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顏二
-
2 # 隱子書畫
本人趕腳:書法是藝術吧!不是簡單的寫字,和書寫者的學識眼界心胸修養天賦思想等等都有關係的,下面本人練了一個多月的東東,如何呢?
-
3 # 蘭齋弟子
最高境界就是書者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下寫出了千古絕作,如蘭亭序,又如祭侄文稿。懷素酒醉作狂草,這就是書法最高境界。
我的境界就是天天練字。
-
4 # 春雨書齋
首先,"散淡是書法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並無出處。古代先賢鐘王以降,並沒誰講過這話或類似的話,今人也大多並不認為這句話有什麼道理。
下面再看"散淡"二字的含義和出處。辭典上說,散淡亦作“ 散澹 ”。解作悠閒/逍遙自在。最早出處在元代無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我則待要引著狗騎著貓,逍遙散澹乘興歌曲過南臺。”又見《西遊記》第二六回:“逍遙隨浪蕩,散淡任清幽。”
如前所述,以"散淡“之"悠閒“/心逍遙自在“之意來形容書法,古人並無先例。今人也說不清古今書家何人何帖屬於"散淡“境界。是鐘王旭素、歐顏柳趙還是蘇黃米蔡?是蘭亭序/祭侄稿/韭花帖還是自敘帖/古詩四帖/書譜?
那麼,古人認為什麼是書法的"最高境界"?
唐人張懷瓘在《書斷》中提出把書法分為能品、妙品、神品。清人包世臣對其闡述如下:“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
南朝庾肩吾《書品》則把書法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上之上”首列張芝、鍾繇、王羲之三人。以他的認識,張芝鍾繇王羲之三人算是"最高境界"了。
李後主雲:"善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張懷瓘又云:右軍書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世人不探其本,遂作意使之不同。不知右軍既得筆法,又精神貫注,下筆自然不同,絕非臨時排算也。
宋高宗雲:觀右軍書,初若食蔗,末如食橄欖。餘謂右軍書極正大和平,並非素、旭等類狂怪者可比。
案思陵翰墨志:餘每得右軍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蜜,喉間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蓋言久之而真味愈出也。
吳匏庵雲:書家有羲、獻,猶詩家之有韋、柳。夫韋、柳雖有蕭散沖淡之趣,然比之李、杜,則尚有間,況等而上之乎?匏庵知東坡耳,烏知羲、獻?羲、獻之書,其詩中之陶、謝乎?李、杜猶不足以當之也,奚論韋、柳!
黃山谷雲:“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董香光雲:右軍“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解縉《春雨雜述》雲:“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元代書法家郭天錫跋王獻之保母磚志雲:餘愛帖中氏字、扵字、石字、於字。臨學三年,無一字似者,古人真難到也。……八百餘年保母辭,獻之筆法似義之。斷碑剝落百餘字,高作歐顏千世師。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以上這幾位古人所論,似乎贊成王羲之書法是"最高境界"呢?
-
5 # 王乃棟說書畫
散和淡是一種傾向於消極的書法境界,一種小乘書法境界。
書法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一種大乘書法境界,不僅代表個人境界,甚至可以反映出自然大氣象和國運相通的境界,例如漢、唐書畫石刻藝術所反映的氣派境界。
見過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嗎?見過唐代壁畫中的馬匹嗎?見過西安碑林中的張旭《斷碑千字文》狂草嗎?這才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奔放自如!如霹靂,如驚電!
當然,有人喜寫瘦金體,有人喜看靈飛經,有人偏愛陰柔美,無可厚非。但藝術反映人文思想,積極大氣如黃賓虹繪畫提倡之重、拙、大。豈不更耐欣賞?
-
6 # 真行文化
書法哪有什麼最高境界呀,應該是如常的狀態吧。
書法就是抒發,是潛意識的自然表達,有形的是把字寫對讓人認識,無形的是裡面蘊涵的書寫者的潛意識。
潛意識很有意思(此處是秘笈)
潛意識如水 ,一旦有意識它就跑了,這就是書法的難點,大家都在使勁的試圖把水抓住,可是費力不討好,越想抓越抓不住,怎麼辦呢?!
只能不抓,愛咋咋地!
所以散了,淡了!
所以擁有了書法的常態。
-
7 # 瑤箏彈清風
散與淡是書法的高境界!是不是最高的問題難以斷定。
書法的高境界一定是散,絕不是緊湊,一個字寫緊湊了,變化就少了,藝術性也就停止了!所以越是散越具書法的藝術魅力!當然,這個散字是建立在緊湊的基礎上的散,沒有緊湊的散是胡亂的散,沒有根據的散!
至於這個淡字不好說,也沒有考慮清楚這個話題,暫且擱淺吧!
-
8 # 鼎風95481
王僧虔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張懷瓘: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鑑,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
現時,但凡見有所謂專家名家點評的散與淡一類的作品。你就看吧,散,大多是那種五公里丟出一個字來,淡,則是墨汁裡使勁兌水。抑或是那種行筆緩慢如蝸牛移動,上筆寫完下一筆得等上半個世紀。用筆動作堪比樹懶,點畫無力軟若泡爛麵條,書寫的流暢性與連慣性根本找不到,要不結體鬆散。氣都斷了非要說成稚拙,幼童可是氣血充盈的,活潑的,字形呆傻笨看上去確實拙。那不是古味。
說書法是筆尖上的舞蹈。動作緩慢,半天來一筆,那是什麼舞?殭屍舞麼?
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沒有快與慢的節奏,沒有提與按的高低音,全程一個頻率,唸經麼?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神采,也是最能感染人打動人心的,其它的只是風格,你覺得呢
-
9 # 吳成宗人稱吳宗師
純粹扯談,言而無力,字散了魂沒了,字淡了還是要蘸醬、伴蒜、加辣等,否則索然無味。結構鬆散氣盡,筆墨凌亂枯燥,神采氣韻何在?
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審美共性上表達自我與張揚自我!吳成宗
-
10 # 魔書樓
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聲勝有聲,無色勝有色。看看鐘繇的力命表和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就明白了,散淡確實是書法尤其是楷書的最高境界。楊凝式,弘一大師雖然也在散淡上下功夫,但二人僅僅得了點皮毛。楊凝式覺的把字距行距拉開了就認為散淡了,但單字的間架結構卻沒有一點點散淡的感覺反顯得擁擠。弘一大師倒是也散了也淡了,只這字型的藝術構思就太有點離譜,筆畫質量,結構,真真的是返璞歸真了。
-
11 # 若梅roumei
書法的散和淡是需要組合成章法的,才能自然為一體。書寫中應用筆墨天然或自然天成,創意一幅幅“胸有成竹”的作品。天然中的散和淡是中國古代哲學、美學、藝術中是極高的境界。“道合自然”是書法藝術創作的最高綱領。在書法美的歷史流程中,用筆上的具有“坼壁路”或“蟲蝕木”天然意趣,把握自然之道而前往,散和淡應用自如就能妙手成春,以散和淡創作出無意於相求、不期而相遇的自然成文的書法作品來,這也完全適用於宛然天成的書法自然風格美的創作。
若梅:“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境界。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堅貞和執著。在滾滾紅塵中擊破紛憂!醉心田園間,情傾桃花源……
-
12 # 黎中書法
歷代書法好像沒有什麼“散”與“淡”之說,古人寫字應該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應該沒有那麼刻意追求高深的境界吧。
-
13 # 使用者2228255600798
蘇軾張懷瓘楷如立的意義是:
文字不等於書法 ,
文字史不等於書法史,
文字基礎(篆)不等於書法基礎(楷)。
從文字入手是寫字 ,
從楷書入手是書法。
而醜書的理論依據是:
文字等於書法,
文字史即書法史 ,
文字基礎等於書法基礎,
只要從文字入手就是”書法”!
而歷史與現實證明:
楷書出,書法始。
楷書無,醜書出。
-
14 # 手機使用者6309745702
小我以為:書法之妙,妙在神韻,美在古法拙樸,雋永百態;書法之境界無所謂一規一法,更沒有什麼"散"和‘淡‘才是最高境界之說。書法之美必當內外兼修,包羅百家之長,且尤其因人而異,除了技法之巧更與個人文化底蘊和修養息息相關。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是作者的技法和個人修為達到了十分和諧統一的最佳體現!
-
15 # 一葉小舟82704
散,淡有度,乃書法之形,稱不上最高境界。而形與神並舉,則為書之韻,書之法,書之意,乃屬書法自然之最高境界。
-
16 # 大悔憶智周
愚以為這話說的是書法不應刻意追求,而是將技法隱藏於無形,表現一種隨意的沖淡的境界。
心太濃則技法濃,求緊密則太初級。刻意、做作,處處表現結構的緊固、章法的嚴密和技法的鮮明豐富,這應該是對書法的本質尚未把握時的心態。
所謂自在,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筆法服務於抒情。“藝術即情感。”——羅丹
只要不脫離書法書寫的本質,不違背書法的法度,戴著法度的鐐銬跳舞,就仍然是書法而不是繪畫或行為藝術。
而且,散淡和急功近利的畫書、醜書是尖銳對立的,因為它已經出離功利的目的。至於技法精湛,工工整整甚至精雕細琢,這是一種境界,無意於佳,自然率意,這又是一種境界。最典型的是李白的《上陽臺帖》和杜甫的《嚴公九日南山詩》,對書法幾乎毫無追求,看似容易,可是書寫的美卻又是那麼深刻豐富又自然率意。
再就是要和書寫內容相和諧。試想,天下三大行書,哪一帖不是和作者心情高度契合?《蘭亭序》雖超凡入聖,但用閒逸的《蘭亭序》行氣章法寫肝腸寸斷的《祭侄文稿》,顯然違和。所以,散淡也不是“做”出來的。須達到相應思想境界且內容和書寫珠聯璧合水乳交融。
另外,散淡應該真實,散淡是無法做作的。明明有強烈的功利心,甚至利慾薰心,卻要寫成一片空無,一看就假就做。
最後,要散淡,還應該有相應的功力,不然,心中有卻筆下無。總結:不管你怎樣搞,功利之心一定要淡;你認為非散不可的則不妨散。至於沖淡、空靈的境界,那更是做不出的,那和一個人的靈魂甚至家世直接相關。
-
17 # 鰣魚多刺
長篇大論不會說,我就舉個例子吧。平時你覺得某個人氣質很好,談吐風趣幽默,為人快意。你對這個人的印象就如觀者看你的作品,寫的東西要出入有風雨,或者化繁就簡蕩盡鉛華,字有溫度,也是人格魅力的外顯,故說,字唯俗不可救,人俗難寫好字,字好人必定不俗。散和淡,某方面是對作者書寫狀態寫出來效果的詮釋,心態也決定當下書寫的構思方向,或急或緩,或沉著痛快,或輕盈飛舞,結字內斂或外放等等
-
18 # 使用者79352270933
書道暢談回答如下:
從書法美學上講,散者,舒暢而空靈;淡者,清遠且透明。散淡合一,知白守黑,陰陽調理,美不勝收。史法史上董其昌是散淡藝術的典範。用筆以筋骨顯膄,用墨以水和顯淡,章法上顯疏朗,優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疏能走馬,密還透風,特別是要對立於“墨豬”。
-
19 # 使用者1556746186113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神形皆備,即“神”與“形”。“散”和“淡”在學術理論上可以奢談,但具體落實在作品(實踐)上,則會令人難以理解,有點玄乎,很難被認為是最高境界。
-
20 # 任林峰992
散和淡可以說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書法的散淡,並不是說結構的鬆散和墨色濃淡的那種“淡”,只是一種書法作品章法結構表現出來的感覺和氣息。
書法作品的“散”,更多的應該是自然的趣味,絕無人工雕琢的痕跡,是由有法到無法,由“有序”和“規矩”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淡”是“淡泊”,也就是失去煙火氣後的寧靜。即使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也很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我覺得最靠近這種境界的書法家有楊凝式、董其昌、八大山人,當代有弘一法師、林散之、黃賓虹等。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不對的,散和淡只是書法風格的一種,不能代表書法的最高境界。
如果非要說書法有最高境界,那麼就是“人書俱老”。
書法初期是要求筆法技法,孫過庭:“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這是筆法經歷。
筆法成熟熟練之後,拼的是文化,是書家的人文修養。這個修養不能速成,必須是隨著年齡閱歷和文化累積而成。
孫過庭《書譜》裡“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