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媛媛圓圓圈圈

    一、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眼前的風景很美,畫面很和諧,可拍的過程,美景稍縱即逝。路遇夕陽很美,便下車掏出手機拍照,可拍照的過程中,夕陽像捉迷藏一樣躲了起來。美景既沒有欣賞夠,照片也沒排到滿意的。

    二、根據我各人的經歷,攝影過程中對裁剪這個事很糾結,拍攝一張照片後,對場景不滿意,可主題很值得拍攝,可裁剪了就算二次創作,不論是繪畫也好,攝影也好,雖說攝影是減法,可創作沒有絕對,不要糾結,覺得好的就大膽去做。畢竟攝影這東西跟畫圖不一樣,想要的你就畫,攝影是場景在這。很多元素避免不了,透過裁剪在達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個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三、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所指攝影器材價格驚人,大多玩家糾結是使用APS-C還是全畫幅。APS-C畫幅從畫質跟鏡頭適用性來說確實不如全畫幅,但是優勢在於價格便宜,這是最實惠的優勢了。全畫幅雖然好用,可是對於創作者來說,任何的器材差距都不會特別大,用心創作比用什麼機身更有用。

    四、創作過程中覺得鏡頭不夠用?難免有想“剁手”的衝動,誰誰誰拍的好,因為他有紅圈,牛頭,究竟選哪一顆好?定焦還是變焦?什麼焦端?多大光圈?最好先考慮好自己最愛哪個主題,最擅長那個主題,是風景,人像攝影,還是小品攝影呢?考慮清楚後,在根據鏡頭的特點,自己錢包的厚度來選擇。

    生活處處有驚喜,處處是美景,攝影創作及記錄生活碎片很容易給人成就感,攝影對自己日常生活影響還是很大的,社交的話題有了,身邊的朋友多了,讓生活更加充實有趣。

    工作中如遇攝影相關,因為自己所長更是給職業生涯做一個加分項,隨時都有一種“詩與遠方”兼得的感覺!

  • 2 # 凝一天下

    攝影創作中,你曾經最糾結過什麼?

    我認為,在攝影創作中,總是會有這樣那樣,各種各樣原因而造成的遺憾和糾結的事。

    我想,對於攝影,誰都曾經糾結過。

    因為攝影就是一個讓人糾結的事情,又是一個始終不會讓人達到盡善盡美的一個美好的事情。

    攝影又是一種無法複製的創作形式,比如在同一個地方拍攝,下次在來這裡,就會有不一樣的拍攝感覺。

    我曾經和現在對攝影糾結的原因就是,因為每次出去拍攝回來,都會發現,自己的攝影作品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之處,想著下次在拍攝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不如意的地方。

    可是又總是覺得,自己拍攝的照片,又都不是自己滿意的作品。

    這就是我最糾結的。我是屬於強迫症的攝影愛好者,一直都對自己的攝影作品有所糾結。

    有可能攝影就是一個讓人糾結的一件事情,又是一個能夠讓人歡喜讓人憂的興趣愛好。

    在我的認知裡,攝影也是永遠都拍不出來,自己滿意的攝影作品,拍攝的攝影作品,總會有那麼多的不足。

    我感覺,這就是攝影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每個人的攝影水平才能夠有所提高,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糾結一件事情,不一定不好,過分糾結就是否定自己。甚至於有時候,都想要放棄攝影的想法。

    以上所說這些也是我的真實感受。因為每個人糾結的事情不同,所以回答問題都是根據每個人的想法來進行答題。

    分享給朋友我的攝影作品

    使用器材:索尼微單

    鏡頭:24—240

    一群快樂的六零後

  • 3 # 陽光136699081

    i

    攝影最難的應該是作品的思微和創意相吻合而統一的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按動快門最隹時機否則流失瞬間的一剎那也是最糾結的。

  • 4 # 西南舒捲

    在攝影的創作過程中,別的攝友也和我說過一些內心很糾結的問題(這裡把新入的也算上),他們的焦點主要集中為以下幾點(這裡不區分手機與相機)。

    1 怎麼能夠儘快提高照片水平,是否要參加學習班,這可能是問的最多的一項。

    不去培訓也應找到真心教學的益友。

    2 買的是套機,拍出的照片和別人的觀感上差許多,需要再買個鏡頭嗎?是否器材及鏡頭不行,想著更換某中幾項或者全部更換。

    在自己能力承受範圍內買(最)好的。

    3 如何購買各種的攝影配件。

    偏鏡鏡很有用,拍風光可考慮半幅、全幅減光鏡等。

    4 不會攝影后期怎麼辦。多數的老年攝友最糾結此問題。

    儘量抽些時間去學習一下。

    5 應該帶多少裝置。

    這真不好說。

    6 扎堆一起,這樣雖安全、快活,拍出的照片卻大同小異。

    很矛盾,我基本單獨一人。

    7 我是不是不適合攝影。

    只存在於喜不喜歡,不存在於適不適合。

    風光片最好選擇一早一晚,花草選微距鏡頭,長焦鏡頭,拍人像的應考慮定焦大光圈,是否還應考慮“無人機”?

    各人心裡都有一定的想法和思路,只說一下我吧:

    我屬於那種有時間才動一動的攝影愛好者。剛接觸攝影時心喜滿滿,等拍攝時卻不知該如何操控,稍知道一點光圈快門是怎麼回事時又什麼都拍(許多膠片都處理了),再後來就感覺不是那麼回事了。

    接下來去拜師學藝,學習相機的操控、曝光的把握、膠捲的沖洗、照片的最後出片,黑白、彩色、反轉片是怎麼回事等等,真有收穫……以前的白折騰了。

    現如今是數字時代了。相機比金銀珠寶還貴(個人自語,不喜勿噴哈),再大的畫幅目前暫沒考慮,沒錢也背不動,現在只用兩款1英寸卡片機(早過時了,不推薦),拍照拍影片兩者皆可。

    一般白天出門兩臺卡片機即可,如專去拍攝再帶上備用電池、獨腳架、偏振鏡(沒買半幅減光鏡)、自改的鏡頭前置接圈(拍蚊子可滿框),手機、穩定器及加長杆。必要時三腳架及快門線一定帶上。

    這一點算是全部家當了,每次回到家都骨痛筋扭的,很疲累。我極少扎堆出行,拍攝時間都不固定。

  • 5 # 天之崖地之極

    去年10月,去新疆禾木村的路上,驅車經過九曲十八彎時,完成被滿山遍野的秋色所震撼,車在畫中行,人在畫中醉。興奮地拍完照,看片卻大失所望。我看到的美景拍不出來原生效果,糾結!

  • 6 # 夢見過的希望

    有幾點感受:

    一是,現在出行時間比較多,隨時隨地都可拍照,帶相機不方便,手機又有侷限。有時會糾結是帶相機還是帶手機。

    二是,拍了無數多的照片,會糾結最後找不到自己滿意的。

    三是,糾結自己拍攝技術不好。

  • 7 # 魏路愷

    在攝影創作中,你曾經最糾結過什麼…我不是專業攝影師,業餘愛好,喜歡旅遊,看到祖國大好河山,美麗景色,拿起手機不忘一拍,所以拍出來的水平一般般,沒人喜歡。

    主要還是要心情好,心態好,不為名,不為利,只要你努力了,也就沒有糾結了。…前幾天,天氣睛朗,上海松江古鎮泗涇一遊。

  • 8 # 李以亮

    以上幾位朋友發表了看法,有一定道理,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是“糾結”二字,到底糾結什麼呢,當然是拍攝前心裡沒底,準備工作不充分,首先要有紮實的功底,熟悉自己的相機效能,第二個是要對拍攝的物體有個大致的瞭解,構好圖,對光線和角度有個選擇,從不同角度拍攝,多拍幾張,拿到圖片進行分析,再選擇。這樣就會基本成功了!

  • 9 # QQm悠然

    我愛好攝影,對選景、採光、構圖有自己的體會。

    最糾結的就是個子矮了,拍不出預想的效果。個子高點,鏡頭收攬的景深大。比如,想拍湖面,高個拍出的水面寬闊,我就拍的不理想。

    同理,每一個畫面,都受個子影響。沒找到解決辦法。

  • 10 # 攝影老於

    攝影創作如同寫作和繪畫一樣,很多時候需要“靈感”,這種東西如同可遇不可求的秘籍,不是簡單的器材和嫻熟的攝影技術能企及的。

    一個作品即要感動自己,更要打動讀者。如果自己的片子看來看去,平淡無奇,自己都看著味同嚼蠟就很焦灼……

    看過很多國外作品,那種感覺真是觸動心靈的美!

    再看看自己的稱不上作品的照片,真是扼腕嘆息,自愧不如。或許,身處在“短平快”的環境下,心也浮躁,靈動的感覺就是找不出來,如同掙扎在迷霧中的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焦灼地環顧一週,沒有一絲感動……

    可能是考慮的太多,也許是雜念充斥著自己不靈光的大腦,無限制的量變堆積不成質變,恍恍惚惚的沒有主題和觸動心靈的歸宿。

    我是老於,一個不是師的攝影人。

  • 11 # 見人見語

    對於很多攝影愛好者來說,最初接觸攝影時,最關心的是器材問題,把不能拍出好片子也很大程度上歸結於手中沒有一款好器材。

    記得剛到報社實習時,多麼羨慕攝影記著掛在脖子上的相機啊,感覺那就像一枚無於倫比的金牌。

    可是接觸攝影越久,你就越來越發現,影響你拍攝的不是器材問題,可能是技巧問題,於是你開始惡補攝影技巧。

    然而待技術稍微過硬之後,又開始抱怨器材不行,把拍不出好的片子問題又重新歸結於器材。

    再深入接觸,似乎開始懂得片子的好壞,即不取決於器材,也不取決於技術,當然不是說這兩點不重要哈,更多取決於創意,對拍攝的想法-即你到底想向讀者傳遞什麼。這個問題搞不清楚,那一直都是在為了拍攝而拍攝,拍出來的片子毫無靈魂,就像一具行屍走肉。

    攝影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是一口新鮮空氣,一股強烈的現實味道,它給於事物的幾乎是一種實體的表現,是確實的和真理的無法定義的符號,攝影完全更新了人和宇宙的關係。

    因此,對於攝影者來說,光是去觀察還遠遠不夠,你要切實地去感受你所拍攝的物件!

  • 12 # 蘭臺揮麈

    能不糾結嗎,到現在都還有陰影呢。

    那時有些特別不錯的女性朋友就跟我說,你能不能幫我拍些照片啊,我說可以。但是每次拍完,把照片給她們,她們沒有什麼反應,然後也不理我了,連朋友都沒得做了。後來我一瞭解,原來人家嫌棄我把她臉上的粉刺給拍出來了,把她臉上的一些黑斑給拍得太清楚了……後來就沒人找我拍照片了。

    當時我以為,拍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追求質感,所以我努力把物件的氣質給表現出來,可是這放在人物上就出問題了。

    再後來,相機越來越好了,隨便一個卡片機都比我那時的單反要好,然後他們就覺得原來我當時拍得那麼清楚,是因為相機好。

    我只能說,好吧。

    再然後,在博物館拍文物時,我的一些朋友又發現我拍的文物總是那麼好看,他的手機在我手裡就跟專業相機一樣使。他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說是運氣好,呵呵。

  • 13 # 冬子江蘇人

    “糾結”之意,在《說文解字》中對“糾”的解釋為“繩三合也”,意謂擰在一起的三股繩子就叫“糾”。再用這三股繩子綰成的疙瘩就叫“結”。兩個有動作的詞合在一起,叫它“糾結”,那就是三股繩子繫了個死結,誰也扯不斷,解不開了,通常用來表達人們的一種情緒或心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美好的、有詩情畫意的攝影作品,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許多作品都是前期先把場景、人物一是布光、二是擺拍、三是放煙、四是噴水……等等手段,透過人為因素製造出來,這時我很糾結!

    在拍攝之前我時常會考慮,拍什麼?為什麼拍?應該如何去拍?以及在拍攝過程的光圈、快門速度,ISO、曝光補償等等因素之間的影響、還有選擇何種角度、如何構圖、光影如何運用等等,這時我也會糾結!

    攝影作品的後期處理工作是很重要,可以理解為是藝術再加工的過程,也是考驗對色彩和藝術的理解,處理到什麼度,這時我更加糾結!

    攝影中的糾結過程實質是我們對攝影的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也是我們追求攝影完美的過程!

  • 14 # 是劉先生啊TT

    攝影,你會糾結在何處?反正,我正處在糾結中。

    記得,早些年攝影圈裡流傳:

    一朝購單反,喝湯用小碗。

    一步上三元,幾年別過年。

    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

    ——那時,多糾結在器材與經費保障上。

    後又有:

    陰天不出門,家邊不拍片。

    不走千八里,絕不望天邊。

    要出片,九寨壩上走一遍。

    要想窮,元陽張掖喀什營。

    要想牛,吳哥印度非洲遊。

    ——一些拍風光的影友,認為好片在遠方,但又糾結於美麗景色與地域距離的路費開支。

    前兩年又聽到:

    電腦生,鍵盤冷,別在圈裡再呈能。

    三分拍,七分調,好片沒出在沒調。

    ——認為拍攝已不是關鍵,好後期才重要的新糾結。

    時過境遷,這幾年說法變了:

    平時要上班,週末陪領導。

    春節要顧家,清明盡孝道。

    五一請帖多,國慶怕堵道。

    拍片沒時間,請君別見笑!

    ——拍片難擠時間而糾結的影友。這類多為個人時間支配難,遇到假日也得先考慮其他。

    ……

    這些不算精美,也不算上口的段子,包含著攝影人創作路上的各種糾結心態,也反映出攝影人一種自嘲的樂觀情緒!

    過去,器材、資金、時間常糾結於我們的創作實踐。當器材數碼化、傳片網路化,膠捲不用了,相機便宜了,暗房省去了,學習平臺多了,展賽活動多了的——今天,其中的許多糾結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而煙消雲散了。

    但問題是,現在人人有相機、手機,個個拍片、發片,攝影要出位已不再靠出眾的器材、技術、時間、交通便利的優勢,勤拍多走就能有所“建樹”或“成就”了。而更多的是要憑對攝影本身的理解、表達方向的選擇、藝術觀念的樹立、個人綜合文化素質的構架、創新實踐的有效探索……新的糾結又撲面而來!

  • 15 # 蝸居2016

    對於一般旅遊者或者一般的愛好者來說沒有太多的要求,只要自己滿意就行,沒什麼好糾結的。上升到攝影就不同了,你要對客戶負責對作品負責,考慮的東西就多了。

    要看你的想法是什麼,好的攝影作品是有拍攝者自己的思想在裡面的,有點像畫畫。技術只是一方便,想要有出彩的作品就要有別出心裁的想法。

    最後不得不說,做任何事都需要有點天賦的支援的,那樣會比別人更順利許多,看看自己是否有這份天賦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熊孩子拆了我的玩具,吐個槽都不行嗎?是我小心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