些地方很多都是盟國所佔有,以當時德軍的海軍實力還不足以打通這條海上航線,尤其是其中的幾個口,早就是牢牢被英國把握了;

    另一條就是從大西洋一直南下,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再向日本進發,路雖遠了一點,也應該是可行的,就是時間稍微有點長,並且和第一條路線一樣,怎麼才能避開英美兩國海軍的圍追堵截也是一個問題,畢竟在二戰中德國的海軍水面上的都被打壓的不行了,只剩下水面下的還能搞搞偷襲,襲擊一下運輸船什麼的。

    二戰後期德國都自身難保了,還有心思管日本

    當然,如果德國要是堅持下大本錢的話,應該應該能送達,問題的關鍵是,二戰後期德國都自身難保了,他還怎麼管日本。

    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蘇聯和盟軍對德國進行兩面夾擊,使德國猶如困獸,尤其是在空軍方面的無力感,實際上早在1940年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就沒幹過英國,後來更是失去了制空權,在二戰後期天天被盟軍在頭上拉屎。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在二戰中飛機其實並不是主要的,飛行員才是空軍的核心資產,在二戰中有一種說法就是,不打跳傘的飛行員,主要原因就是培養一個飛行員太不容易了,俘虜一個飛行員比打死他更有價值。

    到二戰後期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飛行員都不夠用了,尤其是日本,都是沒怎麼訓練過的飛行員,變成自殺飛行隊了,其實從太平洋戰場初期到後期,也就三四年時間,飛機的迭代也是有限的,所以並不是零式戰鬥機不行了,而是飛行員不行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的BF109來多少架也拯救不了瀕臨失敗的日本。

  • 15 # 道聽陳說

    BF-109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一款螺旋槳式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效能非常先進,幾乎參與了德國對外發動的所有戰爭,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最多的戰鬥機,總共生產了約3萬架。

    但是這款戰鬥機在後來的戰爭中卻沒有提供給盟國日本,這與德國與當時的日本聯絡並不是很密切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畢竟一個是歐洲國家,一個是亞洲國家,是不可能做到那麼親密無間的。

    離得遠、運不了是德國二戰中後期無法向日本提供BF-109的主要原因。

    二戰中的德國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盟友,雖然德日兩國在二戰中都屬於軸心國陣營,但是由於兩國離的實在是太遠,基本上等於是在地球的兩頭進行戰鬥,因此兩國在二戰中的戰鬥,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戰場上獨立作戰。

    雖然蘇德戰爭前德國曾經提出從東西兩頭同時進攻蘇聯,但是由於日本在“諾門檻”戰役中被蘇聯人嚇破了膽,因此這個戰爭建議也沒有被日本人予以實施,雙方的軍事合作在後來基本上接近停滯,自然也就談不上在軍事裝備上進行相互支援了。

    正是由於這種地域上的巨大間隔,使得德國生產的武器裝備基本上無法透過上萬公里的航行來到日本,在這段漫長的航程中,有著太多的同盟國艦隊在遊弋,所以就算德國想提供戰鬥機給日本,他們也送不過來。

    在二戰時期,BF109效能雖然優異,但是並沒有達到劃時代的意義,因此日本大量進口這款戰鬥機,並不會對自己的空中力量產生超水平提高。

    BF-109雖然是一款比較優秀的戰鬥機,但是這僅僅是針對二戰早期而言,等到二戰中後期,這款戰鬥機的基本效能和技術已經不再先進,取代這款戰鬥機的比如Me190甚至Me262其主要效能都優於這款戰鬥機。

    因此等到二戰中後期,日本引進這款戰鬥機,實際上並不會對日本的空中力量形成超水平提高,如果日本人需要引進技術,需要的應該是BF190或者ME263這種具有更先進水平的戰鬥。

    此外與BF109相比,日本生產的零式戰鬥機也是一款相當優秀的戰鬥機,雖然其效能指標在二戰後期落後於美軍戰機,但是與BF109相比並不差,所以日本引進BF109戰鬥機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二戰中後期的德國和日本,基本上已經進入“狗帶”模式,先到1944年之後,德國先開始“狗帶”,緊接著就是日本,因此等到二戰中後期的時候,德國自己都已經開始陷入戰爭被動,自己生產的戰鬥機連自己都無法保障,就更不要提供應日本了。

  • 16 # 朱哥哥168425860

    首先,BF109並不適合日本,因為其航程太短,又不能上艦。太平洋戰爭主要是海空大戰,需要遠航程的艦載機。從這個角度來說,零式比BF109更適合太平洋戰爭。

    其次,美日之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即便使用BF109也無法奪回制空權,BF109與美國的“潑婦”、“地獄貓”進行空戰也只有捱打的份,更何況美軍還有P51Mustang。德軍使用BF109不一樣喪失了制空權嗎?

    再者,英美完全封鎖太平洋、大西洋的情況下,德國想大規模運送武器到日本根本不可能,鞭長莫及。日本也不可能成建制地裝備德國武器。最多也就由德國提供一點圖紙和技術轉讓,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長遠看,我們都已經死了”,所有痛苦與美好是否只是存在瞬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