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魂遊天地外,分將五嶽作吾碑。
風霜雷電漫雕刻,此鬼銘文華夏枝。
這首小詩,便是我想對子孫後代要說的。
墓誌銘,也就是活著的人對死了的人作悼念,以文字形式將死者的世系、姓名、生平以及有代表性的事蹟雕刻在墓碑上,稱為“志”,以供後來者銘記、讚頌。也有自已於生前便寫好銘文的。
就是這樣一塊寫著些許文字的墓碑,世界上卻有著一塊最著名,還是個無名氏的。此碑存在於聞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碑文裡沒有留下姓名、生卒年月,也沒有死者的生平介紹。墓碑是由普通粗糙的花崗岩石打造的,它周圍有著二十多位英國國王以及牛頓、達尓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而能震撼到世人的,是這塊普通墓碑上所刻的一段話,英文刻寫,翻譯過來的大意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改變這個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已,然後做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世上許多名人、政要看了這篇銘文,以為人生教義,靈魂自省。時年輕的曼德拉聲稱自己從銘文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
而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有著最具個性的十大墓誌銘,其分別是:
一丶韓信。
墓祠邊有一幅對聯,概括了韓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二婦人”。知已指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比伯樂識千里馬。二婦人指洗衣婦“漂母”以及“呂雉”。漂母於韓信有活命之恩;韓信謀反未成,遭蕭何誘捕,被呂雉砍了腦袋,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武則天。
三、張岱。
明代文學家,他給自已寫了《自為墓誌銘》: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蟲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嗷…服了這位公認的明代最高文學家,比菜市場偶遇的阿婆還能細數。
四、無名氏。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考官,亂棒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這是我歷年來讀到的最好笑的笑話,這位仁兄的命運,著實悲催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餘下六個,因為篇幅有限,不再贅述,分別是:
五、王國維。
六、聶耳。
七、沈從文。
八、陳景潤。
九、駱一禾。
十、啟功。
啟功的墓誌銘也是生前自撰的。
從古今中外眾多的墓誌銘中不難看出,這種銘文形式,不僅僅是概括記錄了墓碑主人的生平,更有啟迪後世的人生哲理。
我為平凡中的普通大眾之一員,並不奢求死後還弄些個銘文來讓人評價。人死萬事休,魂遊天地外,惟願後世子孫不忘自已是個華人,足矣。
人死魂遊天地外,分將五嶽作吾碑。
風霜雷電漫雕刻,此鬼銘文華夏枝。
這首小詩,便是我想對子孫後代要說的。
墓誌銘,也就是活著的人對死了的人作悼念,以文字形式將死者的世系、姓名、生平以及有代表性的事蹟雕刻在墓碑上,稱為“志”,以供後來者銘記、讚頌。也有自已於生前便寫好銘文的。
就是這樣一塊寫著些許文字的墓碑,世界上卻有著一塊最著名,還是個無名氏的。此碑存在於聞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碑文裡沒有留下姓名、生卒年月,也沒有死者的生平介紹。墓碑是由普通粗糙的花崗岩石打造的,它周圍有著二十多位英國國王以及牛頓、達尓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而能震撼到世人的,是這塊普通墓碑上所刻的一段話,英文刻寫,翻譯過來的大意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改變這個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已,然後做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世上許多名人、政要看了這篇銘文,以為人生教義,靈魂自省。時年輕的曼德拉聲稱自己從銘文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
而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有著最具個性的十大墓誌銘,其分別是:
一丶韓信。
墓祠邊有一幅對聯,概括了韓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二婦人”。知已指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比伯樂識千里馬。二婦人指洗衣婦“漂母”以及“呂雉”。漂母於韓信有活命之恩;韓信謀反未成,遭蕭何誘捕,被呂雉砍了腦袋,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武則天。
三、張岱。
明代文學家,他給自已寫了《自為墓誌銘》: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蟲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嗷…服了這位公認的明代最高文學家,比菜市場偶遇的阿婆還能細數。
四、無名氏。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考官,亂棒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這是我歷年來讀到的最好笑的笑話,這位仁兄的命運,著實悲催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餘下六個,因為篇幅有限,不再贅述,分別是:
五、王國維。
六、聶耳。
七、沈從文。
八、陳景潤。
九、駱一禾。
十、啟功。
啟功的墓誌銘也是生前自撰的。
從古今中外眾多的墓誌銘中不難看出,這種銘文形式,不僅僅是概括記錄了墓碑主人的生平,更有啟迪後世的人生哲理。
我為平凡中的普通大眾之一員,並不奢求死後還弄些個銘文來讓人評價。人死萬事休,魂遊天地外,惟願後世子孫不忘自已是個華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