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分鐘看世界

    三國鼎立,打成一鍋粥!為啥卻沒有外族入侵?因這3人守衛邊疆!“趁火打劫”是三十六計之一,

    聽上去感覺是小人作派,

    但是於實力弱的一方確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三國的開端,

    是從董卓入宮廢少帝奪權開始的,

    隨後就是諸侯之間相互討伐吞併,

    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家鼎立。

    這中間外族其實也並不是沒有想過趁火打劫,

    只是都還沒進人家門就被打得抱頭鼠竄!

    根據記載,

    當時有一個烏桓國曾想到中原撿點便宜,

    不料卻遇到了猛將公孫瓚,

    被他一頓暴揍全部丟盔棄甲逃了回去。

    雖然失敗而逃,

    但他們覺得是自己的運氣不好,

    遇到了猛將公孫瓚,

    過了一段時間又來中原碰碰運氣,

    這次更不巧遇上了三國中的頂級狠角色曹操,

    曹操一貫奉行有仇必報,

    所以他二話不說,

    直接派軍攻入烏桓國的老巢,

    將他們的首領斬首示眾,

    讓周邊的國家徹底斷了對中原的念想!

    北面有曹操坐鎮自然是沒有人能討得便宜,

    而西蜀之地也有劉備諸葛亮坐鎮,

    比如羌戎部落,

    不用諸葛亮出馬,

    一個馬超就可以讓他們俯首稱臣。

    馬超到了中原大地便所向披靡,

    連曹操都被打得割須棄袍,

    在外族胡人的眼睛裡,

    他和他的軍隊就是天兵天將下凡,

    這人一旦打出了名聲,

    外族聞風喪膽,

    更別說來入侵了。

    鎮守邊關的西涼馬家,

    他們所鎮守的防線,

    自西北至東北綿延數千公里之長。

    而孫權駐守著南海,

    有火燒赤壁的規模和能力,

    對付海盜般的東南亞和倭寇,

    探囊取物~

    視如草芥~

    不過,終歸來說,

    還是因為這個時期,

    歷史上最能打的人、

    最有智慧的人,

    最陰險的人,

    都聚集在了一起,

    所以,

    別看哥仨互相打的熱鬧,

    外族還真是沒有絲毫能力參與PK,

    盼著別被孔明先生這樣看上你的地盤,

    開個七擒七縱就很幸運了~!

  • 2 # 使用者93884520095

    三國是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歷史。都說亂世出豪傑,時勢造英雄。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誕生了東漢末年的群雄?曹操、劉備和孫權,又是如何在群雄鬥爭中勝出的?

    一、群雄崛起:領袖是如何誕生

    1、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誰的時代?

    董卓進京,禍亂朝政,掀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董卓給了漢末時代一次大動亂。而在大動亂的時期,原本固化的階級,變得吹彈可破。如果在太平世,你不過是一輩子屠夫,在亨羊宰牛中度過餘生;你不過是仁義道德的教書匠,在經史子集中銷勢殘年。但如今,世道變了!

    最先起事反抗命運的,黃巾軍。他們或為流民,或為山賊,處在階級的最底層,生無所依,老無所養,毅然選擇了反抗。但那個時代,似乎並不屬於他們。鎮壓他們的,盡是當世之豪雄。其中代表曹操,就是透過鎮壓農民軍,組建了青州兵,積累起原始資本。

    說到底,朝政固然昏暗,時局固然動盪。士族階層中的英雄豪傑,還大有人在。底層農民,還承擔不起國家氣運的重任啊!

    黃巾軍首領張角病死軍中後,逐漸勢弱,各部各自為戰,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逐漸被朝廷逐個剿滅。等到率最後黃巾部眾投靠曹操,黃巾軍,從此淡出了歷史舞臺。

    2、群雄崛起:武略政略必有其一

    時代在劇變,農民階級武力方面,打不過正規軍;謀略方面,也吸引不到王佐之才的加入。他們註定不是這個時代的主人。那真正昂首馳騁這個時代,成為一方領袖的,是何許人?是士族豪雄、貴族精英!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顯赫的聲望。其中雄武之人,開始雄踞一方;謀略之才,開始積攢人心。

    要麼武略超群,要麼政略絕倫,要在亂世成就群雄,軍事和政治兩條線,必居其一。

    注:藍色為武略崛起、綠色、黃色(皇族)為政略崛起

    武略崛起:驍勇善戰,佔據一方

    說道武略絕倫,不得不說涼州軍團。涼州系群雄,首推梟首董卓。影視形象中,常常把董卓刻畫成一個殘忍暴戾的胖老頭。晚年的他,的確如此。但青年時期,『卓有才武,膂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董卓正是一位肝膽豪邁,氣力非凡的邊塞猛將。他對羌人恩威並濟,成為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

    董卓死後,餘部猛將呂布、李傕和馬騰、韓遂都以武略雄踞一方。同樣以武略崛起的,還有孫堅、公孫瓚、張繡。

    在亂世中,以武略崛起,是十分常見的方式。但這是否意味著布衣豪雄,擁有平地崛起的大好機遇?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少任俠粗豪;公孫瓚是貴族子弟,受太守賞識,成為其女婿,後殺死上司劉虞,佔據幽州;馬騰,父親曾任天水蘭幹尉,後提升為軍司馬,遷偏將軍,涼州刺史因亂被殺後,他與韓遂一起,在涼州起事;孫堅氏族世代在吳地作官,擔任三縣縣丞,後因黃巾軍作亂,孫堅作戰英勇,以軍功迅速崛起;張繡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跟隨張濟,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後佔據宛城……

    顯然,相比常人,士族、貴族之人,更容易崛起為一方豪雄。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史書對呂布、李傕、韓遂等人的出身並無介紹。無出身背景的勇士,比較合理的出路是從軍為將,而不是聚眾起事,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無情。

    政略崛起:治國安邦,眾望所歸

    除去武力。擁有政治才幹,同樣也能在亂世崛起;這方面要首推四世三公的袁紹。東漢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中最為顯赫的三個職位。袁紹出自這樣的名門望族,門生故吏滿天下。在董卓亂政後,自然而然被推選為聯軍盟主。袁紹得勢後,封其甥高幹為幷州刺史;其子袁譚為青州都督,袁熙為幽州刺史。

    除袁紹外,同以政治力量崛起的,還有曹操、陶謙、士燮、孔融、公孫度。曹操父親是曹嵩,位列九卿,位高權重,一度官至太尉。曹操兒時與袁紹為伴,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子弟,他少時任性好俠、放蕩不羈,有政治背景,同樣有勇略。兗州大亂後,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雖然武功卓越,但他登上群雄舞臺,更多依靠其政治背景)。

    陶謙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一步步走到徐州刺史;士燮是當地豪族,少時被舉為茂才,任縣令,後被任為交州太守;孔融為孔子之後,少有異才,在士族文人中甚有威望;屢經提拔,後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公孫度初為玄菟小吏,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此外,皇室宗族,亦不乏英雄人才。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少年與公孫瓚一起求學,不斷顛沛流離,卻甚得人心,各路英豪都對他敬重有加。幽州刺史劉虞,是東海恭王劉強之後,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荊州刺史劉表,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少時知名於世,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益州牧劉焉,漢魯恭王劉餘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以漢朝宗室身份,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等。後因益州大亂,劉焉向朝廷求為益州牧。

    二、群雄爭霸:群雄覆滅與霸主誕生

    群雄割據不會是常態。其中的豪傑,會依靠其智慧謀略,讓時局從分裂,走向一統。

    在武略和政略二維模型中。有勇無謀的涼州勢力,以武力興起,並以武力終結。董卓亂政後,性情走向殘暴恣意的極端。內外樹敵過多,最終被王允和呂布殺害。董卓死後,王允主持朝政。時代把他推上了巔峰,但他自身無法承擔起此重任。居功自傲,殺蔡邕失人心,毅然決定解散涼州兵;此時謀士賈詡建議李傕、郭汜:如果各自潰散,大夥凶多吉少,不如趁機反攻長安。王允昏庸的決策引來了涼州兵的叛變,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挾持漢獻帝。但李傕終究是一介武夫,沒法在謀略和胸懷方面駕馭郭汜等人。涼州諸將於是相互內訌亂鬥,最終被曹操平滅。而呂布,有勇無謀,攻打曹操時雖有陳宮作為謀士協助,卻不能盡用其謀略。後被曹操所殺。同樣以武力崛起,衰敗於武力的是公孫瓚。他本是漢王宗室劉虞是手下,因政見不合,兩人交戰。最終劉虞兵敗被殺,公孫瓚把持幽州。公孫瓚後來被袁紹擊滅。而武略陣營中,張繡在賈詡勸說下,投靠曹操;韓遂馬騰憑藉涼州根據地,和曹操若即若離,降而復叛,最終死於曹操之手。武略陣營,只有孫氏家族得以自保。孫堅原本依附袁術,孫堅被殺後,孫策自力更生開拓江東,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政略集團,同樣在動亂中,不斷洗牌重組。士燮投靠了孫權、公孫度依附曹魏,孔融被袁譚打敗,後被曹操所殺。袁術先後被呂布、曹操擊敗,嘔血身亡。皇族中,劉焉、劉表,本是一方豪傑。但劉焉其子劉璋昏庸無能,劉表死後,劉琦劉琮內鬥;劉備得以吞併了荊州和益州。成就蜀國霸業。

    如上所言,勇略之人,被有勇有謀之人所殺;政略之才,被強力蠻霸之人所殺。經歷過這一輪洗牌。真正的帝王,有可能出自袁紹、曹操、孫權和劉備。袁紹雖然無緣三分天下之勢,但官渡之戰前,他勢力煊赫,也有希望成功;他的失敗,或許更具有借鑑意義。

    三、論英雄:將道、文韜、武略、心性和時運

    我們以武略和政略二維理論,解讀了群雄的覆滅。但對袁紹、曹操、孫權、劉備這四位當世豪雄,我們還需要更細緻深入的比較,才能洞察其中成敗奧義。

    我們把英雄人物,按照將道、文韜、武略、心性和時運,分析如下。

    1、將道:吸引人才、駕馭人才的能力

    將道這方面,曹操當屬舉世一流。孫權,誇曹操『御將自古少有』。荀彧本在袁紹帳下,覺得他難堪大任,轉投曹操,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郭嘉也曾在袁紹帳下謀事,後投靠曹操,曹操對他盛譽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說:『真吾主也』。

    賈詡亦是鬼謀之才,原本效力於張繡,幾次獻策打敗曹操。張繡對曹操降而復叛,誅殺了長子曹昂、殺死猛將典韋,背後主謀就是賈詡。後來張繡、賈詡再次歸附曹操時,曹操對往日舊怨絲毫不介意,對賈詡任用不疑,胸懷啊!

    猛將方面,曹操更是來者不拒。五子良將中,張郃來自袁紹、于禁來自鮑信、張遼來自呂布、徐晃來自楊奉,只有于禁是自己帳下培養;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曹操的原姓夏侯),更是猛將迭出,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淵……在將領的配合運用方面,他極有天賦。孫權攻打合肥時,曹操留下錦書,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張遼、李典勇猛,孫權剛來,需要以猛將擊其銳氣;樂進穩重,適合守護,以防不測。精闢啊!如果沒有這番指令,諸將或許在爭吵中喪失戰機。

    曹操有著極其強烈的人才欲,擒關羽,委以重用;呂布被擒之時,他也想招降歸為己用,所幸劉備提醒,才斬殺。陳琳在官渡之戰前,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被抓後依然任用不殺。曹操是典型的雄主,能讓部將忠心效力於他;但其中忤逆之臣(尤其是文臣),他不懼於殺戮,孔融、邊讓就是代表。

    劉備本身武略平庸,在對將領的統帥方面,鮮有建樹。讓張飛守下邳,結果張飛和其他將領鬧矛盾,導致大亂。讓孟達軍聽命與養子劉封,劉封對他多有欺壓,激發了孟達的反叛。另外,對於趙雲的不重用,也是讓後世屢屢惋惜。劉備陣營人才得以各盡啟用,主要是諸葛亮在其中,運籌調停。為保劉禪地位,勸劉備殺之養子劉封;馬超重用,關羽不服,諸葛一句美言化解;魏延剛猛桀驁,但諸葛亮終能揚長避短;蜀國地小人少,諸葛亮也能積極培育人才,蔣琬、董允、姜維、費禕。劉備死後,蜀漢國運全賴諸葛亮延續支撐。

    孫權在任用人才方面,雖不敵曹操,但卻勝過劉備。張昭是孫策死後的顧命大臣,威望甚高,但為人耿直,屢屢冒犯孫權。關於聯合公孫淵一事,張昭激烈反對。孫權大怒,張昭從此慪氣不出門,後來事實證明張昭所言正確,孫權又謙卑道歉,把張昭請出。此外,孫權對甘寧等降將亦是極為重用,就是對兵敗拘留的于禁,也是以禮相待。

    孫權一朝,人才鼎盛,周瑜、呂蒙、魯肅、陸遜等各盡其才。曹操所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所言非虛。

    袁紹帳下人才濟濟,卻不能任用。郭嘉評論他說:『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荀彧、張郃投靠了曹操;顏良、文丑當世雄將,庸主胡亂用兵,只是自毀長城;田豐、沮授都是一流謀臣,諫言不得用,官渡兵敗,豈非必然?

    2、文韜:集團政治謀略

    文韜維度考量的是各大集團帳下謀略人才。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能強求君王能力面面俱到,但在集團層面,智慧謀略,是必不可缺的。而在這方面,四大集團的謀臣,不相伯仲。曹操土地廣袤,又地處中原文化中心。相對而言,人才更甚一籌。

    3、武略:集團軍事武略

    武略維度考慮的是各大集團帳下軍事人才。

    論個人,曹操和孫策,雄武善戰。這樣的領袖,對武將的提拔、吸引、任用方面,都極有優勢。孫權本人軍事素養很低,率兵打戰屢敗屢戰。劉備軍事素養也不強,沒有諸葛亮之前,縱然有關羽、張飛、趙雲,亦是敗多勝少。

    論軍團實力,彼此各有猛將,不相伯仲。相對而言,曹操集團都要勝一籌。這樣的差距,在三國後期,更加明顯。

    4、心性:領袖氣質與胸襟

    心性維度,是從個性氣質,評價英雄人物。一代雄主,除了知人善用,聚召人才外,還需要有厚重的心性,這表現在對情緒慾望的剋制,對恥辱困境的隱忍,於艱難處有氣魄;於忤逆時展胸懷。

    袁紹雖然四世三公,善於結交豪傑,但終究沒有雄主胸懷和氣度。田豐在官渡之戰前因勸諫下獄,兵敗後毅然把他處死。

    曹操這方面做得極好也極不好。他有豪雄之風,任俠通脫;但恰恰同時,他又狹隘多疑,偏狹好色;張繡投降,曹操貪戀其嬸美色,引發暴動;不忍忤逆,誅殺邊讓,助長了袞州叛亂……

    劉備是仁義厚重的長者。前半生,顛沛流離,依然矢志不渝匡扶漢室,彌足讓人感動。陶謙死前,一定要把徐州託付給劉備,正是因為他極強的威望和人才吸附力。投奔曹操時,曹操最忌憚他的,也正是如此。但劉備也不完美,晚年以一己私慾挑起蜀吳交戰,可惜不得善終。

    孫權是極好的守成之主。在位期間,穩定了江北老臣,吸納了江南士族。他有胸懷,張昭忤逆,如是曹操,早殺了;他能隱忍,劉備舉兵來攻時,也能謙卑向曹丕稱臣;當然,晚年親手挑起的太子案,不甚完美;但總之,在位期間,無大錯,赤壁和夷陵分別大勝魏、蜀,心性略勝曹劉。

    5、時運:出身、年齡、時勢、運氣

    時運要素,往往不以個人意志轉移。劉備是漢室宗親,極具政治號召力;曹操是宦官之後,屢遭受文人詬罵;孫權繼位,已有三分天下;袁紹本無雄才,卻擁有極高政治威望。這些都是個人無法變更是事實。曹操和孫堅生於同年,但是孫堅之後有孫策、孫權,曹操熬不過歲月,赤壁一敗,但再難一統天下。

    從客觀上講,曹操是最接近一統天下的豪雄。赤壁之戰之前,他已奪荊州。此時劉備還未佔據巴蜀;孫權剛即位,地位不穩,如果曹操勝利,那天下大局便會落定。但很不幸,他失敗了。劉備得以喘息,奪得了皇室兄弟劉表、劉璋的地盤。孫權也經此磨難,成長為東吳雄主。時局由一戰定乾坤,轉為持久抗衡。時代於是不會在這一代人中分出勝負。舉國一統,必須寄希望於下一代了。而後代的才略,是所有帝王無法左右的。曹操努力培養曹丕,曹丕終其一生,只能算差強人意。曹魏逐步衰敗,司馬家族開始崛起。這些,豈是豪雄曹操能預料左右的?

    曹魏後期固然衰敗,以至司馬篡權,但是東吳和西蜀更為不堪。諸葛亮死後,有賴蔣琬、費禕主持朝政,再往後,寵幸黃皓,後繼無人。鄧艾奇襲,劉禪投降。姜維雖欲死戰,奈何主公先降啊!

    孫權死後,權臣諸葛恪、孫琳亂政,後主孫皓殘忍嗜殺。名將陸抗死後,再無人抵禦強敵。

    三國初期,人才鼎盛。大凡血性之人,或投軍,或死命,終能一展胸襟。英雄豪傑,謀臣鬼才,群雄閃耀一般,高懸天際。但三國末期,卻恰恰相反,時局昏暗,人才只是埋沒在歷史車輪裡。給下一代豪雄,醞釀機遇。這些,豈是人力心力能左右?

    從高潮走向低谷。從歷史澎湃走向深處,原來盡是無可奈何。

    後記

    年少之時,也曾嚮往,回到熱血三國,以曹劉為榜樣,割據一方,建功立業。待年長明瞭世事,才知道命運,可變也不可變。如非超然絕倫的人才,在階級的宿命下,依然是無力懦弱的。劉備固然奮鬥不屈,但皇族宗親,已非常人能比;曹操固然宦官之後,在質疑中崛起,但兒時玩伴已是袁紹之流;孫堅孤微發跡,反而勵志。

    三華人物,終究是幸運的,他們處在一個群雄閃耀的年代。

    英雄,總是成群地出現;而後,成群地消失。

  • 3 # 歷史遨遊

    所謂“亂世造英雄”,在混亂的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從黃巾起義之後,漢末就呈現混亂局面,各種事情突發而來,先是董卓亂政,引發的一系列諸侯討伐戰,緊接著就是各路諸侯紛紛割據混戰,初步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再後來就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大戰,可以說漢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紛爭不斷的亂世。

    我們都知道漢末三國最後被司馬炎一統,成立了西晉王朝,但是這是一無是處,毫無作為的朝代,更讓人氣憤就是司馬家族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導致極大的消耗了西晉實力,從而被胡人趁虛而入,入主中原,掀起華夏最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西晉王朝也被胡人所滅。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問,當初漢末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亂之時,胡人為何沒有趁虛南下,那麼的好機會,怎麼就放棄呢?

    外族實力尚且不足。

    漢末三國混戰時期,外族的實力尚且不足,無論是人口,還是武器裝置,都處於發展階段。在漢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族,基本是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形成統一的戰鬥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較分散,各自為政,一盤散沙。武器方面,由於漢族與外族的融合還沒有開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鐵材,導致武器裝置都很落後。

    對外族一直強硬,打擊力度大。

    漢末三國雖然各自為政,之間也有大戰,但是對待外族卻是一直的強硬,曹操北抗匈奴,孫權滅百越,劉備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統一戰線,對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吳三國不遺餘力的打擊。無論是西北地區羌人,鮮卑人的叛亂,中央政府都會派人血腥鎮壓,震懾胡人。漢末的張奐、公孫瓚、董卓等,曹操時期的田豫、牽招、梁習等屢破烏桓、鮮卑等外族,對外戰爭中,少數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沒有討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曹魏和西晉初期勢大,外族無人能敵。

    曹操在一統北伐之後,就大力發展經濟,對內屯田,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於此同時,對外意圖消滅蜀漢和東吳。在經歷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的苦心經營之後,曹魏的實力可謂達到了巔峰。曾多次派名將,鎮守北疆,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阻擋了胡人的南下和騷擾。

    到了司馬氏奪權,司馬家族亦也是人才輩出,哪怕是在西晉發生秦涼之變,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起的反抗晉王朝的戰爭,最終還是被晉將馬隆所敗,旋即為叛徒所殺。基本在整個亂世,外族的侵擾,實在無勝算。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華夏大地雖然內耗嚴重,但從未放鬆對邊疆虎視眈眈異族的警惕。

  • 4 # Crazy灬歷史

    在三國時期,少數民族由於勢力和軍隊戰鬥力不夠強大無,而法與當時的朝廷勢力相抗衡,並且,多數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漢武帝的時期,漢朝對於匈奴打擊很大,對匈奴的軍事進攻主要有四次戰役,分別為: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河南之戰:使匈奴失去了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隨後漢朝政府在河南地設定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 漠南之戰:漢軍第一次與匈奴主力對決,衛青打破匈奴右賢王部,右賢王失去對河西諸王的控制,單于遠徙漠北。河西之戰:霍去病連破匈奴河西五王國,佔據河西馬場,透過這次戰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漢政府透過設定郡縣、移民實邊、修築長城等措施,最終使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伊稚斜單于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漠北之戰後的“漠南無王廷”則標誌著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其次,在東漢時期強軍持續打擊匈奴下,最終把匈奴打的不敢邁入中原一步。即使到了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雖然,此時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但是,漢朝的軍事主張延續了下來。正應了當年漢武帝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代的青壯年必須在邊境與地方去戍兵,這樣中原地區的常備軍事力量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數目,戰鬥力不但沒有變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同時,東漢末年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允許地方有實力的豪強私募兵力,這樣就打開了地方兵力持續增強的源頭,如曹操、袁紹、公孫瓚和馬騰等人,這種地方勢力的迅速擴張再加有豐富的軍事戰爭經驗,最終,導致東漢末年的各派勢力都很強大。從白馬隊到死士團,再到西涼騎兵,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所以說,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戰鬥力上,其他外族想要入侵就變得不容易了。

    最後,三國鼎立時期,北方的匈奴分為了幾個部分,其地盤大多都在以曹操為首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嚴格管控之下,並且,曹操對匈奴採取了分別治理的方略,甚至,曹操還允許匈奴保留著自己的一些習俗,成功地使匈奴各部受制於曹魏政權。其他少數名族基本在當時都不成氣候,根本無法威脅中原。孫權穩住了南海的局勢,劉備解決了西邊的羌戎,三位霸主聯合起來,沒有讓中原領土落入外敵一絲一毫。

  • 5 # 哪夜吻別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說出來你別不信

    一說到外族入侵,小編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戰火紛飛的近代,八國聯軍肆意的侵犯中國,外患是比內憂更煩人的一個存在。外族的入侵一直以來都是統治者最憂心的一個問題。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直入中原,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修築長城;漢朝時期,漢武帝與西域聯姻,將西域拉攏過來才沒讓匈奴大肆侵犯中國領土;可是在混亂不堪的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大勢力都為了在這亂世中獲得一席之地針尖對麥芒的時候,卻從不見匈奴來橫插一槓,這似乎有點奇怪,難道匈奴被中國的實力嚇到了安分了嗎?小編說出來原因以後你別不信。

    答案是否定的,為了我們國土上豐厚的資源,虎視眈眈的外族人怎會放棄騷擾呢。之所以沒有外敵,那因為有人將各路“妖魔鬼怪”都攔下了。邊境有西涼太守馬騰這尊大佛鎮守,外族空有滿腔想法,但是攻不進中國的地盤。當年漢武帝因著匈奴太驍勇善戰,苦惱不以,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塞,想聯合大月氏抵禦匈奴。那時候正處太平盛世,國力昌盛,但是對於匈奴還是無法給予致命的一擊,可見匈奴的實力多強大。但是馬騰的家族勢力不懼這個外族,他們能在那個戰亂不斷時期防止匈奴入侵,同時還保證了家族的勢力不被削弱,他們也有可以囂張的資本。

    馬騰手下的兵力以騎兵為主,匈奴在騎射方面很擅長,馬騰的軍隊在這方面也不差,給戰士們的配置也不差,戰馬都是強壯健碩且敏捷迅猛的好馬,有好馬的相助,鎮守邊疆的防線自然就被拉長了,幾千公里的防禦陣線,不再是致命的缺點。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外族才沒能侵犯中國的領土,才讓各路人馬放心的謀劃自己的霸業。作為保家衛國的將士,馬騰無疑是盡職盡責的,中原戰亂四起,那些有那個能力追名逐利之人不在少數,馬騰卻從不理會這些“無謂”之事,只是盡忠職守的看著自己的邊疆,盯著外來的威脅,保全了中國國土的完整。他是亂世之中的英雄,他應當被人們所敬畏。

    這樣一個忠義之人還是沒能躲過利益的牽扯,小編以為這樣的英雄應該安享晚年老死家中,卻不想他還是被曹操殺害了。馬騰死後他的家族勢力並不會就此散去,沒了馬騰還有後來人,他的兒子馬超帶領著他們家族的勢力站了起來。馬超可不是一個只為堵住悠悠之口的繼承者,他有著極其強悍的實力,也是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五虎將之中的一員。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三足鼎立,戰亂不歇。馬騰被殺,作為兒子不為父報仇枉為人子,殺父之仇,沒有迴旋的餘地。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馬超一頭扎進了劉備的陣營,希望有機會能為父報仇。劉備本來就與曹操不對盤,馬超的加入自然是合乎他心意的,對於馬超的悲痛也能體諒。劉備沒有讓馬超親自上陣於曹操對著幹,縱觀大局,贏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讓外族人太囂張了,馬超的崗位還是在邊疆,防範外族入侵,馬超作為馬騰的兒子,對邊疆戰事自是比旁人要了解一些,這樣的安排也合乎情理。為此劉備也答應,曹操戰敗之日手刃曹操,為他父親報仇。

    馬超鎮守邊疆一部分原因是劉備的安排,另一部分的原因,許是馬超不願父親這麼多年在邊疆的戰果付諸東流吧。馬超鎮守邊關期間與父親一樣盡心盡力,他在邊關駐守無人敢犯邊關一步。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手刃曹操,曹操就先死了,馬超對自己的父親始終存有愧疚,沒能報仇雪恨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後來沒多久馬超也與世長辭了。馬超甚少上陣殺敵,但彷彿只要他往那一站匈奴就破不了這邊疆的防線。各大勢力得以大展宏圖,百姓能自由自在都得益於馬騰與馬超父子,他們是英雄。

  • 6 # 傳統斌形象大使

    為什麼中原各方勢力在互毆,外族不敢入侵,這要從兩方面說起。

    先說說內部因素,漢王朝自從建立走的是士族豪門的精英路線。他們掌握著知識、金錢、權利、武力。壟斷著國家的職能部門,雖然世家政治導致了漢王朝的衰敗,但是也有積極的一面。各種資源培養出來的厲害人才是很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張良、李廣、霍光。各世家之間有合作有聯姻,也有殘酷的競爭,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有著很強的狼性。社會的根基造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民族自信,對外族而言則是骨子裡的恐懼。漢王朝對外強硬的作風一直都在傳承。

    三國時期,政局混亂,烏桓蠢蠢欲動,被公孫瓚給揍了回去。到曹操戰勝袁紹後,烏桓收留袁紹兒子,意圖不軌。曹操直接打到烏桓家裡,把單于蹋頓都幹掉了。三國雖亂,曹魏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這是內因。

    在說說草原異族,他們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低下,人口提升很慢。七國爭霸的時候草原完成了第一次統一,是以部落聯盟鬆散的形式,漢初時被揍的拿女兒錢財,換太平。等漢強盛後,把他們的人口消滅大半,使他們四分五裂,到三國時還沒緩過勁來。晉中期草原部落又完成了統一,而晉則內亂,實力發生了逆轉,才有了五胡亂華。到宋的時候草原部落已經開始組建完善的國家制度了,實力更為強大,而漢民族則開始自廢武功。

    所以三國可以揍異族,往後是一不小心就捱揍。

  • 7 # 沒有跨不過溝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在為如何抵禦西北方外族入侵而困擾。在秦始皇時期,為了抵禦匈奴入侵,不惜一切代價修建了萬里長城。在漢初,漢高祖為了抵禦匈奴入侵,才有了有名的白登之圍,後來靠和親才緩解了匈奴入侵,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昭君出塞圖

    那問題了來了,外族的入侵問題在國家動盪的時候往往更突出,而在三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斷之時,卻沒有外族的入侵,這是為什麼?

    事實上,在三國時候,各國邊境存在很多外族勢力,尤其以匈奴最為突出,漢靈帝駕崩後,於夫羅乘黃巾之亂,與黑山軍合流進犯太原,河內等地,被曹操率軍在內黃大破,興平元年,於夫羅率餘部輔佐袁術打陳留,被曹操擊敗,最終歸順曹操。興平二年,於夫羅病死,繼任者呼廚泉,先是反叛,被鍾繇軍隊擊敗,再度向曹操投降,後背曹操扣留在鄴城,並下令將匈奴汗國分為五部,每部各設一個都督,直屬中原王朝。此舉之後,匈奴勢力逐漸衰弱。

    烏恆乘漢末之亂,中原多事,乘機稱王,在曹操平定河北後,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出兵遠征烏恆,在當地名士田疇指導下,直指單于庭,大敗烏恆,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同時將投降的20萬人安置到內地,至此,烏恆一厥不起,解除了烏恆的威脅。

    鮮卑可以說是在吞噬匈奴故地,不斷壯大,在曹魏黃初初年,田豫使用離間計,讓軻比能、素利、彌加自相殘殺,勢力不斷衰弱,軻比能和曹魏田豫在太原、雁門郡發生幾次大的戰鬥,在青龍三年,軻比能被王雄派勇士刺死後,曹魏和鮮卑的戰爭只在西域發生零星戰鬥。

    可以說當時主要的三個外族被曹魏打趴下了,羌、氐二族不斷鎮壓,在整個三國時期都不會出現邊患。

    在南邊和西部,蜀國和吳國也是將外族壓著打,根本不存在邊患之說,而吳國軍隊本身有大量的山越人,達到15萬之巨,吳國軍隊在滅亡時候有27萬人,可以說吳國一直在從山越人手裡搶人掠地,不斷的征服山越人,可以說打下了華夷交流的大門,促進了山越人的漢化。

    蜀國用的懷柔策略,諸葛亮在《隆中對》早已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達到讓外族勢力向蜀國靠攏,結合,為己以用。

    總的來說,三國時期的民族政策是進步成功的,不少外族學會了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其各部也逐漸從事農業、漢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曹魏的遷徒和教化,勤勸農桑,使之漢化。

    吳國的高壓和撫並用。

    蜀國的懷柔同化策略。

    不但減輕了邊境負擔,又充實了國內物資生產。

  • 8 # 使用者109007794576

    根本原因在於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經過歷代帝王苦心經營,漢王朝在政治,教育,軍事等各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系統,實現了質的飛躍,為三國時期人才井噴式出現奠定了基礎。

    曹魏陣營有司馬懿、荀彧、郭嘉、夏侯敦、張遼、張郃等著名賢臣良將。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解決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曹操聽取張遼建議,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敗,單于蹋頓被臨陣斬殺,降者二十餘萬,曹軍大獲全勝。

    蜀漢陣營有諸葛亮、龐統、姜維、關羽、張飛、趙雲等著名賢臣良將。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軍隊,南征蠻族,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最終將蠻族徹底收服。

    東吳陣營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著名賢臣良將。公元200年,孫權開始向山越用兵,歷時三十八年,平定山越人的叛亂。

    無論是在群星璀璨的三國時代,還是在催人奮進的當代,人才始終是一個名族繁榮昌盛的最根本要素。

  • 9 # 野史官人

    在漢朝末年,從黃巾起義之後,就呈現混亂局面,先是董卓亂政,引發的一系列諸侯討伐戰,緊接著,就是各路諸侯紛紛割據混戰,後來漸漸的,初步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隨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大戰,可以說漢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紛爭不斷的亂世,可是為什麼就沒有外族大面積入侵?原因有一下幾點。

    第一,外族實力不行,尤其是軍事實力!

    在漢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尤其是漢武帝,拼了命的打擊匈奴,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族,基本是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形成統一的戰鬥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較分散,也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第二,邊陲諸侯勢力強大,尤其是西涼和公孫氏!

    漢末的張奐、公孫瓚、董卓等,曹操時期的田豫、牽招、梁習等屢破烏桓、鮮卑等外族,對外戰爭中,少數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沒有討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第三,異族沒有完成統一性軍事系統

    由於漢朝初期,匈奴受到漢朝的打擊,沒有實力重新崛起,部落分散,各個部落開始草原的亂戰,在中原諸侯亂戰的時候,草原上也沒有統一的主人,沒有統一指揮的異族,也沒有精力入侵衰弱的末代漢朝。

    第四,因為戰亂諸侯軍事更為強大

    由於後期三國混戰,魏蜀吳都擁有強大的兵力,並且受到連年戰亂的洗禮,其士氣和將領都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你可知道單單一個袁紹,就擁兵八十萬,這個對於異族來言,可是很恐怖的,所以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才會有百餘年的邊境安穩。

  • 10 # 鈺文話歷史

    首先,為何三國亂世為何北方少數民族無法進犯中原王朝。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三國時期,北方有一個強大的統一政權就是曹魏。

    我們知道,三國亂世,三國之間混戰不斷,但是,有一個國家就是統一了北方,就是曹魏。這個國家是三國裡實力最強的,雖然曹魏主要重心就是在對蜀,吳兩個國家進行征戰,但是,曹魏政權對北部邊疆也很重視,魏國對北方少數民也採取了比較強力的措施。具體可以舉幾個例子,

    一是,官渡之戰後,袁紹兒子袁尚逃到烏桓,但是,曹操認為他們會聯合起來,威脅到自己。於是,曹操決定征伐烏桓,。這一仗,曹操遇到了雨澇泥濘阻塞、糧草供應不足、烏桓據險阻擋等各種問題。很多人都勸曹操退兵。但曹操最後硬著頭皮把烏桓打下來,除掉袁尚,遷烏桓及漢民眾20餘萬入塞,基本上讓烏桓部落解體。將烏桓人內遷,儘可能的漢化他們。

    二是,曹操統一北方,重創烏桓,於是將矛頭對準匈奴,對匈奴取得多次勝利後,這時候,曹操準備把流落匈奴,嫁給匈奴左賢王的蔡文姬迎回來,左賢王不敢不答應。同時,曹操採取對匈奴部落首領進行進行利誘和拉攏並用計離間或分而治之的措施。而且也獲取了他們的優質戰馬,用以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

    從這兩個事蹟可以看出,曹魏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圍剿並舉,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不過,說到底,還是魏國在北方是一個統一的政權,魏國統治者勵精圖治,使得國富民強。有足夠的實力對付的少數民族部落,魏國的富強,也為後來的司馬氏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後,卻因為八王之亂而讓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割據,北方從此開啟了五胡亂華這個黑暗時期,晉的八王之亂,實則和北方分裂無疑,消耗了國家實力,才讓胡人才有機會作亂。這也證明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是有多麼重要。

  • 1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糾正一點三國這一歷史時期只有60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到60年後的東吳被西晉滅亡,只有60年。但是三國時期確實邊患不多,也沒有能夠讓胡人胡馬踐踏中原。而究其原因只要兩個:

    三國時期形勢圖

    首先是兩漢以來對於周邊胡人的持續強勢。

    秦漢以來,對於漢人威脅最大的邊患就是匈奴,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修建長城,並派蒙恬北擊匈奴,漢代以後自漢高祖劉邦在白登之戰失敗之後,一直採取對匈奴人和親安撫政策,漢武帝以後開始武力對付匈奴,衛青霍去病等人多次打敗匈奴,但是徹底征服匈奴人要到漢武帝的五世孫漢元帝時期,此時西漢趁匈奴內亂之際,平滅北匈奴,降服了南匈奴,而後南匈奴一直對漢朝實行友好而臣服的政策。

    霍去病封狼居胥,用武力樹立了漢王朝的雄威

    東漢時期南匈奴再次分裂,而大將軍竇憲殲滅北匈奴,南匈奴臣服於漢朝,此後終東漢一朝,南匈奴再也沒有反叛漢朝,兩漢用強大實力,讓北方曾經最蠻橫的敵人臣服,一直到三國時期。

    其次是三國時期,漢人對於北方胡人持續保持著強大的優勢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群雄割據,而曾經強大的匈奴人也逐漸式微,而在東漢政府的允許之下內附的塞內的陝西和山西北部地區,而在塞外原本是一直臣服與匈奴的屬於東胡範疇呢鮮卑人和烏桓人強大起來,雖然他們也覬覦著中原的富庶,也想趁著中原大亂而有所企圖,但是他們仍舊與漢人王朝有著巨大的差距。

    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敗北身死,他的兒子逃入臨近的烏桓,而烏桓的蹋頓單于也想趁機會和曹操等漢人梟雄掰手腕,結果曹操壓根沒有吧蹋頓和烏桓人放在眼裡,白狼山一戰而全殲烏桓人,並且陣斬蹋頓單于,實力遠高於鮮卑人的烏桓至此灰飛煙滅。

    曹操官渡之戰後,又在白狼山一戰擊滅烏桓

    所以結論就顯而易見了,儘管漢末到三國時期中原比較亂,但是中原漢人始終對於北方胡人有著巨大的優勢,所以在絕對的勢力面前,胡人是不敢胡作非為的。

    然而西晉王朝統一天下之後,晉武帝沒有對於內遷的胡人給予足夠的重視,而晉武帝死後掀起的司馬氏諸王的“八王之亂”在中原地區造成破壞和混亂遠勝於漢末及三國時期,於是西晉在內耗中嚴重衰弱,而內如匈奴人趁勢而起,接著羯人、氐人、鮮卑人、羌人也接踵而至掀起了五胡亂華,漢民族生靈塗炭,中華歷史陷入空前絕後的大分裂達到300年之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狗的人最討厭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