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亭安讀書
-
2 # 文苼尉
所謂的死士,其實就是司馬懿家的親兵,那是自己家裡的私人武裝,不吃皇糧,靠司馬家養著,好比自家的保安隊一樣,這樣的隊伍怎麼能不服從主子?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位名將都有自己的私兵。比如在明代,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他從義烏礦工裡徵集來的私人武裝。當然,能夠被納入私兵的一定是軍隊裡最優秀的。
兵丁的軍餉是很低的,而且還經常拖欠,將軍們包括戚繼光在內都要吃空餉,就是為了養私兵。用白花花的銀子堆積起來的,不但是最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也是對將軍本人最忠誠的一批人。
司馬懿的三千死士就是這樣的集體。司馬家也是有名的門閥,連曹操都不能把他家情意如何,雖然司馬懿大權旁落,那是因為曹魏忌憚他的影響,但並不能沒收人家的錢財和私人武裝。
-
3 # 魚羊悠揚
陰養,偷偷的養。司馬懿一家仍然是魏國最有權勢和威望的家族。就是花錢精心發展的私人武裝!高平陵之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場預謀已久的事變,就以3000人起底和驚人的政治智慧一舉控制了洛陽。
-
4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司馬懿被架空,其實有點類似於暫時被壓制成了“在野派”,雖然名義上無法左右朝政,但勢力是不小的。要解釋這一情況的原因,就要講起曹魏官員組成的幾個集團了。
我們知道蜀漢的官員大至分為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其實自曹操起事以來,他的臣下也大致分為汝穎集團和譙沛集團。這兩個集團有什麼區別呢?我報一報名字你就知道了:汝穎集團的代表人物是荀彧、荀攸、陳群、郭嘉等;譙沛集團的代表人物則是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曹氏與夏侯氏很可能是同一宗族,縱然不是,其關係也非同一般,所以也可能將譙沛集團視為曹操的“魏室宗親”。
不難看出,汝穎集團多文臣,譙沛集團多武將。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背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的。汝穎一帶是儒學極度發達的地區,名士極多,他們基本能夠代表當時士族地主這一階層。這些人擁護曹操,未必是希望曹操能代漢自立,只是因為曹操文韜武略,的確能帶來一個太平盛世。之後曹操進九錫,荀彧第一個反對,正是此理。
而譙沛集團代表的是宗族地主階層。這些人跟隨曹操起兵征戰,屬於創業之將,所以容易有代漢之心,對曹操個人的忠誠度也比較高。後來漢魏雖然易代了,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的矛盾,不會因此而消失,所以曹爽與司馬懿之間除了個人爭權,還包含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之前的爭權——司馬懿雖然是河內郡人,但當時已經是汝穎集團的代表了。
曹叡死後,曹爽畢竟的“魏室宗親”,得以專權,並給了司馬懿一個“太傅”的虛名。但他的改革是不得人心的,其軍功也是敗多勝少。朝中不少官員的心,的確有反曹之意;縱然沒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也可能有其它事變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家庭能養一批死士為自己效忠,也是不奇怪的了。
-
5 # 我是趙帥鍋
如果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就是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那司馬懿絕對會死得很難看,甚至而言,不要說是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效忠於他,司馬懿照樣會輸得一敗塗地。想當年,董卓控制京師時擁有五萬精銳西涼軍,卻照樣身首異處;曹操權勢熏天,整個北方几乎都是他一手打下來的,但到死都沒有爬上皇位。
在當時的洛陽城,擁有三千以上私人武裝力量的人,那是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如果司馬懿想憑著三千死士來搶班奪權,那也把造反想得太簡單了吧。事實上,權力的爭奪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殺掉某幾個就可以了,它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你把人殺了,能不能控制局面和擺平事端,否則你也只能給人家償命。
換句話說,司馬懿想殺曹爽,或者曹爽想殺司馬懿,都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問題是,你如果把人殺了,卻沒有辦法控制局面,並人所有人都信服,那全國各地反對你的聲音只會越來越大,到時不要說你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就算你本人是皇帝,也得給個說法。
在當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不要說洛陽城內的軍政大佬沒有出面反對,就是外圍五大軍區的傭兵大佬也都一動不動,甚至而言,當時朝廷內部的三公九卿中,有兩個三公級官員(司徒高柔、太尉蔣濟)和三個九卿級別的官員(太僕王觀、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共同奮鬥在政變的第一線,而曹爽卻只得到一個九卿級官員(大司農桓範)的支援。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司馬懿敢發動高平陵政變,不在於他擁有這三千效忠於他的死士,也不在於曹爽一夥剛好全部出城機會難得,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司馬懿得到了當時朝廷內部絕大多數人的支援。否則,司馬懿只要敢發動政變,全國各地的傭兵大佬恐怕會立馬會喊出清君側的口號,甚至出兵討伐也是太有可能,到時候司馬懿的下場恐怕不會比董卓好多少。
當時的司馬懿,表面上看權力被曹爽架空,但實際上,司馬家的權力非但沒有因為退讓而受損,反而因此積累了更多的資本。因為在曹爽執政的這十年,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都被排擠到政治舞臺的邊緣,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的地位卻越來越突出,但問題是,曹爽的親信和弟弟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歷和能力讓三軍將士和各地官員信服,所以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大,但實際上他把帝國的軍政大佬都給推向了司馬懿的陣營。
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在權力落空時,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才敢對他死心塌地。即便司馬懿權勢熏天,如果沒有得到各級軍政大佬的支援,司馬懿不要說有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在最後的關頭,也會和魏延一個一場,總而言之,大家都會紛紛離他而去。
-
6 # 魚大嘴
那麼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曹芳這位國君,並不是曹睿的親子,在非常注重禮法的漢末三國時期,這本身降低了本朝的合法性和諸多官員對皇室的忠誠,大家對於一個養子的忠誠和對於前代君主嫡長子的忠誠是兩碼事。
第二,司馬家本來就是天下聞名的大世家,高祖父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時為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尤其在司馬懿和陳群推行新政把選官的權利從宗室還給朝廷也就是士族之後,司馬懿已經成為當之無愧計程車族領袖。
第三,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勞苦功高,曹操時期主持屯田,曹丕時代是國家的御史大夫,曹睿時代更是四位輔政大臣,幾次總督雍涼兵馬擊退諸葛亮,同時平定遼東叛亂,又提拔了一大批士族和寒門子弟,其中出色的無外乎鍾會鄧艾郭淮等等,使朝野之上多其門生故舊。這種影響力在曹家皇權屢次更替中,無疑扮演了定海神針的角色,得到廣泛的尊重和信任,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集黨【世家】、政【錄尚書事】、軍【大都督】於一身。
第四,如果曹爽是一個才能不下於司馬懿的高手,司馬懿仍然機會不大,曹爽的倒行逆施觸動了士族敏感的神經,大家已經無法容忍第二個強勢的宗族領袖出現了,尤其是在皇帝如此年幼的情況下,這種不被掣肘的權利會引起世家的恐慌,而德高望重的仲達公無疑是各家的希望寄託。
第五,明眼人都看出曹家到了這一代嫡脈已無,氣運已失,若是曹爽有曹操的才能或者劉備的大氣,大家擁立也無不可。天下世家都傳承已舊,追隨強者傳承家族乃是本能,司馬懿卓越的能力和威望,司馬家悠久的傳承和強大的勢力,同時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傑出的才能,無疑讓天下世家覺得,司馬家的興旺絕不是一代兩代,這是極為重要的。在這裡,司馬師承載了司馬家非常多的氣運。
第六,曹操本身是宦官之後,代表的是寒門利益,壓制世家,同時晚年殺了不少人,以荀家為首的很多士族都並不在支援曹氏,這些當年的星星之火放在威望遠不足祖先的曹芳曹爽時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基於以上種種:做司馬家的死士,明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通天之梯而非火坑,你真當整個洛陽所有人十年時間都不知道北邙山住了幾千死士?無非不想告訴曹家耳。
-
7 # 魚羊悠揚
陰養,偷偷的養。司馬懿一家仍然是魏國最有權勢和威望的家族。就是花錢精心發展的私人武裝!高平陵之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場預謀已久的事變,就以3000人起底和驚人的政治智慧一舉控制了洛陽。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司馬懿權力是落空,但司馬家族沒有,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的代表,但這個家族還有其他人,他們的權力依然很大,加起來只是比之前降低了,在曹魏國內的權力地位處於下風,比不上曹爽而已,並非沒有權勢了。
司馬懿和曹爽作為曹睿託孤的兩位重臣,在開始時相處還是很愉快的,但在權力面前,什麼都是浮雲,兩人的蜜月期只有短短一個月。
在曹芳登基後次月,丁謐給曹爽獻策,把司馬懿的太尉換成了太傅,當然按照《晉書》記載,曹爽開始是奏升司馬懿為曹魏當了幾年就昇天大司馬,後來怕誤會,才換成太傅的。不過都一樣,就是明升暗降。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司馬懿由“三公”提拔為“上公”,還給了“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一大堆的特權,但其實,太傅這位置比太尉更虛。做了太傅以後,司馬懿雖說還有朝政大事的決策權,但是曹爽只要說:“司馬太傅德高望重,這點小事怎能勞煩他呢?尚書檯的公文還是先交給我來處理吧,我解決不了的話,再去麻煩太傅。”
太傅與太尉的最大區別就是虛,一般是作為榮譽官職,如果曹爽明目張膽架空太尉,吃相太難看,必然招致非議,政治形勢大大不利,所以他將司馬懿搞成了太傅,冠冕堂皇地專權。
曹爽達成了初步目標,但不宜過快,所以此後一段時間,曹爽都是很謙虛禮貌地向司馬懿請教,司馬懿又不傻,自己怎麼"虛",即便再怎麼想接過來,也得把它推出去,推給曹爽處理。
表面上,兩個人互相謙讓,你推我讓,一團和氣,還都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但隨著時間推移,曹爽開始啟用自己的班底,何晏、丁謐和畢軌等人先後被啟用,丁謐等人又勸曹爽乾脆架空司馬懿算了。
就這樣,曹爽與司馬懿開始分道揚鑣了,專心提拔自己的族人、親信進入朝廷高層。
而在曹爽逐步專權的同時,司馬懿還被掉往淮北,在那裡一待就是好幾年,幹著修漕運和抵禦孫吳的活,等他在正始六年(245年)十二月回朝的時候,司馬懿的決策權已經被架空,軍權也被剝奪。
失去權力的司馬懿在朝廷裡是說不上話了,不論他如何發對,曹爽的決議照舊。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馬懿稱病,不再參與政事,後來還有裝瘋賣傻的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高平陵事變爆發。
在稱病到發動事變,司馬懿似乎一直沒什麼動靜,但卻搞出來這麼多死士,結合司馬家族當時的官職,司馬孚(司馬懿之弟)是尚書令,要職,司馬師(司馬懿長子)是中護軍,軍權,司馬昭(司馬懿次子)是議郎。
司馬家族的權勢依然很大,而且就養死士來說,司馬師最具有條件,因為他本來就有軍權。
死士本來就以忠心訓練為本,在主人權勢依舊很大的情況下,沒有道理不死心踏地。證明司馬家族權勢的還有一件小事。
那就是政變的時候,司馬懿帶兵去控制武庫(兵器庫),要經過大將軍府(曹爽府邸)門前的闕(箭塔),曹爽不在家,但他老婆劉氏在家,劉氏請帳下守督幫忙。
帳下守督準備下令放箭攻擊,卻被手下的將領孫謙阻止,反覆幾次後,帳下守督也放棄了反抗,司馬懿就這樣過去了。如果司馬懿沒權沒勢的人,帳下守督和孫謙根本不需要猶豫。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司馬懿被架空,其實有點類似於暫時被壓制成了“在野派”,雖然名義上無法左右朝政,但勢力是不小的。要解釋這一情況的原因,就要講起曹魏官員組成的幾個集團了。
我們知道蜀漢的官員大至分為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其實自曹操起事以來,他的臣下也大致分為汝穎集團和譙沛集團。這兩個集團有什麼區別呢?我報一報名字你就知道了:汝穎集團的代表人物是荀彧、荀攸、陳群、郭嘉等;譙沛集團的代表人物則是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曹氏與夏侯氏很可能是同一宗族,縱然不是,其關係也非同一般,所以也可能將譙沛集團視為曹操的“魏室宗親”。
不難看出,汝穎集團多文臣,譙沛集團多武將。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背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的。汝穎一帶是儒學極度發達的地區,名士極多,他們基本能夠代表當時士族地主這一階層。這些人擁護曹操,未必是希望曹操能代漢自立,只是因為曹操文韜武略,的確能帶來一個太平盛世。之後曹操進九錫,荀彧第一個反對,正是此理。
而譙沛集團代表的是宗族地主階層。這些人跟隨曹操起兵征戰,屬於創業之將,所以容易有代漢之心,對曹操個人的忠誠度也比較高。後來漢魏雖然易代了,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的矛盾,不會因此而消失,所以曹爽與司馬懿之間除了個人爭權,還包含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之前的爭權——司馬懿雖然是河內郡人,但當時已經是汝穎集團的代表了。
曹叡死後,曹爽畢竟的“魏室宗親”,得以專權,並給了司馬懿一個“太傅”的虛名。但他的改革是不得人心的,其軍功也是敗多勝少。朝中不少官員的心,的確有反曹之意;縱然沒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也可能有其它事變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家庭能養一批死士為自己效忠,也是不奇怪的了。
-
10 # 海之聲助聽器西安旗艦
話說司馬懿和曹爽並受託孤,兩人同時『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
-
11 # 我是趙帥鍋
如果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就是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那司馬懿絕對會死得很難看,甚至而言,不要說是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效忠於他,司馬懿照樣會輸得一敗塗地。想當年,董卓控制京師時擁有五萬精銳西涼軍,卻照樣身首異處;曹操權勢熏天,整個北方几乎都是他一手打下來的,但到死都沒有爬上皇位。
在當時的洛陽城,擁有三千以上私人武裝力量的人,那是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如果司馬懿想憑著三千死士來搶班奪權,那也把造反想得太簡單了吧。事實上,權力的爭奪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殺掉某幾個就可以了,它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你把人殺了,能不能控制局面和擺平事端,否則你也只能給人家償命。
換句話說,司馬懿想殺曹爽,或者曹爽想殺司馬懿,都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問題是,你如果把人殺了,卻沒有辦法控制局面,並人所有人都信服,那全國各地反對你的聲音只會越來越大,到時不要說你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就算你本人是皇帝,也得給個說法。
在當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不要說洛陽城內的軍政大佬沒有出面反對,就是外圍五大軍區的傭兵大佬也都一動不動,甚至而言,當時朝廷內部的三公九卿中,有兩個三公級官員(司徒高柔、太尉蔣濟)和三個九卿級別的官員(太僕王觀、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共同奮鬥在政變的第一線,而曹爽卻只得到一個九卿級官員(大司農桓範)的支援。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司馬懿敢發動高平陵政變,不在於他擁有這三千效忠於他的死士,也不在於曹爽一夥剛好全部出城機會難得,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司馬懿得到了當時朝廷內部絕大多數人的支援。否則,司馬懿只要敢發動政變,全國各地的傭兵大佬恐怕會立馬會喊出清君側的口號,甚至出兵討伐也是太有可能,到時候司馬懿的下場恐怕不會比董卓好多少。
當時的司馬懿,表面上看權力被曹爽架空,但實際上,司馬家的權力非但沒有因為退讓而受損,反而因此積累了更多的資本。因為在曹爽執政的這十年,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都被排擠到政治舞臺的邊緣,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的地位卻越來越突出,但問題是,曹爽的親信和弟弟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歷和能力讓三軍將士和各地官員信服,所以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大,但實際上他把帝國的軍政大佬都給推向了司馬懿的陣營。
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在權力落空時,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才敢對他死心塌地。即便司馬懿權勢熏天,如果沒有得到各級軍政大佬的支援,司馬懿不要說有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在最後的關頭,也會和魏延一個一場,總而言之,大家都會紛紛離他而去。
-
12 # 九州歷史
說司馬懿指望三千死士奪取政權,那是胡扯,根本不可能。首先,看看三千死士的成色,他們都是地痞流氓,平時要是三千人聚集,早就被朝廷滅了,何況領導人司馬懿還長期臥病在床?這些人別說訓練,連武器都沒有,要是打起來,別說成千上萬的正規軍,連幾百御林軍都打不過。
再看現場表現。司馬師帶著三千死士包圍皇宮,司馬懿來到,看到這些人組成的隊伍還算整齊,大概就放了心。注意,把隊伍站整齊就OK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過程中,基本沒有發生戰鬥,所以無法檢測這三千地痞流氓的戰鬥力。
那麼,司馬懿成功的關鍵在哪?兩個人:長子司馬師、弟弟司馬孚。
曹爽跟皇帝一起出城,洛陽各城門的軍官收到郭太后的命令,要求關閉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之弟司馬孚,一身戎裝,帶領自己計程車兵和三千名死士開始行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司馬師的官職是中護軍,是御林軍統帥;司馬孚當時也有軍隊,後來官至太尉,也曾經主持西北戰局,軍事能力很強,他們一起控制了首都。
司馬懿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郭太后。曹爽跟太后關係不好,太后對他很討厭。司馬懿控制京城後,向太后上奏,請求剝奪曹爽兵權,太后答應地非常爽快。在這個女人看來,廢了曹爽很解氣,再說了,自己的兩個侄子跟司馬懿是親家,誰掌權都無所謂。可能就是她的表現,斷送了曹家江山。
司馬家所掌握的,無非就是京城,兵力不多,曹爽要是組織各地部隊勤王,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然而,曹爽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
13 # 魚大嘴
那麼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曹芳這位國君,並不是曹睿的親子,在非常注重禮法的漢末三國時期,這本身降低了本朝的合法性和諸多官員對皇室的忠誠,大家對於一個養子的忠誠和對於前代君主嫡長子的忠誠是兩碼事。
第二,司馬家本來就是天下聞名的大世家,高祖父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時為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尤其在司馬懿和陳群推行新政把選官的權利從宗室還給朝廷也就是士族之後,司馬懿已經成為當之無愧計程車族領袖。
第三,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勞苦功高,曹操時期主持屯田,曹丕時代是國家的御史大夫,曹睿時代更是四位輔政大臣,幾次總督雍涼兵馬擊退諸葛亮,同時平定遼東叛亂,又提拔了一大批士族和寒門子弟,其中出色的無外乎鍾會鄧艾郭淮等等,使朝野之上多其門生故舊。這種影響力在曹家皇權屢次更替中,無疑扮演了定海神針的角色,得到廣泛的尊重和信任,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集黨【世家】、政【錄尚書事】、軍【大都督】於一身。
第四,如果曹爽是一個才能不下於司馬懿的高手,司馬懿仍然機會不大,曹爽的倒行逆施觸動了士族敏感的神經,大家已經無法容忍第二個強勢的宗族領袖出現了,尤其是在皇帝如此年幼的情況下,這種不被掣肘的權利會引起世家的恐慌,而德高望重的仲達公無疑是各家的希望寄託。
第五,明眼人都看出曹家到了這一代嫡脈已無,氣運已失,若是曹爽有曹操的才能或者劉備的大氣,大家擁立也無不可。天下世家都傳承已舊,追隨強者傳承家族乃是本能,司馬懿卓越的能力和威望,司馬家悠久的傳承和強大的勢力,同時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傑出的才能,無疑讓天下世家覺得,司馬家的興旺絕不是一代兩代,這是極為重要的。在這裡,司馬師承載了司馬家非常多的氣運。
第六,曹操本身是宦官之後,代表的是寒門利益,壓制世家,同時晚年殺了不少人,以荀家為首的很多士族都並不在支援曹氏,這些當年的星星之火放在威望遠不足祖先的曹芳曹爽時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基於以上種種:做司馬家的死士,明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通天之梯而非火坑,你真當整個洛陽所有人十年時間都不知道北邙山住了幾千死士?無非不想告訴曹家耳。
-
14 # 小小看歷史
司馬懿這是三國後期重要的人物,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宿敵,諸葛亮雖說聰明過人,但是也奈何不了司馬懿,司馬懿就死死的抓住了諸葛亮的死穴,死守不攻,無論你怎麼打怎麼羞辱我,我就是和你拖時間,把你給拖死,最後司馬懿也是頂著萬重壓力終於把諸葛亮為首的蜀國軍隊擊退了。雖然不算是立了大功,但是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司馬懿在自己的權力落空之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對他死心塌地的呢?司馬懿和別人不一樣,他喜歡隱藏實力,表面上司馬懿的權力是被架空了,但是其實是為了保全自己,因為他還有別的手段,而三千的死士難道也這麼瞭解他嗎?他們當然不瞭解。
曹睿死後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幾位大臣,當時的司馬懿官爵還是不錯的,剛剛開始的時候,曹爽什麼事情都會和司馬懿商量或者請教司馬懿,但是日子一長久,等曹爽什麼都學會了,就有點不把別人看在眼裡了,先是政治上的疏遠,後來更是權力上的架空。
曹爽到了後期更是專橫跋扈,幾乎把所有的權力都奪了過來,更是直接任用自己親信之人,司馬懿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實權了,曹爽以為司馬懿沒有了實權,事情就萬事大吉,但是他低估了司馬懿很多。
其實司馬懿更希望有人這麼對他,歸隱在家別人還以為他貪戀美色,可以做做樣子,其實司馬懿無時不刻在做著扳倒曹爽的事情,除了司馬懿,他還有司馬師,司馬昭,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聰明過人,所以原因很簡單,那些死士雖然不懂司馬懿的心思,但是一點可以明確,司馬懿權力被架空之後一點也不慌,凡是有一點點腦子的人都知道,主子都不慌,下面的人只管踏踏實實幹就好了。
後來確實也是司馬懿贏了,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假象,表面上是誰水佔了上風,其實暗地裡很多沒有看到的東西誰也猜不到,表面上是誰在吃虧,也許再也不可能反叛了,但是也許就是在最後一刻,就給了你驚喜。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從司馬懿身上感悟到的的一種若有若無的自信。
-
1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司馬懿權力是落空,但司馬家族沒有,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的代表,但這個家族還有其他人,他們的權力依然很大,加起來只是比之前降低了,在曹魏國內的權力地位處於下風,比不上曹爽而已,並非沒有權勢了。
司馬懿和曹爽作為曹睿託孤的兩位重臣,在開始時相處還是很愉快的,但在權力面前,什麼都是浮雲,兩人的蜜月期只有短短一個月。
在曹芳登基後次月,丁謐給曹爽獻策,把司馬懿的太尉換成了太傅,當然按照《晉書》記載,曹爽開始是奏升司馬懿為曹魏當了幾年就昇天大司馬,後來怕誤會,才換成太傅的。不過都一樣,就是明升暗降。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司馬懿由“三公”提拔為“上公”,還給了“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一大堆的特權,但其實,太傅這位置比太尉更虛。做了太傅以後,司馬懿雖說還有朝政大事的決策權,但是曹爽只要說:“司馬太傅德高望重,這點小事怎能勞煩他呢?尚書檯的公文還是先交給我來處理吧,我解決不了的話,再去麻煩太傅。”
太傅與太尉的最大區別就是虛,一般是作為榮譽官職,如果曹爽明目張膽架空太尉,吃相太難看,必然招致非議,政治形勢大大不利,所以他將司馬懿搞成了太傅,冠冕堂皇地專權。
曹爽達成了初步目標,但不宜過快,所以此後一段時間,曹爽都是很謙虛禮貌地向司馬懿請教,司馬懿又不傻,自己怎麼"虛",即便再怎麼想接過來,也得把它推出去,推給曹爽處理。
表面上,兩個人互相謙讓,你推我讓,一團和氣,還都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但隨著時間推移,曹爽開始啟用自己的班底,何晏、丁謐和畢軌等人先後被啟用,丁謐等人又勸曹爽乾脆架空司馬懿算了。
就這樣,曹爽與司馬懿開始分道揚鑣了,專心提拔自己的族人、親信進入朝廷高層。
而在曹爽逐步專權的同時,司馬懿還被掉往淮北,在那裡一待就是好幾年,幹著修漕運和抵禦孫吳的活,等他在正始六年(245年)十二月回朝的時候,司馬懿的決策權已經被架空,軍權也被剝奪。
失去權力的司馬懿在朝廷裡是說不上話了,不論他如何發對,曹爽的決議照舊。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馬懿稱病,不再參與政事,後來還有裝瘋賣傻的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高平陵事變爆發。
在稱病到發動事變,司馬懿似乎一直沒什麼動靜,但卻搞出來這麼多死士,結合司馬家族當時的官職,司馬孚(司馬懿之弟)是尚書令,要職,司馬師(司馬懿長子)是中護軍,軍權,司馬昭(司馬懿次子)是議郎。
司馬家族的權勢依然很大,而且就養死士來說,司馬師最具有條件,因為他本來就有軍權。
死士本來就以忠心訓練為本,在主人權勢依舊很大的情況下,沒有道理不死心踏地。證明司馬家族權勢的還有一件小事。
那就是政變的時候,司馬懿帶兵去控制武庫(兵器庫),要經過大將軍府(曹爽府邸)門前的闕(箭塔),曹爽不在家,但他老婆劉氏在家,劉氏請帳下守督幫忙。
帳下守督準備下令放箭攻擊,卻被手下的將領孫謙阻止,反覆幾次後,帳下守督也放棄了反抗,司馬懿就這樣過去了。如果司馬懿沒權沒勢的人,帳下守督和孫謙根本不需要猶豫。
-
16 # 劉三解
司馬懿是“被架空”,不是“被落空”。
認為司馬懿被曹爽完全控制,生死不由自己,完全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的。
事實上,司馬懿是被奉為“太傅”,位為“上公”,地位還在三公之上,制度化的權力被削弱了不少,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力,就是“辟舉人才”,仍舊掌握在手裡。
另一方面,司馬懿本人得道,其家人一樣是雞犬升天,其兄弟司馬孚任尚書令,其子司馬師曾任中護軍數年,只是高平陵政變之前幾年才被剝奪。
在仇鹿鳴的書裡有談及,這可能是曹爽集團為了交換夏侯玄介入司馬懿長期掌握的長安重兵集團的一個政治籌碼,當然,夏侯玄本身又是司馬師的大舅子,這次聯姻也是司馬氏與諸夏侯關係的一個紐帶。
與此同時,司馬師在當時曹魏的“二代圈子”裡也是一個重要人物,其在洛陽禁軍中的影響力不能小覷。
直白地說,司馬懿雖然高位“大隱於朝”,但是他的司馬氏家族在中樞的勢力並不弱,而他本人長期掌軍所提拔的諸多將領,又在各重要外鎮領兵,培植既然花費了十幾年、二十多年的時間,曹爽即便有足夠人才儲備的情況下,也要緩緩更換,更何況他手中武備人才極為匱乏。
也就意味著,司馬懿雖然看似退卻,實際上,在朝中仍是舉足輕重的勢力,所以在進攻武庫過曹爽府邸時,一箇中級軍官校尉,都能說出來“天下事未可知”的騎牆話語,如果曹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中下級軍官根本不會有這樣的顧慮。
權力,本質上是一張“期票”,能不能兌現,兌現時是增值還是貶值,其實都是看“預期”和“信心”的,司馬懿擁有如此的實力,如果真心的退隱,他身邊圍繞的這些人自然會逐漸散去,尋找真正的機會,而這三千死士也好,他的鐵桿親信也罷,都知道他心中早有掀翻曹爽的計劃,退隱只是手段,他們自然會買司馬懿的預期,而他作為一代名將的勝績,更是會給這些參與者信心的加持。
所謂“忠誠”,說到底就不過是對一張權力期票的信心罷了,這種東西是動態的,不是遊戲裡面的數值。
-
17 # 海之聲助聽器西安旗艦
話說司馬懿和曹爽並受託孤,兩人同時『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
-
18 # 三國逐鹿三千死士為何對司馬懿死心塌地?
機深螳後雀,禍隱馬中牛。司馬懿善於謀略,精於算計,才智深不可測。司馬懿是曹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一生為曹魏操勞,也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司馬懿自幼博學多識,有經世濟國之才,曹操時期便被強徵為文學椽。曹丕繼位後,司馬懿又成為曹丕對抗曹氏宗親和頒佈新政的工具,但卻未得到重用。
曹睿繼位後,司馬懿曾多次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陣,併成功耗死孔明,贏得勝利。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飽受曹爽排擠,沒有任何實權。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利用豢養的三千死士,攻取洛陽,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司馬懿在權利落空的情況下,如何讓三千死士死心塌地跟隨的?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高平陵政變。曹芳繼位後,曹爽為了獨攬朝政,架空司馬懿,聯絡黨羽,意圖謀反。司馬懿被升為太傅,確是明升暗降,失去了實際權利。然而曹爽仍然派人嚴密監視司馬懿,並伺機尋找司馬懿的罪證,想要殺掉司馬懿。249年,司馬懿忍無可忍,趁著曹爽陪同曹芳到高平陵祭祖,利用手中豢養的三千死士在洛陽城裡發動政變,一舉拿下洛陽。滿朝文武盡皆支援司馬懿,太后隨後宣佈曹爽謀反。司馬懿派人修書曹爽,要求即刻投降,並承諾不殺他。曹爽自知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交出兵權和天子投降。史料中曾這樣記載:
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曹)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其次分析三千死士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司馬懿
其一司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很多將士都對他心悅誠服。司馬懿一生操勞,為曹魏徵戰,無論是成功戰勝諸葛亮,還是平定遼東,再到後來平定王凌叛亂,其功勞無人可比,可以說沒有司馬懿,就沒有曹魏的天下,曹魏後期的權臣都很敬重司馬懿。司馬懿在軍隊中威望更高,很多將士都願意誓死效忠司馬懿,這些將士有很多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僕人、家丁,他們一起和司馬懿召集的天下英才,構成了三千死士。這些死士大多都心甘情願的為司馬懿效忠,至死不渝。
其二三千死士是有司馬懿豢養,受到很多司馬懿的恩惠。司馬懿召集三千死士,並秘密豢養,茫茫時勞作,分散到各地。訓練時候聚集在隱秘之處,時刻準備著征戰沙場。而他們的衣食住行均有司馬懿提供,他們的家人也由司馬懿贍養,司馬懿也曾許諾給這些死士一個大好的前途。可以說司馬懿為了這些死士,也是費盡心血,這些死士也必然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跟隨司馬懿。
其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謀反忤逆之事,沒有回頭的餘地。魏晉時期,對於忠心非常重視,人們寧願弒父,不願背君。謀反是罪大惡極之事,在當時是要誅滅九族的。司馬懿私自豢養三千死士,這就是死罪,而三千死士更是反了忤逆之罪。一但被發現都會被誅滅九族,司馬懿又有三千死士的花名冊,可以說這些死士如果不忠心,等待他們的就是被誅滅九族。三千死士一但參與,就和司馬懿綁在一個戰船上,沒有任何回頭的餘地,因此這三千死士除了忠心,別無選擇。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和三千死士的?
-
19 # 九州歷史
說司馬懿指望三千死士奪取政權,那是胡扯,根本不可能。首先,看看三千死士的成色,他們都是地痞流氓,平時要是三千人聚集,早就被朝廷滅了,何況領導人司馬懿還長期臥病在床?這些人別說訓練,連武器都沒有,要是打起來,別說成千上萬的正規軍,連幾百御林軍都打不過。
再看現場表現。司馬師帶著三千死士包圍皇宮,司馬懿來到,看到這些人組成的隊伍還算整齊,大概就放了心。注意,把隊伍站整齊就OK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過程中,基本沒有發生戰鬥,所以無法檢測這三千地痞流氓的戰鬥力。
那麼,司馬懿成功的關鍵在哪?兩個人:長子司馬師、弟弟司馬孚。
曹爽跟皇帝一起出城,洛陽各城門的軍官收到郭太后的命令,要求關閉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之弟司馬孚,一身戎裝,帶領自己計程車兵和三千名死士開始行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司馬師的官職是中護軍,是御林軍統帥;司馬孚當時也有軍隊,後來官至太尉,也曾經主持西北戰局,軍事能力很強,他們一起控制了首都。
司馬懿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郭太后。曹爽跟太后關係不好,太后對他很討厭。司馬懿控制京城後,向太后上奏,請求剝奪曹爽兵權,太后答應地非常爽快。在這個女人看來,廢了曹爽很解氣,再說了,自己的兩個侄子跟司馬懿是親家,誰掌權都無所謂。可能就是她的表現,斷送了曹家江山。
司馬家所掌握的,無非就是京城,兵力不多,曹爽要是組織各地部隊勤王,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然而,曹爽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
20 # 小小看歷史
司馬懿這是三國後期重要的人物,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宿敵,諸葛亮雖說聰明過人,但是也奈何不了司馬懿,司馬懿就死死的抓住了諸葛亮的死穴,死守不攻,無論你怎麼打怎麼羞辱我,我就是和你拖時間,把你給拖死,最後司馬懿也是頂著萬重壓力終於把諸葛亮為首的蜀國軍隊擊退了。雖然不算是立了大功,但是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司馬懿在自己的權力落空之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對他死心塌地的呢?司馬懿和別人不一樣,他喜歡隱藏實力,表面上司馬懿的權力是被架空了,但是其實是為了保全自己,因為他還有別的手段,而三千的死士難道也這麼瞭解他嗎?他們當然不瞭解。
曹睿死後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幾位大臣,當時的司馬懿官爵還是不錯的,剛剛開始的時候,曹爽什麼事情都會和司馬懿商量或者請教司馬懿,但是日子一長久,等曹爽什麼都學會了,就有點不把別人看在眼裡了,先是政治上的疏遠,後來更是權力上的架空。
曹爽到了後期更是專橫跋扈,幾乎把所有的權力都奪了過來,更是直接任用自己親信之人,司馬懿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實權了,曹爽以為司馬懿沒有了實權,事情就萬事大吉,但是他低估了司馬懿很多。
其實司馬懿更希望有人這麼對他,歸隱在家別人還以為他貪戀美色,可以做做樣子,其實司馬懿無時不刻在做著扳倒曹爽的事情,除了司馬懿,他還有司馬師,司馬昭,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聰明過人,所以原因很簡單,那些死士雖然不懂司馬懿的心思,但是一點可以明確,司馬懿權力被架空之後一點也不慌,凡是有一點點腦子的人都知道,主子都不慌,下面的人只管踏踏實實幹就好了。
後來確實也是司馬懿贏了,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假象,表面上是誰水佔了上風,其實暗地裡很多沒有看到的東西誰也猜不到,表面上是誰在吃虧,也許再也不可能反叛了,但是也許就是在最後一刻,就給了你驚喜。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從司馬懿身上感悟到的的一種若有若無的自信。
回覆列表
因為司馬懿是士族門閥力量的代表,即便被曹氏宗親架空,也依然可以獲得諸多士族力量的支援,也就有了三千死士對其死心塌地的結局。歸根結底還是當時曹魏士族門閥階層的崛起導致的。
需要知道的是,士族門閥和曹氏宗親,在曹魏時期是互相對抗的力量,而這兩股力量的發展也隨時間發生變化。而這也正是司馬懿作為曹魏士族門閥代表,依然能夠在權力落空之後,可以讓三千死士及其背後的力量繼續對其死心塌地。
曹魏自曹丕繼位之後,便因東漢末期地方割據勢力的原因,對曹氏宗親勢力倍加防備,包括像禁止地方宗室封王隨便入京,分離宗室地方軍權與治權等,極力消除宗室叛亂的隱患。
可是與曹氏宗親被削弱相反,曹魏時期施行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之後,士族門閥子弟得以充斥朝堂,士族力量逐漸在曹魏朝中壯大。司馬氏作為士族代表,便在曹魏朝中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司馬懿得以不斷高升位高權重,便足以看出士族門閥力量在曹魏的快速壯大。
不過,正如曹魏需要利用士族力量,來補充削弱宗室帶來的“無人可用”局面,士族力量不斷壯大之後,也讓曹魏中樞開始想要限制不斷崛起計程車族門閥力量。
具體表現為曹魏皇帝曹叡在世前,便不斷提升宗室的地位,以應對司馬氏等士族門閥力量的太過膨脹。甚至,在曹叡臨終之前,甚至打算讓曹宇、夏侯獻、曹爽等宗室力量輔政,並沒有打算讓士族力量擔任輔政大臣。
最終曹叡的遺詔,還是在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的反對之下,才更改由宗室代表曹爽和士族代表司馬懿輔政。而這種遺詔當中的交鋒,便足以看出司馬懿作為士族門閥代表的地位,而這也正是題目當中所說司馬懿即便在權力落空之後,依然能夠保持三千死士對其死心塌地的原因。
實屬是因為當時士族門閥力量,已經並非曹爽靠架空一個司馬懿,就可以完全壓制的。司馬懿看似被架空沒了實權,但他背後所代表計程車族門閥,勢力並沒有被削弱多少,即便在曹爽任人唯親、清除異己的種種舉動當中,曹魏滿朝士族門閥子弟,也無法輕易清理乾淨。
於是,情形就十分清楚了——
曹爽作為皇族宗室力量的代表,亟待提升宗室力量的地位,進而採取架空士族門閥代表司馬懿的舉措,來壓制士族門閥在曹魏朝堂的影響。不過,早就影響曹魏朝堂深遠計程車族門閥力量,包括司馬懿在內,並非輕易就可以壓制的,便有了司馬懿即便被奪權,依然可以陰養死士發動高平陵之變的結果。
一句話:因為司馬懿是士族門閥勢力的代表,所以在被宗室力量的代表曹爽架空後,依然可以獲得士族門閥力量的支援,包括那三千死士在內都可以對其死心塌地。